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品牌体育营销的失败案例分析
赞助成功不赞助失利—再析金六福体育营销策略

练 米 卢 完 成 谈 判 , 卢 首 次 成 为 中 米
国 企 业 形 象 代 言 人 , 手 捧 金 六 福 其 产 品 的 广 告 在 国 内 开 始 播 出 。金 六 福 的 一 系列 活 动 受 到 了社会 关 注 , 其 金 六 福 企 业 形 象 和 产 品 品牌 频 频 与近 年 来 中 国人 的大事 、 事 相 喜
来 . 会 掀起 一 渡 狂潮 。金 六 福这 叉
连 , 谓 风头 出尽 。 可
时 , 打 造 了 一 个 子 品 牌 “ 星 ”, 又 福 福 星 酒 成 为 金 六 福 防 范 风 险 的 防 火墙 。一 旦 中国 队失 利 , 品牌 受 主 损 有 限 , 品 牌 还 可 用 别 的 品 牌 策 子
主 动 让 位 竞 争 品 牌 , 其 承 受 中 国 使
2x 1 — 2 o (】— O 4年 奥 运 合 作 伙 伴 的
称 号 , (】 2x1年 7月 , 京 申奥 成 功 ; 北 是 年底 , 六福 赞 助 冬奥 会 中国代 金 表 团 , (】 2x2年 盐 湖 城 冬 奥 会 传 来 喜 讯 : 国代 表 队实 现 了冬 奥会 金牌 中 零 的 突 破 ; (】 2 x1年 1 O月 , 六 福 又 金 与 中 国 足 协 联 姻 , 强 赛 再 一 次 让 十 国人 兴 奋 不 已 ,中 国人 实现 了 4 4 年 的 梦 想 。 期 间 . 六 福 还 取 得 了 金
重 要 的 市 场 份 额 ,如 赞 助 2 0 o O年 奥 运 会 的 耐 克 ; 还 有 J N A
参 与 投 标 , 为 时 已 晚 。 冬 奥 会 中 但
国 实 现 金 牌 零 的 突 破 , 六 福 公 司 金 获 奥 委 会 授 权 限 量 发 售 2x2瓶 珍 (】 藏 纪 念 酒 ; 中 国 足 球 队 2 x1年 1 (】 O 月 7 日 提 前 两 轮 出 线 , 0月 2 日 1 5 中 国 足 协 就 宣 布 , 六 福 公 司 与 中 金 国足 协 达 成协 议 , 为 中国 足协 合 成 作 伙 伴 , 六 福 酒 成 为 中 国 足 协 指 金 定 的 国 足出线 唯一 庆 功酒 . 国足 中
耐克网络营销案例分析

耐克网络营销案例分析耐克网络营销案例分析案例名称:NIKE网络营销案例广告主:NIKE耐克所属行业:体育营销背景:营销目的:1、为耐克网提供流量支持2、为耐克的网上营销做足市场准备3、加强消费者对耐克的印象4、让更多人群了解耐克目标人群:广大运功者困境及挑战:1、如何让更多的人来访问网站2、如何打开消费者市场3、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赖4、在短时间内推广出一系列的新产品网站创意亮点:1、创建Nike"全面征战活动页面",利用NIKE篮球工会社区的流大量意注册用户作为营销基础群众,2、大量媒体支持:网站,博客,雅虎,腾讯,百度的支持3、全新的全局式网站浏览方式,为用户提供完全不同的网络体验4、线上与线下活动的联动营销5、强大的媒体力量支持,无论是产品还是运动员都能有很好的影响效果6、个性化服务耐克公司不断进行着网络营销的尝试,于2002年初推出了一项名为NIKEiD的运动鞋网上订做服务,使得到耐克网站购物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耐克为你量"脚"定制运动鞋。
7、为了吸引年轻的访问者网站使用了各种设计元素如挖苦式的导语、嬉皮音乐、游戏式的表现方法和多彩的形象等。
8、网站的导入页面在强劲的电子音乐中表现了几个出入大脑的句子。
耐克针对青年群体突出嬉皮而积极的态度:"很疼,好,一定是起作用了"和"我的短裤还在洗手池里…赤着身子去"就是这样两个例子。
"我们想用他们理解的语言对他们说些有趣的话…用青少年的口吻对他们说话,"Seguin说。
9、以前提供有关耐克公司信息,是信息网站。
去年开始,耐克公司开始专注于将网站建设成为一个而不是信息获取渠道。
这样做的结果是:网站的流量急剧下降了25%。
在外界刚要表示对耐克的批评和同情时,的总经理O'Neill却宣布,网站的客户转化率比从前猛增了67%。
而整个网站的月平均销售额比过去提高了5%,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提升。
体育营销的策略与案例

体育营销的策略与案例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品牌提升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签约体育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或是通过体育主题的广告宣传,企业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与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相结合,从而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
本文将探讨体育营销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之处。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体育营销的首要策略是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适合哪一类消费者,然后选择与之匹配的体育项目进行赞助或合作。
例如,如果一个品牌的目标消费者是年轻人,那么赞助极限运动、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项目可能会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
二、选择合适的体育事件或人物选择与品牌形象相符合的体育事件或体育人物进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还可以借助体育事件或人物的正面形象来增强品牌的好感度。
例如,耐克公司通过长期与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的合作,成功地将Air Jordan系列运动鞋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品牌。
三、创造互动体验在体育营销中,创造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也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如举办线上互动活动、竞猜游戏等,让消费者在享受体育赛事的同时,也能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和消费者的参与感。
四、利用故事讲述增强品牌情感连接有效的体育营销还需要通过故事讲述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这可以是关于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品牌与体育精神的结合点等,通过情感共鸣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和好感。
五、案例分析:可口可乐的体育营销战略可口可乐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其体育营销战略非常值得借鉴。
可口可乐不仅赞助了包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还通过广告中传递的快乐、分享的品牌理念,成功地将这些正面的体育精神与品牌形象结合起来。
此外,可口可乐还经常在体育赛事期间推出限定版的产品包装,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提升购买欲望。
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

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李宁案例】从运动品牌的定位来说,无论是耐克还是阿迪达斯,其主导的运动精神才是其品牌定位的精髓,也都集体性的放弃了以目标人群的年龄来进行的品牌定位。
2011年7月7日,李宁公司发布预警称,由于受到原料价格上升等的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长及毛利率均较去年同期下跌。
公司在盈利预警公告中表示,预计截至6月底,公司净利润率将从上年同期的12.9%跌至6%-7%,整体收入也较去年同期下降5%,毛利率将下跌1个百分点,而整体费用率则较去年同期上涨约7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里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的公司则股价大跌。
截至2011年8月1日,李宁跌了62.64%,安踏体育跌了14.31%,匹克体育跌了17.46%,特步国际跌了17.46%,特步国际跌了19.17%,361度跌了32.88%.作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李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战略错误?还是和体育用品整个的行业状况下滑有关?从以上数据看,李宁股价的大跌是受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影响,但从李宁整个的战略定位上来说,李宁的战略定位是否也出现了错误?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无疑极大的刺激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李宁、安踏、特步、中国动向等品牌无论是通过赞助还是其他的营销活动,只要在这期间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自然能获得高增长。
相关体育用品品牌则借力奥运会的市场推动,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会,李宁、安踏、特步、中国动向(KAPPA)上半年收入或营业额都实现了同比50%以上的增长,当时特步的收益同比暴增174.3%。
到2009年上半年,上述4家企业中,营业额同比增长最高的是中国动向,仅为33.5%;但到了2010年上半年,这4家企业中营业额同比增长最高的则是安踏,为22.6%。
此时的李宁,2009年李宁公司销售收入则突破80亿。
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宁自上市六年以来,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9%,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5%。
与奥运会召开刺激的市场增长相反的是,奥运会结束之后的推广围绕哪些方面?抑或是通过渠道的下沉获得市场份额?这些问题统统围绕着体育用品行业的品牌。
体育产业数据分析案例分享

体育产业数据分析案例分享体育产业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数据分析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帮助体育产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用户需求,制定更科学的运营策略,提升竞争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享体育产业数据分析的应用与实践经验。
案例一:体育赛事观众数据分析在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观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观众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特征、偏好和行为习惯,为赛事策划和营销提供有力支持。
以某足球比赛为例,通过对观众购票数据和入场扫码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赛日当天购票的年轻观众更多,而提前数天购票的观众则更倾向于家庭观赛;同时,在不同看台区域的入场时间也存在差异,这为后续的安保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例二:体育品牌营销效果评估体育品牌经常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或运动员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如何评估这些营销活动的效果成为品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某品牌在NBA赛事期间的社交媒体曝光量、粉丝互动情况以及销售额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了品牌在NBA赛事期间的曝光度明显提升,社交媒体互动也大幅增加,进而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增长。
这为品牌未来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三:体育健身APP用户行为分析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健身APP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帮助健身APP提升用户黏性、改善产品体验。
某健身APP通过对用户运动记录、打卡频率、偏好课程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用户在周末运动频次较高、晨间和晚间是用户活跃时间段等规律。
基于这些数据洞察,健身APP调整了课程推荐策略和活动安排,取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和口碑。
结语以上案例仅是体育产业数据分析应用的冰山一角。
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产业将迎来更多数据驱动的创新与突破。
希望本文所分享的案例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共同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案例的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升竞争力。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市场营销案例来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案例一,Nike的“Just Do It”营销策略。
Nike作为全球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其“Just Do It”营销口号深入人心。
这一口号简洁明了,鼓舞人心,激励人们迈出第一步,勇往直前。
Nike通过与众多体育明星合作,借助体育赛事等渠道,将“Just Do It”深入人心。
这一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答案一,Nike的成功得益于其深刻的品牌定位和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
通过“Just Do It”这一简洁而有力的口号,Nike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年轻、积极向上的消费群体。
同时,与体育明星的合作也为品牌增添了不少光环,使其更具吸引力。
因此,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注重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定位,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营销口号和合作伙伴。
案例二,Coca-Cola的“Share a Coke”营销活动。
Coca-Cola曾推出了“Share a Coke”活动,将常见的英文名字印在可乐瓶上,鼓励人们与朋友、家人分享一瓶可乐。
这一活动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感,使得消费者更加情感化地认同了品牌。
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这一活动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注意。
答案二,Coca-Cola的“Share a Coke”活动成功之处在于其强调了消费者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通过将消费者的名字印在产品上,Coca-Cola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使消费者更加情感化地认同了品牌。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活动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因此,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应该注重消费者参与感和情感共鸣,通过个性化定制和社交媒体传播,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几个品牌体育营销的失败案例分析

几个品牌体育营销的失败案例分析2009-06-03 11:20:26 来源:北纬网最近有个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前几年叱咤球场、而今被大家戏称为“肥罗”的罗纳尔多打算起诉金嗓子,甚至可能把广告播出方央视列为第二被告。
究其原因,据说是金嗓子那支家喻户晓的广告引起的纠纷。
罗纳尔多的经纪人透露,“肥罗”根本没有和金嗓子集团签订任何合同,他们认为金嗓子在广告中滥用罗纳尔多的形象,致使罗纳尔多的形象在中国受到严重损害。
而金嗓子方面呢,则始终坚持说与罗纳尔多的合作是有合同的。
谁是谁非,这里暂不下论断。
不管怎么说,闹出这样的糊涂帐来,也正是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中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近几年来,体育营销在中国大行其道——运动会赞助、体育明星代言、送纪念品、有奖竞猜、栏目冠名、模仿秀……营销花样令人眼花缭乱,可真正让人有口皆碑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所得到的回报都是远低于预期的,这里有几个企业的体育营销败笔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TCL:1亿元的豪赌在与法国汤姆逊结盟的一年后,TCL坐上了全球彩电业的第一把交椅。
2005年其销售的2300万台彩电中,超过一半销往海外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市场地位,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形象,TCL想到了世界杯营销。
因为时间问题,TCL不可能去争赞助商的席位,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参加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顶级足球明星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来代言产品。
TCL看中的是夺标热门之一巴西队的主力前卫罗纳尔·迪尼奥。
小罗凭借在欧洲顶级联赛和各种国际赛事中的出色表现,连续当选最近两届的“世界足球先生”,可谓如日中天的世界级球星。
TCL认为这样的巨星才与自己全球化的形象相匹配,并不惜付出高达1000万欧元的代价“押宝”,折合人民币1.3亿元。
此举堪称中国企业世界杯营销历史上的最大手笔但人算不如天算。
06年世界杯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巴西队早早止步于八强,而小罗表现也大失水准,成为“最差11人”之一。
体育运动品牌的案例介绍与营销策略分析——以Nike品牌为例

2020年(第10卷)第10期社会体育学①作者简介:白杨(1995—),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20.10.199体育运动品牌的案例介绍与营销策略分析①——以Nike品牌为例白杨(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Nike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营体育运动装备的企业,其产品遍及全球市场,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本文主要从营销学角度研究分析现阶段Nike曝光度最高的几款球鞋的营销策略。
分析出Nike在推广与宣传YEEZY、Jordan和Zoom Vaporf ly Elite的过程中,运用了饥饿营销、体验式营销、明星效应、怀旧营销和自媒体宣传这5种营销策略手段。
并针对此提出了4点启示。
关键词:NIKE 运动装备 营销策略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a)-0199-03Abstract:As the world's largest enterprise in sports equipment, Nike's products ar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ave won the recognition of consumer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Nike's most exposed snea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nd promoting YEEZY, Jordan and Zoom Vaporf ly Elite, Nike used f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hunger marketing, experiential marketing, star effect, nostalgic marketing and self-media promotion. And put forward four inspirations for this.Key Words:NIKE; Sports equipment; Marketing strategy近年来,人们对强身健体越来越重视,而且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人们的体育消费必然会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品牌体育营销的失败案例分析2009-06-03 11:20:26 来源:北纬网最近有个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前几年叱咤球场、而今被大家戏称为“肥罗”的罗纳尔多打算起诉金嗓子,甚至可能把广告播出方央视列为第二被告。
究其原因,据说是金嗓子那支家喻户晓的广告引起的纠纷。
罗纳尔多的经纪人透露,“肥罗”根本没有和金嗓子集团签订任何合同,他们认为金嗓子在广告中滥用罗纳尔多的形象,致使罗纳尔多的形象在中国受到严重损害。
而金嗓子方面呢,则始终坚持说与罗纳尔多的合作是有合同的。
谁是谁非,这里暂不下论断。
不管怎么说,闹出这样的糊涂帐来,也正是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中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近几年来,体育营销在中国大行其道——运动会赞助、体育明星代言、送纪念品、有奖竞猜、栏目冠名、模仿秀……营销花样令人眼花缭乱,可真正让人有口皆碑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所得到的回报都是远低于预期的,这里有几个企业的体育营销败笔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TCL:1亿元的豪赌在与法国汤姆逊结盟的一年后,TCL坐上了全球彩电业的第一把交椅。
2005年其销售的2300万台彩电中,超过一半销往海外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市场地位,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形象,TCL想到了世界杯营销。
因为时间问题,TCL不可能去争赞助商的席位,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参加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顶级足球明星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来代言产品。
TCL看中的是夺标热门之一巴西队的主力前卫罗纳尔·迪尼奥。
小罗凭借在欧洲顶级联赛和各种国际赛事中的出色表现,连续当选最近两届的“世界足球先生”,可谓如日中天的世界级球星。
TCL认为这样的巨星才与自己全球化的形象相匹配,并不惜付出高达1000万欧元的代价“押宝”,折合人民币1.3亿元。
此举堪称中国企业世界杯营销历史上的最大手笔。
但人算不如天算。
06年世界杯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巴西队早早止步于八强,而小罗表现也大失水准,成为“最差11人”之一。
对小罗所代言的产品而言,无疑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当然,TCL 在这场“豪赌”中最大的失策,并不是事先有没有考虑小罗的表现,而是对世界杯营销缺乏系统的准备:首先,在TCL签约前,小罗已经代言了十几个产品,其中不乏耐克、百事可乐、联合利华这样的国际大牌企业,他作为球星的品牌价值被严重稀释,TCL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凑热闹,未免有些不明智。
其次,在TCL的相关传播中,我们看不出它要表达的品牌理念到底是什么,小罗、世界杯又与之有什么关联,感觉就像一次短期的产品促销秀,而没有整体的营销战略。
如果TCL借助小罗仅仅是向全球大规模推广TCLB68平板电视系列新品,这难免让巨额的明星代言费的投入显得过于奢侈了——以每销售一台40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提出1000元作为广告费用计,至少要卖13万台以上才能与这笔巨额广告支出相抵。
但TCL2005年在国内市场上所有平板电视销量不足10万台。
而且彩电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较短,一旦所代言的产品进入衰退期,那就意味着小罗相应地失去了价值。
最后一个就是,除了从媒体上看到关于TCL签约罗纳尔迪尼奥的报道,除了在渠道方面有B68产品的促销,其他方面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TCL和小罗的营销活动和营销场景。
在一个月的世界杯期间,TCL也没有任何其他有影响力的焦点事件或活动,这相当于花高价买了个世界杯营销的形象摆在卖场,而真正的营销效果难以实现。
七匹狼: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说起七匹狼,大家对它的狼文化可能印象深刻。
应该承认,在文化营销这一块,七匹狼确实做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
但在2003年和2005年,七匹狼对皇马中国秀的两次赞助行动,却给业内人士留下了不少茶余饭后的笑资。
俗话说,吃一回亏,学一回乖,精明的狼不知被什么冲昏了头,两次踏进了同一条河里。
第一次,七匹狼耗费400万元的赞助费成为皇马中国行的唯一指定服装赞助品牌,某杂志当时是这样为七匹狼大唱赞歌的,“对于七匹狼来说,赞助皇马无疑有利于启动七匹狼更加广阔的市场,塑造七匹狼的国际形象。
七匹狼不仅志在中国,也胸怀国际,既需要每个队员的精明强干,又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足球的精神与七匹狼相信自已、相信伙伴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而名震五洲的皇家群星的强者象征,七匹狼的男性杰出的精神代言人,两者习惯相得益彰。
”胸怀国际的理想值得肯定,足球精神与七匹狼的文化理念也有相通之处,但是,七匹狼在搭皇马顺风车的过程中,似乎缺乏长远系统的营销理念以及严密的环节控制,而把赞助当成了一次性商业行为,结果导致漏洞百出:其一,在赞助前,不知是七匹狼没作调研还是有意忽略这个事实:皇马早就有了服装赞助商——阿迪达斯。
按照排他性合同,在全队出现的公共场合,皇马队员必须穿阿迪达斯的服装。
所以后来人们在七匹狼的大幅广告中看到,皇马巨星身着的竟然是阿迪达斯运动服——花大价钱为竞争对手做广告,你说七匹狼冤不冤?其二,七匹狼号称中国夹克之王,是国内休闲服的领军品牌,这次在广告中出现的代言人形象全是身着运动装,七匹狼到底是休闲服还是运动服,不免让人产生困惑?退一步讲,即算这些运动场上的健将穿上休闲服,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让消费者认可其“休闲”形象呢?其三,七匹狼“相信自己,相信伙伴”,可负责皇马中国行的高德公司却把七匹狼好好“涮”了一回。
按照合同,皇马球星在王府井购物游览时将进入七匹狼专卖店参观,皇马球星登长城时会在七匹狼广告牌前停留并留影等,最后高德公司对七匹狼在赛场外的这些承诺一项都没有兑现。
七匹狼对活动的控制力、执行力于此可见一斑。
两年后,皇马开始第二次中国行,仍以服装赞助商出场的七匹狼,似乎并没能吸取上回的教训,而是再次充当了冤大头,甚至更冤。
事后有人谈及七匹狼的此次赞助,戏谑道“300万可以赞助中超或CBA一年的时间,七匹狼一个星期就花完了,却什么也没得到”。
七匹狼出资300万与高德公司签订协议,邀请皇马全队在北京昆仑饭店出席产品新闻发布会。
为此七匹狼早早租赁了酒店最大会场并作了精心准备,可结果是等待了两个小时后,皇马的人仍不见影子,组织方只好对外宣布发布会取消——七匹狼不仅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早已为此次活动进行了大量宣传。
据说皇马爽约,原因是它与高德公司在合同细节上出现了分歧。
而就在同一天,吉列公司迎来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贝克汉姆,奥迪中国迎来了罗纳尔多与菲戈;第二天阿迪达斯的活动也成功请到了贝克汉姆和劳尔,场面可谓火爆。
如此结果,无异于给七匹狼脸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而且,皇马七位巨星身着阿迪达斯运动服出场的一幕在2005年再次重演,在镜头前,他们几乎没有穿过七匹狼品牌的休闲装。
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七匹狼高层会不会问,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赞助错了对象?此外与2003年相比,这次七匹狼还选择了一个很不适当的赞助时机。
2003年皇马巨星顶着欧洲冠军的光环来到中国,让疯狂的中国球迷着实兴奋不已。
而2004-2005赛季的皇马,因三度换帅成绩下滑,在中国人气大跌,加上前后有曼联、巴塞罗那等球队来中国串场,更稀释了大家对皇马的关注热情。
如此一来,七匹狼的赞助效应也大打折扣。
“狼在流血”,是七匹狼打折时用的一句促销口号,也正是它这两次赞助行动的真实写照。
体育营销不是简单的事件炒作,“流血的狼”应该知道痛定思痛,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考虑和缜密执行,这才是狼安身立命的哲学。
怡冠:梦断世界杯怡冠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产品是一种“怡神醒脑、补充体能”的神奇功效饮料,当时旗下招徕了不少优秀人才。
这样一个万事俱备的新兴企业,却因为希望借2002年世界杯东风,而陷入一场水深火热的劫难之中。
噩梦醒来,已是元气大伤、风光不再。
作为一家刚刚上市的功能型饮料企业,怡冠面对的行业市场大约10个亿左右,而红牛一家就占据了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为了实现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达到市场爆发的目标,怡冠找来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作为营销智囊。
在电通的建议下,怡冠决定利用当年世界杯的契机打一场漂亮的营销战,具体举措是聘请米卢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充分挖掘米卢及世界杯的商业价值。
怡冠方面当时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概念炒作,“借用米卢是一个借势的过程,关键是在产品以及营销通路上的运作,以及以后的系列性,米卢是一位象狐狸一样狡猾、多变的人,这在球场上可以看到,而怡冠饮料所要面对的消费者则是一些在脑力上要与他人博奕,从而善于思考的一个群体,在这个定位上,米卢与怡冠是相通的。
”一场围绕世界杯的商业秀风风火火地开始了。
“喝怡冠,与米卢同行世界杯”、“怡冠,来一罐!”,短短的时间内,刚刚上市的怡冠饮料借米卢的威风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等地建立了20多家分公司,而3月份的西安糖酒交易会因米卢的到场更让怡冠大出风头。
怡冠对市场预期的保守估计是1个亿,而投入在米卢身上的费用大约在100万左右。
看起来似乎一切顺利。
但当世界杯小组赛开始后,怡冠方面的人却一直在冒冷汗——在世界杯3场比赛中,米卢率领的中国队净丢9球,可谓颜面扫地。
而所有米卢代言的产品,也因对米卢铺天盖地的批评而美誉度尽失。
怡冠公司对米卢的世界杯成绩事先是有心理准备的:一旦米卢在韩国兵败,则立即撤下米卢系列广告,换上以功能诉求为主的广告;同时,为了救市,怡冠高层还准备了2000万元的应急资金。
然而,令怡冠高层始料末及的是,怡冠的功能诉求篇广告由于涉及到保健品方面的功能,需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然而直到世界杯结束之后,有关的保健批文仍迟迟没有下文,而此时其它广告尚未制作出来,万般无奈之下,怡冠不得不停止广告播出。
广告停播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要求退货的呼声连绵不断——没有广告的强力拉动,新产品如何迅速卖货?在已经投资了2000万之后,不如人意的市场业绩也让投资方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原本准备拿来救市的2000万没了下文。
而这又直接导致怡冠管理团队的人心涣散,国内市场土崩瓦解,原本的21个分公司大都或停或转,此时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不过2000万,远远低于预期的销售目标。
回过头来看,当时赞助米卢的企业并非一家,但像怡冠这样把自身前途寄于一人身上的却没有第二个。
像我们熟悉的金六福,也同样面临了米卢危机,可因为人家应对得当,基本没什么损失。
按市场规律,世界杯的商机集中在比赛当月和前后各一个月。
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世界杯前两个月都是黄金期,如果抓住了前面的时机,即使后面表现平平,企业也能在品牌和市场上获益良多。
金六福在中国队一进入世界杯就开始操作,又将这个时间提前了更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六福前期已经赚够了。
而怡冠是2002年3月份才开始在央视播放米卢广告,虽然也因此提升了知名度和建立起营销网络,但与投入相比,所得远远没能达到预期。
另外,尽管怡冠事先也考虑到了风险防范,比如用功能诉求广告代替名人广告、预备2000万救市资金,可事到临头,却发现自己根本掌控不了全局,最终导致引发连锁危机,让企业濒临崩溃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