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带给我们的反思

合集下载

马加爵、复旦投毒

马加爵、复旦投毒

对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的感想12121925 孙一作案动机:1)受不了同学讥讽——这个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学校。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

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

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

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

2)同学关系不和——林森浩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合、心存不满。

据知情人透露,其实林某与黄某关系不合已有一段时间,林森浩对黄某的不满日积月累以致最后一念之差而做出疯狂举动。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种令人震惊的极端的刑事案件从古到今都存在,这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情态非常复杂,人性本身千差万别有关,没有证据表明现在比过去更严重,所以对这种现象过分解释也是没有必要的。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不要很独,不要很自我,要学会宽容、包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既得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杀人案,我想说的是这之中根本看不见有对生命重视,无论他人在如何羞辱你,同学关系糟糕,剥夺他人的生命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式,哪怕是冲上去干一架也比直接杀死对方要好。

单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当下的教育针对只是基础理论知识,大学生也只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对生活中不满情绪的宣泄方式都没有较好的培养,再加上如今政策上的计划生育导致的那些经受不住任何挫折、讥笑、讽刺委屈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们,使得这一点被无限倍的放大了。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事件回顾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 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 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 正在医院抢救。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 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 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 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 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 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 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案件心理分析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复旦投毒案发后,黄洋的系主任发出“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哀恸。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 “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今未破。 2、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 男生王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6、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同学报复铊中 毒 7、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Fra bibliotek学生口角刺死室友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意识,没有一点点的温情,眼中只有自己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漠视其他人的生命。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感想一:20xx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

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

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

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

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

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CHENLI
6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2013年5月5日, 黄洋父母给复 旦大学校长杨 玉良写亲笔信, 质疑学校推诿 避责,官僚作 风。
CHENLI
7
事件反思
进入21世纪,仅是校园投毒案,就已经发生多起。1995年,清华 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 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发生投毒案。3起投毒案所使用的毒品都 是重金属铊,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学投毒案的毒品 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CHENLI
8
事件反思
高等教育存在缺陷大学生心理存在问题
相比知识的教育,社会适应教育更加重要。案件的出现让我们再一 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让人痛心的是,很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适应教育不够,甚至严重缺乏。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 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 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 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CHENLI
3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黄洋,1985年生人,四川自贡人。涉嫌投毒的林某,广东汕头 人,1986年生人。两人均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就读研究生。
CHENLI
4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反思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宽容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

大学,是不少人远离父母、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是另一种集体生活的开始。

与同龄小伙伴怎样朝夕相处;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照顾他人感受;发生了小摩擦该怎么处理……
作为独生子女,大多数人不会走向极端,但真正能够做到宽容、懂得妥协和分享的,恐怕也不是大多数。

遗憾的是,时下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他们更多的只能靠自己,而没有太多来自外界的指引和心理干预。

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

“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鼓励竞争,强调个人成功,中国孩子很勤奋聪明,但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


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校园还是社会,但竞争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然而,恰恰是在竞争的问题上,社会上的一些人一些事并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同事之间、同业之间相互诋毁、突破底线甚至伤人性命的恶性竞争并不鲜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个学生、一所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

诸多学校、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的往往是高精尖的人才,这可能没什么大错。

但与此同时,不该忽视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一种底线教育——你可以不成为英雄、不成为榜样,但你应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

我们常说,“要想成功地做事,首先要成功地做人”。

如今,做人和做事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似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某种“逆转”。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不时出现,这无疑不是我们希望培养出的人才。

现代年轻人社会交往、与人相处能力弱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种令人震惊的极端的刑事案件从古到今都存在,这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情态非常复杂,人性本身千差万别有关,没有证据表明现在比过去更严重,所以对这种现象过分解释也是没有必要的。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不要很独,不要很自我,要学会宽容、包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既得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让人为之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