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完整版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 .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①若无禁忌,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或2%葡萄糖酸洗必泰消毒液洗澡1-2次。
②备皮包括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③备皮时间最好为手术当日或术前即刻。
④避免不必要的剃毛。
毛发在不影响手术时只需清洁皮肤,不用剃毛;确需去除毛发时,只需剪去影响手术操作(手术切口周围IoCnl 范围长于ICnl)的体毛,如下腹部手术需剪去阴阜上的阴毛,胸部及腿部手术需剪去较长的体毛等。
毛发处理后对术区用抗菌皂液(或肥皂)清洁2遍,清洁后患者脐部均用松节油去污,并更换清洁病号服。
剪毛剪刀用圆头手术弯剪,清洁消毒后重复使用。
(5)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按外科消毒要求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7)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8)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9)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严格更衣换鞋,并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 领导小组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3. 感染管理科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和业务指导。
4. 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实施。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1. 术前准备(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感染机会。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手术耐受力。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减少皮肤损伤。
(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采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消毒范围覆盖手术野及其周围15cm区域。
(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6)医务人员参加手术前,确保无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
(7)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手部消毒合格。
2. 术中操作(1)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2)手术器械严格灭菌,确保无菌操作。
(3)手术过程中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减少手术野暴露时间。
(4)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患者抵抗力。
3. 术后管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清洁。
(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指导术后康复和切口护理。
五、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认识。
2. 制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手册,方便医务人员查阅。
3. 加强临床科室与感染管理科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高手术安全性。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 手术科室应当设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考核体系,定期对手术科室进行考核和评估。
四、防控措施1. 患者准备(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2)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3)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2. 手术室环境(1)手术室应当保持清洁、安静、舒适,定期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2)手术室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确保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3)手术室应当实行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
3. 手术人员(1)手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2)手术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手术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感染预防意识。
4. 手术器械(1)手术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器械的灭菌效果。
(2)手术器械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器械的性能和安全性。
(3)手术器械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和维护,避免器械的损坏和污染。
5. 术后管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部位的异常情况。
(2)术后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制度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手术室各项操作符合无菌原则,减少微生物污染,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外科手术的科室,包括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等。
三、组织架构1.成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组长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外科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感控员。
2.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监督、指导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实施,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对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反馈。
4.外科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5.感控员负责本科室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数据分析、培训及反馈等。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1.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如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鼓励患者术前进行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2)医生准备:外科医生需接受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掌握无菌操作技巧,提高手术技能。
(3)手术室准备: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无菌要求。
2.术中操作(1)无菌操作: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微生物污染。
(2)皮肤消毒:使用有效消毒剂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切口及周围皮肤。
(3)器械灭菌:所有手术器械均需进行严格灭菌,确保器械无微生物污染。
(4)防止交叉感染:加强手术室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手术室管理制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术后管理(1)伤口护理:术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定期观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针对围手术期感染各种危险因素和医院实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并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2、参考文件:《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规范(2017 年报批稿)》3、内容:3.1定义: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发生在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以筋膜为界,其浅部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是肌肉,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3.2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3.2.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3.2.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2.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3.2.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3.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3.3.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3.3.1.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3.3.1.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3.1.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3.3.2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3.3.2.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3.3.2.2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3.2.3 感染的烧伤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3.3.3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3.3.3.1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位。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手术前预防控制措施1、患者准备(1)术前治疗所有感染性疾病,并且推迟有远隔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择期手术,直至感染问题解决。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择期手术患者原则上要求手术前晚用抗菌药皂洗澡,如不能洗澡,手术科室应对患者手术区域进行皮肤清洁。
(5)术前不必去除毛发,除非切口部位或周围的毛发将干扰手术。
如必须去除毛发则应术前在手术科室或手术室进行,首选不伤害皮肤的方法,不要用刮刀剔除毛发,紧急情况下也只能用一次性的刀片。
(6)对于需作肠道准备的手术患者,术前三天应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
(7)择期手术患者进入手术间前,应在病区更换专用病员服。
2、手术工作人员准备(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手消毒。
(3)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3、手术用物准备术前洗手护士在准备用物时须严格检查手术包及用物的包装是否完好, 有无潮湿、灭菌日期、有效期及灭菌效果指示卡,确保所有灭菌物品的质量。
4、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 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内眼手术等;③有植入物的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骨科内固定手术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有以上指征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齐IJ。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短于2小时的I类切口,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依据1. 卫生部《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
2. 卫医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
四、内容(一)手术前预防措施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应少于3天。
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先清洁,再使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局部擦拭2遍。
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作用2分钟。
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
6. 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不应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 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术前患者抵抗力。
(二)手术中预防措施1. 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间的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2. 手术室空气质量符合规定,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设备。
3. 手术器械严格灭菌,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4. 手术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5. 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手术室整洁。
6. 手术室物品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避免交叉使用。
(三)手术后预防措施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2. 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
3. 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引起的手术切口或器官空洞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重视环境卫生管理。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手术台、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设备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手术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确保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
2.术前准备与感染预防。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史和感染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术前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洗手、剪指甲、脱毛等,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术中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面罩和无菌服;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接触手术部位,尽量减少伤口的污染;术中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切口处理。
手术切口应在无菌条件下处理,包括清洁、缝合或贴合等;对高风险切口,如中度或高度污染的切口,应根据严重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护理。
5.术后感染处理。
手术后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感染,包括对切口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切口引流、切口再次清洁等,以防止感染扩散和加重。
6.医护人员培训与意识教育。
医护人员应接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了解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加强操作技能,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警惕性。
除了上述内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还应包括建立并落实手术部位感染报告制度和感染监测制度,定期进行感染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并定期开展相关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研究,不断改进预防措施。
总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
防和控制制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
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
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
4、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5、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
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7、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8、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
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9、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10、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
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1、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2、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