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凸透镜成像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解析一、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器材:光聚座(支架)、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能在纸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3、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4、研究:对比每次成像后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变化,像的大小变化,像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看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实像。
实验结论:(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3)当凸透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二、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模、橡皮筋、火柴(棉球)、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动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名称: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目的: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器材:眼罩、苹果、橙子等实验步骤: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
2、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
3、两次吃苹果时,味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第一次吃苹果味道甜甜的,第二次吃苹果味道比第一次淡。
实验结论:嗅觉器官指的主要是鼻子,而味觉器官主要指的是舌头,当嗅橙子与吃苹果同时进行时,从人体感觉上来讲嗅觉就会影响到味觉。
四、实验名称: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实验目的:感受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
实验器材:眼罩、棉棒等。
物理实验报告《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并掌握凸透镜的焦距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源、屏幕、尺子、直尺、白纸等。
实验原理:
凸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并产生成像。
当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入透镜,经过折射后会在焦点处交汇,形成实像。
焦距是指凸透镜焦点与透镜的距离。
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成像的大小和位置。
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放在光源前方,确保光线垂直射入透镜。
2. 在屏幕上放置一张白纸,用直尺固定。
3. 缓慢移动屏幕至透镜的焦点处,观察并记录焦点尺寸。
4. 将屏幕移动至离透镜较远的位置,观察成像大小和位置。
5.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取不同位置的屏幕距离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数据和分析:
1. 在焦点处观察成像:通过观察焦点处形成的实像,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测量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 在不同距离观察成像:根据观察到的成像大小和位置,可以判断透镜实像的性质。
如果成像大小变大,位置随屏幕距离变远,说明透镜为凸透镜,形成实像。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我们确认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理解了透镜的成像原理,并学会了凸透镜的焦距测量方法。
实验结果证实了焦点处形成的实像和成像大小随距离变化的规律,验证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年级实验作文:凸透镜实验

三年级实验作文:凸透镜实验凸透镜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材料:凸透镜、光屏、小物体(如图钉)、光源、直尺、白纸。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在一定高度的架子上,确定好光源的位置。
2. 将凸透镜放在桌子上,调整好它与光源的距离和位置。
3. 将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整移动光屏的位置,使其与凸透镜成一个适当的距离。
4. 在光屏上放置一张白纸,并用直尺固定在适当位置。
5. 在白纸上画一个曲线标尺,用于测量实验中的各个主要位置和长度。
6. 将小物体(如图钉)放在光源前方,根据需要调整小物体与光源的距离。
7. 逐渐移动光屏,直到在白纸上可以看到小物体的倒立、放大的影像。
8. 记录下凸透镜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小物体与光源的距离,以及影像的大小。
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向外凸起的透明光学器件,它可以将光线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形成放大的影像。
凸透镜的焦距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光线聚焦的程度。
根据光的三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时候,会被折射,并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影像。
影像的大小和位置与凸透镜与光源、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光线从远离凸透镜的地方射向凸透镜时,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向中心聚集,形成倒立、放大的影像。
2. 当光线从离凸透镜较近的地方射向凸透镜时,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散开,形成正立、缩小的影像。
3. 当光线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向凸透镜时,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没有实际的焦点和影像。
4. 随着凸透镜与光源、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的改变,影像的大小和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 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在一个点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影像。
2. 当光线从远离凸透镜的地方射来时,影像会放大;而当光线从离凸透镜较近的地方射来时,影像则会缩小。
3. 凸透镜的焦距和影像的大小和位置有关,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凸透镜成像实验作文

凸透镜成像实验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凸透镜成像实验:一场光与影的奇妙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来唠唠咱做的那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哇塞,那可真是一场超级奇妙的旅程啊!一开始呢,我看着那一堆实验器材,心里还犯嘀咕呢,这凸透镜能搞出啥花样来呀?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呐。
但是吧,等真正开始动手做了,我才发现,哎呀妈呀,太有意思啦!老师在那吧啦吧啦讲了一堆原理,什么物距啦、像距啦,我当时可能就听进去了一半吧,嘿嘿。
不过没关系,实践出真知嘛!我就跟着步骤一步步来呗。
当我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面的时候,那小火苗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在那晃来晃去的。
我就开始调整距离,嘿,你还别说,真就看到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像。
我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然后我就想啊,这像到底是咋来的呢?我觉得吧,这光就跟那孙悟空似的,能七十二变!通过这凸透镜一搞,就变出各种不同的像来。
也许这就是物理的魔力吧!哎呀,我这做实验的时候,手还不小心抖了一下,结果那像就变得歪七扭八的,可把我给逗乐了。
我就想啊,这要是在生活中,啥东西都这么容易变形,那可不得乱套啦?做着做着,我突然就想到了,这凸透镜成像是不是跟我们人也有点像啊?有时候我们看事情,就像通过凸透镜看东西一样,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就不一样。
这是不是很神奇?可能我这想法有点奇怪,但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呀!我还在那瞎琢磨呢,旁边的同学就喊我,说他看到了倒立的像啦。
我凑过去一看,哇,还真是!这也太酷了吧。
我就问他是咋弄出来的,他给我比划了半天,我才似懂非懂。
实验做到后面,我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懂了,又好像还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
这感觉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模模糊糊的。
但我也不着急,反正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去研究呢。
最后,实验做完了,我看着那一堆器材,心里还挺舍不得的。
这一场光与影的奇妙之旅,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
也许以后我还会遇到更多更难的实验,但我觉得,只要我有这股子好奇劲,啥都不怕!你们说,我这实验做得咋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嘿嘿,反正我自己觉得挺好玩的。
凸透镜成像实验知识点

凸透镜成像1.实验器材的摆放: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2.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如何选取: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凸透镜移动,移动过程中,选取若干个位置,并调节光屏位置,观察成像情况3.如何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换不同的凸透镜,重复上述操作4.实验结论: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能量的聚集;可以由光屏承接也可以直接被人眼看到;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没有能量的聚集;不能由光屏承接,但可以直接被人眼看到。
2.一次成像时,实像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6.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无论实像、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
简称物近焦,像远大)。
7.成实像时,像与物体分居在透镜的两侧,成虚像时,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一侧;8.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距增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
(可以利用此规律分析照相机和幻灯机的调节问题).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小,像也变小,;物距增大,则像距变大,像也变大,.9.当u〉2f时,物距大于像距,倒立缩小实像,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当2f>u>f 时,物距小于像距,倒立放大实像,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10.当u=2f时物体与实像的距离最短且等于4f。
11.物体,光心,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12.成实像时,像和物体的位置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光屏和物体的位置可以互换(凸透镜不动)而且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但像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13.当物距相同时,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所成的像也不同,焦距越大,所成的实像也越大,像距越大。
14.凸透镜成像时,.若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挡时,则所成像的性质不会改变,但由于接收入射光的能量减少,折射光的能量减少,所以光屏上呈现的像变暗一些。
凸透镜成像实验方法

凸透镜成像实验方法凸透镜成像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放大、缩小和倒立等现象。
在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需要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凸透镜成像实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实验。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准备1. 凸透镜:选择适当焦距的凸透镜,常见的有凹透镜和凸透镜,本实验使用凸透镜。
2. 光源:采用点光源,例如白炽灯泡或激光器。
3. 物体:选择具有边缘清晰、易于观察的物体,例如一个小纸片或者小箭头。
4. 实验台:固定凸透镜和光源的平稳实验平台。
5. 尺子和标尺:用于测量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6. 光屏:用于接收成像光线的屏幕。
二、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持平稳。
2. 将光源放在较远处,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保证光线垂直射向凸透镜。
3. 在凸透镜光的另一侧,放置光屏,调整到与凸透镜相同的高度,并将光屏固定好。
4. 选择一个物体,将其放在凸透镜与光源之间,并且保持一定距离。
5. 移动光屏,找到物体的像。
通过调整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可以获得不同大小的像。
6. 测量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并记录像的位置。
7. 反复尝试以上步骤,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成像情况。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噪音和干扰。
2. 调整光源的位置和亮度,确保光线直射凸透镜。
3. 注意保持凸透镜与物体、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平行关系,以获得清晰的像。
4. 测量时要注意准确性,使用尺子或标尺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5. 在观察成像时,注意光线的路径和物体的位置,仔细观察像的大小、方向和清晰度。
6.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仪器和材料,注意安全。
通过以上实验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
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等条件,对成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用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用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设计思想】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
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一)课题板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实验0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实验步骤】:①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2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③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④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 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⑤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⑥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⑦表格:透镜焦距f= cm【实验结论】: 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 物距(u )与像距(v )的关系 应用 u ﹥2f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u>v 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u=v 测焦距 f ﹤u ﹤2f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u<v 投影仪 u=f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束 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考点方向】: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其中利用太阳光来寻找焦点时一定要:让太阳光正对透镜(使光线平行于透镜主光轴)。
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物体的像。
此时应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成像情况。
4、光屏上没有像原因:①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内;②焦距太大,像成在光具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