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认可学分课程汇总

合集下载

学校课程分类、等级对照表

学校课程分类、等级对照表

学校课程分类、等级对照表
一、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学校课程分类和等级对照表,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分类和等级制度。

二、课程分类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它们通常涵盖核心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

2.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修读的课程。

它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学科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辅修课程
辅修课程是学生可以同时修读的额外课程,以扩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或增强自己的专业竞争力。

辅修课程通常与学生主修专业相关或有利于个人发展。

4. 研究课程
研究课程是为研究生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研究课程通常包括论文撰写、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三、课程等级对照表
下面是常见的课程等级对照表,仅供参考:
等级 | 描述
---|---
A+ | 杰出
A | 优秀
A- | 良好
B+ | 中上
B | 中等
B- | 中下
C+ | 及格
C | 合格
C- | 一般
D | 不及格
四、结语
本文档提供了学校课程分类和等级对照表,希望能对学生和教师有所帮助。

课程分类和等级制度有助于学生选择课程和评估研究成果。

请注意,实际学校的课程分类和等级制度可能有所差异,请以学校规定为准。

高中新课目学分认可和管理方略

高中新课目学分认可和管理方略

高中新课目学分认可和管理方略一、学分认可1.1 学分定义学分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参加课程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所获得的学业成就表现。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1.2 学分认可原则(1)公平、公正、公开:学分认可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每位学生的学分真实有效。

(2)分类认定:根据课程类型和实践活动,将学分分为学科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实践活动学分等。

(3)分值设置: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分值设置应合理,充分体现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付出。

1.3 学分认可标准(1)学科课程学分:学生需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参加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相应的学科课程学分。

(2)选修课程学分:学生需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参加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分。

(3)实践活动学分:学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完成活动任务,方可获得相应的实践活动学分。

二、学分管理2.1 管理机构(1)学校教务处:负责制定学分认可和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分进行审核、认定。

(2)年级组、班级:负责落实学分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分进行日常监督和记录。

(3)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评定。

2.2 学分管理流程(1)学分记录:教师、年级组、班级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活动进行记录。

(2)学分审核:学校教务处在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分进行审核,确保学分真实有效。

(3)学分认定:学校教务处根据学分审核结果,为学生认定学分。

(4)学分查询:学生可通过学校教务处查询自己的学分情况。

2.3 学分管理策略(1)建立健全学分管理制度: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明确学分认可和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流程。

(2)加强宣传和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学分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师生对学分制度的认识和重视。

(3)强化过程管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分。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教育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个项目中,参与的学校会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并约定学分互相认可的标准,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灵活地学习和转移学分。

1. 什么是学分互认学分是衡量学生所学课程的单位,代表着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成果。

学分互认是指不同高校之间以相同的标准对学生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可,即一个学生在一所高校修满了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将这些学分转移到另一所高校,继续学习或获得相应的学位。

2. 为什么需要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多样性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很多学生可能有兴趣在多个高校之间学习,或者在不同学校的专业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而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则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高校之间自由地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

3.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方式是什么在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中,参与的高校会共同制定一套课程计划,并约定学分互相认可的标准。

这些课程计划通常会涵盖不同学校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学术知识。

同时,高校也会制定详细的转学学分规则,包括获得学分的条件和程序等,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转学过程顺利进行。

4.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的优势是什么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的最大优势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不同高校之间选择课程,获得更广泛的学术知识。

此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转学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高校和教育环境。

5.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的挑战是什么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学校之间的合作协调、学分认可的标准和程序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规划和转学安排等。

这些问题需要各个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密切的协商和沟通,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参与到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中。

总结起来,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促进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来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和质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总结我校实施学分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学分制实施办法。

一、课程设置与分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组成。

(一)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时、学分的分配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统一安排,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另外,学校将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及学生的要求,由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增设相关的动态型新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必修课程由3个课程模块组成。

即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②专业主干课程模块;③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本学科基础课程和跨学科或跨学科门类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以学生学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目标,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旨在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是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见附表二)。

非师范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拟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可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所修学分只能计入该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

②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为反映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职业定位而设置的既相对独立又能够形成有机整体的主干课程组。

该组课程模块的设置既体现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课程设置要求,又兼顾了我校的特色和优势。

该课程模块设置了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以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③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山东大学627工商管理第二学位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627工商管理第二学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考核 修读 方式 学期 考查 x2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5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6 考查 7 考查 6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4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6 考查 7 考查 6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考查 考查
1 8 8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 号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
专业名称
课程学时数 学 学 考核 修读 分 时 理论 实验 上机 课外 方式 学期 42 947 672 32 195
说明:通识教育课程共42学分,详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28220120 高等数学II(1) 28220130 高等数学II(2) 28220060 线性代数I 282200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 26220060 统计学 26220020 管理学原理 26220030 微观经济学 26220070 宏观经济学 专业基础课程 26220180 初级会计学 26220040 政治经济学 26220190 管理系统工程 26220200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6220210 战略管理 26220220 市场营销学 26220230 中级会计学 26220240 财务管理 26220250 国际贸易学 26220260 管理信息系统 26220270 经济法 26220280 组织行为学 专业必修课程 26230960 运营管理 26230970 投资学(含证券投资) 26230980 跨国公司管理 26230990 项目管理 26231000 创业管理 26231010 企业伦理与文化 26231020 公司治理 26231030 管理沟通 说明:18 专业选修课程 26230010 新生研讨课 26231040 VF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26230640 博弈论 26230650 研究方法 26230660 社交礼仪 26230670 企业实训模拟 26230680 SPSS及应用 26231050 客户关系管理 26231060 现代管理软件应用 26231070 管理模拟实验 26230690 职业生涯规划 26231080 金融学概论 26231090 管理经济学 70 1 3 2 2 2 0.5 0.5 2 0.5 1 2 2 2 1192 16 64 32 32 32 16 16 40 16 32 32 32 32 1064 128 16 32 32 32 32 32 16 16 24 16 16 32 32 32 32 考查 1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7 考查 x3 考查 7 考查 6 考查 7 考查 x3 考查 5 考查 7 考查 7 28 456 448 4 64 64 4 64 64 4 64 64 4 64 64 3 56 48 3 48 48 3 48 48 3 48 48 33 544 528 3 56 48 2 32 32 3 48 48 3 48 48 3 48 48 3 48 48 3 48 48 3 48 48 2 32 32 3 56 48 2 32 32 3 48 48 18 288 288 3 48 48 3 48 48 2 32 32 2 32 32 2 32 32 2 32 32 2 32 32 2 32 32 8 72 16 16 16 16 8 1 2 2 3 5 1 2 3 3 1 4 3 4 3 4 5 5 4 5 2 4 5 6 5 6 6 6 6

(完整)校本课程评价

(完整)校本课程评价

评价标准(一)成绩评定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

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

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二)成绩管理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我院实行学分制管理。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课程与学分第一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技能与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S右,理论课教学学时约占50%左右。

第二条我院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指为学生扩大选择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本系或全院范围内选择修读的课程。

包括:1 .专业限选课2 .专业任选课3 .公共选修课第三条我院各专业教学设计三年制总学分为130分左右(以各专业教学设计为准)、二年制总学分为80分左右(以各专业教学设计为准必修课占总学分数的比例将随着学分制的完善逐步降低。

当前三年制计划占75册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将随着学分制的完善而逐步增加,目前计划占25%,其中任选课学分不低于5%,即6.5学分;二年制必修课计划占85%,选修课计划占15‰)第四条学分规定。

(一)课程学分的计算,以该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学时数和学分数为主要依据,教学设计规定的学时数可包括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

学分以学期(每学期以18周计)为计算单位。

1 .一般理论课每18学时计算1学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20学时折算1学分,整周实践课每周折算LO学分。

折算学分时,保留小数后1位数(第2位数4舍5入)。

2 .体育课为公共必修课,一般一个学期1学分,三年制为2学分,二年制为1.5学分;3 .军训为公共必修课,一般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计1学分;4 .就业指导课为公共必修课,三年制、二年制均为32学时,1.5学分;5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公共必修课,按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执行。

6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按教学设计规定的周数计算,每周计算1学分;7 .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经学院批准,可以承认其学分。

各专业学分要求 和培养方案

各专业学分要求 和培养方案

四、毕业合格标准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最低修满;190学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186学分——工程力学专业;188学分——消防工程专业;195学分——土木工程(天佑班)专业。

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一、主要内容(一)框架及课程结构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的要求执行。

“形势与政策”课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协助组织落实,由院系学工办在毕业学年第一学期确定总成绩,总计1学分。

(2)基础英语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192学时(12学分)。

进入英语提高阶段学习的学生,可选修高级英语课程或本院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各专业应开设2门以上双语教学专业课程。

(3)体育课共计128学时(4学分),32学时/学期。

修完后,学生还须参加体育课外测试(必修,1.5学分)。

(4)全校性选修课程包括自然科技、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等多种类型,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要求包括2个学分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其中6个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其他学科门类的课程,4个学分由学生任选。

2.大类课程大类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属于同一大类的专业设置统一的大类课程。

大类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为同一大类下不同专业的相同核心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为同一大类下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2-4门课程左右;选修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各专业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每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分数为必修课程学分数的1.5—2倍。

选修课程可以采取讨论型、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案例型、创新训练型等多种形式,课程规格宜小型化(1-2学分/门)。

4.实践教学在校期间集中实践环节时间安排:理工类专业为40周左右,经管文法类专业为32周左右,医学类专业为50周左右,其中包括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与军训3周(计1.5学分)、毕业教育1周(计0.5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国学经典导论
2
万平
成都学院
18
沟通智慧
2
赵振宇
宁波大学
19
理解广告:创意·设计·营销·传播
2
胡明宇
苏州大学
20
拓展英语词汇
2
李秀清
青岛大学
21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
2
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
22
道家思想与健康心智
2
吕锡琛
中南大学
23
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应用
2
唐雪嵩
东华大学
24
生存的智慧
2
林海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5
2
李大华
深圳大学
52
春秋今见
2
周萌
深圳大学
53
佛家文化与艺术
2
李熙灿
广州中医药大学
54
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
2
张敏
湖北大学
55
人际关系——社交礼仪
2
孔伟英
宁波大学
56
中国公众史学通论
2
钱茂伟
宁波大学
57
人体骨与关节解剖学
2
尹维刚
宁波大学
58
微积分入门
2
曹荣荣
青岛大学
59
德育原理
2
刘济良
河南大学
60
大学英语创新写作
附件3:学校认可的学分课程汇总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任课教师
开课学校
1
唐宋词与人生
2
范晓燕
深圳大学
2
积极心理学
2
王晓钧
深圳大学
3
模拟电子技术
2
费跃农
深圳大学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刘宏伟
深圳大学
5
大学计算机
2
王志强
深圳大学
6
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
2
杨旭辉
苏州大学
7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2
罗昭峰
中国科技大学
8
生活中的经济学
深圳大学
34
C语言程序设计
2
杨艳丽
深圳大学
35
经济数据解读
2
范霄文
深圳大学
36
发展心理学
2
李晓东
深圳大学
37
工作中的心理与行为
2
王忠
深圳大学
38
《论语》人生课堂
2
刘冬颖
黑龙江大学
39
《菜根谭》与职场智慧
2
霍明琨
黑龙江大学
40
英语畅谈中国
2
王志茹
湖北大学
41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2
李建群
中央美术学院
42
音乐与健康
2
陶一桃
深圳大学
9
诗词写作与吟诵
2
徐晋如
深圳大学
10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2
涂相华
深圳大学
11
高等数学A(1)
2
赵冰
深圳大学
12
《金瓶梅》人物写真
2
左江
深圳大学
13
激光原理
2
杜戈果
深圳大学
1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精读
2
王晓钧
深圳大学
15
基础会计
2
李爱华
沈阳大学
16
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
2
王焱
沈阳大学
深圳大学
79
西方文明概论
2
邵铁峰
深圳大学
80
《数学文化赏析》
2
张文俊
深圳大学
2
许连军
长江大学
70
印象英美
2
骆蓉
杭州师范大学
71
大学葡萄牙语
2
苟晓姣
湖北大学
72
广播电视广告(理论)
2
吴志勇
湖北大学
73
中国政治智慧
2
吕元礼
深圳大学
74
生命的律动
2
莫蓓莘
深圳大学
75
视觉与色彩
2
姚其
深圳大学
76
艺术与生活
2
侯佳彤
深圳大学
77
时政经济与经济学应用
2
何玲
深圳大学
78
当代中外新闻传媒
2
辜晓进
2
穆春玲
河南大学
6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
岳建伟
河南大学
6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
汪基德
河南大学
63
综合英语(三)
2
李香玲
河南大学
64
秦汉考古
2
张玲
河南大学
65
建筑艺术与赏析
2
王志伟
哈尔滨学院
66
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
2
胡楠
哈尔滨学院
67
汉字书写的艺术
2
王柏松
哈尔滨学院
68
人体奥秘之运动
2
叶雁杰
江汉大学
69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2
王蕾
宁波大学
43
消费者行为学
2
王丽
宁波大学
44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谢必震
福建师范大学
45
走进性科学
2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
46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2
袁勇麒
福建师范大学
47
中国现代文学
2
辜也平
福建师范大学
48
艺术设计鉴赏
2
涂星
深圳大学
49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2
王志强
深圳大学
50
香港基本法
2
邹平学
深圳大学
51
《庄子》精讲
品6
印度文化概要
2
郁龙余
深圳大学
27
礼行天下
2
李丽
深圳大学
28
《论语》讲诵
2
徐晋如
深圳大学
29
《资治通鉴》与传统政治文化
2
周萌
深圳大学
30
西方古典建筑欣赏
2
朱宏宇
深圳大学
31
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与技术品鉴
2
向雄志
深圳大学
32
茶与生活
2
林伟强
深圳大学
33
Java语言程序设计
2
张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