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砂仁酚类、砂仁醚类、砂仁烯酮类等化合物。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
作用,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抗过
敏等作用。

研究发现,砂仁中的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
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
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砂仁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乙
肝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的复制。

此外,砂仁中的化学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
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砂仁中的砂仁
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
症状。

砂仁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砂仁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此外,砂仁还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和抗过敏作用。

虽然砂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目前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别是砂仁中化学成分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方案: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其抗病毒活性成分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步骤: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筛选中药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为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验设计:选择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常见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根据已有文献和临床应用经验,筛选出具备抗病毒活性的中药材,并提取相应的活性成分。

3. 方案实施情况:按照实验设计,选取对病毒具有显著杀灭效果的中药材进行进一步研究。

利用各种方法如萃取、溶解和过滤等工艺,从中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这些成分对病毒的抗性。

包括测定抗病毒活性、测定中药成分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测定细胞内信号途径的调节作用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实验过程中,记录下各个实验样本的相关数据,包括样本来源、提取方法、浓度等。

获取到的抗病毒活性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通过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5. 结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通过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中药材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些成果对于寻找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总结: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制定全面的研究方案,实施实验,采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性,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报告
摘要:
艾滋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寻找抗艾滋病毒的新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中草药因其天然、低毒性、多组分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评估一些中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功效。

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些中草药,并进行了分析和筛选,选择出具有抗病毒潜力的草药。

接下来,我们使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来评估选定的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效果。

进行细胞实验时,我们使用HIV感染的细胞系,观察草药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进行动物实验时,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模型,给予草药治疗,并观察其对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结果:
经过筛选,我们选择出了10种中草药,分别是X草、Y草、Z草等。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3种草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草药在小鼠模型中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草药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草药具有抗艾滋病毒的潜力,并能够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

这些中草药可能成为开发新的抗艾滋病
毒药物的候选物。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艾滋病毒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艾滋病毒,中草药,抗病毒,免疫功能,安全性,有效性。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柏 、 苓 、 蒜等 能提 高免 疫细 胞 的吞噬作 用 ; 腥草 、 猪 大 鱼 黄 连、 穿心 莲 、 青 叶 、 菊 花 、 皮 、 黄 、 银 花 等 可 提 高 白 细 大 野 丹 大 金 胞的吞噬功能 : 五加 、 芪 、 参 、 仲 、 连 、 柏 、 草 、 刺 黄 党 杜 黄 黄 甘 灵 芝 、 苓 、 蒿 、 参 等 可提 高 单 核 细 胞 的吞 噬作 用 ; 虎 汤 对 茯 青 丹 白
面。

中枢 免 疫 器 官 和 脾 脏 、 巴结 等 外 周 免 疫 器 官 , 们 的发 育状 淋 它
况 直接 影 响 机 体 的 免 疫 力 ,许 多 抗 病 毒 中 药 都 含 有 丰 富 的 营 养 成 分 , 很 好 地 促 进 机 体 免 疫 器官 的发 育 , 加 免 疫 器 官 的 能 增 重 量 . 其 具 备 良好 的 抵 抗 病 原 微 生 物感 染 的 物 质 基 础 。 使 增 强 免 疫 细 胞 能 力 免 疫 细 胞 数 量 庞 大 , 布 广 泛 , 了 分 除 血 液 中 的 嗜 中 性 白细 胞 外 ,还 包 括 分 布 在 某 些 器 官 组 织 中 的
现 代 药 理 学 研 究 发 现 , 多 中药 不 仅 可 以 直 接 杀 灭 病 毒 , 许 还 可 以 阻 止病 毒 对 宿 主 细 胞 的 吸 附 和 穿 人 ,抑 制 病 毒 在 宿 主
细 胞 内 复制 , 断 病 毒 从 感 染 细 胞 向 未感 染 细 胞 的侵 染 , 而 阻 从
液 中 的 单 核 细 胞 等 , 些 细 胞 都 具 有 强 大 的 吞 噬 、 化 病 原 体 这 消 的 作 用 . 机 体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能 参 与 细 胞 是 还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3)甘草 日本科学家曾经研究发现,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
作用,抑制率高达98%。俄罗斯也曾利用甘草提取的甘草酸研制出减 缓艾滋病病毒增殖的新药。我国各种联合抗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 法”目前开展的并不普遍。但是在应用中西药物,尤其是以传统中医 中药的方法治疗爱滋病患者、改善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质量上积累 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在相对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联合抗 病毒疗法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对爱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
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 作用,能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对乙 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经研究发现,苦参碱是对乙、丙型肝炎 病毒均有效的药物。苦参素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抗 心律失常,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治疗,适应症同干扰素,治疗效果与干扰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无 干扰素的副作用。
对HBV的治疗,尚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 从中草药中可分离得到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肝炎药物。从中草药中分离 有效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是防治慢性肝炎药物研究 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5/21
4
用于乙肝治疗的几种中药
(1)苦参素 苦参素是由苦参及苦豆子中提取的,其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减
(5)大黄 用大黄提取液进行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药液对
HSV-1和HSV-2的有效浓度分别为50μg·mL-1和20μg·mL-1 ,说明大黄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HSV感染的药物。且大黄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低, 临床常以煎剂口服,故可作为全身抗HSV感染的治疗用药。实验证实, 大黄不能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不能直接杀灭病毒,提示其抗病 毒的作用是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个环节产生,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

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19.06.013·综述·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徐景怡,吴硕,李玉环,于莲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 或内蒙古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 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

其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活血、解毒等功能[1]。

新疆紫草也被称为软紫草,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2],本文主要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已报道从新疆紫草分离出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萘醌类、单萜苯醌类、苯酚类、多糖类以及酚酸类等物质[2-3]。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萘醌类化合物,包含紫草素类和阿卡宁类,两者化学结构为R 和S 型光学异构体(图1),目前已分离鉴定的紫草素类化合物包括去氧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乙酰紫草素、紫草素、丙酰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异戊酰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阿卡宁类化合物包括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乙酰阿卡宁、β-羟基异戊酰阿卡宁。

紫草素类化合物母核阿卡宁类化合物母核图 1紫草素类化合物和阿卡宁类化合物化学结构2 抗病毒作用2.1 抗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具有致癌性。

现今临床上尚未有可治疗的药物。

符惠燕等[4]进行分极性段提取紫草,通过荧光定量PCR 测定各提取物对分离的尖锐湿疣疣体标本中HPV-DNA 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只有紫草水提取物能使HPV-DNA 呈阴性,最低有效浓度为0.2 g/ml,而其他部分提取物作用后的PCR 扩增呈阳性。

因此,紫草的水提取物具有显著抗HPV 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夏枯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草本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夏枯草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夏枯草的传统药用价值和现代研究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最后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夏枯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类、三萜类及其苷类、挥发油类以及微量元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夏枯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夏枯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夏枯草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夏枯草还含有多种甾体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如β-蜕皮激素、熊果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成分外,夏枯草中还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酮类等。

这些挥发油类成分赋予了夏枯草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另外,夏枯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未来随着对夏枯草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新发现,为夏枯草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

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

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

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

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

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

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

“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

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

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

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

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

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

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5.[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42-244.[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2.[收稿日期]2009-01-21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赵凤柱1,韩小敏2(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

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

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

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

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甘草酸在抗病毒方面的前景良好,有其独特优势,但其抗病毒机制复杂,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6-8]。

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

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9]。

黄芩: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

文献报道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一个重要体现。

黄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S ARS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苷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引起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 I V-1的复制,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10,11]。

金莲花:金莲花醇提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金莲花醇提物高剂量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质量,降低肺指数[12,13]。

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及临床实验治疗效果显著,其曾被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患,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的阿魏酰胺和皂苷类化合物3-O-β-D-吡喃葡萄糖醛基齐墩果酸苷和4,5-dihydr oblu menol具有较强的抗HBV活性,从化合物单体水平证明药用空心莲子草具有抗HBV活性[14]。

木犀草素: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从多种天然药物、蔬菜果实中分离得到。

目前发现主要存在于金银花、菊花、荆芥、白毛夏枯草、洋蓟、紫苏属、黄芩属等天然药物中和芹菜、甜椒、辣椒、落花生等蔬菜果实中,其它如橄榄油和红酒等植物产品以及野凤仙花、百里香草、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等也含有木犀草素。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四羟基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消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临床主要用于止咳、祛痰、消炎等[15-17]。

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具有很强的抑制H I V病毒的作用,香豆素类目前已有多种具抗H I V病毒活性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天然抗H I V香豆素类化合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两大类。

返魂草的有效成分苯丙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对感染流感病毒的细胞中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18-20]。

蒽醌类化合物: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葸醌类,如大黄酸、大黄素等。

研究表明大黄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艾滋病(A I D S)病毒、霍乱毒素、CVB 病毒。

虎杖是蓼科蓼属植物的根茎,国内报道虎杖中多种煾醌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如HS V-1、HS V-2、流感病毒、11型及9型埃可病毒、A9及B5型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14]。

萜类和挥发油:云木香中分离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木香烯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人类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表现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莪术油是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根茎的挥发成分,莪术油中的活性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1]。

中草药中的其它成分如生物碱类、植物蛋白以及植物多糖在抗病毒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21]。

3 中草药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抗H I V作用的中药,如甘草、大蒜、紫花地丁、穿心莲、金银花、巴豆、淫羊藿、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柏、鸦胆子、蒲公英、牡丹皮、黄连、菊花、单芽狗脊蕨、鸡血藤、朱砂七、金银花、夏枯草、牛蒡子、紫草、苦参、牡丹、女贞子等。

中药的提取物如洋栖菜、鼠尾藻、海带、褐藻、紫菜和裙带菜等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均有抗H I V的能力。

姜黄中的姜黄素已成为国外许多学者公认的对H I V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

紫草素是紫草的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治疗H l V的新药物[22]。

目前,在植物来源的抗H I V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发现,从下列中草药中来源的9种类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①从海藻、箬竹、海索草、香菇、夏枯草、紫花地丁、旱莲子草、翠叶芦荟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到的多糖类成分,主要是通过阻断H I V病毒与细胞的吸附来发挥药效。

②从栝楼、苦瓜、麝香、石竹、垂序商陆等植物中分离得到蛋白质类成分,是一类核蛋白体抑制蛋白。

它通过抑制核蛋白体的RNA来破坏正常染色体蛋白的合成。

从雪莲花、小花火烧兰、狭叶荨麻等植物中分离得到植物凝集素,则是干扰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

③从雷公藤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咔唑类生物碱、萘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里西丁类生物碱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