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投毒案反思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

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

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

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

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

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

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

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

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

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

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

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荒唐之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点尊重与赞赏,而是嫉妒呢?黄洋,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警方表示,在发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份,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弃。

这种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的情况,谁能承受的了。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琐事与其关系不和,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大家都很清楚,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却酿成大祸。

为什么一点小摩擦会驻成如此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林某,少有人相信他会毒杀室友,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共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男生。

和林某相处的很多人从未留意过他的另外一些特征;用独特的方式处理和异性沟通上积累的挫败感,在网上习惯用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常把家庭,故乡小心的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而迥然相异的两面在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这一点可以推出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一些大学生不会处理问题,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泄,做事过于计较,缺乏包含心,就存在有些同学总觉得同学说话过于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习惯用消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而我们不正确的解决出现的矛盾也是发生类似事情的突出原因。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化矛盾为玉帛,用我们的诚意打开对方的心扉,双方后退一样。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

学校学生投毒事件心得体会投毒事件让我深感震惊和愤慨,同时也让我对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教育更加关注和重视。

下面我将从事件的影响、校园安全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投毒事件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学校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投毒事件往往会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轻则受损,重则可能被中断招生或撤销资质。

另一方面,投毒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被投毒的学生在身体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和恐慌,甚至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长期影响。

其次,投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定和措施。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不严格。

校园的门禁管理,访客登记制度等等都需要加强。

其次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教育的欠缺。

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最后,学校的安全设施和应急处理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校应该配备安全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

最后,预防措施是避免投毒事件发生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投毒事件的发生。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安全知识,培养防范意识。

家长也要和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园内的情况,并教育他们要远离不良行为和人群。

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检查,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投毒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也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和预防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5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死于药物中毒,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把死亡魔爪伸向他的正是他朝夕相处的室友林某。

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有多么大的仇恨,使他心中罪恶的种子萌发,最终残害了自己的室友。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关键词:复旦投毒教育体制曾经马加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天使般的年纪就这样黯然离世、长眠地下,致使家长痛失爱子、学校痛失学生。

如今,校园这一片净土也变得不再平静,校园悲剧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教育制度到底怎么了?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痛,同宿友“相互残杀”是教育之殇。

教育本身是一片净土,是净化人心灵的土壤,但是因为一些教育体制的存在,这些高尚的教育早就被抛之九霄云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努力奋斗”着。

仅仅因为生活琐事不满,就用化合剧毒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样的冷血无情令人唏嘘,是什么点燃了林某心中的仇恨之火,乃至于狠毒到毁害他人的生命?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抑或是故意伤害,无论是什么,都不逃过教育体制这个巨大的枷锁。

教育是教书育人,使人成人成才的,出现这样的悲剧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希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的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有个好工作好前程。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虽然一直喊着减负,但是学生的担子却越减越重。

小学生就整天忙着学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占据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原本属于孩童的天真快乐却早已荡然无存。

长期处于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很难保证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全的。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人民日报》的媒体评论“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的,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只是在乎学生的成绩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是处于边缘化被冷漠化的状态,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或者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被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下面是带来的有关投毒案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_反思
事件回顾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 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 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 正在医院抢救。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 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 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 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 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 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 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案件心理分析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复旦投毒案发后,黄洋的系主任发出“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哀恸。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 “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1、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 毒案,至今未破。 2、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 男生王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 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 现在却不理自己了” 3、 2004年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害 4名同学 4、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 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而不理睬自己, 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 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 同学报复铊中毒
历年来高校内杀室友事件盘点
6、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同学报复铊中 毒 7、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Fra bibliotek学生口角刺死室友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鲜血淋淋,仿佛走在古老的栈道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安全抵达。

林森浩之案,终于告一段落,他带着所有人的目光,大多是鄙夷和愤恨,终于去到了那个所有人或早或晚都会去的地方。

在当年案件败露之后,林森浩是平静的,没有惶恐,更多的是接受的态度,这个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逻辑清晰,思维灵敏,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法庭上说,我该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他所谓的偿还就是一命抵一命,拿自己的命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林森浩复旦大学硕士的头衔,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从贫困迈到富裕,从底层走向高层的路上迷失了。

审讯时林森浩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对自己的投毒动机却是支支吾吾,说这是他开的愚人节的玩笑,这个原因实在是不足以落脚,反观事实,林森浩虽家境殷实,积极上进,学识丰富,但是性格内向安静,并且恋爱受挫,在事发前他与黄洋闹矛盾,互删了qq,听到舍友说要在愚人节捉弄自己,这无疑都是事件的导火索。

饮水机是宿舍的人平摊的,但是林森浩以自己喝水少为由拒绝,从这些方面看,林森浩的性格更加立体。

总结原因缺乏包容,斤斤计较,学业压力,生活空间缩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

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

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教育呢?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教育的牺牲品。

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写作佳苑05-26 0631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投毒案反思
“复旦投毒案”固然只是极端的案例,但当今中国高校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却一个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如此错综复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
分析
高校人际关系复杂的原因。

造成大学当中人际关系复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文化的冲突,大学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同时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带到学校当中,这样学校就成发了一个“文化的大杂烩”。

如果我们学生缺乏对异乡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不能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求同存异,那么,文化的差异成为人际冲突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性格特点。

当代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她怎么可以这样?把我们对她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稍有欠周到就对你不顺!”类似这样的抱声不时从大学生口中发出。

第三是利益的冲突。

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使得多少人在利益面前昏了头?!第四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

高校中的人高智商,很可惜的是未必有高情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自然会掺杂一些“计谋”,也就是更加有城府,更加有心计。

本来“心计”只是一个中性词,但一旦与“不良用心”结合,后果就非常可怕。

“复旦投毒案”中,林某在黄洋还可以为其做B超,还可以与其父亲同住一晚,神情自若!在高校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变复越来
越高智商化,许多矛盾也因此得不到解决而进一步恶化,最终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处理同学关系。

那么身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大学生们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在象牙塔里读过美好充实的大学时光呢?我认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

当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

或许冲突只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那么尝试包容这些差异,尊重他人的的文化和习惯。

这样,你也会得到他人尊重,这便为良好的同学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自省。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外界。

其实在发生人际冲突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内观自我,不断反省。

一个巴掌拍不响,不管事情是谁对谁错,作为当事人的你都要负责任。

分析矛盾的原因,在矛盾过程中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找出自己不对的地方,然后改正它。

当你把注意力投放到自己身上,并想着不断完善自我时候,他人的对与错已经不再重要了,你会变得更加包容与平和。

第三,加强交往,但要适度。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而对彼此的了解又是从日常的交往中获得的。

因此,同学间可以多交流,分享各自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感、未来的计划等等,也可以一起出去聚餐、唱歌、运动等。

相处多了,了解自然会加深,友谊也在这样的交往当中变得越来越深厚。

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

要是交往过密,一是很容易使原本只是一丁点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从而影响原本友好的关系,二是很容易侵犯到别人的个人空间。

亲近有度,
方能维持良好的同学关系。

第四,学会大度和真心赞美。

大学同学关系之所以会掺杂利益,是大学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优、奖学金等。

学校设立这么多的评优制度本意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万万没想到会成为同学间利益冲突的源头。

我想说的是,不要太过看重名誉、物质等外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固然可以带给你一时的快乐与成就感,但人世间至真至纯的友谊才是永恒的、珍贵的。

太过追求名利,会让人迷失自我。

当我们看到同学获得他们应得的荣誉时,应该由衷地赞美,不要去妒忌。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后果,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相遇在一起都是一种缘分,我们经过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光明的前途才刚刚开始启程,做任何事情要站在其他的角度考虑,不要只顾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