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感想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
字
题目: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
2019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食堂发生了一起投毒事件。
一名女学生在食堂内投入了大量氯酸钠,致使多人中毒。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担忧。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起事件的严重性,因而有了下面的感想。
首先,我们不应该忽视食品安全对人们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仅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关,更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投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只有舒适安心的吃饭环境,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大学校园应该加强管理。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学生们应该受到保护和引导。
大学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措施,严格规范食品供应商的进货质量。
大学也应该开展关于投毒事件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呼吁更多人关注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
投毒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犯罪人有精神障碍有关,也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
被害学生遭受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应该以同情的心态来看
待罪犯,并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我们应该在宽容和关爱的氛围下,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投毒事件是对食品安全和大学校园安全的警示。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安全问题,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而努力!。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复旦投毒案视频观后感

复旦投毒案视频观后感复旦投毒案,是我们国家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性事件,它不仅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深刻地提醒了人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范社会的不法行为。
看完这场事件的真实记录,我的内心深感震撼和痛惜,更加坚定了我要珍惜生命,远离恶劣行为的决心。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们惨不忍睹的痛苦和恐惧,这些无辜的人们遭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一些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而犯罪者很快被侦破并被判刑,这种社会的公正和力量令人感到安心和信任。
但是这种毫无人性的犯罪行为,却也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行为出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场投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需要永远警惕身边的人和环境,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觉。
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法律和执法力量越来越强大,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我们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
在未来,我们要继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宁和稳定,让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自由成长和幸福生活。
在这场复旦投毒案中,我们看到了警察、检察院、法院等组织和部门所付出的努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年来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这是我们的国家不断进步和优化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成果,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宽容、公正和自由,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复旦投毒案是一场血腥的教训,教育了我们珍惜生命、远离犯罪,用发展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作为每个公民,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只有付出行动,摆脱恶习,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

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意识,没有一点点的温情,眼中只有自己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漠视其他人的生命。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复旦投毒案感想200字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感想一:20xx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
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
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
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
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
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投毒案感想
2013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
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
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
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
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
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
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
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
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2、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
一味教育孩子成才,却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实做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才。
放下社会,学校一味要求学生拿出成绩,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拿出能力。
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做人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诸如此类的案件是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一条条年轻,充满活力的生命才刚开始繁茂就结束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和痛心啊。
所以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