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防紫外线整理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合成纤维帘帷的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研究

合成纤维帘帷的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研究

合成纤维帘帷的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研究织物抗紫外线性能是合成纤维帘帷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特性之一。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合成纤维帘帷在室内室外装饰和遮阳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对于保护室内物品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

首先,了解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的重要性和意义。

紫外线是太阳光中的一种辐射,具有一定的伤害性。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会引起人体皮肤晒伤、皮肤癌等问题。

同时,紫外线还会使室内物品(如家具、地板、墙壁等)褪色、变色。

因此,提高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不仅可以保护室内物品的色彩稳定性,还能有效地避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其次,探讨影响合成纤维帘帷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

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主要受到纤维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常见的合成纤维材料包括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丙烯纤维等。

其中,聚酯纤维在抗紫外线性能方面较好,能够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的穿透。

而尼龙纤维和丙烯纤维的抗紫外线性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

此外,加工工艺也对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性能有一定影响。

例如,采用染色工艺时,合成纤维帘帷可以添加抗紫外线剂,提高其抗紫外线能力。

此外,在纺纱和织造过程中,可以采用柔软剂或紫外线吸收剂等,增加纤维表面的光吸收能力,减弱紫外线对纤维的破坏。

针对合成纤维帘帷抗紫外线性能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改进纤维材料的选择,优先选择抗紫外线性能较好的聚酯纤维作为原料。

聚酯纤维具有优异的抗紫外线性能,能够提供更好的紫外线阻隔效果,从而保护室内物品和人体皮肤。

二是优化加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艺和添加剂,提高合成纤维帘帷的抗紫外线能力。

例如,在染色工艺中添加抗紫外线剂,或者采用紫外线吸收剂进行纤维后处理,以增强纤维对紫外线的吸收和阻隔能力。

此外,合成纤维帘帷抗紫外线性能的测试方法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与开发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与开发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与开发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和防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紫外线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

紫外线不仅会导致皮肤晒伤、晒黑,长期暴露还可能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严重疾病。

因此,具备抗紫外线功能的纺织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科研人员在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一、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及纺织品抗紫外线的重要性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 UVA(波长 320 400 纳米)、UVB(波长 280 320 纳米)和 UVC(波长 200 280 纳米)。

其中,UVC 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对人体影响较小;UVB 能到达皮肤表皮层,会引起皮肤红肿、晒伤;UVA 穿透力更强,能深入到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生成,甚至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

纺织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与皮肤密切接触的物品,其抗紫外线性能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夏季高温时段以及高海拔地区,有效的抗紫外线纺织品能够为人体提供重要的防护,减少紫外线的穿透和对皮肤的伤害。

二、抗紫外线涂层的原理抗紫外线涂层主要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紫外线来实现防护功能。

吸收型涂层通常含有能吸收紫外线的有机化合物,如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等。

这些化合物在吸收紫外线后,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或无害的低能辐射,从而降低紫外线的透过率。

反射型涂层则依靠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高折射率材料,将紫外线反射回去,减少其进入纺织品内部。

散射型涂层通过在织物表面形成微小的颗粒或粗糙结构,使紫外线发生散射,改变其传播方向,降低紫外线的强度。

三、抗紫外线涂层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是实现良好抗紫外线性能的关键。

有机紫外线吸收剂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稳定性,但可能存在耐久性不足和潜在的毒性问题。

无机紫外线屏蔽剂(如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在分散性和与纺织品的结合力方面可能存在挑战。

此外,一些天然材料如茶多酚、芦荟提取物等也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性能,且相对环保和安全,但其防护效果可能不如合成材料显著。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材料研究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材料研究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材料研究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以及对健康意识的提高,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性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具有潜在的伤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晒伤、皮肤老化甚至皮肤癌等问题。

因此,研发具有高效抗紫外线性能的纺织品材料成为了纺织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及纺织品防护的重要性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 UVA(波长 320 400 纳米)、UVB (波长 280 320 纳米)和 UVC(波长 200 280 纳米)。

其中,UVC 通常被臭氧层吸收,难以到达地面。

而 UVB 能够导致皮肤晒伤和红斑,UVA 则穿透力更强,能深入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和色素沉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户外活动、运动、旅游等场景中。

此时,纺织品作为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物品,其抗紫外线性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有效的抗紫外线纺织品能够大大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为人们提供必要的防护。

二、抗紫外线纺织品的作用原理抗紫外线纺织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吸收紫外线某些材料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

常见的紫外线吸收剂包括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等有机化合物,它们能够与紫外线发生作用,从而减少紫外线的透过。

2、反射紫外线通过在纺织品表面添加具有高反射率的物质,如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将紫外线反射回去,降低其穿透纺织品的可能性。

3、散射紫外线利用纺织品的纤维结构或添加特殊的散射剂,使紫外线在纤维间发生散射,从而改变其传播方向,减少直接透过纺织品的紫外线量。

三、常用的抗紫外线材料1、天然纤维棉、麻等天然纤维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性能,但相对较弱。

通过对天然纤维进行改性处理,如采用紫外线吸收剂进行浸渍处理,可以提高其抗紫外线能力。

2、合成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等合成纤维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添加紫外线稳定剂或吸收剂,从而获得较好的抗紫外线性能。

纺织品的防UV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防UV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防UV性能研究纺织品的防紫外线(UV)性能研究摘要:随着紫外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防紫外线技术在纺织品行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纺织品防UV性能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防紫外线技术。

通过对纺织品的加工和整理方法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建议,以提高纺织品的防UV性能。

该研究对于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纺织品;防紫外线;加工和整理;研究现状;发展意义1. 引言紫外线是太阳光中的一种辐射,其波长范围在100到400纳米之间。

根据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100-280nm)三个区域。

其中,UVA和UVB是对人体健康最为具有威胁性的紫外线。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可能导致皮肤癌、皮肤衰老等健康问题。

纺织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然而,普通的纺织品对紫外线的阻挡能力较弱,长时间的太阳暴露会增加人体暴露在紫外线下的风险。

因此,开发和研究防紫外线纺织品的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通过调查和分析纺织品的加工和整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

2.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防紫外线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和材料的选择等。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纺织前和纺织后两种加工方法。

纺织前的加工方法主要通过改变纺织品的纤维结构和化学成分来实现,如改变原料的选择、提高纺织品的紧密度等。

纺织后的加工方法包括染色、印花和涂层等。

材料的选择主要是指选择一些添加剂或改变纺织品原料的性能以提高其防紫外线性能。

鉴于纺织品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防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防紫外线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纺织品行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发出更好的防紫外线纺织品。

3. 纺织品的加工和整理方法在纺织品的加工和整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涂层研究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紫外线(UV)辐射对人体皮肤有着诸多不良影响,如晒伤、皮肤老化、甚至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因此,为纺织品赋予抗紫外线功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抗紫外线涂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纺织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及纺织品防护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分为 UVA(波长 320 400 纳米)、UVB(波长 280 320 纳米)和 UVC(波长 200 280 纳米)三个波段。

其中,UVC 通常被臭氧层完全吸收,很少到达地面。

然而,UVB 和 UVA 则能够穿透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伤害。

UVB 能够导致皮肤晒伤、红肿和疼痛,长期暴露还可能引发皮肤癌。

UVA 虽然能量较低,但它的穿透力更强,能够深入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产生和色素沉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暴露在阳光下,如户外活动、工作、休闲等。

而纺织品作为我们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防线,其抗紫外线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们身体的防护效果。

因此,研发具有高效抗紫外线性能的纺织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抗紫外线涂层的原理抗紫外线涂层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吸收作用涂层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从而减少紫外线穿透纺织品的量。

2、反射作用通过在涂层中添加具有高反射率的物质,如金属氧化物等,将紫外线反射回去,阻止其进入纺织品内部。

3、散射作用涂层中的颗粒或纤维结构可以使紫外线发生散射,改变其传播方向,降低其到达织物背面的强度。

三、抗紫外线涂层的类型目前,常见的抗紫外线涂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无机涂层无机材料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和反射性能。

将这些无机颗粒分散在涂层剂中,涂覆在纺织品表面,可以显著提高其抗紫外线性能。

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与应用研究

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与应用研究

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与应用研究1. 引言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防紫外线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毛制簇绒织物作为一种常见的纺织材料,其防紫外线性能的研究和应用具有科学和实际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及其应用。

2. 毛制簇绒织物的特性与制备2.1 毛制簇绒织物的定义与分类毛制簇绒织物是一种采用毛纤维制作的面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纹理,适用于服装、家居等方面的应用。

根据毛织物的类型和结构,可以分为长绒织物、背弹绒织物、绒纱织物等。

2.2 制备毛制簇绒织物的工艺毛制簇绒织物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选毛、染色、纺纱、织造等步骤。

制备簇绒的关键步骤是对毛纤维进行剪切和细分,然后与底织物相结合进行织造。

通过这些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丰富触感和独特效果的毛制簇绒织物。

3. 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3.1 紫外线的危害紫外线由UVA、UVB、UVC三种波长组成,其中UVB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辐射能量,是引发皮肤癌和光老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止紫外线的进入对于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3.2 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表明,毛纤维可以自然地抵御紫外线的侵害,而且其具有比其他纤维更高的防护能力。

毛制簇绒织物由于其织物结构和纤维特性的原因,能够有效隔离紫外线的穿透,从而降低对皮肤的伤害。

此外,毛纤维还含有一定的含氮化合物和酚类物质,能够吸收和分散紫外线,提高防护效果。

3.3 影响毛制簇绒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影响毛制簇绒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包括纤维的类型和结构、纤维染色、织物密度和厚度等。

适当选择纤维材料、改进制备工艺和提高织物密度都可以提高毛制簇绒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

4. 毛制簇绒织物的应用4.1 服装方面的应用由于毛制簇绒织物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保暖性,常用于冬季服装的制作。

同时,经过防紫外线处理的毛制簇绒织物还可以作为户外运动服、沙滩服和泳衣等的理想材料,保护身体远离紫外线的伤害。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伤害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纺织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抗紫外线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

一、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 UVA(波长 320 400nm)、UVB(波长 280 320nm)和 UVC(波长 200 280nm)。

其中,UVC 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对人体影响较小。

而 UVB 能导致皮肤晒伤、红斑等,长期暴露还可能引发皮肤癌。

UVA 穿透力更强,能深入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产生以及黑色素沉积。

二、纺织品抗紫外线的原理纺织品能够阻挡紫外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吸收紫外线:某些纤维材料或添加的紫外线吸收剂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无害形式。

2、反射紫外线:通过特殊的纤维结构或后整理工艺,使纺织品表面能够反射部分紫外线,减少其穿透。

3、散射紫外线:纤维之间的空隙和织物的结构能够使紫外线发生散射,降低其直接穿透的强度。

三、抗紫外线整理技术的分类1、物理整理法物理整理法主要包括增加织物的厚度、紧密度和覆盖度。

例如,使用较厚的织物、高密度的编织结构或者多层织物叠加,可以减少紫外线的透过。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织物的重量和成本,同时可能影响其透气性和舒适性。

2、化学整理法(1)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是一类能够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的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浸渍、涂层等方式与纺织品结合。

常见的紫外线吸收剂包括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等。

这些吸收剂在吸收紫外线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消耗紫外线的能量。

(2)紫外线反射剂如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它们能够将紫外线反射回去,减少其进入织物内部。

这些反射剂通常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存在,通过后整理工艺附着在纺织品表面。

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

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防紫外线性能尤为重要。

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波,它对人体健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研究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纤维的选择、纺纱、织造、后整理等方面入手,探讨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

首先,我们要选择适合防紫外线的纤维材料,如聚酯、尼龙、涤纶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能够有效阻挡紫外线的侵袭。

其次,在纺纱和织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特殊的工艺和纺织结构,如使用紧密编织的方法,增加纺织品的遮挡性能,降低紫外线透过的可能性。

而在后整理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特殊的抗紫外线剂,如二氧化钛等,提高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

除了纺织品本身的性能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强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防紫外线的助剂,如乳胶、氟碳树脂等,提高纺织品的紧密度和抗紫外线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阳离子染色技术,使纤维表面呈阳离子状态,有效阻挡紫外线的透射。

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对健康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将成为未来纺织行业的重要
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能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紫外线织物
1.概述
紫外线定义:紫外线是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电磁波,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和超短紫外线UVC。

紫外线的作用机理:紫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因此具有很高的能量,当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时能够激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成分,这些活性氧反过来氧化大分子,例如脂肪和DNA,这些反应的长期积累就会导致细胞死亡,对人体造成伤害。

紫外线的危害: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皮肤上出现红斑、痒、水疱、水肿、眼痛、流泪等;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

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等。

作用于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称为光照性眼炎,还有可能诱发白内障,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紫
外线会使焊工患上电光性眼炎。

2.紫外线在织物表面的作用情况
紫外线作用于织物上的情况:
l:紫外线直接从织物的空隙中透过;
2:紫外线垂直穿透织物;
3:紫外线穿过织物,但改变传播方向;
4:紫外线经过纤维间空隙,纤维表面反射、折射改变方向穿透织物;5:紫外线被织物纤维表面反射回到入射侧;
6:紫紫外线被织物吸收
前四部分的紫外线都穿过了织物,直接作用在人体上,对人体造成伤害;后两部分被织物发射或吸收,不会造成伤害。

因此,织物对紫外线的防护,主要是要减少1、2、3、4部分, 增加5、6两部分。

织物的防紫外线机理:
根据上述紫外线在织物表面的作用情况,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来提高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即:
A 屏蔽作用:以遮挡、反射高能量紫外光为目的。

主要紫外屏蔽剂有ZnO、TiO2、SiO2、Al2O3、MgO、高岭土、炭黑、碳酸钙、滑石粉、氧化铁、氧化亚铅,以及有机颜料钛菁蓝、钛菁绿、葸醌蓝等。

B 吸收作用:吸收高能量紫外光,并使之转化为荧光、磷光或热能形式释放出去。

主要材料有金属离子化合物、水杨酸酯类化合物、苯酮类化合物以及三唑类化合物,无机材料还有氧化硅、氧化铁、纳米云母等。

(常用紫外线吸收剂包括水杨酸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和三嗪类化合物.水杨酸类化合物熔点低,易升华,且在强光照射下有使制品变黄的倾向,应用较少;二苯甲酮类和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不耐水洗,一般需与黏合剂一起使用或通过化学反应引入能够与织物发生反应的活性基团,增加了生产和应用难度;目前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国内外研究较多,但应用于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点,只能用作添加型抗紫外纤维的生产,而不能用于织物的后整理、缺少水溶性或反应性基团及抗紫外效果较差等。


C 光转化作用:主要材料有稀土Eu3+有机配合物转化剂,稀土有机配合物转光剂能吸收300~360nm紫外光,发射红、黄光,起到一定得防紫外线作用,大大提高UPF值。

3.防紫外纺织品的加工
影响纺织品抗紫外性能的因素包括:纤维选择、织物结构、织物后整理等。

1.纤维选择:
常规纤维的抗紫外性能:涤纶>羊毛>蚕丝>棉>黏胶>锦纶
原因:涤纶分子中的苯环结构和羊毛蛋白质分子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故防紫外线性能较好;棉、粘胶等纤维素纤维的分子结构中含有C-C、C-H、C-O等键,防紫外线性能较差;丝绸的防紫外线性能介于两种之间。

功能纤维的抗紫外性能:
传统抗紫外纤维的加工方法:
(1) 共聚纺丝:在成纤聚合物聚合或熔融状态下,加入适当的紫外线吸收剂与成纤高聚物的单体一起共聚,制得防紫外
线共聚物,然后纺成防紫外线纤维。

(2) 共混纺丝:将紫外线屏蔽剂或紫外线吸收剂的粉体在聚合物聚合时加入或直接共混纺丝,也可先制成防紫外线母粒
在进行纺丝。

纤维的细度和长度:相同条件下,细纤维的抗紫外线性能优于粗纤维,短纤维的抗紫外线性能优于长丝。

纤维的加捻情况:未加捻的纤维的抗紫外线性能优于加捻纤维。

纤维的截面情况:扁平的异性截面纤维的抗紫外线性能优于圆形截面纤
维。

2.织物结构选择:
织物组织:缎纹组织>斜纹组织>平纹组织,机织物>针织物
经纬密度:织物的抗紫外性能与织物的经纬密度成正比。

织物覆盖率:织物的抗紫外性能随着覆盖率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增加织物覆盖率,抗紫外性能变化不明显。

织物厚度: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与织物的厚度成正比。

织物颜色: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与织物的颜色深度成正比。

3.织物后整理选择:
染整法:对于合成纤维织物,把防紫外整理剂像染料一样分散在织物内部或者染色同浴进行。

很多天然染料都具有很好的抗菌或防紫外线等功能,研究表明紫胶、大黄、石榴皮、黄柏、黄芩、黄连等天然染料的提取物用于织物整理,均具有一定的抗紫外作用。

涂层法:将防紫外线整理剂加入到涂层剂中,涂于织物表面,并在织物表面形成薄膜,从而达到防紫外线的功能。

采用涂层整理工艺简单,可用常规设备加工,能耗小,成本低。

浸轧法:将防紫外线整理剂、粘合剂、柔软剂等功能性助剂所组成的浸轧液对织物进行浸轧处理,使防紫外线的材料固着于织物表面。

吸进法:借助织物染色工序,将防紫外线材料与染料的分子同时融人织物的纤维内部。

4.新型防紫外线物质及加工技术
1.新型防紫外线物质:
染整用:大黄和紫草
具有很好的抗紫外性能,其防紫外性能与苯甲酮相当.紫草染料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素,由含有2个酚羟基的α-萘醌及其配糖体组成,紫草的这种特殊结构使染色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功能.
抗氧化性物质:葡萄提取物
巴塞罗那大学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从葡萄中提取的一些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可以减少经过BVA和UVB辐射后表皮细胞活性氧的形成。

天然屏蔽剂:竹纤维中叶绿素铜钠
竹纤维中叶绿素铜钠是优良安全的紫外线吸收剂,竹浆纤维的灰分(主要二氧化硅)是天然的紫外线屏蔽剂。

无机紫外线屏蔽剂:纳米级珍珠颗粒
珍珠中9O%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一种优异的无机紫外线屏蔽剂。

将其制成纳米级珍珠微粒后,由于比表面积增大产生了普通材料所不具有的紫外光吸收和散射能力。

天然防紫外线整理剂:扇贝、沙棘油等中提取的成分。

2.新型防紫外线加工技术:
(纳米技术:纳米级别的物质微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可以提高防紫外线性能。


磁控溅射技术:利用磁控溅射技术,采用二氧化钛等屏蔽剂作为靶材,在织物表面制备高纯度的纳米级抗紫外线薄膜。

静电纺丝技术:a 喷射涂层法—在静电纺丝液中加入紫外屏蔽剂,通过静电纺喷射到织物上,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纳米级别的抗紫外线薄膜,起到一定的抗紫外线效果。

b 直接纺丝法—在静电纺丝液中加入抗紫外线整理剂,直接制作出带有抗紫外线效果的织物。

等离子纳米技术:例如采用二氧化钛和氧化铝作为抗紫外线屏蔽剂,利用等离子技术使屏蔽剂均匀沉积在织物表面,从而获得纳米级多孔组织结构,最终达到相应的抗紫外线效果。

微胶囊技术:将紫外线吸收剂制成微胶囊,其囊衣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佳,将紫外线吸收剂包于囊芯,然后用粘合剂和交联剂将微胶囊固着在织物上,胶囊荒蛮释放紫外吸收剂,从而到达防紫外的目的。

溶胶一凝胶技术:直接制备具有防特殊功能的溶胶;或者是将功能整理剂掺杂在溶胶中,对织物进行涂层整理,在织物上形成一层透明的凝胶薄膜,将这些整理剂固锚在纤维上,从而赋予织物许多新的功能。

5.织物抗紫外性能评价
1.抗紫外纺织品的检测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 (GB/T 18830--2009)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标准《日光防护服评定和分级标准》(AS/
NZS4399)、
欧洲标准《纺织品日光紫外线防护性能第1部分服装面料试验方法》(ENl3758.2)
美国标准《纺织品透过或阻碍紫外线的性能测试》(AATCCl83)。

2. 防紫外产品性能的测试方法:
(1)直接照射人体法:在同一人皮肤相近部位,分别使用防紫外线织物和相同材质的非防紫外线织物覆盖皮肤,用紫外线直接照射通过记录和比较红斑出现的时间进行评定。

出现红斑所需时间越长,该防紫外产品性能越好
(2)变色褪色法:利用光敏染料染色的基布,放在标准紫外光光源下,上面覆盖待测织物,开启光源照射一定时间,然后观察覆盖物下光敏染料染色基布的颜色变化情况。

颜色变化越小,说明待测织物阻隔紫外线的效果越好
(3)紫外线强度累计法:利用紫外光照射放在紫外线强度累计仪上的织物,按给定时间照射,测定通过织物的紫外线累计量,然后进行计算,通过织物的紫外线累计量越小越好。

(4)紫外线强度计法:采用特定波段的紫外线(主峰波长为297nm)照射织物,测定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其含义为透过试样后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无试样时紫外线辐射强度之比的百分数&其透过率越小越好. (5)分光光度计法:分光光度计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辐射源,产生一定波长范围(280~400)的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然后用积分球收集透过织物的各个方向上的辐射通量,计算紫外线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越小,表明织物阻隔紫外线效果越好
3.性能评价方法
对防紫外线织物的性能评价方法有三种:
紫外线透过率
UPF值
UV透过率(%)上限值T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