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实验指导书
化工原理实验4指导书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化学工程系目录实验一流体机械能转换实验 (1)实验二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 (3)实验三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9)实验四筛板精馏塔实验 (13)实验一流体机械能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流动流体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其互相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柏努利方程。
二、实验原理1. 流体在流动时具有三种机械能:即①位能,②动能,③压力能。
这三种能量可以互相转换。
当管路条件改变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它们会自行转换。
如果是粘度为零的理想流体,由于不存在机械能损失,因此在同一管路的任何二个截面上,尽管三种机械能彼此不一定相等,但这三种机械能的总和是相等的。
2. 对实际流体来说,则因为存在内摩擦,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因摩擦和碰撞而消失,即转化成了热能。
而转化为热能的机械能,在管路中是不能恢复的。
对实际流体来说,这部分机械能相当于是被损失掉了,亦即两个截面上的机械能的总和是不相等的,两者的差额就是流体在这两个截面之间因摩擦和碰撞转换成为热的机械能。
因此在进行机械能衡算时,就必须将这部分消失的机械能加到下游截面上,其和才等于流体在上游截面上的机械能总和。
3. 上述几种机械能都可以用测压管中的一段液体柱的高度来表示。
在流体力学中,把表示各种机械能的流体柱高度称之为“压头”。
表示位能的,称为位压头;表示动能的,称为动压头(或速度头);表示压力的,称为静压头;已消失的机械能,称为损失压头(或摩擦压头)。
这里所谓的“压头”系指单位重量的流体所具有的能量。
4. 当测压管上的小孔(即测压孔的中心线)与水流方向垂直时,测压管内液柱高度(从测压孔算起)即为静压头,它反映测压点处液体的压强大小。
测压孔处液体的位压头则由测压孔的几何高度决定。
5. 当测压孔由上述方位转为正对水流方向时,测压管内液位将因此上升,所增加的液位高度,即为测压孔处液体的动压头,它反映出该点水流动能的大小。
这时测压管内液位总高度则为静压头与动压头之和,我们称之为“总压头”。
花卉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园林花卉的分类与识别(一)花卉的原产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栽培方式的识别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花卉的分类、识别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发育状况观察,使学生能了解主要花卉的原产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栽培方式,从而指导花卉生产和为园林应用服务。
二、实验原理:全球花卉种属繁多,由于原产地和遗传基础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特点,但从生活型、栽培方式或应用特点等不同角度来看,某些花卉有共同的特性或相似的用途,这是对花卉进行各种不同分类的基础。
三、实验地点:本市花卉市场四、材料与用具:记录板、扩大镜、卷尺、《花卉识别手册》等。
五、方法与步骤(可分数次进行)1. 由教师指导识别300-500种或品种,并按生活型、栽培方式、观赏特性、系统分类和原产地气候型等进行分类。
2. 学生3~5人一组,通过观察分析并对照识别手册或相关专业书籍,记载花卉主要观赏部位的形态,并记忆花卉中名和学名,归纳其所属类别。
3. 观察不同生长条件或栽培方式下花卉生长发育表现,了解各类花卉或种、品种的生态习性。
六、作业与思考1. 每次重点识别开花植物5-10种,按多种分类法分类,并填写下表。
2. 掌握10-20处常见花卉所属原产地气候型。
3. 花卉依原产地的分类与依生活型和栽培方式的分类的关系如何?4. 理解花卉分类的意义。
如何评价各种分类法的优缺点?花卉分类与识别记载表(二)花卉的品种分类识别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花卉品种分类,为花卉生产和园林应用提供服务;为科学研究如新品种培育、品种改良等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采用不同的依据对花卉品种进行分类。
三、实验地点:花房或省市菊展现场四、材料与用具:植物材料为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主要用具有钢卷尺、记录板等。
五、方法与步骤(一)由指导教师到菊展地点作简单介绍,并指定各类盆菊若干盆进行编号,重点观测记载有关分类指标:(二)学生2人一组,对指定盆菊按以下依据进行分类(以《花卉学》教材菊花分类系统为参考)1.按花径大小分类1.1大菊:直径在18cm以上者1.2中菊:直径在9-18cm以上者1.3小菊:直径在9cm以下者2. 按瓣形及花型分类(参考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花卉盆景协会1982年分类系统5类30型13亚型)2.1 平瓣类2.2 匙瓣类2.3 管瓣类2.4 桂瓣类2.5 畸瓣类3. 按栽培及造型分类3.1独本菊3.2案头菊3.3多头菊3.4大立菊3.5塔菊3.6 悬崖菊3.7 盆景菊3.8切花菊3.9其它六、作业与思考1. 自制表格填写分类结果2. 比较按栽培与造型方式分类的各类菊花欣赏特点及造型要点。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水平,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器材如下:1. 显微镜2. 高压电源3. 量筒4. 试剂瓶5. 称量瓶6. 烧杯7. 导线8. 静电仪9. 板卡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检查所需实验器材是否准备齐全。
b. 清洗实验器材,确保没有污染物。
c. 与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
2. 实验操作a. 根据实验要求,配置实验所需试剂。
b.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量筒、称量瓶等设备的校准工作。
c. 进行实验样品的制备或准备好实验样品,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d. 启动实验仪器,根据仪器指南进行操作。
e.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观察到的现象。
f.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处理。
3. 实验结果分析a. 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包括数值计算和统计处理。
b. 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合理的结论推理。
4. 实验报告编写a. 撰写实验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
b. 在实验报告中清晰地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c. 分析实验结果,展示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
d. 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e.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实验手套、实验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前请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并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操作实验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仪器损坏。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
5.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归位,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五、实验安全提示1. 实验过程中要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如酸碱溶液等。
2.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电源的正确使用,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 实验中如遇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六、实验评分标准1.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
传感器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四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了解不同的被测体材料对电涡流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了解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与被测体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二、基本原理:电涡流式传感器是一种建立在涡流效应原理上的传感器。
电涡流式传感器由传感器线圈和被测物体(导电体—金属涡流片)组成,如图4-1所示。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当传感器线圈(一个扁平线圈)通以交变电流(频率较高,一般为1MHz~2MHz)I1时,线圈周围空间会产生交变磁场H1,当线圈平面靠近某一导体面时,由于线圈磁通链穿过导体,使导体的表面层感应出呈旋涡状自行闭合的电流I2,而I2所形成的磁通链又穿过传感器线圈,这样线圈与涡流“线圈”形成了有一定耦合的互感,最终原线圈反馈一等效电感,从而导致传感器线圈的阻抗Z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把被测导体上形成的电涡等效成一个短路环,这样就可得到如图4-2的等效电路。
图中R1、L1为传感器线圈的电阻和电感。
短路环可以认为是一匝短路线圈,其电阻为R2、电感为L2。
线圈与导体间存在一个互感M,它随线圈与导体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图4-1电涡流传感器原理图图4-2电涡流传感器等效电路图根据等效电路可列出电路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可得I1、I2。
因此传感器线圈的复阻抗为:线圈的等效电感为:线圈的等效Q值为:Q=Q0{[1-(L2ω2M2)/(L1Z22)]/[1+(R2ω2M2)/(R1Z22)]}式中:Q0—无涡流影响下线圈的Q值,Q0=ωL1/R1;Z22—金属导体中产生电涡流部分的阻抗,Z22=R22+ω2L22。
由式Z、L和式Q可以看出,线圈与金属导体系统的阻抗Z、电感L和品质因数Q值都是该系统互感系数平方的函数,而从麦克斯韦互感系数的基本公式出发,可得互感系数是线圈与金属导体间距离x(H)的非线性函数。
因此Z、L、Q均是x的非线性函数。
虽然它整个函数是一非线性的,其函数特征为"S"型曲线,但可以选取它近似为线性的一段。
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岩体⼒学实验指导书实验4 测定岩⽯的静⼒变形参数⼀、基本原理岩⽯的变形是指岩⽯在外荷载作⽤下,内部颗粒间相对位置变化⽽产⽣与⼤⼩的变化,反映岩⽯变形性质的参数常⽤的有:弹性模量和泊松⽐。
岩⽯变形模量是指试样在单向压缩条件下,压应⼒与纵向应变之⽐,⼜可分为:1、初始模量:应⼒应变曲线原点处的切线斜率。
2、切线模量:对应于应⼒应变曲线上某⼀点M处的切线斜率。
3、割线模量:应⼒应变曲线某⼀点M与原点O的联线的斜率;⼀般取单轴抗压强度的50%的应变点与原点联线的斜率代表该岩⽯的变形模量。
泊松⽐是指单向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般⽤单轴抗压强度的50%对应的横向与纵向应变之⽐作为岩⽯的泊松⽐。
本试验是将岩⽯试样置于压⼒机上加压,同时⽤应变计或位移计测记不同压⼒下的岩⽯变形值,求得应⼒应变曲线,然后通过该曲线求岩⽯的变形模量和泊松⽐。
⽬前,测记变形(或应变)的仪表很多,如电阻应变仪、千分表、线性差动变换器等等,其中以电阻应变仪使⽤最⼴,在此着重介绍这种仪器的测量⽅法。
电阻应变仪测量岩⽯应变的基本原理是将电阻应变⽚粘贴在试样的表⾯,当岩⽯受压变形时,电阻应变⽚与岩⽯⼀起变形,并使其电阻值产⽣变化,通过电阻应变仪的电桥装置,测出该变化的电阻值并⾃动转换为应变值,此值即为岩⽯的应变值。
⼆、仪器设备1、制样设备:钻岩机、切⽯机、磨⽚机等;2、测量平台;3、压⼒机;4、静态电阻应变仪;5、惠斯顿电桥、万⽤表、兆欧表;6、电阻⽚及贴⽚设备;7、电线及焊接设备。
三、操作步骤1、试样制备(1)样品可⽤钻孔岩芯或在坑槽中采取的岩块,在取样和试样制备过程中,不允许发⽣认为裂隙。
(2)试件规格:采⽤直径5厘⽶,⾼为10厘⽶的⽅柱体,各尺⼨允许变化范围为:直径及边长为±0.2厘⽶,⾼为±0.5厘⽶。
(3)试样制备的精度应満⾜如下要求:a沿试样⾼度,直径的误差不超过0.03cm;b试样两端⾯不平⾏度误差,最⼤不超过0.005cm;c端⾯应垂直于轴线,最⼤偏差不超过0.25°;d ⽅柱体试样的相邻两⾯应互相垂直,最⼤偏差不超过0.25°。
食品工艺学-果蔬实验指导书

《食品工艺学-果蔬》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果蔬罐头实验:实验项目名称:桔子罐头的制作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所属课程名称:食品工艺学试验计划学时:4一、实验的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熟识和掌握罐头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及其不同类别食品罐头的加工技术。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以新鲜的桔子为原料,采取去皮、碱水浸泡、酸洗等工艺,最后密封杀菌制作罐头。
三、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罐藏是把食品原料经过前处理后,装入能密封的容器内,添加糖液、盐液或水,通过排气、密封和杀菌,杀灭罐内有害微生物并防止二次污染,使产品得以长期保藏的一种加工技术。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及其基本工作原理温州蜜桔、白砂糖、柠檬酸、盐酸、氢氧化钠、四旋玻璃瓶、不锈钢锅、镊子、天平、称、测糖仪、温度计五、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扦一选果分组一清洗—热烫剥皮—去络、分瓣—酸碱处理一漂洗一整理—分选一装罐一真空封罐,杀菌一冷却一擦罐、人库、贴标(二)制作方法1.原料选择选用肉质致密、色泽鲜艳美观、香味良好、糖分含显高、糖酸比适度、含橙皮苷低的果实。
果实呈扁圆形、原料无、果皮薄.桔大小一致、无损伤果,适于加丁的品种有温州蜜柑、本地早及红桔。
2.原料处理①去皮、分瓣桔子经剔选后在生产罐头前需进行清洗后剥皮、有热剥和冷剥。
热剥是把桔子放在90℃的热水中烫2-3min,烫至易剥皮但果心不热为准。
不热烫者为冷剥,一般这种方法多采用于出口厂家,剥皮稍费功夫,由于预热次数减少对营养、风味保存较好。
皮剥号后即进行分瓣,分瓣要求手轻,以免囊因受挤压而破裂,因此要特别注意,可用小刀帮助分瓣,办要干爽,桔络去净为宜。
另一方面办的大小在分瓣是应分开便于处理。
一般按大、中、小三级分,烂瓣另作处理。
②去囊衣:可分为全去囊衣及半去囊衣两种。
a、全去囊衣:将桔半先行浸酸处理,办与水之比为1:1.5(或2),用0.4%左右的盐酸溶液处理桔办,一般为30min左右,具体使用酸的浓度及桔办的囊衣厚薄,品种等来定浸泡的时间,水温要求在20℃以上随温度上升其作用加速,但要注意温度不易过高,20—25℃为宜,当浸泡到囊衣发软并呈疏松状,水呈乳浊状即可沥干桔瓣,放入流动清水中漂洗至不浑浊止,然后进行碱液处理,使用浓度为0.4%,水温在20-24℃浸泡2-5min,具体软囊衣厚薄而定。
电路实验指导书-4个实验

实验一叠加原理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2、通过实验证明线性电路的叠加原理二、实验设备1、双路直流稳压电源一台2、数字万用表一块3、实验电路板一块三、实验原理由叠加原理: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在电路的任何部分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部分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为了验证叠加原理,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
当1E 和2E 同时作用时,在某一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应为1E 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和2E 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I ''之和,即I =I '+I ''。
实验中可将电流表串联接入到所测量的支路中,分别测量出在1E 和2E 单独作用时,以及它们共同作用时的电流值来验证叠加原理。
2E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参见本书的附录一、和附录二,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
图1-1叠加原理实验电路2、验证叠加原理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1E 、2E 由直流稳压电源供给。
1E 、2E 两电源是否作用于电路,分别由开关1S 、2S 来控制。
实验前先检查电路,调节两路稳压电源使V 121=E 、V 62=E ,进行以下测试,并将数据填入表1-1中。
(1)1E 单独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2)2E 单独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3)1E 、2E 共同作用时(1S 置“1”处,2S 置“2”处),测量各支路的电流。
表1-1数据记录与计算1I (mA )2I (mA)3I (mA)电源电压测量计算误差测量计算误差测量计算误差V 121=E V 62=E VE 6E V,1221==五、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本书附录中对稳压电源的介绍,掌握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
2、认真阅读本书附录中对万用表的介绍,掌握测量直流电压、电流,交流电压及电阻值的使用方法。
icore4实验指导书

icore4实验指导书
iCore4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iCore4芯片的基本操作,掌握其开发流程,为后续深入学习嵌入式系统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
iCore4开发板
电脑(已安装iCore4开发环境)
电源适配器
杜邦线
串口转接器
三、实验步骤
实验准备:确保iCore4开发板与电脑已正确连接,电源适配器已接入。
打开电脑,进入iCore4开发环境。
启动iCore4:按下开发板上的电源按钮,观察开发板上的LED灯是否正常点亮。
在电脑的iCore4开发环境中,应能检测到设备并显示连接状态。
编写程序:使用iCore4开发环境中的代码编辑器,编写简单的程序。
例如,使LED灯闪烁。
编译程序:在开发环境中,选择“编译”功能,将编写好的程序编译成iCore4可以执行的二进制文件。
下载程序:将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通过串口转接器下载到iCore4中。
在开发环境中选择“下载”功能,并确保正确连接串口转接器。
运行程序:下载完成后,重新启动iCore4。
观察LED灯是否按照编写的程序进行闪烁。
调试程序: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可以使用开发环境中的调试工具进行调试。
检查代码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实验总结:完成实验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总结。
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过程中,确保电源适配器安全可靠,防止过载或短路。
在下载程序时,确保串口转接器连接正确,避免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网络地址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搭建动态NAT互连网络;2.完成路由器配置3.完成相关路由器NA T配置;4.建立网络内部各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5.建立与公共网络终端的连接;6.分析网络地址转换过程。
二、实验原理互连网络结构如图4-1所示,图中内部网络中的其中一个子网和公共网络中的其中一个子网都分配了网络地址192.1.2.0/24,这就使得内部网络中的终端无法直接用公共网络地址访问公共网络中的终端,如果图中的主机3用192.1.2.3访问公共网络中的服务器3,其结果是访问内部网络中的服务器2。
为了解决内部网络与存在地址重叠的公共网络的通信问题,需要在内部网络为这一部分与内部网络地址重叠的公共网络地址分配内部网络唯一的本地地址空间。
如图所示的外部本地地址池192.168.2.0/28,内部网络用该组本地地址映射与内部网络地址重叠的公共网络地址。
内部网络终端发送给公共网络终端的IP分组,离开内部网络时,需要转换为全球IP地址池中某个与内部网络地址建立映射的全球IP分组,IP地址与内部网络地址重叠的公共网络终端发送给内部网络终端的IP分组,进入内部网络时,需要转换为本地地址池中与公共网络地址建立映射的本地IP地址。
在建立某个公共网络地址与本地地址池某个本地地址之间映射前,内部网络终端无法访问IP地址与内部网络地址重叠的公共网络终端,如果内部网络终端想要发起访问公共网络中的服务器3,必须建立某个本地地址与服务器3的公共网络地址之间的映射,如建立公共网络地址192.1.2.3与本地地址192.168.2.14之间的静态映射192.1.2.3:192.168.2.14.图4-1中,公共网络终端用全球IP地址192.1.1.13和192.1.1.14访问内部网络中的服务器1和服务器2,公共网络终端发送给内部网络中服务器1和服务器2的IP分组一旦进入内部网络,其目的IP地址由192.1.1.13和192.1.1.4转换为192.168.1.3和192.1.2.3.内部网络终端发送给公共网络终端的IP分组一旦离开内部网络,其源IP地址转换为全球IP地址池中与该内部网络终端地址建立映射的全球IP 地址。
如图4-1中内部网络终端用外部本地地址192.168.2.14访问公共网络中的服务器3,内部网络终端发送给公共网络中服务器3的IP分组一旦离开内部网络,器其目的IP地址由192.168.2.14转换为服务器3的公共网络地址192.1.2.3。
公共网络终端发送给内部网络终端IP分组一旦进入内部网络,其源IP 地址转换为外部本地地址池中与该公共网络终端地址建立映射的外部本地地址。
图4-1 互连网络结构表1IP地址池及映射关系三、实验步骤(1)启动Packet Tracer,根据图4-1所示互连网络结构在逻辑工作区放置和连接设备。
由于路由器2811常规配置下只有两个快速以太网接口,因此需要增加两个快速以太网接口,为此,在插槽中插入模块NM-2FE2W,插入过程如图4-2所示。
图4-2路由器插入模块(2)根据图4-1所示的路由接口配置信息为各个路由器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在router1中配置目的网络地址为192.168.2.0/28、下一跳地址为192.1.3.2的静态路由项,在router2中配置目的网络地址为192.1.1.0/28,下一跳地址为192.1.3.1的静态路由项。
完成上述配置过程后,router1和router2的路由表如4-3所示。
图4-3路由器1、2路由表(3)完成路由器router1有关NAT的配置。
这里涉及两方面的NAT操作:一是内部网络终端本地地址至全球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二是公共网络中与内部网络重叠的地址与外部本地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
针对内部网络终端本地地址至全球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一是指定允许进行NAT 操作的内部网络私有地址范围,二是定义全球IP地址池,三是建立允许进行NAT操作的私有地址范围与全球IP地址池之间的关联,四是配置允许公共网络终端发起访问内部网络服务器的静态地址转换项,五是指定连接内部网络和公共网络的路由器接口。
针对公共网络中与内部网络重叠的地址与外部本地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一是指定允许进行NAT操作的公共网络地址范围,二是定义外部本地地址池,三是建立允许进行NAT操作的公共网络地址范围与外部本地地址池之间的关联,四是配置允许内部终端发起访问公共网络服务器的静态地址转换项。
(4)根据图所示的终端配置信息完成各个终端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地址配置。
(5)内部网络终端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公共网络中的Server3,但必须使用与Server3的公共网络地址192.1.2.3建立映射的外部本地地址192.168.2.14,图4-4是主机3访问Server3的浏览界面。
公共网络终端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内部网络中的server1和server2,但必须使用与server和server2的本地地址192.168.1.3和192.1.2.3建立映射的全球IP地址192.1.1.13和192.1.1.14。
内部网络终端主机3用浏览器访问公共网络中server3和公共网络终端主机4用浏览器访问内部网络的Server1后,router1创建如图4-5所示的地址转换表。
对于主机3访问server3的过程,主机3在内部网络中使用私有地址192.168.1.1(inside local),内部网络终端用外部本地地址192.168.2.14(outside local)标识server3,公共网络用全球IP地址池中选择的全球地址192.1.1.1(inside global)标识主机3,server3在公共网络中的地址为192.1.2.3(outside global)。
对主机4访问server1 的过程,PC4在公共网络中使用公共网络地址192.1.2.1(outside global),主机4在公共网络中使用公共网络地址192.1.2.1(outside global),主机4在公共网络用全球IP地址192.1.1.13(inside global)标识server1,主机4在内部网络使用外部本地地址池中选择的外部本地地址192.168.2.1(outside local),server1在内部网络使用私有地址192.168.1.3(inside local)。
图4-4主机3访问Sever3的浏览器界面图4-5 Router1地址转换表(6)进入模拟操作模式,截获主机3发送给server3的IP分组。
命令行配置1、router1命令行配置过程Router>enableRouter#configure terminalRouter(config)# hostname Router1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0Router1(config-if)#ip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Router1(config-if)#exit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1Router1(config-if)#ipaddress 192.1.2.254 255.255.255.0Router1(config-if)#exit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1/0Router1(config-if)#no shutdowntRoute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3.1 255.255.255.252Router1(config-if)#exitRouter1(config)#ip route 192.168.2.0 255.255.255.240 192.1.3.2Router1(config)#access-list1 permit 192.168.1.0. 0.0.0.255Router1(config)#access-list1 permit 192.1.2.0. 0.0.0.255Router1(config)#access-list2 permit 192.1.2.0. 0.0.0.255Router1(config)#ip nat pool a1 192.1.1.1 192.1.1.12 netmask 255.255.255.240Router1(config)#ip nat pool a2 192.168.2.1 192.168.2.13 netmask 255.255.255.240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a1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2 pool a2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92.168.1.3 192.1.1.13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92.1.2.3 192.1.1.14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92. 1.2.3 192.168.1.14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0Router1(config-if)#ip nat insideRouter1(config-if)#exit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1Router1(config-if)#ip nat insideRouter1(config-if)#exit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1/0Router1(config-if)#ip nat insideRouter1(config-if)#exit1、router2命令行配置过程Router>enableRouter#configure terminalRouter(config)# hostname Router2Router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0Router2(config-if)#no shutdowntRoute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2.254 255.255.255.0Router2(config-if)#exitRouter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1Router2(config-if)#no shutdowntRoute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3.2 255.255.255.252Router2(config-if)#exitRouter2(config)#ip route 192.1.1.0 255.255.255.240 192.1.3.1四、思考题1、命令配置过程中,不同NA T操作命令的含义?2、分析步骤6中所截获的IP分组格式,不同阶段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