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合集下载

豪放词研究研究报告

豪放词研究研究报告

宋朝豪放词风的研讨研究报告豪放派作为宋词两大流派之一。

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

"豪放"一词的由来“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907—960),繁荣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

这样分期当然是极为简略粗疏的,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能不在历史的大墙上暂时插几个钩子,以便挂上一些史实,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免得抽象设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时代错误,史实乖舛。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约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

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一时期。

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

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

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

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有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

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

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

”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宋代的“乐府”。

但是从五代到北宋这一词的黄金时代中,虽然名家辈出,作品如云蒸霞蔚,却从来没有人把他们分派别,定名号,贴签条。

五代的作品,至少来自四个不同的区域:西蜀、荆楚、南唐、敦煌,但后来,也许为了讨论方便,提出了“花间派”这个名称,即用西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的名称来定派别,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此集所选的温庭筠与韦庄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人与波斯血统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

宋词鉴赏豪放派(婉约豪放竞风流)

宋词鉴赏豪放派(婉约豪放竞风流)

宋词鉴赏豪放派(婉约豪放竞风流)宋词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巅峰,宋代有词人近1500家、词作20000余首。

宋代词坛涌现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家。

他们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缠绵悱恻的闺怨爱情、肝肠寸断的离思别绪,还是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清新亮丽的山水小景,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倾心不已。

宋词的艺术世界,绚丽多姿,有无数精彩亮丽的风景。

宋词,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一、词体的参差变化唐诗的诗体,主要追求统一对称之美。

占唐诗总量七成多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每句都是七言或者五言,每首都是八句或者四句。

唐诗内在的平仄要求是统一的,其平仄规范可以概括为: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唐诗的用韵也是统一的:韵位在偶句,隔句押韵;韵字须平声,只能押平声韵;韵部不能变,须一韵到底。

璀璨绚烂的唐诗之美在统一规范中绽放,唐代诗人可谓将自由创造和统一规范融合到了极致。

宋词的词体,则追求错综变化之美。

词以长短句为主,宋词有800多个词调,1000多种体式。

每个词调的句子长短不一,最短的只有一个字,如蔡伸《苍梧谣·天》中:“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最长的句子有九个字,如苏轼《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此外,除了常用的五、六、七字句外,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也不少见。

词调的句数不同。

一首格律诗要么四句,要么八句,都是固定的;词却不一样,有的词调一首四句,有的五句、六句、七句、八句,长的有十几句、二十几句,最长的词调《莺啼序》多达46句。

词的平仄、用韵更灵活多变,不像律诗那样规整。

词的押韵富于变化,每个词调的韵位、韵字、韵部各不相同。

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几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要换韵;有的平仄韵互押。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词”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东坡居士。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成为“苏辛”。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豪放风格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代词论家徐釚谓东坡词“自幼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和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英雄气格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誉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了。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风之比较摘要: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时期不同,但是两人的文采都极高,且词风纵横捭阖,在词坛都得到了很多人们的赞赏。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也是豪放词的创始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风大气、豪迈、独特、新颖,得到了很多人员的青睐。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继承了苏轼的词风,所做诗词不仅慷慨悲壮、热情洋溢,而且风格十分雄厚。

不过虽然其双方的词风都以豪迈著称,且中国词坛将两者并称为“苏辛”,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诗词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的。

本文就对这些区别进行了分析,从风格选材、立意上进行研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风比较一、绪论(一)研究意义宋朝是词文学发展最鼎盛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人是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词人,虽然社会和生活较为稳定,然而他的仕途却历经坎坷,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最后被发配到不毛之地-海南地区。

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被现实所打倒,他创造出的词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他豪情万丈的气概和乐观阔达的胸襟。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南宋偏居长江以南,一朝经历很多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北方被敌国占据,对故土有强烈的收复意愿,一生追求的是为国尽忠、抗战复国和积极参战,然而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他们二人的词风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许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苏轼词作中的“旷达”主要是体现在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时的态度,同时也有奋发向上的信念;辛弃疾词作中“豪放”之意主要体现在他性格中的豪情万壮却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表达。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课题研究,对推动我国在宋词理论上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也希望能为喜爱豪放派词作的人们提供更多参考文献和资料。

(二)研究状况笔者收集了许多关于词作的文献资料,发现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此课题,然而国外学者研究的文献却较少。

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词是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万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

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其中,与文辞绚丽的婉约派并驾齐驱的是凝重悲壮的豪放派,下面是对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豪放派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豪放派的产生并非偶然。

宋朝采用分散臣僚权利的办法,大力标榜文治,重文轻武,优礼文人,并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于是,宋代形成了以文人为主体的国家政权。

文人的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人们丰富的经历是开创豪放词风的前提。

宋代的经济十分繁荣,市民阶层发展起来。

更适于吟咏,灵活多变的词成为文学主流。

宋代的疆域虽不是十分辽阔,边境也不是十分安定。

但整个宋代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农民起义。

可见,宋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此,词在很长时间内由婉约派词一统天下。

战乱破碎了山河,痛苦了人民,同时也醒悟了文人,使宋词冲破了婉约的桎梏,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种子孕育着。

在那个剑与火的时代,血与泪的时代,恨与仇的时代,豪放派将应运而生。

豪放派不是凭空诞生的。

宋初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文之后,词的创作才倾向豪放。

北宋王安石向传统发出挑战,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予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这句或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在弦外。

他的理论解放了词体,冲击了“诗庄词媚”的限制,松开了约束词的音乐枷锁。

最早意识到宋词有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是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

他并不支持新的作词风格,反而加以讥讽。

但他在说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穷塞主之词”时也冒着权贵不喜的风险用诗写“边镇之劳苦”在他看来,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不适合作词,不应把“歌者词”变为“大夫词”,诗词有别,“分工”明确。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摘要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其词作品都是以豪放见长,完全脱离了当时词曲写作声律方面的束缚,词作品选择的题材和体裁比较广泛,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弘、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由其代表的“豪放派”也逐渐被文学界所关注。

因此,对于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属于同一个派别风格,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细微差别。

主要区别表现在,苏东坡的诗词比较侧重于向光明的目标去奋斗,要将身边不可忽视的痛苦和困难作为追求光明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主张从苦难中实现解脱和超拔。

而辛弃疾则侧重于表达和发泄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谴责和摆脱的激情,表达一种愤怒的激情。

总而言之,东坡是旷选,而稼轩则是悲愤。

辛弃疾的风格在创作上呈现多形式、多形态,继承苏东坡的豪放风格。

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人生经历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际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进行比较研究,“豪放”的风格作为词风的基本特征,同时两者在词作品的感情色彩、思想风格、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以词的本色出发,较之有一定的发展和继承。

在书面文本的基本思想层面,作者的爱国之情、自身的忧郁之情都凝结在一起。

而在表现的手法之上,则较多的运用曲折的比兴等手法,营造较好的诗词意境。

纵观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这一生,坎坷之途不断。

苏东坡年轻之时即具备极大才华,进入仕途之后就被卷入了宋朝官宦内部的内耗斗争中,受到屡次的排挤和打击,多次被贬官下放,甚至有生命危险,几乎不得完身。

辛弃疾除了诗词方面的显著成就之外,还显露了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在军队实现南渡之后却实现不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和信任,多次遭到奸人诬陷和免职,在野外赋闲时间有二十余年。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

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

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

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

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第一篇: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课题开题报告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众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

其中,词是重要的一部分。

词始于南朝,形成于唐而盛于宋。

宋词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一、课题研究背景1、简述研究对象豪放词与婉约词是宋词的两大派别。

豪放词表现出豪壮,恢弘的语言风格。

(1)形成与发展苏轼一扫花间词派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

他的词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包罗万象。

南宋刘辰翁曾言:“辞职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可见,苏轼作为豪放派的奠基者,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之后,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了高潮。

他的词,多以爱国题材为主,慷慨悲壮。

大大开拓了豪放词的思想意境与表现力,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特点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2、研究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朝豪放派的形成过程和词风特点。

(2)有助于深入了解豪放派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3)有助于学习豪放词中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4)有助于品位赏析豪放派词作语言,积累古诗文。

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二、课题研究内容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研究豪放词的出现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及在此之前其他派别的发展。

(2)研究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的生平经历。

(3)研究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如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2、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书籍,查找典籍等方法,具体分析豪放词,以更完整理性的认识宋词豪放派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词是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万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

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其中,与文辞绚丽的婉约派并驾齐驱的是凝重悲壮的豪放派,下面是对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豪放派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豪放派的产生并非偶然。

宋朝采用分散臣僚权利的办法,大力标榜文治,重文轻武,优礼文人,并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于是,宋代形成了以文人为主体的国家政权。

文人的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人们丰富的经历是开创豪放词风的前提。

宋代的经济十分繁荣,市民阶层发展起来。

更适于吟咏,灵活多变的词成为文学主流。

宋代的疆域虽不是十分辽阔,边境也不是十分安定。

但整个宋代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农民起义。

可见,宋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此,词在很长时间内由婉约派词一统天下。

战乱破碎了山河,痛苦了人民,同时也醒悟了文人,使宋词冲破了婉约的桎梏,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种子孕育着。

在那个剑与火的时代,血与泪的时代,恨与仇的时代,豪放派将应运而生。

豪放派不是凭空诞生的。

宋初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文之后,词的创作才倾向豪放。

北宋王安石向传统发出挑战,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予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这句或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在弦外。

他的理论解放了词体,冲击了“诗庄词媚”的限制,松开了约束词的音乐枷锁。

最早意识到宋词有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是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

他并不支持新的作词风格,反而加以讥讽。

但他在说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穷塞主之词”时也冒着权贵不喜的风险用诗写“边镇之劳苦”在他看来,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不适合作词,不应把“歌者词”变为“大夫词”,诗词有别,“分工”明确。

真正开创豪放派词风无疑是苏轼,接替文坛盟主之位的苏轼影响力是相当的。

《词话从编》有:”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只含十七八女郎,枕红牙板,歌‘杨柳岸晓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苏轼淡化了柳词的市民情调。

南宋胡寅曾说:“词至东坡,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糜纤弱的词风,豪放派以自成一家。

苏轼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之后,经贺铸发展,加上靖康之变的引发,豪放派活的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一时期,除了产生豪放派领袖辛弃疾之外,还有陈与义,张孝祥,陆游等一大批杰出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阵容统治了词坛。

第四阶段为后续阶段。

这一阶段豪放词风出现了一些变化。

刘克庄,黄机等人虽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豪壮,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豪放派的词作式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以诗为词,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欢将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豪放派的特点豪放派内部分为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细节。

苏词为“横放杰出”“词气豪迈”的请放,辛词为“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雄放。

所谓“苏词旷,辛词豪”。

而叫嚣派则显粗放。

豪放派词人嗜于用典议论过多,致使某些豪放词篇韵律不浓,词义隐晦,格律欠精等缺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者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方面。

这句话也适用于文人。

豪放派词人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有婉约之作。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词《青玉案·元夕》无不是堪比婉约派的经典之作。

代表词人与作品赏析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描写了作者在戊守边疆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出了边关秋季与众不同的景色,。

“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了边关的萧瑟荒凉,接着又描述傍晚时的战地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通过意象的联缀,描绘出了边塞战地风光,也隐含着战争的不利。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重负重任,防守危城,背井离乡,天长日久,怎无思乡之情?“一杯”于“万里”的悬殊对比,雄浑有力,却只因“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夜景,给人萧瑟的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表明作者彻夜未眠。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念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之切,思乡之深,远在边关的诗人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由全词的景物,气氛的渲染,婉转的表达出来,苍凉又悲壮。

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黄州赤壁引发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感慨。

他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

此文大笔着眼,纵观历史,、气势磅礴、一泄千里。

表达词人对先贤的赞誉和仰慕。

联系到自己被贬,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

无奈之余只得江边月下,酹酒从笑。

清放之风,显而易见。

贺铸有《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闻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

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兄从,怀倥偬,落尘笼。

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

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贺铸之词有奇崛壮浪之资这首词抑扬有度,时而峻急,如风,气势逼人,时而感谓深沉,悲愤难平。

当时神宗去世,哲宗年幼,商太后听证,王安石之变失败。

西夏步步南侵而朝廷妥协之风盛行,作者有心杀敌,无路请缨。

词学家龙榆生说此词“特能自开户牖,有两派之长而无两派之短。

”龙氏之论独具慧目。

豪放词风从苏轼的别开生面到辛弃疾的蔚然成风,贺铸这类硬语盘空,英姿磊落的词是其中重要过渡。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中写作者闲居再家,借酒浇愁,直至深夜之时还一次又一次的挑亮灯火,多次端详曾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他渴望挥师北伐,重上前线。

带着这种思念和渴望,作者进入梦中,他回到了久违的军营,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牠检阅兵马,准备出征。

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终于完成收复中原的事业,赢得不朽的英名。

到此。

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勇将军形象。

可最后“可怜白发生”使词的感情猛然跌落。

盛状的军营,激烈的战争,辉煌的胜利,万世的功名全是梦境!仅此一句包含了多少郁闷、焦急、痛苦和愤怒。

“稼轩词豪”着实不假。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词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深感天涯之苦,报国无志。

回忆过去的春风得意、满帘生风,足见慷慨。

“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无尽感伤。

酒似年前而时至今日,时光流逝之中,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置酒江中,以祭屈原。

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以跃然纸上。

陈词沉郁悲灰,浑然天成。

结论宋代豪放词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预备阶段,奠基阶段,顶峰阶段和后续阶段。

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虽同属豪放派,但彼此风格各有差异,大致为苏词旷,章词豪,叫嚣灰。

豪放派以其鲜明的特点,高深的艺术造诣,占据了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文学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深刻认识豪放词风,继往开来,彰显中国文学魅力致谢: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参考文献:《人间词话》、《思想政治·哲学生活》(高中政治必修4)、《语文》(高中语文必修4)、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