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合集下载

日本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浅谈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精品PPT课件

日本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浅谈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精品PPT课件
1 儒家思想传入日本 中国隋唐时代 2 儒家思想迅速扎根 日本平安时代 3 武士道精神中的孔子思想 日本镰伧幕府—德川幕府 4 儒教在日本进入全盛期 日本江户时代
5
明治维新以后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提倡孔孟 之道,其主要内容为仁、义、礼、智、信,视处世之道与 知天命。据记载,儒学在日本发展是在公元285年。江户 时代之前的儒学主要是汉代和唐代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效忠朝廷,与民众的生活、思想等关系不大。公元8世纪 开始日本大力推行儒教,提倡“孝行”,一度达到了全民 都能背《孝经》的程度。到了16世纪,儒教被定位为日本 的官方哲学,一股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全面研究中国古典 思想的思潮在日本兴起, 儒家思想的思想范畴是以家为 中心,进而以国为家,但是日本人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 把家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和组织的范畴,最初的儒家思想迅 速发展成了企业的文化基础。事实上,日本企业管理思想 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在本国 文化基础上全面吸收儒家思想和西方科技成果的结果。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国际儒联名誉主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 耀如是说:“从治理新加紧坡的经验看, 我深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受过儒 家思想的熏陶,我们是无法成为亚洲四小 龙之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儒家情结]
“勇” 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 强的武艺。 |
“仁” 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 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 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 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

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传统文化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摘要:文化是不可能割断的。

中国儒家文化中很多东西,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值得发掘的东西。

特别是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儒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

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天下。

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

“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

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

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日两国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和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改良,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是日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中国的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等,被日本引入,对日本社会和民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幕末时期,倒幕派的思想者们就认为,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儒家伦理道德是妨碍日本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从而推动了日本的西化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影响深远。

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古代就被传入日本,日本的文人墨客们经常模仿中国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日本的和歌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含蓄的意境。

中国古代小说也对日本文学有重要的影响,如《红楼梦》和《水浒传》等作品在日本被广泛传播,激发了日本文学创作的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的社会制度和家庭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改良。

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主张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和孝道,这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价值观。

尽管日本的家庭观念和制度有其独特性,但儒家的孝道观念依然对日本的家庭成员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日本社会保持了一种较为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的礼仪和礼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改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谨的礼仪制度,而日本则从中国传入了大量礼仪文化。

日本的茶道就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禅宗思想也在日本发展成为了独有的日本禅宗。

而日本的礼节之道,如鞠躬、握手等,也源自于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在思想观念、艺术文学、社会制度和礼仪礼节等方面体现得深刻而广泛。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借鉴,为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使得中日两国在文化上能够相互启迪、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愈发显著。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艺术形式等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并就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对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僧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以来,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在日本发展壮大,并与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

1.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

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对日本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中强调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2.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思想强调身份的界定、礼仪的尊重以及道德的重视等,对于日本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入的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等成为了日本儒学的经典著作,并在日本的教育、政治和道德观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然,对日本的艺术、园林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主要观念如“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理念都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日本文化中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的重要元素。

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改良,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1.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入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学风格。

日本的和歌就是在中国诗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温婉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代表之一。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

儒家思想被应用于日本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精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入儒家思想是在汉朝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在中国国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然而,儒家思想也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播渐渐传入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就和中国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关系,在唐朝时期,日本不断地派遣士人前往中国进行学习,这些士人中有很多人学习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传回日本。

在日本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传承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公元710年到六郎具钵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承是通过唐代的士人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实现的,可以说是“外来的儒家思想”。

第二个时期是从六郎具钵首到江户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承则是在日本本土建立起来的,是日本人自主开展的“本土的儒家思想”传承。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承和应用自从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它对日本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敬神之心”、“和平共处”等等,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

在日本,儒家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政治和哲学领域。

在教育领域,我国的传统学校体制就是借鉴于儒家思想所建立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学府都是由儒家思想所驱动的,如熊本学派、新儒家和日本学等等。

在政治方面,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后,桑名藩藩主松平定信就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来管理自己的封地,最终成为了幕府的天下之贤者,影响非常深远。

此外,儒家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哲学思考方式,丰富了日本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日本的儒家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和文化在日本已经广泛传承了数百年,而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地传承下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因特网时代的今天,虽然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许多人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日两国有着千年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诗词艺术等皆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基石和元素之一。

日本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改良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儒家思想的传播。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随着儒学的传入,日本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在政治、伦理、礼仪等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律令制度、宫廷文化、士族道德等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宫廷文化。

中国的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有了新的宗教信仰,佛教的教义、寺庙建筑、宗教仪式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日本文人雅士提供了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深受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宫廷礼仪、宗教礼仪、民间礼俗等都受到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体系。

日本的茶道、花道、武士道等都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礼仪文化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式。

在中国佛教的基础上,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文化,如禅宗、浄土宗等,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文化。

日本还在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日本的水墨画、浮世绘、茶道等,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前后的重要作用研究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前后的重要作用研究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前后的重要作用研究摘要:儒家文化是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成熟起来的,也是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被引入日本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具有深刻影响。

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前后,儒家思想对日本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日本近代化、作用分析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孔子创立儒学,把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哲学,这引发了战国时期的诸子并起和百家争鸣。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实践,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确立,儒学也随之确立起了自己牢固的地位。

随着汉代大一统的巩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也随即在整个封建社会当中确立起统治地位。

东汉初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直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家文化和儒家学说仍为各朝治国之本。

中国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日本也开始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

公元三世纪,接受儒家思想之前,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政治、经济皆处于国家的初创阶段,尚无文字,信奉万物有灵、崇神敬祖的神道。

“及孔教传入,因能适合于日本国体与民俗,故曰人之祖先,取之而为国教。

”这是日本接受儒家文化的开始。

之后,自应神天皇至推古天皇的三百年间,以《论语》、《春秋》等儒学典籍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通过朝鲜半岛,开始从中国大陆逐渐传到日本。

从七世纪开始,中日两国互派使者,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

到七世纪日本大化革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起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是日本较全面地接受儒家思想,儒学在日本由初传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

十三世纪,中国宋学开始传入日本,以义理为主的新儒学逐步取代以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成为日本儒学发展的主流。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企业文化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1“以人为本”———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都被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员工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他自己的经营哲学就是:“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他还曾经说过:“松下先塑造人,后生产电器.”而有“国际经营者”之称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业得到成功的,既不是理论,更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另外,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员工没有过错,就可以在公司里从入职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会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时,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对在职员工的再教育,企业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让员工在公司内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国外进行研修,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其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善于发挥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巧妙结合,这也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奥秘.“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日本式的经营方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家族式经营方法.日本人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与自己的“家庭”荣辱与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动计划通常都排得满满的,表面上说自由参加,实际上是全员参加.公司还会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给全体员工提供福利:从家属补贴、交通费、职务补贴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贷款、借贷的延期偿还、存款、健康保险等,无所不包.毫无疑问,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下,大多数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会因此认为,公司的经济稳定就等于自身的稳定,公司的经济发展就等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才会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公司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2“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把“以和为贵”作为最高的社会价值原则,日本文化将他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吸收进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他作为基本准则,并且把它引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亲”、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等,这些都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能生财”这一观点尤其在现代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业内部“,以和为贵”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广泛运用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即企业内部的团结.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他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从而来避免产生家庭内部矛盾.“以和为贵”在日本企业内部被相当重视,从而使企业员工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强烈的集团主义意识.松下幸之助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法则,但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的答案可能远远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适,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会出现负数.所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和调整的一部分,即使发现并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团结的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还能改善劳资关系,弱化雇佣与被雇佣意识,使整个企业呈现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景象,为企业以致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3“礼治、德治”———日本企业管理的圣经礼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上,行政和刑罚只能使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会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去做坏事,而用“礼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德治”来教化人们,却能起到行政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把“礼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管理员工时更多的以用“礼”和“德”来教化、管理员工,尽量不采用严格的管束和处罚的手段,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尽职尽责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入职以后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在日后的晋升和提拔时,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道德素养.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身教,即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日本的企业经营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员工的表率.而且在与员工交流时非常注意措辞,尽量避免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东芝公司董事长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张言教不如身教.他经常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谈心、聊天,认真倾听员工的声音,有时甚至会与员工一起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充满了人情味.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动员工,使员工都乐意为公司效劳,极大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日本企业经营者的行动指南和商务圣经,在我国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日本许多有名的企业家,如涩泽荣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论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也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并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当然,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批判性地继承,并将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在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共同构筑的“日本式经营”学说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日本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我国的儒家经典,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1.儒家文化的引进:日本引进儒教始于律令时代,大量经书随着遣隋史,遣唐使的往来流入日本,加之留学生,留学僧的学成归国及中国大陆名人,名僧的东渡,儒家思想经过诠释和吸收逐渐日本本土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王仁应该是在日本推行儒学文化的开路先锋。

自王仁开始,日本贵族和僧人开始研习《论语》和《千字文》和汉语,全面学习中华文化。

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和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是纯粹的汉语史书,有了儒家文化的初步影子。

(二)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盛唐时期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

据考证,日本遣唐使共派出12次,每次最多时300人到800人不等,中国先儒家文化思想及政治体制,均在唐朝时期由浅入深地被日本民族吸收。

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国民的道德生活极深,自从圣德太子执政时期(593~621)奖励儒学以来,经过不断提倡,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

孝德天皇(749~757)在位时更是并效仿唐制,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主张“孝为百行之先”。

平安朝初期的文化继承了奈良时代学习唐代文化的遗风,汉文学特盛,约历时一个世纪之久,被称为“贞观文化时代”。

这也是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时期。

(三)朱子学说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标志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达到顶峰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朱子学传日本,经过350多年的传播,逐渐地兴隆起来,并被德川幕府奉为“官学”,成为江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了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达到了日本儒学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的衍化和本土化,日益和日本本国结合,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日本被称之为“大和魂”的民族精神,在日本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国家,这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兼容天下、博大胸怀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日本文化对域外文化始终保持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给日本国家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二)对日本宗教“神道”的影响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

因此,它在日本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直至今日,神道在日本人的生活当中仍然无所不在。

日本神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作为原始社会里的民族宗教的原始神道阶段、带有“神佛融合”倾向的皇室神道阶段、以“神儒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近世神道阶段和国家神道、教派神道阶段。

一是儒家文化思想的传入促使日本神道的“觉醒”和形成;二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启发了日本神道积极谋求自身的理论体系化的“意识”;三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客观上“庇护”和“扶持”了日本神道的发展;四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促使日本神道通过对教义、教理的参考、借鉴,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和学说的建设,比如说神道的祭祀以及以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为首的“神儒一致论”甚至“神主儒从”论,无不透露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痕迹。

(三)对日本“武士道”的影响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方面武士道的产生是由社会条件的需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李苗苗(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日语教研室 河南洛阳 471023)摘 要: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

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2-0035-01(下转第65页)2012年Vol.27 No.2孙佩瑜: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方法探析想理论知识的理解。

3.考核方面考核是《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对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

目前高校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考勤为主。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最大,而试题主要是书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转化为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导致他们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临时抱佛脚”。

学生和老师都以卷面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习的成效,这与《概论》课原本的教学目标产生偏差。

对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套理论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确保大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性的运用进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改革考试方法要遵循发展性、综合性、和客观性等原则的要求,尊重学生发展实际,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进步。

对学生的考核不应该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要注重多方面的因素。

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现今《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应从“教”、“学”、“考”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做出灵活而合理的评估。

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是大势所趋。

我们应从实践中摸索一套既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现状,又符合高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1]潘荣华,周新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李延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The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approachSun Pei-yu(Department of Basis,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05 programs to adjust the"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f course" ) became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 core courses.For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Help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quality.How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become the course since opening since it did not stop the debate.This paper on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Trying to find a wa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way.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Introduction"; teaching method[责任编辑:邓 乐]要,适应主君、家臣、武士等社会关系的协调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相关元素吸收并包孕育而成的。

日本的“忠”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忠君爱国” 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作为现代发达国家,“忠君”的思想即全体日本人民忠于天皇陛下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日本的主流思想了。

(四)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当代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方法和思想之中。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

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吸取并加以改造,提出“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

日本很多的企业文化都认为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决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