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当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影响感染的 治疗效果。
0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体征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 、痛等炎症表现
手术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伤口渗出液增加,可能伴 有异味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和标准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情 况,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生 素进行治疗。
疗程适度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 果,合理安排抗生素的使用疗 程,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
。
0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术前准备和皮肤消毒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了术部位的皮肤进 行彻底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非手术治疗
局部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局部 刺激和损伤。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热敷等,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炎 症消退。
药物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 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于感染较轻、局限于手术部位 的病例,可进行清创术,彻底清
除感染组织和坏死组织。
换手术。
案例三: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
总结词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需要紧急处理。
详细描述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后数天内,表现为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感染的原因可能 包括导管插入过程中细菌污染、导管护理不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治疗措施包括及时拔除导管、使用 抗生素等,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座 、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3
考核和评估
医疗机构应对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 估,确保其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并将考核 结果纳入绩效管理。
THANKS
应对全球卫生挑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全球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 略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30 天内,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包 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 腔隙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浅表 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 腔隙感染三类。
完善感染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明确各 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加强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护人员 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对手术室、病房等关键区域进行定期 清洁和消毒,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 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和 处理流程,避免医疗废物对环境和患 者造成污染和危害。
02
03
04
手术类型
复杂手术、大型手术和急诊手 术等,由于手术时间长、创面
大,感染风险增加。
手术部位
某些手术部位如胃肠道、呼吸 道等,由于菌群丰富,易引发
感染。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器械 消毒不严格等,均可导致感染
风险增加。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护理不 当等,均可影响患者康复和增
加感染风险。
防控的认识和理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现有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但各有局限性,如 细菌培养耗时较长、生物标志物检测灵敏度不够、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判断感染程度等。
预防性措施不足
目前对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术前和术中的消毒、抗生素使用等措施,但 对于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相对较少,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和、MRI等影像学手 段,观察手术部位感染灶的形态
和范围,辅助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测
对手术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菌感染
情况,确定感染程度。
04 诊断与检测流程
疑似病例的筛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手术史、抗菌药物使用 史、免疫状况等。
体征检查
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症 状。
02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愈合延迟
手术部位疼痛、红肿、发热、渗出物 异常等。
切口不愈合或愈合缓慢,可能伴有脓 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心率加快 等。
实验室检查
1 2
微生物培养
采集手术部位分泌物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培养,确定感染病原体类型。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感 染存在。
皮肤准备
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和消毒,以降低术后感染 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 用。
术中控制措施
01
手术室环境管理
确保手术室空气洁净,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手术室内
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0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消毒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选用药物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曲松;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唑啉或拉定;氯唑西林;呋辛;+甲硝唑 唑啉或拉定;过敏则用克林或万古
2020/6/3
•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手术入径 以及手术脏器的感染,是位居第2的常见 医院感染。
• 大约2%-5%非腹部清洁手术(如:胸外手 术、整形外手术等)
• 20%腹部手术患者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 2020/6/3
2020/6/3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 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 天以内,仅涉及切口的 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层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 病原体。 3、至少有下列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之一:疼 痛、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 生将切口浅层组织打开(切口细菌培养阴性 则除外)。 2402、0/6/3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
主要内容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类型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危险因素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措施
2020/6/3
A Maj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s a Catastrophe!!!
2020/6/3
Surgical Site Infection,简称 SSI)
手术切口的分类
2020/6/3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2020/6/3
患者因素
• 年龄 • 免疫系统受损 • 糖尿病 • 非手术区的感染灶 • 伤口分类 • 营养不良 • 吸烟 • 肥胖 • 术前住院日长 • 激素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感染 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和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监控技术应用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手术室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提高感染防控效率。
02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加大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力度,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降低术
后感染发生率。
引流管堵塞
如发现引流管堵塞,可轻轻挤压引流管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无法 解决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感染监测与数据分
05
析应用
监测指标设置和数据采集方法
监测指标设置
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各类手术感染发病率、手术医生 感染发病率等。
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病历查阅、实验室检测等多种途径 进行数据采集。
器械台管理
检查器械台整洁度,无菌 器械和污染器械是否分开 放置,避免交叉感染。
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方法选择及效果评价
消毒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器械类型和材质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如高压蒸汽、化学浸泡等 。
灭菌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后的器械进行 生物学监测,确保灭菌效 果达标,防止医源性感染 。
器械使用管理
建立器械使用登记制度, 追踪器械使用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并处理。
肠道准备
对于需要进行肠道手术的患者,术 前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清洁灌肠等 措施,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
手术室环境要求及管理制度
手术室环境要求
手术室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 良好,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
手术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手术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清 洗、消毒、灭菌,确保手术器械
无菌。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积极推广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 和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
者满意度。
引进和应用新型的手术器械 和消毒设备,提高消毒灭菌
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外科手术部 位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研究和 探索,推动防控技术的不断创
新和发展。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外科手术部位医院 感染防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 防控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 生命体征变化。
切口情况观察
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疼 痛、渗出等感染征象,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全身症状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感染 症状,如寒战、高热、 白细胞升高等。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感染监测
定期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更换技巧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轻柔揭开旧敷料,观察切口情况,清 洁消毒后再覆盖新敷料。
引流管、导尿管等器械管理
引流管管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压迫,定期观察引流液颜色 、性质和量,及时更换引流袋。
导尿管管理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缩短导尿时间,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进行尿道口护理。
其他器械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器械,严格消毒灭菌,术后及时处 理废弃物。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是保障患 者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患 者满意度和医院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菌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
3
空气中病原菌传播
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
01
手术室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由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产生的微生
物气溶胶,如细菌、真菌等。
空调系统污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病原菌及其防治方法

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指导,包括伤口护理、 饮食调整、活动限制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05
患者自身的防护和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
02
病原菌概述
常见病原菌种类
葡萄球菌
01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是手术部位感染最常
见的病原菌之一。
肠球菌
02
主要寄生于肠道和泌尿道,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尤其是泌尿
系统手术。
革兰氏阴性杆菌
03
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引起胃肠道、呼吸道和泌
尿道手术部位感染。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多学科协作的加强
未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感染科、微生物学等 学科的共同参与,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对未来防治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病原菌监测和研究
推广规范化诊疗流程
建立完善的病原菌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 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 科学依据。
制定并推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规范化诊 疗流程,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降低 感染发生率。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方法
总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安 全性和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内,手术切口或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发生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器官/腔 隙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与手术的关系,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三类。其中,浅表切口感染仅累及皮肤或皮下组织;深部切口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器官/腔隙感染指手术时切 开或操作过的器官或腔隙发生的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