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PPT课件

.
3
和硕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
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
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
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
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Βιβλιοθήκη 明显污染。.4
和硕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 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 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 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
5
和硕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 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 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 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 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
9
和硕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
.
2
和硕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 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 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 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 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 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020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doc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手套使用和更换规范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手套使用和更换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手套使用和更换规范手套在外科手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提供保护,防止手术人员对病原体的直接接触,还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手套使用和更换规范是保证手术安全和预防感染的关键。
本指南旨在提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中手套使用和更换的准则。
一、手套选择1. 材质选择:应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用手术手套,如乳胶手套、聚乙烯手套等。
对于对乳胶过敏的患者和手术人员,应选择无乳胶成分的替代手套。
2. 尺寸选择:手套的尺寸应根据手术人员的手型和手掌大小选择,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手套的使用效果。
二、手套使用1. 洗手:在戴手套之前,手术人员必须正确洗手,采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充分清洁,或使用符合标准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手套不是洗手的替代品,必须在洗手后戴手套。
2. 戴手套:正确的戴手套方法包括将手指逐个插入手套的指套中,然后轻轻拉拽手套,使其完全包裹住手部。
过程中应避免手套过度伸拉,并且不允许手套与外部物体发生接触。
3. 调整手套:戴好手套后,手术人员可以适当调整手套,确保手套与手的贴合度,以提供更好的操作灵活性。
三、手套更换1. 时间:手套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更换。
根据具体手术情况,一般每隔1-2小时更换一次手套,或者在手套污损、破损、感染风险增加时更换。
对于长时间手术,应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更换。
2. 操作:手套更换时,手术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方法。
首先,将一只手的手套握住另一只手的手套袖口,然后轻轻扣住手套外侧顶部,用另一只手指抓住握住的手套袖口,并轻轻向下拉拽,使手套从手指上脱落。
再将脱下的手套握在另一只手的手心中,用未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脱套手套的内侧,并轻轻向下拉拽,同时用另一只手抓住手套的外侧,将手套脱离手指。
3. 洗手:每次更换手套后,手术人员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然后再戴上新的手套。
四、其他注意事项1. 个人卫生:手术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修剪干净的手指甲、清洁的手部皮肤,避免佩戴过多的首饰,如戒指、手镯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用文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会对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当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术部位会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是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和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是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的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的切口。
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或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的切口。
感染切口是指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或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的切口。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和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是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局部;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中的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增加病患的痛苦,还会延长病患的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抗生素使用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以及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 洗手和戴手套:在进行手术操作之前和之后,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洗手,并正确戴上手套。
洗手和戴手套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
2.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对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对手术场地进行清洁和消毒等。
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手术场地必须保持干净和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3. 术中感染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
手术器械必须与病患的组织和体液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手术衣、手术台等也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以减少感染风险。
4.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伤口处理是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伤口应根据术后天数进行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保持洁净的操作环境,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决定使用抗生素之前,医务人员必须根据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来进行判断。
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此外,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给药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在某些高风险的手术中,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是必要的。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_百度文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0-12-15 8:01:03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全球卫生安全战略

07
总结与展望
成果回顾与经验分享
感染率显著下降
通过实施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 呈下降趋势,有效提高了患者安全。
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
各国纷纷制定并推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的标准操作流程, 规范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感染管理。
多学科协作模式形成
外科、感染科、护理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形成协作模式,提高了感 染防控的综合效果。
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合并疾病 (如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等。
手术因素
手术类型(如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手术 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等。
医源性因素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 、手术室环境等。
药物使用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时机 等。
03
预防控制技术措施
06
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构建
国际组织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
作为全球卫生安全领域的权威机构,WHO 负责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的技术 指南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并监测 和评估全球实施情况。
国际医疗机构(如国际外 科手术协会)
这些机构在推广最佳实践、促进专业交流和 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国际会议 、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提高外科医生和医疗
报告制度及流程
报告制度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定期报告制度,明确 报告内容、报告时限和报告责任人。
报告流程
制定详细的报告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审核和上报等环节,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对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 时反馈和处理,以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
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
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
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
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
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
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
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
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
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
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
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
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2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
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
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
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
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
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
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
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3
部疼痛(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
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
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经切口引流的归为深部组织感
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
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
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
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
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
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专业人
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
4.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
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
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
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在术前即刻或手术室内进行,并
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
毛发,禁止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
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
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
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5)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1小时内或麻醉诱
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
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
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
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2.手术中。
5
(1)保持手术室门关闭,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
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
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
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
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
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
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
(6)术中应当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
体温。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
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
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
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
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
6
作原则。
(3)术后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
况,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