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中药疗效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可以对人体产生一定的疗效。

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需要对中药进行分离和提取,将中药中的复杂混合物分离出来。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需要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结构鉴定是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手段来确定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结构鉴定的结果可以为后续的活性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最后,需要对活性成分进行活性评价。

活性评价是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价活性成分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常用的活性评价方法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估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利用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可以将活性成分应用于药物研发。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样的药理活性,可以作为药物候选化合物用于新药的研发。

通过对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其次,可以将活性成分应用于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可以用于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

同时,一些活性成分也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提高食品的营养和功能。

此外,还可以将活性成分应用于化妆品和护肤品的研发。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对皮肤具有一定的保养和修复作用,可以用于化妆品和护肤品的研发。

通过将活性成分应用于化妆品中,可以提高化妆品的效果和功效。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学活性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学活性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学活性一、概述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一直备受关注。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对中药药效的深入探究,从中草药中分离出不同的化学成分,对其进行药理学活性研究,以期找到对应的药用价值。

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1、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草药中含有许多不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单体化合物、多糖、黄酮、生物碱、皂苷和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学活性,如抗炎、抗菌、抗癌、镇痛、免疫调节等。

2、中药成分的分离提取中草药中含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其中很多成分的结构和组成并不清楚。

为了从中草药中提取和分离出具有药理学活性的成分,需要采用各种化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提取。

常见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筛吸附和逆流色谱等。

3、中药成分的结构鉴定中草药中的成分一般都是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

为了准确确定其结构和成分,需要采用各种化学方法进行分析。

比如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

三、中药药理学活性研究中药药理学活性研究是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药理学反应进行研究。

它包括中草药的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癌、免疫调节等活性。

同时,还需要研究成分的药效学机制,以期找到对应的药用价值。

四、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应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新药物中草药中含有大量天然化合物,它们往往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

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可以挖掘这些天然成分的药理学活性,为研发新药物提供有力的支撑。

2、药品质量控制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支撑。

可以通过对中药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判断其纯度和含量,进而界定中草药的质量水平。

3、新型食品、保健品的研发中草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在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得到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和安全性,为新型食品和保健品的研发提供依据。

五、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发展现状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和相应技术平台也得到了快速更新。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中草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并通过研究和开发,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机理和应用价值。

一、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对人体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在药用植物中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如根、茎、叶、花等部位,其含量和功效也因品种、生长地区、收获季节、炮制方法等因素而不同。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生物碱、黄酮类、苯丙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都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制剂和中医药临床治疗中。

二、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是中草药的药理基础,开展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虽然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中草药药效的多样性,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常常非常复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解决。

同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的研究也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融合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并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研究方法。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分离纯化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结构、药理作用和生理机制等信息。

同时,也研制出了很多新型的中草药提取工艺和新的药用配方,通过不同组合和剂型制作,进一步增强了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的药效和可应用性。

三、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是一种促进中草药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中草药的药效和应用范围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研究开发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开发高质量的中草药制剂,是提高中草药应用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中草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医学,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具有独特的治疗特性。

中草药从早期的民间传统医学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其在治疗方面的重要基础,而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则是投入中草药临床治疗的必要基础之一。

一、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中草药治疗有效性的核心。

对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 分离抽提首先,对中草药进行分离抽提。

分离抽提是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用化学分离技术逐步分离,最终确定它们的结构。

2. 成分鉴定在分离抽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提取的物质进行鉴定和检验,以确认其中是否确实存在目标成分。

3. 成分研究最后,对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

研究这些化学成分,需要对它们进行生物活性实验,确定其中哪些成分有治疗作用,哪些成分有副作用。

二、中草药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中草药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因为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只有在适当的剂量和组合下,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而越是了解了草药中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便越能合理地调配中草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草药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是一种生物学活性,它能减少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减少细胞的损伤。

中草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帮助保护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伤害。

2. 抗炎活性抗炎活性是一种消除炎症的生物学活性。

中草药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炎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减轻疼痛,缓解发热和肿胀等症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 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活性是一种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生物学活性。

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以上三种生物活性,是目前中草药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方面。

研究这些生物活性,可以探索出中草药治疗的有效性,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三、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的应用领域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新药研究中草药中的成分对于新药的研制非常重要,因为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用来开发新药物。

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与鉴定方法

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与鉴定方法

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与鉴定方法活性成分是指中医药材中具有药理活性和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中医学认为,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是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对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及其鉴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指由含有一环或多环芳香核的含氮碱性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中药材中含有的生物碱包括马钱子中的鸦片碱、黄连中的黄连素等。

2. 单体类单体是指一种特定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它通常是由一个基本单位构成的。

常见的中药材中含有的单体类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黄酮糖苷类、生物类碱和苯乙基醇等。

3. 多糖类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复杂碳水化合物。

多糖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人参、枸杞等药材中的多糖成分是其药效的主要来源。

4. 有效成分组合许多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存在于复杂的生物组合中,相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或加强作用。

例如,天麻中的多种酯类成分共同发挥镇静和镇痛作用。

二、活性成分的鉴定方法为了准确鉴定中医药材中的活性成分,科学家们常常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鉴定方法: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将化学样品通过分子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和迁移来实现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通过和标准物质对比,可以确定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

2.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通过样品在气相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和迁移来分离和鉴定化学物质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离速度快、分析结果准确等优点。

3.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将溶剂通过柱上固定的固定相,使溶质在固定相和溶剂之间分配和迁移来完成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多种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测定。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样品中化学物质的质量谱图来鉴定样品中的成分的方法。

质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特点,可以准确鉴定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

传统中药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

传统中药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

传统中药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一、背景介绍中药一直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古便以其独特的药效、较小的副作用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中药的药理成分非常复杂,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彻底探明其复杂的治疗机制。

因此,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是非常关键的。

二、生物活性研究1.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离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用于分析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确定中药中各种成分的分子量、结构和碎片等信息。

同时,离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中药的生物转化和代谢规律。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促进对中药中繁复成分的研究和认识。

2. 细胞生物学技术现代细胞生物学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来进行多种实验和测试,其中包括生产和检测药物。

这项技术可用于研究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药理学研究。

利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研究中药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和其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进行治疗。

3. 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是研究中药的生物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动物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来确定中药是否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以此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制和生物活性。

三、成分的应用1. 药物研发中药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药的成分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可以用于开发新的药物。

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成功地发现中药化合物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抗癌药物。

2. 食品保健品中药的成分可以被用于开发保健品,具有延缓衰老、抗氧化、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中药可以用于开发多种健康保健品,例如保健茶、营养奶粉等。

3. 化妆品许多中药的成分对皮肤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抗菌和保湿效果,特别适合开发化妆品。

例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添加到护肤品中,可以保护肌肤免受环境污染的伤害,同时还可以防止皮肤老化。

四、展望总的来说,传统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据统计,中药研究和应用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药来源丰富,其作用机制复杂,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其中包括基础的研究和临床的研究。

那么,在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方面,应该如何研究呢?一、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中药活性成分的定义是“指中药中具有某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其种类繁多,分类清晰,一般可包含多种成分,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萜类、类黄酮类、芳香族化合物、倍半烷、醇类等。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1)外观特性研究。

根据中药活性成分的外观特性,如形态、颜色、粒度、水溶解性、磨砂性和溶解性等,为其进行描述、辨认和分类,更好地理解中药活性成分的各种特性。

(2)化学分析研究。

化学分析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基础,是其研究的重要手段,其常见的方法包括色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药效评价研究。

评价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可以通过临床试验、疗效研究和动物实验等来进行,通过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可以探究中药活性成分的主被动作用机制,从而评价其药效,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

(4)抗生物活性研究。

抗生物活性既指对病原微生物的抗菌作用,也指对有害有益微生物的影响。

抗菌作用可以通过微生物数量法、微生物活性法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等研究方法研究获得。

(5)药理毒理学研究。

药理毒理学是评价药物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毒性、反应性和副作用等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来研究药物活性成分的细胞和分子作用机制,以便了解其药理活性及其药效与毒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论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外观特性研究、化学分析研究、药效评价研究、抗生物活性研究和药理毒理学研究等。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外观特性、化学成分、药效与毒性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一、中药复方的基本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中以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形成的药物,通常是通过中草药的配伍来实现药效的增强、副作用的减轻或者一些其他目的。

其与单一草药不同之处在于,同一方剂中含有多种中药,各种中药根据其性味、功效等特点相互协调配伍,形成一种协同增强的药效。

中药复方方便了临床应用,使患者可以轻松地服用多种药物,同时提高了治愈的成功率。

二、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1. 药效成分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生物分子,如酶、受体等,而产生生理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复方中的药效成分几乎都是存在于复方中每一个组分中的。

例如, 枸杞(Lycium barbarum L.)和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常常配伍使用,在枸杞中含有的LBP和Lcys和麦冬中含有的多糖和荷包牡丹苷,以及其他活性成分在配伍使用后,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高脂血症等问题。

2. 互补成分中药复方中的互补成分主要是指方剂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药物学可发现这种相互作用通常是药物间互相增强药效的结果。

例如,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中就包含了黄芩总黄酮、连翘苷、草果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出联合抑菌和增强酸林解毒等作用。

3. 对症成分中药复方中的对症成分主要是针对病情和症状而添加的成分。

可提高方剂的针对性,更好的治疗疾病。

例如,在治疗失眠以及产后抑郁症状时,医生常常会使用复方核桃仁颗粒(主要成分为核桃仁、胖大海、红枣等多种成分),里面还会配合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1. 离线计算对于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利用红外光谱法、HPLC-MS等离线技术。

在这些离线技术中,研究人员需要将复方药物进行提取,并以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等技术逐一分离各复方药物中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王本祥1,周秋丽2(11长春中医学院新药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21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1) 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问题,至今大家在认识上仍有很大的不同,致使各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亦有所不同,最终导致彼此所开发药物的质量标准和药效都有很大差异。

目前,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有较大差距,致使我国的中成药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药品主流市场。

为早日改变我国中成药在国际药品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我国中药研究工作者必须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确立一种科学的研究、分析和制备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使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符合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

本着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精神,就有关中药有效成分的概念、来源及分析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等几个重要问题与同道们商榷,以期求得共识和达到加速中药现代化的目的。

1 何谓中药有效成分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

有人提出中药介于药物和食品之间的论点,认为中药材中所有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1]。

当然我们的认识与这种观点差异较大,否则就不会探讨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问题了。

近10年来,在报章杂志和学术会议上经常有人提出中药复方的作用为多成分和多靶点综合效应的观点(简称多成分论)[1]。

提出这种论点的学者们的论据很简单,他们说因为中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如果一味中药含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成分,那么一个复方就可能含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所以一个中药复方的作用是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的综合效应。

这样看来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谈何容易,这也是至今人们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其实“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收稿日期] 1999210221的认识本质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把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看成为有效成分。

对上述‘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的观点,我们持谨慎和保留态度。

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药物是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例如治疗高血压症的中药复方,因为血压升高是该过程的主要矛盾,所以中药复方中降血压成分应视为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有效成分;而其它,如镇静和利尿等有助于高血压治疗和康复的成分应视为解决主要矛盾的次要有效成分。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该复方降血压以及镇静、利尿有效成分。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较好的和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中,君药经常为一种,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

而臣药或佐使药中的次要有效成分可能几种或更多些,诸种次要成分对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作用协同、相加、拮抗影响,最后表现的综合效应,就是该复方的药理作用。

而那些具有其它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则不能视为本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当然,在中成药或水煎剂中,不能被吸收和无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许多化学成分都不能视为有效成分。

如此看来,在一个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中,降压和辅助降压的镇静、利尿成分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这样的成分不会很多,几种乃至更多些。

另外,吸收入血的某些成分,经过富集和提纯后需要加大到高于其原来在血清中的浓度许多倍时,才具有与本复方相关的药理作用,这样的化学成分也不应视为本复方的有效成分。

所以当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电喷雾质谱仪(ESI—MS)确定吸收入血的化学成分时,不能就认为它们检测出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应・1・该说它们当中有一部分可能是有效成分。

而那些低于最小有效量或有效浓度的吸收入血化合物,依我们的观点它们也不一定是该复方的有效成分。

如果以上述观点审视和研究中药复方的话,我们有可能研究和开发出药味更少和疗效更高的新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与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

我们的观点与“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的区别,在于我们认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不是很多,而是有限和较少的。

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来源临床上的各种口服中成药,其吸收入血产生药效的有效成分大致有以下4个来源:①药材固有的化学成分;②加工炮制和煎煮过程的产物;③肠内菌代谢产物;④吸收入血进入肝脏经“首过效应”的代谢产物。

上述认识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报道所证实。

目前大多数从事中药化学的研究者,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第①和②两种来源比较熟悉,而对第③和④两种来源知之不多,否则就不会出现毫无根据的将口服制剂直接改革成中药注射剂的做法。

日本学者[2~4]和我们[5,6]的研究已经证明,中药苷类成分(如甾体皂苷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在口服后都要被肠内菌代谢成新的代谢物,某些肠内菌代谢物是其真正的有效成分,有些化合物经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后,又可被肝脏代谢成新化合物[7]。

可见,原药材中的化合物乃是前体药物。

3 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切入点要想阐明一个复方在体内究竟是何种化学成分起到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非简单和容易解决的事情。

以前人们称其为理不出头绪的一团乱麻,或称其为难以琢磨的“黑匣子”。

如何打开这个“黑匣子”乃是我们药学工作者为之奋斗多年和梦寐以求的事情。

因为如果能破译这个“黑匣子”,我们将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信息,如可能开发出中药复方一类新药、可能发现许多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可能从分子水平揭示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各有效成分的相互配伍关系等等。

现在首要问题是先要确定“黑匣子”的位置和打开它的途径。

我们认为中药活性成分的“黑匣子”在血清中。

因为只有血清是上述4种来源的活性成分共存的唯一位置。

无论是药材中的固有成分、煎煮过程产生的成分或经肠内菌和肝脏代谢产生的成分,绝大部分有效成分(除了治疗胃肠道内疾病,如肠炎和胃溃疡外)都要在吸收入血后才能产生治疗作用。

因此应该把服药动物或人的血清做为研究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主要对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我们相继研究了大鼠和人口服单体化合物人参皂苷Rb1[5,6]、Rg1[7,8]、淫羊藿苷[9]、氧化苦参碱及有效部分黄山药总苷和人参二醇组皂苷以及中药复方(芍药甘草汤和参附汤)肠内菌代谢物和吸收入血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不难看出我们的上述研究工作是由简单到复杂,除芍药甘草汤和参附汤的研究仍在进行外,其它研究已陆续完成。

总的看来,在我们确立的前述中药有效成分概念的前提下,对HPLC和ESI2MS检测的吸收入血化学成分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的和少数的。

可见,由于将血清作为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切入点,就把本来十分复杂的问题大大地简单化了。

实践证明,我们提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而“两多论”只能使许多人对中药研究陷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

4 确定吸收入血成分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方法411 吸收入血成分的确定实验动物一般选用大鼠,一组大鼠灌胃所试药物,另一组灌胃相同体积生理盐水。

给药后,将大鼠置于不锈钢制的代谢笼中收集大量尿液,从而富集了某些吸收入血的代谢物。

收取足够的尿液后,于给药后适当时间(估计血药浓度最高的时间)将大鼠剪头处死,接取血液,制备血清。

将上述尿液和血清用适当的溶媒萃取,回收溶媒后得到提取部分。

以薄板层析(TLC)、高效液相层析(HPLC)和电喷雾质谱(ESI2MS)等平行检查对照组和给药组尿液及血清提取物在谱图上的差异。

要根据已经掌握的复方中各种中药的已知化学成分,选择几种溶媒处理血和尿液样品。

在用HPLC检测样品时,为了防止漏检,不能只用一种检测器,最好用紫外检测器(UV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 SD)或电化学检测器(EC)等几种检测器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把样品中有和无紫外吸收的化合物都能检测出来。

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药物肠内菌代谢物可用TLC检测,尿样品经富集后,许多代谢物在HPLC谱图上显示明显,由于吸收入血成分在血清样品的浓度甚低,故往往在尿液样品中检出的成分,而在血清中却・11・难于检测到。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尿液的富集和检测。

至于是否有些化合物仅在血和胆汁中存在,而其在尿液中却不存在的情况,尚难断言。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认为也应收集动物的胆汁进行检测。

我们也经常采集服药人的血清和尿液进行分析,确定吸收入血药物成分。

实践证明,综合应用TLC,HPLC或ESI2MS对服药动物和对照动物的尿液、血清和胆汁进行细致的对比检测分析,可基本上确定吸收入血成分。

412 吸收入血成分生物活性的确定用上述方法确定吸收入血成分后,对于可大量获得的样品,可用整体药理学方法确定其活性,对于暂时尚不能大量获得的样品,可用离体药理学方法或检测与整体药理有关的细胞因子分泌或作用的方法确定其活性。

如当我们用肠内菌代谢研究证明,人和大鼠灌服人参皂苷Rg1后,尽管其在肠道内被代谢成为几种代谢物,但只有代谢物Rh1被明显吸收入血。

由于目前尚难于大量获得Rh1,于是,我们首先观察Rh1对THP2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发现Rh1可促进THP21细胞分泌TNFα及其mR2 NA的基因表达。

进一步研究证明Rh1对离体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最后在整体抗肿瘤实验中也证实Rh1对几种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复方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程序更为复杂一些,如给大鼠灌服芍药甘草汤后,对每个吸收入血的代谢物,不但要检测其镇痛作用,而且还要检测其镇静和解痉作用,甚至还要观察各成分之间的配伍协同作用。

实践证明,在吸收入血的代谢物中,只有少数化学成分具有特定药理作用。

413 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确定如果灌胃给予的化合物为已知结构的苷类化合物,经检测其吸收入血的某一成分为活性成分,那么用ESI2MS就可直接确定其吸收入血成分的化学结构。

因为用ESI2MS,可直接捕捉检测样品中与已知结构苷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分子量相对应的准分子离子峰,然后再对各离子峰进行二级(直至三级、四级)质谱分析,根据次级碎片的脱糖规律基本上可以确定入血成分的化学结构。

对于出现于血及尿液中的有效成分为非苷类未知化合物,则不能用ESI2MS直接确定其化学结构,只能从尿液中将其富集或用肠内菌代谢的方法将其制备提纯后,按常规方法做光谱学分析后,才能确定其化学结构。

5 富集和制备吸收入血代谢物的方法用TLC,HPLC或ESI2MS等检测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对照组和给药组血清或尿液样品的谱图,可以确定吸收入血代谢物的存在。

但如何制备和获得一定量的代谢物,供给光谱学分析和生物检测。

就目前的制备技术来看,尚有一定难度。

我们实验室采取下述方法获得代谢物。

511 肠内菌代谢法制备代谢物当用TLC和HPLC对比分析血清、尿液和肠内菌代谢物,并证明在血清或尿液中均存在同肠内菌代谢物相同的成分时,即表明该代谢物是其前体化合物经肠内菌代谢后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