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华西医院-李诗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lsy [兼容模式]

华西医院-李诗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lsy [兼容模式]
SSI危险 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进行监测 第三、四季度:继续监测,观察干预措施
的有效性 汇总、统计、分析监测资料,写出监测报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后其他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关指标的计算
监测对象
手术类型: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 急诊手术患者
如:胃肠中心二病区---结肠、直肠切除术 胸外科---肺叶切除术
数据来源追踪:选择的手术类型病人来源于 护士每日交班本
监测人员
专职人员:感染管理科人员
病房参与人员:相关科室病房感控护士 1名 伤口换药护士1名 各医疗组长
监测进度
第一季度:采集基线数据 第二季度:统计分析上个季度资料,发现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② 麻醉医生: 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记 录手术历时、ASA评分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③ 病房感控护士: 每日查看护士交班报告,获得需监测病例 填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病人基本信息 和手术信息 每日跟随医生查房,了解监测病例伤口情况 跟随换药医生或伤口换药护士查看异常伤口情况, 及时提醒医生送检,通知感控专职人员现场查看 做好手术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出院指导表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设计与实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 科李 诗 雨
思考?
前期准备
手术量太大,人员不充足,监测无法全面开展,怎样选择? …查阅文献 …现患率资料 …全院综合性监测数据 …散发病例上报 …科室配合程度 …通过监测能否得到改善
前期准备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 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 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感染原因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分值 0 1 0 1 0 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职责与任务
⑶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 规检查加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⑷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术前或术中用药,手术前 用药著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 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中用 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 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 菌药物。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的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 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 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 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 证据。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III类(污染)切口
IV类(严重污秽-感染)切口
ASA 评分
分级 I II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的患者 有轻度系统疾病的病人 举例 一个腹股沟疝的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 轻度糖尿病未合并器官损 害 心绞痛,中~重度COPD 进展型COPD,心力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07年9月1日开始至2007年12月1日。

调查结束后将调查原始资料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医院名称:医院代码:
病人姓名:性别:男女
年龄:(岁月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手术时间(h) 切口清洁度麻醉方式急诊手术≤2>2 清洁非清洁全麻非全麻是否
评分标准0 1 0 1 1 0 1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各医院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或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不宜公布,可通知有关人员,如科主任再由科主任分别向各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