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

合集下载

梳理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梳理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02
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03
04
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 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 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 (写出两点)
在此处输入标题内容
方法二:找线索法 找出文章的线索——梳理围绕线索发生的 故事情节——围绕线索归纳故事情节
在此处输入标题内容
方法三:抓场面法
小说中的场面往往是人物活动的集中表现, 抓住场面就抓住了主要故事情节。
答题模式
什么人+什么事
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01 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 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的 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 的上进心。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 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
方法点拨
理清小说的结构; 寻找线索;
抓住场面。
小说故事情节:(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 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或事 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和时间。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 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方法一:理结构法
提炼出每 部分的主 要人物、 主要事件。
归纳时要注 意:方式为 何时何地何 境何人何事 何情的格式; 注意情节的 相互交错; 注意涉及的 对象,做到 前后一脉相 承。 将各部分 的主要信 息压缩归 纳。

(完整版)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

(完整版)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

考点跟踪突破——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一)(2016·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老舍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

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

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

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

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

"掌柜的说.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

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

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件:情节梳理、概括情节 2 枪口下的人格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件:情节梳理、概括情节 2 枪口下的人格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 局限)
评价标准
①具体的分析。分析和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 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 把自己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②客观的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 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 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 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 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 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创 作规律),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 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 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 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 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 法并说明理由。(7分)
【审题指导】两问:态度?该不该?
【考点提示】
• 评价对象—— 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观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含义分析】
①伟大的灵魂:贝尔蒂高尚的人格尊严、 视死如归的风度;
② “弯腰”:霍夫曼的灵魂震慑,感到羞 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存在问题
1.信息遗漏 “羞愧”、“复杂人性”
2.理解不准确 表现霍夫曼对贝尔蒂的感激。?
3.学生答案 贝尔蒂宁死不愿让人侮辱自己的尊严,不愿
失去风度,也不会因为私人恩怨去处理事情。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 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叙事方式(顺序、倒 叙、插叙、补叙);
④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感情绪 与心理态度变化
常见切入角度: 1.中心事件 《溜索》 2.主次人物 《侯银匠》 《孔乙己》(“我”) 3.时间顺序 《山峡中》 4.情感线索 《想像》 《荷塘月色》 5.重要物象 《槐花》《项链》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故事情节梳理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故事情节梳理

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问方式:1.概括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模板: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梳理故事情节。

(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情感变化的过程。

请根据提示(或示例)概括、补充文章的行文思路。

)方法大本营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三个方面揣摩: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解题思路1.顺藤摸瓜——根据示例划分层次。

2.寻章摘句——仿照示例概括内容。

(1)在文中找关键词(2)根据文意概括内容3.审句度词——审读示例注意句式(字数)。

【实战演练1】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孙道荣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

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

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

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

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

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

”躲雨的是个年轻人。

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

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

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

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

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

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

”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完整word版)小说阅读之概括主旨

(完整word版)小说阅读之概括主旨

小说阅读之概括主旨一、学会一些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1。

记叙类文章(这里指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主旨的理解。

(1)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如《枣核》一文的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卒章显志,表现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作者的中心意图。

同时,从议论、抒情句中,我们还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如从《一面》一文最后五小节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即可概括出文章主旨。

(4)从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小说写了三个场景:一是听控诉;二是救父女;三是拳打镇关西。

三个场景把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

通过叙述这一事件,作者表达了封建社会被压迫的人民对伸张正义的渴望.(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此文时正值小弟去世,她有感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悟出“生死谜,手足情"。

有了这个背景,你就能理解,实际上作者是以紫藤萝花的荣枯来喻人生,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态度的.【真题解析】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叙文阅读的情节梳理以及主旨明确

记叙文阅读的情节梳理以及主旨明确

记叙文阅读的情节梳理以及主旨明确读懂记叙文关键是要知道它写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要明确文章的情节和主旨。

那如何梳理情节和明确主旨呢?我先给大家看一张表格。

我来解释一下上面的表格,第一栏是情节特点,记叙文特点不一样,梳理方法也就不一样。

因此,我根据记叙文情节特点把记叙文分为四大类: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

不同类记叙文的情节梳理方式也不一样。

“一人一事”类的记叙文,可以按照事件概括(或小说情节发展)的要求来梳理,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人多事”类的记叙文则是要把每一件事概括梳理;“多人一事”类的记叙文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梳理情节,不过要从主要人物角度明确主旨;“多人多事”类的记叙文事件多,人物关系较为复杂,所以用“并举法”来梳理情节,更是一目了然。

在梳理好情节后,又如何明确主旨呢?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分析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重点分析文章“转”的部分,二是抓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重点分析结尾部分的议论抒情句子。

下面我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四类记叙文的情节梳理方法和主旨把握的技巧。

一人一事类记叙文雪化一化,就有路了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是一些闲言碎语。

那时我初涉文坛,被一些谣言和诽谤困扰着。

后来我偶尔听说是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①。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劣的角色……③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我要去某地出差,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她、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

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2小说-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教案】

2小说-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教案】

小说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考点聚焦考点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小说阅读中,梳理故事情节往往与概括故事情节相联系,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3.概括小说的某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指出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并作简述。

考点2: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对小说的考查,往往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设题方式有: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答题指导一、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2.抓住贯穿情节的线索;3.抓住主要人物。

4.概括小说情节的注意事项:(1)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概括事件;(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致贯通。

二、如何理解小说主题?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补充知识点:◆中考示例例1:(2010·温州)从教第一课[美]雷切尔·斯劳特①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完整版)归纳文章主旨

(完整版)归纳文章主旨

记叙文阅读:归纳文章主旨一、知识要点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观点、态度)。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②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③作者的观点及态度④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

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二、考点链接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文章主旨。

如:最后一段说“xxx”,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考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察对主旨的理解,如:文章以“x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

如,xxx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文章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归纳(一)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

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明显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赞美白杨。

(二)分析文中关键语段1、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很多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的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话语,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

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2、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语段议论性句子的标志:对某事或某人直接作出评价抒情性句子的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这些语句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此来强调某种想法或情感,这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中心。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上,而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最主要的标志,作者很可能把文章主旨放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梳理故事情节,归纳小说主旨(一)(2016·南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老舍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

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

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

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

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

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

”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

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

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

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

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

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

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时先要说出“出溜”的意思,“出溜”是“滑”的意思,生动写出了老马晕倒时不由自主的样子。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点拨: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情的能力。

“乐”和“哭”生动地写出了老马此时复杂的心情,他为得到众人的帮助而高兴,为自己辛勤付出,但命运悲惨而哭。

3.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4.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过余生。

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雪花的心跳杨琳芳①雪花是一种精灵、一种凄美。

喜欢雪花飞扬的姿态,喜欢雪花清纯的模样,总之,方医生认为一年四季,雪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致。

②当方医生在晨幕四罩中打开房门,想融进雪儿飞舞的欢乐之中去感受雪花的心跳时,不远处雪光映照下有一个黑影一闪不见了。

方医生的神经一紧,低头发现自家的门口台阶上放着一个长长的软软的包裹,方医生马上意识到这里边包的是一个孩子,他急忙把包裹抱到房屋温暖的火炉旁,掀开褥子一角,一个大约三个月大的可爱女婴还在甜甜地睡着。

医生本能的责任,促使他快速对小女孩做了一个身体检查,五官端正,心肺跳动正常。

此时,小女孩睁开紫葡萄一样的双眼,绽开一脸玫瑰般的笑靥。

③可当方医生扯下套在小女孩脚上的毛袜时,突然发现女孩的脚有残疾,他无奈地苦笑着想,谁让自己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呢?方医生喜欢雪,从此就给小女孩起名雪儿,把拣到雪儿的这一天定为她的生日。

④三年过去,雪儿在方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脚已基本正常。

活泼可爱的雪儿在房间里奔来跑去,不时给方医生一家和病人带来阵阵的笑声。

但让方医生感到困惑的是,三年来,他总是感到有个黑影幽灵一般在他周围徘徊,这个黑影到底是谁呢?他究竟要做什么?⑤又是一个雪天,方医生一家正给雪儿过生日,一对中年夫妇提着一大兜礼品来到方医生家。

中年男人说:“方医生,去年冬天我来城里办事,突然犯了胃病,是你一针扎下去,治好了我的病,还没要我一分钱,您瞧,一直到今天,我才来向您表示感谢。

”方医生搜寻了所有的记忆,最后还是记不起来,只好很含糊地应答:“那没什么,那没什么。

”中年男人说:“是啊!您看好了那么多的病人,记不住他们的情况了,可病人一辈子不会忘记您啊!”末了,和中年男人一块来的女人抱起雪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眼里噙着泪水说:“你们的女儿可真漂亮呀!”雪儿用手擦拭..着她的泪说:“阿姨,你哭了?”女人放下雪儿,把脸扭了过去。

⑥中年夫妇走后,心生疑窦的方医生忙打开礼包,只见里面有三套不同季节的女孩服装和一些零食,下面还压着一封信。

他急忙展信细看,只见信中这样写道:⑦尊敬的方医生,我是三王庄的一个养蜂人,几年来,在你眼前晃动的那个身影就是我。

三年前女儿出生,我和妻子就发现了她的脚有残疾,要治好女儿的病需要花很多的钱。

知道您是方圆百里的针灸名医,治好了不少有脚疾的人,于是我们心一横,就做出了这样不道德的事,想再要个健康的男孩传宗接代。

之后,我们如愿以偿,可是儿子不久前又因病夭折了,我们的生活灰暗到了极点。

我无数次跑到您家门口远远望着聪明、乖巧、跑来跑去的雪儿,还无数次整晚守候在您家的窗前,聆听雪儿的笑声。

有几次,我甚至萌生了趁你们不注意偷走她的念头,但每当听到你们全家人的欢声笑语,看到雪儿幸福健康地成长,良心就会受到谴责。

我很惭愧,后悔自己无情地丢弃了义务和责任,从此永远失去了女儿……方医生,我已和妻子订好了南下的火车票,准备到南方放蜂发展去,等到雪儿上大学的时候,为她准备一笔丰厚的学费,也好弥补我们一生的过失,弥补对您和雪儿的亏欠,这是我们夫妻唯一的心愿了!王心悔。

⑧未看完信,方医生已泪盈眼眶。

雪儿像为亲生母亲擦拭..泪水一样为方医生擦去眼角淌下的泪,稚气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也哭啊?纸上写的什么,给我念念好吗?”⑨方医生抱起雪儿缓缓站起来,凝望着窗外翩翩起舞的雪花,像往日感受雪花的心跳一样,感受着雪儿的心跳,他亲了亲雪儿红苹果般的脸说:“等到你考上大学的时候,一定会念给你听的。

(选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1.请从方医生的角度,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领养弃婴→困惑黑影→了解真相→感受心跳2.仔细品味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女人”此刻的心理活动。

通过“放下”“把脸扭过去”等动作,写出了女人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愧疚,不想让雪儿知道真相的心理。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雪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以“雪花”开篇,又以“雪花”收束,全文贯穿“雪花”。

雪花的美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之美,见证了方医生高尚的情操和养蜂人的愧疚、亲情和自我救赎,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方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医生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医好了雪儿的残疾;他还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他收养并医好了雪儿,理解和体谅了养蜂人的“救赎”行为,并被养蜂人的行为所感动。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中两处写雪儿擦拭大人的泪水,前者表现雪儿的乖巧,后者表现方医生的担忧。

B.那封信的作用主要有:揭示雪儿被抛弃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升华小说主旨。

C.小说题目形象深刻,雪花高洁,故事曲折,揭示出激荡人心的复杂的人性人情之美。

D.方医生不仅医治了雪儿的身体残疾,更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点拨:A项后者表现方医生是被感动得“泪盈眼眶”,而非“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