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1995~2004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
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 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GL-7的生长。
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 mg/ml 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
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制浓度(MIC)为11.88 %[3]。
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GL-7有强大抑制作用。
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
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
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一、概览哎呦这可是个不小的课题啊!不过别着急,咱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实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话说这苦参可是一味神奇的中药,据说它含有丰富的抗菌成分,对各种细菌、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通过提取苦参中的这些抗菌成分,看看它们在物体表面到底能不能起到抗菌的作用呢?这可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实验哦!A.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抗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苦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因此研究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的作用机制和方法,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B.目的和方法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苦参提取物对物体表面的抗菌效果,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种方法是将苦参提取物涂抹在物体表面,然后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细菌生长。
第二种方法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将苦参提取物涂在物体表面,然后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细菌生长。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苦参提取物对物体表面抗菌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抗菌方法。
苦参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苦参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例如一篇发表在《中国药学杂志》上的研究报道了苦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
此外另一篇发表在《中药材学报》上的研究表明,苦参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苦参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然而目前关于苦参提取物抗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一些研究认为,苦参中的生物碱成分可能是其抗菌活性的主要原因。
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单体化合物对
3 真 菌无 显 著抑 制 作 用 ,士 槿皮 、 丹 皮 9 %乙 种 5
醇 粗 提 物对 3 真 菌均 有 较强 的抑 制作 用 1 种 。多数
癣病 感 染豚 鼠制 造皮肤 癣病 动物 模 型 ,同时 又根 据 造模 方法 不 同 ,将 其分 为皮 肤创 伤感 染法 、爪 问感 染法 和穿 刺感 染 法等 ,前两 者是 以病 灶 的病珲 变化 程度 和病 灶皮 肤 屑真菌 培养 的转 阴率 为依 据 ,后 者
ZHANG n , I ia Pi g L U Ha y n
( h n d o ain l olg f giut rl c n ea d T c n lg , h n d 1 , hn ) C e g u V c t a C l eo r l a i c n e h ooy C e g u6 1 0 C i a o e A c u Se 1 3
肤 常 见致 病 性 真 菌 ( 膏样 毛癣 菌 、红 色 毛癣 菌 、 石 絮状 表皮 癣 菌 ) 有一 定 的 抑制 作 用 ,同时 与达 克 都 的抑 菌 效果 相 当( > .5 。林 静 瑜 等报 道 ,癣 P0 ) 0
药 膏 的提 取 配 方 是 r香 、蜂 房 等 8 中草 药组 成 , 味 研 究表 明 ,浓 度> %对 石 膏样 毛癣菌 、红 色表 皮癣 5
观 察 14 中草 药 9 %乙醇 提 取 物 对 白色 念 珠 菌 、 6种 5
作者简介 :张平(9 2 ) 1 8一 ,女 ,四川成都 人 ,硕 士研 究生,讲 师,主要从事 动物疾病 的防治研究 。
21年第9 饲料博赞 45 01 期
啤酒 酵 母和 威 克海 姆原 藻 3 真 菌 的作用 ,并对 其 种 中抑 菌效果 明 的巾草 药 中的丰要 成分 进 抗真 菌 药敏 试验 ,结 果 表 明 ,2 种 q草药 乙醇提 取 物对 1 2 1
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进展

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进展吕晓峰【摘要】@@ 真菌为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属真菌界,与动、植物界平行,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30万余种真菌,对人类致病的约200余种[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等广泛应用,或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及人类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如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肺部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虽然两性霉素B脂质体、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但其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采用中医治疗,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2页(P953-954)【关键词】肺疾病,真菌性;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作者】吕晓峰【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河北,邢台,05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519;R519.1真菌为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属真菌界,与动、植物界平行,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30万余种真菌,对人类致病的约 200余种[1]。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等广泛应用,或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及人类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如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肺部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虽然两性霉素B脂质体、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但其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
采用中医治疗,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抑制真菌生长的实验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知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300余种。
王理达等[1]实验证实黄柏、丁香、乌梅、黄连、黄精等13味中药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2]对160种具有抗真菌的中药进行真菌体外抑菌观察,其中牡丹皮、木槿皮、知母、高良姜、黄连、丁香、肉桂、黄柏、黄芩、肉豆蔻、防己、地骨皮、木香、徐长卿、丹参、鹤虱、急性子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单味中药和有效部位的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孢子癣菌的 MI C均为 0 1 gL .6m / 。对 白色念珠 菌的抑制能力 也
较好 ( C为 0 4m / ) 并推测 广藿 香的抗 菌活性可能与广藿 MI . gL , 香酮的存在有关 。杨得 坡等 采 用气 相色 谱 一质 谱联 用分 析
藿 香 和 广 藿 香 有 效 成 分 , 在 体 外 抑 菌 实 验 中发 现 藿 香 主 要 成 并
4 0 2 3 02
5. 0 m ml 0 0 。
物从高效 、 广谱 、 低毒和耐药性等方 面评价 尚不令 人 十分 满意 。
寻找安全性好 、 抗菌谱广 、 疗效高 的抗 真菌 中草 药 , 有效 地提 取
和 筛 选 抗 真 菌 活 性 成 分 ,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的 研 究 方 向 。本 文 对 已
, 其水煎剂 和乙醇提取物 的主要成分为小 檗碱 。苦
参的单 体 成 分 苦 参 碱 有 强 抗 马拉 色 菌 和 红 色 毛 癣 菌 的 作
1 5 酚 类 的 抗 真 菌 作 用 .
( . noc 和毛莲蒿 ( .eta 中分离 出多种单萜 或倍半 A mogl a) i A vst) i 萜类成 分 , 对多种 真菌 如黄 曲霉 菌 、 曲霉 菌 、 黑 白地霉 菌 、 热带
红色毛癣菌有较 强 的抑 制作用 。大黄 的单 体成 分大 黄酚对 红色毛癣菌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 j 。
单 味 中药 和有 效 部 位 的抗 真 菌 作 用 研 究 进 展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宋 晗 董 佩 晶 童 中胜 孔庆 云
湖北 中医学 院 , 武汉 4 0 6 301 武 汉市 第一 医院皮肤 科 , 武汉
随着广谱抗 真菌药物 的普遍应 用 , 临床应用 的抗 真菌 药 在
黄芩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芩及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兰馨朱秀高张米兰曹江松张靖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4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部分细菌产生较强耐药性,给临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较大困扰与挑战。
但随着对中药药理探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抗炎与抑菌作用的试验研究不断增多。
在多种中草药植物中,黄芩展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
对黄芩有效成分、抑菌活性,及与其他药物协同抑菌作用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为今后利用黄芩防治畜禽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保障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黄芩;抗生素;黄芩提取物;抑菌【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3-0071-05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3.zgmzmjyyzz20240301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LI Lanxin1ZHU Xiugao2ZHANG Milan1CAO Jiangsong1ZHANG Jing1*1. Research Center 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Medicine Industrializ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5, China;2. ZhongLe (Weif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Weifang 262700, 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antibiotics have been abused in recent years, some bacteria have developed strong resistance. As a result, clinical bacterial diseases are prone to grea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s pharmacology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epens,there is also an increase in studies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s well as its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effects with other drugs was presented.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is discussed, in hopes of revealing its advantages as a bacteriostatic agent,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diseases in futur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Furthermore,the Chinese poultry and livestock industries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long run.Key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Antibiotic; Alcohol Extraction of Scutellaria; Bacteriostasis自1929年英國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摘要】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4页(P860-862,封4)【关键词】单味中药;复方中药;抑菌作用【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中的过度应用,耐药细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疗效欠佳。
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细菌耐药。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对开发和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植物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我国近年来研究频次高且证实有确定疗效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概述如下。
1 单味中药抑菌作用概述目前单味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如临床常用于牙周炎、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阴道念珠菌感染等治疗。
李立芳等[1]发现,黄芩、淫羊藿、丹参3味中药水煎液对3种牙周致病厌氧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2%碘甘油。
姚旭等[2]发现,单味中药大黄的水煎液对牙龈紫质孢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要强于大黄和五倍子复方水煎液的疗效,因此临床中复方药物组合的疗效并非比单味中药强,故对临床中药物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专业药学层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学习中心成绩2017 年0月0 日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 倍。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 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
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目录一、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1 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1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1)1.3 中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 (2)1.4 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 (3)二、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制 (5)2.1 直接抗真菌作用 (5)2.2 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6)2.3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6)三、抗真菌中草药的特点 (7)结论 (8)参考文献…………………………………………………………………………………9致谢……………………………………………………………………………………10一、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1.1 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 i n J Mv c o 1 , J u n e 2 0 1 3 , V o l 8, No . 3
・
综 述 ・
中草 药抗 白念 珠 菌 作 用 研 究 进 展
李姝 毅 夏 志宽 杨蓉 娅
( 北 京 军区 总 医院全 军皮肤损 伤修 复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7 0 0 )
t o x i c i t y a n t i ・ Ca n d i d a d ug r s h a s b e c a me a h o t r e s e a r c h.Ex t r e me l y r i c h r e s o u r c e s o f C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h a v e c e r t a i n a d v a n t a —
d e e p my c o s e s, a nd o te f n b e c o me r es i s t a n t t o c o mmo n l y us e d a n t i f un g a l a g e n t s .S o l o o ki n g f o r b r o a d— s p e c t r um ,h i g h e ic f i e nc y,l o w
a t r i c l e s s u mma r i z e t h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h e r b a l me c h a n i s m o f a c t i o n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n d i t s a c 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 ,s i n g l e h e r b a n d c o mp o u n d h e r b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s y n e r g i s t i c e f e c t o f c o mp o u n d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we s t e r n
【 关键词 】 白念珠菌 ; 中草药 ;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 R 3 7 9 . 4 9 7 8 .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3 8 2 7 ( 2 0 1 3 ) 0 8 - 0 1 8 5 - 0 3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Chi n e s e he r ba l me d i c i ne ag a i n s t Ca n di da al bi c a ns
【 A b s t r a c t 】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c o m m o n h u m a n f u n g a l p a t h o i r e t y o f s u p e f r i c i l a a n d
g e s o f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a n d i d a i n f e c t i o n s . T o s t u d y t h e r o l e o f C h i n e s e h e r b l a me d i c i n e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me d i c i n e a ga i n s t Ca ndi da al b i c a ns. Th e Chi ne s e h e r b a l me di c i ne a g a i n s t Can di da a l b i c an s c l i n i c a l a n d e x p e r i me nt l a s t u di e s i n r e —
【 摘要 】 白念珠菌 , 是人类最常见 的真菌病原体 , 可引起各种浅 表及 深部真菌病 , 对 常用抗 真菌药物 易产生 耐药 。文章就
近年来有关 中草药抗 白念珠菌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 主要从 中草 药抗 白念珠 菌的作用机制 及其活性成分 、 单 味 及复方 中草药 制剂抗 白念珠 菌作用 、 中西药协 同抗 白念珠 菌作 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LI S hu— yi , XI A Zhi — k ua n, YANG Ro ng — y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D e r ma t o l o g y ,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f o B e i i f n g Mi l i t a r y C o mm a n d f o P , B e i j i n g 1 0 0 7 0 0 , C 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