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中药制剂是中药行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对于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中药制剂质量的评价方法。

一、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是中药行业制定的用于评价和判断中药制剂质量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药材质量要求中药制剂的质量直接受到原材料药材的影响,因此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包括对药材质量的要求。

药材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观、色泽、味道、含量等指标。

2. 制剂工艺要求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要求,制剂工艺要求主要包括原料的配比、制剂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参数等。

3. 质量控制指标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还应包括对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质量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含量测定、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方法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环节,常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测定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判断其是否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

含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2. 理化性质测定理化性质测定也是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定制剂的溶解度、比重、pH值等物理化学性质,判断制剂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 微生物限度检验中药制剂中微生物的污染是制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微生物限度检验是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的常用方法,通过检验制剂中的细菌、霉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的限度,判断其是否超出标准要求。

4. 化学成分鉴别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是其疗效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制剂中化学成分的鉴别和定量分析,可以判断制剂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三、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意义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推动中药制剂的质量提升。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中药材的加工制备而成的药品,是中医药传统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制剂质量安全、有效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基础。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污染物限量、药效成分含量等方面。

首先,中药制剂的性状是指中药制剂在外部形态、色泽、气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

性状的观察需要使用肉眼或辅助工具,通过肉眼观察或简单的仪器测定来判断中药制剂的性状是否符合要求。

其次,中药制剂的理化指标是指中药制剂在含量测定、溶解度、比旋度、水分含量、挥发性物质残留量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仪器方法来进行测定,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另外,微生物指标是评价中药制剂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检查。

通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中药制剂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从而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此外,污染物限量是指中药制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因此需要对中药制剂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最后,药效成分含量是评价中药制剂疗效的重要指标。

中药制剂的药效成分含量需要符合药典或制剂标准的要求,以保证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涉及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污染物限量、药效成分含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才能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有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限度:对于口服给药的固体制剂,如果是不含生药原粉的制剂,每克含有的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霉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如果是含生药原粉的制剂,片剂每克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0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丸剂每克含有的细菌数不得超过50000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散剂
每克含菌数不得超过100000个,霉菌数不得超过500个。

对于液体制剂,每毫升含有的细菌数不得超过1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2. 致病菌与活螨:口服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

不得检出活螨。

外用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道、创伤、溃疡用制剂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

3. 外源性有害物质:应确保中药制剂中不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染料残留等。

4. 杂质:中药制剂中应无杂质,特别是对于口服给药的药品,应确保其纯度。

5. 稳定性:中药制剂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确保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质或降低药效。

总的来说,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制定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制定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制定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经过加工、混合、研磨等工艺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中成药。

中药制剂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制定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范管理措施,确保中药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致的质量特性。

以下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几个重要环节: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是中草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制剂的质量。

因此,对于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和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确保原材料的品种、产地、采收时间等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对于原材料的外观、色泽、气味、含水量等关键指标进行检验。

2.生产工艺的控制: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包括药材的加工、研磨、混合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都需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还需要对每个环节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以保证制剂的质量稳定性。

3.成品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成品是指经过生产工艺处理后的最终产品。

在成品制备过程中,例如浸膏、丸剂、煎剂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中规定的工艺要求操作,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成品的质量控制还包括对于外观、含量、溶解度、溶剂残留等关键指标的检验。

二、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性质量标准是对于药品质量的定量描述,是药品质量控制的依据和保障。

对于中药制剂而言,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护患者用药安全:中药制剂如果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药效不佳、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质量标准的制定可以确保中药制剂在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特性与药效相符合,从而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

2.统一生产管理标准: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有利于规范药企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药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 对显色剂的选择应灵敏并具专属性 ➢ 色谱鉴别必须采用阴性对照
五、鉴 别
薄层色谱法试验对照品的选定: 以化学成分单体对照 用提取物对照 用药材对照
六、检 查
1.制剂通则检查: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 各有关制剂通则项下规定的检查项目
2. 一般杂质检查:重金属、砷盐; 3. 特殊杂志检查:大黄—土大黄苷
七、浸出物测定
无法建立含量测定 以浸出物测定
含量测定限度低于万分之一
八、含量测定
(一)药味的选定 君药—起主要作用 贵重药材—防止少投料或不投料 毒性药材
八、含量测定
(二)测定成分的选定 1.测定有效成分: 2.测有毒成分 3.测总成分
八、含量测定
4.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制剂: (1)测定指标性成分:指标性成分专属性要强 (2)测定浸出物:所选溶剂应具有针对性; (3)测定某一物理常数:如柴胡口服液在
范围(中药和复方制剂)
建议考察值: 含量标示为1-10%,考察的范围为±30%;含量
标示小于1%,考察的范围为±50%; 例:
生马钱子 含士的宁应为1.20-2.20% 建议考察范围0.84-2.86%
马钱子粉 含士的宁应为0.78-0.80% 建议考察范围0.39-1.23%
稳定性试验
➢ 目的:选定最佳的测定时间,至少3小 时以内稳定。
27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八、含量测定
5.测定易损失成分 6.测定专属性成分 7.测定与中医理论相一致的成分
八、含量测定
(三)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含量测定方法可参考有关质量标准或有
关文献,自行研究后建立,应作方法学考 察试验。
测定方法应根据“准确、灵敏、简便、 快捷”的原则进行选定

中药3.1类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3.1类制剂的质量标准

中药3.1类制剂的质量标准如下:
•处方来源。

来源于清·吴谦等《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颗粒和来源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苓桂术甘颗粒。

•药品剂型。

枇杷清肺颗粒为颗粒剂,苓桂术甘颗粒为颗粒剂。

•药品规格。

枇杷清肺颗粒每袋装10克,苓桂术甘颗粒每袋装6克。

•药品用法用量。

枇杷清肺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苓桂术甘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

•药品禁忌症。

枇杷清肺颗粒和苓桂术甘颗粒均无明确禁忌症。

•药品不良反应。

枇杷清肺颗粒和苓桂术甘颗粒均无明确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常见的问题与分析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常见的问题与分析
*五、关于含量测定
*3、处方中有多味药材并且所含成分都比较明确
的,在建立含量测定指标时,应首选君药、贵重 药、毒性药的已知有效成分作为含量测定的指标 成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不是这样选择测定指 标,往往是选择方法简单、含量较高的指标来测 定。
*五、关于含量测定
*4、标准中专属性不强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数不少。
如测定总黄酮、总蒽醌、总生物碱含量等。此类 方法建议尽量不采用,研究建立专属性强的含量 测定方法。
*五、关于含量测定
*5、急救药、毒性药、易挥散药、化学药以及注
明了被测成分标示量的药品应规定上限和下限。
*五、关于含量测定
*6、含量限度书写格式不规范,计量单位不统一。
书写格式要求在被测成分名称后的括号内注明其 分子式,例如:本品含连翘以连翘苷(C29H36015) 计,不得少于2.0mg。必须标出药材名称、化学 成分名称以及分子式。含量限度的计量单位: 100mg以上的(含100mg)以“g”为单位,100µg以上 的(含100µg)以“mg”为单位。如:100mg应写成 0.10g;100µg应写成0.10mg。
*性状项内容应依次描述制剂的颜色、外观形状、
气和味。颜色和外观形状的描述与气味的描述之 间用分号分开 。
*规定药品的性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应尽量避免使用不规范用词对颜色进行描述,如
米黄色、豆青色、土黄色等
*二、关于性状
*量明制给,订出明质一确量个颜标范 色准围的时,描,并述发且及现在规性起定状草判有说断不明标确中准定加时以,说尽 *改改用新的包衣材料时,性状项也应相应的修 *内气装雾药剂液和的喷性雾状剂进品行种描应述先;说对明于其外剂用型药,和再毒对
*中药材质量标准排列顺序为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将原始中草药经过加工炮制、配制固定比例后制成的成品药物,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的疗效、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并探讨其对中药品质的重要性。

一、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1. 原料选择和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原料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符合药典规定的优质中草药,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原料的采集、存储和加工应符合相关规范,以确保其质量和疗效。

2. 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的加工炮制是将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并通过炮制使之更易吸收和利用。

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如炒、煮、晒等,以提升其药效。

3. 配制配制是指将经过炮制的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制成中药制剂。

配制过程需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的方法和配方进行,以确保药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粉碎和筛分部分中药制剂需要经过粉碎和筛分,以确保药物的均匀性和易服性。

粉碎过程要控制好粉碎度和粒度分布,同时避免污染和氧化。

5. 包装和储存中药制剂的包装和储存也是生产工艺的一部分。

包装要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材料,同时进行密封和防潮处理,以保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1. 外观和理化性质中药制剂对于外观和理化性质有一定的要求,如颜色、形状、气味、溶解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药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2. 质量控制指标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这些指标一般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有害物质残留、微生物限度等。

各种指标都要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

3. 稳定性研究中药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确定药品的保存期限。

4. 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评价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评价是判断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定与浸出物项并存. 方法考察:

在正常室温(15~30℃)范围内. 放冷至室温的放置时间. 供试品水分的高低. 不同厂家、批次的试剂.
含量测定

干扰简单的情况.
容量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

干扰复杂时可考虑具在线分离功能、专属性更 强的色谱法.
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制剂应使用的化学原料药必须已有国家药用标准, 并必须使用通用名。如:“扑尔敏” . 中药材或中药材提取物、辅料应有国家标准或省级 质量标准. 中药材应注意与最新版药典相一致.

五味子(五味子、南五味子),葛根(野葛、粉葛) 黄柏(川黄柏、关黄柏),金银花(忍冬、山银花), 前胡(白花前胡、紫花前胡) 等.

其它大类成分的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 应、泡沫试验等专属性较差 .
鉴别--紫外吸收光谱
利用供试品较为稳定的紫外吸收峰:
如药典:八角茴香、川乌、牡丹皮、阿魏、附子、

岩白菜素、草乌、香加皮、莪术、银柴胡、罂粟壳 木香槟榔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注意:综合的多组分吸收叠加,大复方制剂中 可能较难重现,对于药材工艺稳定、精制程度 较高的制剂可以考虑,如复方丹参滴丸.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撰写 与起草/修订说明的撰写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内容:



中文名称(必要时用括号加注副名),汉语拼 音名. 处方、制法.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
名称


格式为:中文名称(必要时用括号加注副名), 汉语拼音名.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名称应使用规范的名称, 含中文名、汉语拼音名,其命名应参照《中国 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中药命名原则》, 不得与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名称相同,剂型的 表述参照最新版《中国药典》.
处方中各名称应规范

神曲,本身为复方且为法定成方制剂的,只需要 列出该中药材的药名,不必列出其所含具体药味 药引及辅料:

处方中的药引(如生姜、大枣等),如为粉碎混合的应 列入处方中; 煎汁或压榨取汁泛丸的,不列入处方,但应在制法项注 明药引的名称、用量。 一般辅料及添加剂,如炼蜜、酒、蔗糖、饴糖、防腐剂 等,亦不列入处方,可在制法中说明。
检查


检查项下规定的各项系指药品在加工、生产和 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包括 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 各类制剂,除品种项下别有规定外,均应符合 各制剂通则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浸出物

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控制质量意义的浸出物指标:

主药成分如目前还没有建立含量测定方法. 含量限度低于万分之一.
性状

投料药材质量. 生产过程正常. 储存条件有保证.

性状是中药制剂综合质量的直观体现.
鉴别项的要求

基本要求:

方法应采用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较简便. 不受阴性制剂干扰. 甲苯-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醇-甲醇、甲醇-乙腈.


应注意尽量选用低毒性试剂.


制剂中某一药味的鉴别特征和方法,尽可能和药材相 一致,但如果制剂中由于其他药味干扰,可采用其他 方法. 如果药材是多品种来源,确定鉴别方法必须搜集标准 中规定的各品种来源药材的样品,通过实验比较,找 出共同特征.
含量测定--紫外和比色法

以同系物之一的化学单体作为对照品,采用分 光光度法测定大类成分的含量是可行的,但应 符合以下要求:
对照品应是有效部位中含有的成分. 对照品的含量较高、分子量适中. 对照品的吸收曲线与总的有效部位样品的吸收曲线
相似、最大吸收波长相同. 应加强样品的前处理,合理选择阴性样品,尽可能 排除其他成分的干扰.

药味顺序排列:君臣佐使
处方的起草说明

当处方中的药材、提取物、有效部位或化学 单体、辅料不是最新版药典所收载的品种时, 需说明该药材标准的出处,允许有些原料药 材为地方标准,但需附地方标准复印件。如 没有地方标准,请按中药材申报要求,注明 其科、属、种,拉丁学名及药用部位,写法 同药典正文来源,附上相关资料同时上报。
处方的起草说明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品种分列、来源细 化时,需对申报固定的品种作出说明. 处方中的药味如有《药典》未收载的炮制品, 应详细说明炮制方法和质量要求. 制剂中的检验项目归属某味药材,如该药材 法定标准中没有相应的检测项目,应予补充 制订检测方法、指标一致的检测项目,作为 药材内控质量标准.
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化学试验、荧光试验. 薄层色谱法. 分光光度法.
气相色谱法.
鉴别--化学反应

较为合适的药材品种有:
苦杏仁中的三硝基苯酚试纸反应.
冰片升华法理化反应或薄层鉴别.
石膏(CaSO4)、海螵蛸(Ca2+)、白矾(KAl(SO4)2)
等矿物药的离子反应.
.

均须证明阴性无干扰,或干扰低于限度的5% .
含量测定--容量分析

中药制剂由于组分多,故需经提取(如生物碱) 或有机破坏(如朱砂)后再行滴定. 供试品的取用量应满足滴定精度的要求.
消耗滴定液约20ml.


选用指示剂应考虑变色敏锐.
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分度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务必注意各个批次的供试 液最大吸收波长必须稳定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 ±2nm以内,因为药典附录规定用分光光度法 测定时,需要先行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 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 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并以吸收 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否则考虑该试样 的真伪、纯度.
处方标准书写规范



成方制剂应列处方;单味制剂为单一药味不 列处方,而在制法中说明药味及其处方量. 处方量的规范:应按1000个制剂单位的量列 出制剂中所有的药用成分。中成药制剂处方 中规定的药量,是指净药材或炮制品粉碎后 的量. 中药材、提取物、化学原料药、辅料等的名 称应规范.
处方中各名称应规范

国家曾发文要求替换的或明确的药材.
处方中各名称应规范

如地标药材品种名称与国标同名异源者, 应改名. 处方中药材与炮制品的写法 :


不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净药材(干品),按 最新版药典附录通则和药材正文项下的规定处 理,例:肉桂,不必写(去粗皮). 炮制品已作为单列品收载于药典正文中,可直 接使用其名称 . 生草乌 ,生天南星.
含量测定--比色法


比色法需要考察的因素较多,通常有最大吸收波长的 选择、显色剂用量、反应时间、温度、比色液的稳定 性,等. 比色法中的空白对照液.

溶剂空白、试剂空白(溶剂加显色剂). 供试液空白(供试液加显色剂但缺其一关键显色剂). 考察供试液本身在显色前对被测组分是否构成干扰.

阴性--考察除去被检测药味后其他组分对所测成分 有无干扰,对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测定均需做此试验, 并应列出数据及图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