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教育家[1]。
“真正的音乐艺术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过程。
”这是中国特殊的感物、体物方式决定的“音心对映论”的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经典性定义。
具体来说,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的内涵所指不同。
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子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
孔子一方面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另外,他还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
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认为音乐的任务和功能应该是教化人民,安定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强调了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音乐置于了突出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
一、乐与仁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
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尽善尽美名词解释

孔子尽善尽美名词解释在古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创者和源头。
在他的教导中,有一个极具标志性的理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个理念,就是孔子的“尽善尽美”理念。
“尽善尽美”是指尽力做到最好,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完美的学习成果和行为准则。
在儒家思想中,“尽善尽美”承载着智慧和仁慈的理念。
“尽善尽美”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从朴素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施虐事件,即拼尽全力做最好的事情,探索全部可能性,实现完美的结果。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崇尚人性的品质,即尊重他人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愿望,尊重他人的看法,以及在生活中,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人在指定的范畴内,发挥最大的潜力。
孔子尽善尽美的理念,一直流传至今,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勤勤恳恳地学习,拼尽全力才能成就最大的上进。
他认为,唯有为自己设定了高标准,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他还强调,只有在惩戒的同时,才能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探索未知的新事物。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施展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就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就,这也是孔子的“尽善尽美”的重要含义之一。
因此,孔子对仁慈仁爱,仁义道德,仁慈仁爱,仁义道德等许多价值观都倡导。
他认为,通过仁慈仁爱,仁义道德等价值观,人们才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尊重,获得真正的快乐。
总之,孔子的尽善尽美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它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理念,崇尚谦虚、勤奋好学、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孔子的尽善尽美理念,启发着我们学习勤奋,勇敢探索,实现最大的成功,追求完美的人生。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摘要:孔子的以“美”和“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给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
我们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影响下发展的艺术之精细、细腻、精致与完美。
关键词:美学;孔子;美;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中声以为节在与大家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 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的美学思想。
这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主要名言来谈一下他的美学思想:(一)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论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的“善”的统一。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自然美谈论的比较少,从他对自然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美学思想中著名的比德观。
他对社会美谈论的是最多的,包含人格美、和谐美等等。
从其艺术美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美学思想是在注重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善的方面。
〔一〕自然美观君子比德观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
孔子对自然美谈得较少。
《论语》中有以下几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那么之。
〔《论语泰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水比作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改变的时间的流逝,暗指人生的短暂,把耐寒的松柏比作顽强不屈的人格,把阔大的天比作尧的伟大功绩和良好品行,把灵动的水比作智者的敏捷,把高大稳固的山比作仁者的宽厚、稳健,把处于中心位置的北辰比作德政。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三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天人关系从哲学看论及客观之天与主观之天的关系,亦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疑是强调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
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对象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一种人化的山水,是一种作为审美客体来对待的山水,山水只有人化成审美客体,对知者、仁者来说才有审美意义,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上,孔子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美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理论根底上的。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切的、融洽的,而不是对立的;审美主体与自然是融合的,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彼此疏离的。
他们都对自然本身的固有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不重视,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的人自身修养,体验、把握人的生命律动。
孔子的比德观在本质上即人的自由与解放。
因此,他的自然美,最后的落脚点在人身上。
〔二〕社会美仁学思想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得知他对社会美的论述是最多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善统一思维中和之美和以仁学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孔子第一次区分了善和美,并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关于美的探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于仁之上的美孔子的真善美的思想是构建在仁的思想之上的,仁学思想也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孔子对美得论述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看到的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夫君等等的伦理纲常之上的,是建立在仁这个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孔子以善来诠释美的,称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又规定了美是中和之美,是圆润的美,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之美,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昂扬澎湃的美,之所以,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容易让人失去这种中正和平之美,让人起了邪念,动了贪,是不好的音乐,容易引发人走上不归路。
《关雎》之所以美,在于让人产生内心平和的感觉,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善美的合一,而且还是真的合一。
表现在不仅仅就是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还关照其他的人。
所以这种构建与仁之上的真善美具有统一性,这种真善美都是统一于中和之情的,都是发于合乎真理的,不是澎湃的,不是一时迸发,是以学院关系为基础的,合乎中理的美,不是纯粹的自我。
人的原始性逐渐被社会化。
这样,人性慢慢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双重交融,表现出了仁.二、尽善尽美一方面:孔子认为美善是同义的,美善是不分的。
在《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比如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篇》)“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篇》)中,善人是一种有操守、德行高的好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善”在某些时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仁”相通。
在“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篇》)中,就表达出孔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这里说统治者要为民众带头向“善”,就是说统治者要忠行于仁道。
又如“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篇》)这句说明智慧要用仁心来维持,行动不符合礼制则不属“善”。
明显能看出,“仁”“礼”“善”存在联系,仁是内在的精神追求,礼是外在的形式规范,通过内在的仁心外化出礼,从而达成“善”的效果。
孔子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和直接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更重要的是,“善”与不“善”的价值判断体现着孔子所追求的仁道。
因为仁道不是尚武的,所以表现暴力武功征战天下的音乐才会与孔子的智慧象违背。
因此,孔子所说的“善”关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人伦德性,更关乎艺术作品传达和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大道追求。
二、“美”的含义“美”,在《说文》中释为:“美,甘也。
从羊,从大。
”徐铉等曰:“羊大为美。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象人饰羊首之形。
”在《辞源》中,“美”的含义有:1、指“甘美”,引申凡事物美好者皆称美;2、指“美好”,特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的好;3、指向“善”的含义,与恶对称;4、指赞美。
在《论语》中,“美”字一共出现了14 次。
在篇章中,“美”的含义主要有这样几种:首先,“美”代表外观好看、外形美丽。
其中,美丽可以是指人的形貌美好,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篇》),“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篇》);也可以是指衣服的华美,如“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泰伯篇》);还可以指建筑好看,堂皇壮美,如“不见宗庙之美”(《子张篇》)。
其次,“美”又能表达一种内在美,指的是人的品质或者才能优秀、出众,或者是物的质量、成色出类拔萃。
比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泰伯篇》)指的是周公的才能出众;而“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子罕篇》)中的美玉则除了好看,还因为其质地和成色优秀、出色。
再次,“美”也常用作“美善”的意思,这种能够情况下的“美”与“善”的意义是十分接近甚至是相通的,表示“恶”的相对一面。
比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中的“美”是好事,与恶相对。
孔子还讲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尧曰篇》)这里的“五美”就是指五种美德,它们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尧曰篇》)这”五美”可以说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相通的。
这种“美”德,同时也就是“善”德,“美”与“善”实现贯通联系。
除此之外,“美”还表示中和之美,是合乎礼仪和仁道的美。
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篇》)可见,合乎中和、中庸之道的礼乐传统,才能是美的。
而孔子提倡的礼乐传统又是由孔子之仁道所规定的,所以“美”与“和”相关联,与“礼”相关联,更是与仁道相连。
可见,孔子认同的美是一种有条件的外观形式之美,但另一方面却常常认为美也在于内在本质,带有一种有道德内容和性质评判的审美观。
但是在《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让美作为纯粹感官愉悦美妙的意义得以彰显,而让德性和道义上的意义隐去。
所以,虽然“美”既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看来它又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意义。
三、“善”与“美”的关系1、“美”与“善”相和以“美”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看,它是同味、声、色直接联系的。
即能够在这些方面直接给予人们感觉官享乐的对象,常常就成为美的对象。
“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淆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
”⑥但是,纵观历史上对善美的理解可以发现“美”与“善”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统一的。
从“善”与“美”两字本身的解读来看,它们都是与羊字__相关联,“羊大为美”这个说法反映了美是以社会功利满足为基础的。
而羊是当时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重要事物来源,同时又是富足吉祥的象征,因而被认为是好的、善的。
这样,“羊大”就既美也善,“美善同意”。
另一种关于“羊人为美”的解读则认为,原始时代的人带着羊形冠或者面具等装饰进行图腾舞蹈或者无数活动被认为是很美的,这种舞蹈和无视活动又和社会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功利性目的紧密相联,所以“美”有着功利性的意义,与之关联的是社会功利色彩的“善”。
众多资料可以确认,当时“羊人为美”“羊大为美”的审美观念中饱含着善的内容,与“善”不可分割,反映了中华民族“美善同意”的审美特色。
在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时期人们说的“美”并不是单纯指的形式美,从孔子《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篇》)一句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将“美”与“和”“善”等字联系在一起理解的思路。
“美”与“善”的这种统一,可以说就是一种“和”。
“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也曾8 次出现“和”的概念,如“礼之用, 和为贵”(《学而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和无寡”(《季氏篇》)等。
孔子论“和”时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并紧密地围绕着礼乐问题而展开,带有浓厚的政治与伦理色彩。
孔子在评论另一部音乐作品时说道“郑声淫”(《卫灵公篇》),这里“淫”的原因就在于指情绪发展得太过,以至于让人流连忘反,走上淫乱之路。
这里的“郑声”估计也不可谓不够动听优美、引人入胜,但是得到孔子较低评价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善”方面不够达标,更不符合孔子“和”的礼乐观。
这种“和”在孔子看来,是“礼”应有的形式,同时又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
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了追求“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修身过程中能起到很独特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
在孔子看来,“仁”是成人的本性,仁使人成为人。
而要追求“仁”,就要向着“善”,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
孔子所言“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是要求人居住在仁之中,“因为仁是善的,所以这种居住是善的;因为美善合一,所以这种居住是美好的;因为里仁是合于真理的选择,所以这种居住也是智慧的”。
2、“美”与“善”独立孔子博学多能,对许多艺术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尤其是对于音乐,孔子对不同的音乐进行过特别的评价。
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明确得把“美”与“善”区分开来了。
根据孔子这里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音乐的“善”与“美”的评价其实会有三种可能:尽善尽美、尽善不尽美、尽美不尽善。
很明显,“美”和“善”在此处是两个维度的衡量标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同时符合两个标准,也可以只符合一个而不符合另外一个,这两个标准互不干扰、互相独立。
对于此处的音乐来说,“善”是指音乐的内容,包括感情和主题等内涵;“美”则体现出孔子对于音乐形式美的肯定,“美”是在评价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形式部分。
《韶》《武》皆为纪功乐舞,是宗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场面宏大,节奏舒缓,声音平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皆“尽美矣”;而《韶》乐又以其内容上的道德性因素取胜,具有“美之实”,符合“善”的标准。
二者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孔子看来,就有了在“善”的境界上的高下之分。
可以说,“尽善”与否的背后首先牵涉到了孔子忠君尊王的政治主张,还掩藏了孔子“爱人”之人道主义思想原则。
但是,就纯粹艺术形式的美感来说,孔子提到的两种音乐都是美的。
这种“美”的概念或许更能涉及到美感的实质,“美”是外在的艺术形式激发人的感官愉悦,是无需考虑功利判断的单纯的审美享受。
孔子在对《韶》《武》两部音乐评价时,“美”所指的方向是足够明确的,它并不是仅仅能给人低级的物质满足感的概念,也不是被伦理和政治裹胁的概念,“美善同意”的观念在此被打破,“美”的范畴里而指向了真正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为其自身存在之美。
这种对形式美的肯定甚至褒奖,在《论语》中不单只提到音乐艺术,“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篇》)是强调文学作品中言辞之美;“宗庙之美”(《子张篇》)是形容建筑之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佾篇》)更是形容女子的形貌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