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加强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保证剩余结构的延性
结构在局部破坏发生后,剩余结构中部分构件会进入塑性。因 此,应选择延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延性构造措施,提高结构 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剩余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能力,可避免 发生连续倒塌。可采用拆除构件后的结构失效模式概念判别, 来确认需要加强延性的部位。
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拆除竖向构件后,其所支撑的水平构件在维持其极限承载 力的条件下,能够承受直接传递到水平构件上的荷载,具 备足够的跨越能力。
水平构件的跨越能力由塑性铰机制(即梁端和跨中的形成 塑性铰)和连续贯通钢筋的悬链线机制(即连续贯通钢筋 抗拉强度)实现。
由于梁跨中底部钢筋的抗拉强度已在悬链线机制中被利用, 对于塑性铰机制,偏于安全地仅考虑梁端负弯矩塑性铰的 抗弯能力,不考虑跨中正弯矩塑性铰的贡献。
3 去除构件法:按一定规则去除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采用考 虑相应的作用和材料抗力,验算剩余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也 可采用受力-倒塌全过程分析,进行防倒塌设计。
假定某个主要构件失效→从结构中拆除→分析剩余结构是否会倒塌→ 如不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增强拆除后的剩余结构来避免连续倒塌
19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竖向拉结应能保证竖向构件可悬挂该竖向构件从属楼 面面积上最大楼层荷载标准值。
18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2 局部加强法:对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发生局部破坏的竖向重 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可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也可直接考虑 偶然作用进行结构设计。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改内容

11.1.5条文说明: 本条由 02 版规范第 11.1.5 条修改而成。本条第 3 款《抗规》的规 定:当结构计算嵌固部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 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11.1.6 考虑地震组合验算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时,均应考虑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的影响,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应 按表11.1.6 采用。 正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6.2 节的规定计算,但应在 相关计算公式右端项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RE 。 当仅考虑竖向地震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 γRE 为1.0。
11.2 材料
11.2.1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 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2 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 节点,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结构构件,不应 低于C20。
11.2.1条文说明:基于高强度混凝土的脆性及工艺要求较高, 对高烈度地震区,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应有所限制。
11.2.2 梁、柱、墙、支撑中的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当采 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 GB 1499.2 中牌号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时,其强度和弹性模量 应按本规范第4.2节有关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采用。
11.2.2条文说明: 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变形性能直接影响结构构件在地震 力作用下的延性。考虑地震作用的框架梁、框架柱、剪力墙等 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级、HRB500级热轧带肋 钢筋;箍筋宜选用 HRB400、HRB335、HRB500、HPB300级热轧钢 筋。当有较高要求时,尚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 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 中牌号 HRB400E、 HRB500E、HRB335E、HRBF400E、HRBF500E、HRBF335E 等钢筋,其强屈比、屈强比、和极限应变(延伸率)符合本规 范11.2.3条的要求,其抗拉强度、强度设计值以及弹性模量的取 值与不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相同,应符合本归规范第 4.2 节 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规范对比新旧规范对比(逐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关调整部分: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强制性条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强制性条文3. 1. 7 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3.2 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γ0S≤R(3.3.2-1)R=R(fc,fs,ak,…)/γRd (3.3.2-2)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1.0;S——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结构构件的抗力函数;γ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静力设计取1.0,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抗震设计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代替γRd;fc、fs——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本规范第4.1.4条及第4.2.3条的规定取值;a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构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应增减一个附加值。
注:公式(3.3.2-1)中的γ0S为内力设计值,在本规范各章中用N、M、V、T等表达。
4.1.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标准值fck应按表4.1.3-1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应按表4.1.3-2采用。
表4.1.3-1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表4.1.3-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4.1.4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设计值fc应按表4.1.4-1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设计值ft应按表4.1.4-2采用。
表4.1.4-1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表4.1.4-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4.2.2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某不规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处理和分析

某不规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处理和分析摘要:某煤化工工程综合楼采用回字型不规则建筑方案,并设置局部大跨空间区域。
本文对该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整体结构问题(竖向不规则、平面不规则、预应力结构整体分析实用处理方法)、局部结构问题(大跨区域的实现方法、预应力对相关构件的影响、预应力钢筋布筋方式)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做了介绍,同时通过模拟计算过程,分析了裂缝控制要求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的影响,从而论证了新结构设计规范放宽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要求的合理性及其对预应力结构推广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扭转位移预应力次内力裂缝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本建筑“综合楼”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某拟建煤化工工厂厂区西部,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3400平米的钢筋混凝土综合性建筑。
该建筑本着精简、节约、集中的原则,将中央控制、分析化验、安全环保及办公部分等功能合并、组合于一个建筑内,形成中央控制、分析化验及安全环保、公共活动、内庭院、办公等五大功能分区。
平面设计上,建筑整体采用回字型布局(见图0-1建筑平面图),中部内庭院设置园林景观,顶部开放,与天际通透,美化办公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一层为生产控制功能和分析化验功能区,二层为分析化验,三、四层为办公区域。
剖面设计上,建筑室内外高差做到1.2米,除主控室层高10.2米外,各层层高皆为5.1米,建筑总高度为23.1米(见图0-2建筑剖面图)。
一层中控室大空间使用功能要求内部不设立柱,故其上第三、四楼层及屋面层无框架柱支承,形成贯穿一、二两层、长36米宽18.6米(即最大梁跨)的大空间区域(见图0-2建筑平面图阴影区域)。
为安全可靠、经济美观地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结构设计过程中对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有益的探索,并采取了实用的处理方法。
图0-1建筑平面图(一层)图0-2建筑剖面图1. 整体结构问题处理和分析1.1 通过布置抗震墙调整结构扭转位移性能本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
论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

论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0前言在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特别是采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时,对设计软件不是很熟悉的设计人员常常会出现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不当、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设计不当以及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设计参数的选取不合理等问题,由此将会造成设计结果不正确而使设计方案无法使用,从而浪费了设计人员的很大精力。
本文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设计实际情况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系列经验方法,希望给广大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1关于结构计算模式中几个问题1.1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对于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当独立基础埋置较深且-01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是否应将基础拉梁按一个楼层记取于框架计算简图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若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规定“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可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如果照此计算简图运算,就会出现2个问题:第1是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2是不符合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7.3.11条的规定,即“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为了能够达到设计与实践的高度吻合,我们可以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记取输入。
为此,上例框架结构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拉梁上如有荷载作用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C0.8�C0.05=3.15m,第2层层高为3.35m,第3、4层高为3.3m。
同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2.3条规定,可以将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1.25。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jgj 149-201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jgj 149-2017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17)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是为了规范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而制定的。
规程内容详细,包括了设计要求、构件材料、构件尺寸和配筋、构件连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JGJ 149-2017进行详细解读。
一、规范的适用范围JGJ 149-2017规程主要适用于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
其中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指的是断面形状不规则的柱子,包括了T型柱、L型柱、U型柱等各种非常规形状的柱子。
这些柱子在建筑结构中发挥着承压、承拉等重要作用,因此规范了对其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二、设计要求JGJ 149-2017对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设计方面,要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和结构的特点,合理确定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尺寸、荷载、配筋等参数。
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柱子的连接方式、构件之间的协调等因素,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构件材料规程对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所使用的构件材料进行了规定。
混凝土应符合国家标准,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
钢筋的材料、规格和用量也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韧性。
四、构件尺寸和配筋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施工中,构件尺寸和配筋是至关重要的。
规程对混凝土异形柱的截面尺寸、配筋率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在工程实施中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查和验收。
五、构件连接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连接方式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规程对混凝土异形柱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规定,要求连接节点要牢固可靠,并且要考虑构件之间的协调和整体的稳定性。
六、施工工艺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的把控都是非常关键的。
规程对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支撑等工艺进行了规定,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建筑规范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验收。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地震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那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首先,场地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个良好的建筑场地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应尽量避免在地震断裂带、软弱土层、河岸边缘等不利地段建设。
如果无法避免,就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来弥补场地的不足。
比如,通过加强基础的设计,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于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宜采用规则、对称的结构形式,避免出现过于复杂和不规则的形状。
因为不规则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它们各自有着特点和适用范围。
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用途、抗震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在构件设计方面,柱子、梁和剪力墙等主要构件的尺寸和配筋需要精心计算和设计。
柱子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其截面尺寸和配筋要足够强大,以承受地震时产生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梁的设计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同时要注意与柱子的连接节点,确保力的传递顺畅。
剪力墙则要具备良好的抗侧移能力,其厚度和配筋应满足抗震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高强度的混凝土能够提供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但并不是强度越高越好。
过高的强度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脆性增加,反而不利于抗震。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配筋的设计和布置同样不容忽视。
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和配置。
在关键部位,如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应适当增加钢筋的配筋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注意钢筋的锚固和连接,确保钢筋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规则混凝土结构设计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项目,结构设计方案,从工程
概况、主要设计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地基基础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设计
贯彻“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认真考虑影响
设计的各项因素,整个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规范的要求,参考
相关资料和有关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性
考虑。
设计合理可行的建筑结构方案是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不规则
一、项目概况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项目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马家浜文化
遗址东南。
博物馆地下局部一层。
地上1层,局部2层;地下局部一层。
建筑采
用斜坡屋顶的组合,坡屋顶来源于原始干栏式建筑形态,整个建筑平面呈现不规
则六边形。
针对复杂屋面造型,结构根据建筑su模型采用空间建模计算。
本人参并完成了全部结构设计工作。
二、设计基本参数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
场地抗震
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
类别为III类,特征周期为0.45s。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局部大跨二级)。
三、荷载与作用
1.风荷载和雪荷载:基本风压:0.45kN/m2(50年一遇),基本雪压0.45KN/
m2。
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
2.地震作用: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
场地抗震设防烈
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
III类,特征周期为0.45s。
四、结构材料
1. 混凝土
梁、板、柱、采用C30,基础采用C35;
垫层混凝土采用C20;
底板、地下室外墙、地下室顶板(与水土接触部分)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2. 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3. 填充墙
填充墙尽量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砼块(砂质)或其它轻质隔墙材料,
以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梁、柱、墙、基础构件截面及配筋量。
五、结构体系及设计
1.基础及地下室
本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桩基持力层均位于第6-3层砂质粉土层。
根
据地勘中间报告,参考桩长约37m,桩径500mm。
局部一层地下室高度5.2m,外墙厚度400mm,底板厚400,采用承台+地梁+
板结构。
2.上部结构
地上2层,高度18m,主要轴网尺寸10.5m*10.5m,采用框架结构。
主要构
件尺寸:框架柱:600*600/1000*1000,框架梁:350*900,局部大跨500x2000,非框架梁:250*700~300*900,楼板厚度:120mm。
3. 结构超长楼板问题的处理
为解决地下室和上部结构超长带来的温度应力及混凝土收缩问题,拟采取以下措施:
(1)对超长的单元,适当设置伸缩后浇带;
(2)加强超长部分楼板(特别是露天区域的地下室顶板)的配筋,以抵抗温度作用产生的拉力;(3)减少水泥用量和降低水灰比,掺入合适的外加剂,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徐变,并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六、结构计算分析
计算模型
本工程采用YJK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并考虑了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振型采用CQC法进行组合。
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表。
分析可见,各项控制指标均在现行规范容许范围之内。
单体屋面各种坡度,在计算建模时按照一个夹层+两层平屋面近似建模
七、基础设计
1、桩型
根据地勘报告基础持力层为6-3砂质粉土,距离首层约35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根据多方比选后采用500直径37m长PHC管桩(P1型),其规格为PHC-AB500(125)- 37(即:直径为500,壁厚为125,AB型, 37m长)。
2、单桩承载力计算
单桩竖向承载力
(1) 竖向极限承载力
侧阻计算
序号地层名称地层厚度极限侧阻力本层侧阻
(m) qsik(kPa) (kN)
1 填土 1.30 0
2 粉质粘土1.50 24 54
3 淤泥质粉质粘土 3.70 16 88.8
4 粉质粘土2.80 50 210
5 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 12.40 3
6 668
6 粉质粘土与砂质粉土 12.5 32 600
7 砂质粉土 9.3 64 892
Σ2512.8
侧阻: Qsk=2512.8 (kN)
端阻计算 qpk×Ap=2200.0000×0.1963=432 (kN)
(2) 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桩基规范》5.2.2及5.2.3
式中: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uk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 ——安全系数,取K=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 = 2944.8(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 1472.4(kN)
3、局部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
1)、条件:地面标高H1=0.00m,顶板标高H1=-0.05m,底板标高H3=-
5.600m,设防水位标高Hw=-2.500m;地下室面积S约为300m2,周长C约为
73m,底板悬挑宽度L=0mm,覆土厚度do=0.3m,容重γ=18kN/m;顶板厚度
d1=150mm,底板厚度d2=400mm,挡土墙墙厚度d3=400,地下室层高
h=5600mm。
梁、柱扣板厚后体积V=0m;
2)、计算:
1、水浮力Fw=|h3-hw|×10=|-5.600--2.500|×10=31.00 kN/m
2、抗浮力:
(1)、顶板自重:G1=d1×25=150×0.001×25=3.75 kN/m (2)、底板自重:
G2=d2×25=400×0.001×25=10.00 kN/m (3)、覆土重量:Go=do×γ=0.3×18=5.4
kN/m(4)、挡土墙重量折算为面积重量:
G5=L×h×2×(A+B)×γ/(A×B) =0.400×73x5.6x25/300=13.62 kN/m(5)、梁、柱重量折
算为面积重量300:G6=V×25/S=20×25/300=1.66 kN/m抗浮力
=∑(Go+G1+G2+G3+G5+G6)=∑(10.80+3.50+10.00+0.00+17.78+0.00)=34.43kN/m 根据《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1条:
W/F=34.43/31.00=1.11 >1.05,满足要求。
八、上部结构设计
本工程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外围一圈根据建筑要求增加剪力墙,现着重
对26m大跨度梁进行验算。
大跨度梁验算
1计算条件:
荷载条件:
均布恒载标准值: 48.00kN/m_活载准永久值系数: 0.50
均布活载标准值: 21.00kN/m_支座弯矩调幅幅度: 0.0%
梁容重: 25.00kN/m3_计算时考虑梁自重:考虑
恒载分项系数:1.20__活载分项系数:1.40
活载调整系数:1.00
配筋条件:
抗震等级 :7度设防__纵筋级别:HRB400
混凝土等级:C40__箍筋级别:HPB300
配筋调整系数:1.0__上部纵筋保护层厚:25mm
面积归并率:30.0%__下部纵筋保护层厚:25mm
最大裂缝限值:0.200mm_挠度控制系数C:200
2计算结果:
总之,马家浜博物馆外形是比较特色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建筑外立
面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确定柱网尺寸、选择计算的框架,对以后建筑各种非常规
外立面做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设计结构从建筑方案就开始介入。
对建筑平面、立面、剖面,有过充分的考虑;结构模型确立之后,主要采用YJK结构电算软件
进行梁板配筋计算。
参考文献资料: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局部修订版)(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设部分》2013年版(1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13)地勘中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