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本节课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2.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出行方式、消费习惯等;
3.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城市化等;
2.数据分析:收集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数据,分析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如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教师讲解人类如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态环境图片,如森林、湖泊、湿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态环境的特点和价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现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3.举例说明正面影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沙漠等,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4.举例说明负面影响:过度捕猎、乱砍滥伐、污染排放等,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5.分析正面和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5.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本章节的学习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接着,我会详细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在这个环节,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数据、图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了学习效果。
1.学生将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学生将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学生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4.学生行动: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低碳生活、植树造林等,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基本知识,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具体包括: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2.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认识生态环境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5. 总结提升: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行动。
2.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体现。
3. 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项目体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教材。
2. 视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
4. 案例资料: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等。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强调环保意识。
5. 第五课时:课后作业布置与反馈。
九、教学实践与反思1. 教学实践: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课堂教学。
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其中包括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从而为后续的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有一定认识,但缺少科学、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指导学生对图表与图片等的观察与分析,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那么人的各种活动,受系统和系统的调节呢?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师: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那么人类的这些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呢?同样是生物,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生物,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人类,现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远古的人类,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据《自然》杂志5月21日报道,权威科研小组“人类世工作小组”近日投票决定,认可地球已进入新地质时代——人类世。
该工作小组计划于2021年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提交正式提议,如果通过,历史书或将改写。
什么叫做“人类世”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
通过视频我们不难看出“人类世”的提出源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呢?生:人类活动。
师:对,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变化。
人类都做了哪些活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实施: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
五、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
3.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七年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尚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环保问题有所关注,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影响及解决策略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讲授的新知,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教学实施: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人类活动中哪些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针对这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减少?”等。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所在社区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2.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讨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2.教学难点:分析有关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资料。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和世界人口总数的视频资料,学生提供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成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随后不断进化发展,逐渐变成了强者,而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
有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明,使得整个生物圈欣欣向荣;也有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危害,人类的活动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那么,到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是有正面影响,还是有负面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
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为自己所在的一方持有的观点进行陈述。
(二)互动授课1.播放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和世界人口总数的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的“资料分析”。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我国从1949年到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新中国是1949年10月成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学生: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1979年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并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7.1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学会从多角度审视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环境问题案例展示:通过展示一些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引发他们的思考。
2.提问引导: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
3.引入主题:在学生发表观点后,顺势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告诉学生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以下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PPT课件和案例分析,介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3.教学改进: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内容或板书设计,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强化引导:通过现实案例、数据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鼓励参与:设置多样化的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反思:
1.作业质量: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认可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及绘制柱形图的技能。
(2)掌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分析、视频观看和知识拓展方法,掌握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完成课堂问题,通过资料分析、献计献策环境治理方法、观看视频资料、拓展知识掌握滇池的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和生物入侵等内容。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等的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生物入侵、植树造林等资料。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样是生物,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生物,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人类,现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远古的人类,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本章要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新课讲解(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想一想】有人把地球比作一艘“太空船”,人类是其中的乘客。
你觉得这一比喻贴切吗?师生回答:把地球比作“太空船”,这一比喻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确实像一艘巨型“太空船”。
不过,和几乎全封闭、狭小的太空船不一样的是,地球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太阳获得能量,以维持这个星球的稳定;物质也可以在生物圈中循环往复。
教师讲述:坐轮船时,当你觉得客舱内空气污浊时,可以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船上的垃圾可以在船靠岸后送到专门的地方处理;船上的乘客不会越来越多以至人满为患……在地球这艘“太空船”上也是如此吗?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师生回答:地球这艘“太空船”不能靠岸卸掉垃圾;遭受污染的空气也不能通过和外界交换而更新;如果不对地球上的人口进行限制,地球这艘“太空船”上的乘客就会越来越多。
教师讲述: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
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到1930年时增加到20亿。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世界人口更是快速增加,到2005年时达到65亿,2011年已突破70亿。
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先来分析一则材料。
【资料分析】阅读下面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柱形图。
年代(公元)274013931578176418491928讨论:(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人口数(亿)0.550.480.600.602.004.104.70年代(公元)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人口数(亿)5.426.728.079.7511.2712.5813.35(3)你生活的地方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结合当地人口增长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我国从1949年到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新中国是1949年10月成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1979年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并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这些措施使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并能稳定于较低水平。
【动动手】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根据上述的人口数量数据绘制出人口增长的柱形图。
学生展示的柱形图。
看看哪组同学绘制得最好。
【小资料】关于我国历年的总人口数据,可以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阅。
【算一算】假设有甲、乙两对夫妇年龄相同,甲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乙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
问100年以后甲乙的后代各有多少代?(甲夫妇有5代,乙夫妇有4代)教师讲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晚育,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知识拓展】你知道滇池的污染情况是怎样的吗?播放视频:《滇池的治理》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近年来,滇池变成富营养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
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蓝藻、青苔、浮萍、水葫芦……这些常见的着生藻类和浮叶植物开始交替蹂躏着滇池。
2008年3月下旬以来,浮萍、水白菜在草海星星点点地蔓延开来。
据2008年8月5日的新闻报道,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日均从草海清理打捞浮萍达50余吨。
针对目前滇池的受污染情况,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治理措施:1、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滇池。
建议在环绕滇池周边建立三、四个污水处理站,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滇池。
2、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滇池。
对敢于违规的企业,一律做停业处理,并终身禁业。
3、禁止填湖造地的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并恢复原湖面积。
4、清理湖底堆积物、湖面蓝藻和浮叶植物。
5、呼吁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滇池环境的活动中来。
(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教师讲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众多事例,结合这些事例,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资料分析】教师讲述:通过下列图片展示,请说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问题1:滥伐森林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2:有些工厂将大量烟雾直接排到大气中,这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3: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发生严重的污染现象,导致蓝藻等大量滋生,形成水华,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难以生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湖泊恢复清澈秀美的原貌?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4:不法分子还用哪些手段捕杀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述:通过下列图片展示,请说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方面的改善或保护。
问题5: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
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6:对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待鸟康复后,将它放归大自然。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问题7:你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呢?建立这些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组织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述:通过上述图片展示,请说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说一说】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你还知道哪些事例,不妨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三)积极行动,有所作为教师讲述: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当前,人类活动使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关注。
不少地方的森林被破坏,那里的环境正在恶化;不少河湖爆发水华,水质恶化变臭;许多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在增加,还不时降落酸雨;“垃圾围城”正在不少城市上演。
【献计献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知识拓展】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入侵。
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
事例1:100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
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
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
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事例2: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
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
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的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事例3:我国出入境检疫人员已多次从国外旅客携带入境的水果中查获了一种国内没有的蝇——地中海实蝇。
地中海实蝇看似美丽,却是专门危害水果和蔬菜的害虫,已经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早就明令禁止从地中海实蝇疫区进口水果,并禁止各地旅客携带任何新鲜水果和蔬菜入境。
正是由于严加防范,地中海实蝇至今没有侵入我国。
三、总结收获四、课堂检验1.进入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A)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是(C)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3.近年来,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濒临灭绝,下列原因不对的是(A.人类疯狂的盗猎和野生动物的贩卖活动B.人类大量占用森林,破坏草原、开发湿地等C.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受到严重破坏D.气候变化,动物的生殖节律性受到破坏,后代大量减少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A.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可减弱温室效应C.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会产生积极影响D.旅客可携带新鲜水果入境【板书设计】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一节探讨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快速增长——影响生态环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改善环境三、积极行动,有所作为【教学反思】)D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所以上课难度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