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一、简答题1、何谓中医诊断学?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第一章问诊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9、简述阴虚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18、何谓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19、何谓耳鸣、耳聋、重听?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22、何谓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何谓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8、何谓便秘?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哪些?29、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
30、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31、怎样根据痛经的特点辨别其性质?32、黄带、赤白带各有何临床意义?33、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4、寒湿泄泻证大便特点是什么?35、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6、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7、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38、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三、论述题1、何谓潮热?潮热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如何?2、试述中医对疼痛产生机理的认识。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基础

以从体表的不同组织器官和部位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手段,诊察 疾病显现在各个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 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是用以调査了解疾病变化的四种不同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 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 了解病情,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作法, 都是不对的。
中医诊断学课件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 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 的各方面资料。
主血瘀——瘀阻经脉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 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形 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开展转归也不同。
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 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 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 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 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 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 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 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 阴证
五色 正常面色
青
如以缟裹绀
轻润面色 (善色)
主虚(阳虚,气虚——推动无力,气血不充;血虚——荣 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脱血——血脉空虚
特点
面色青 阵发性发青 青黑 青紫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晄白 淡白 淡白黄瘦 白而无华
主寒(血失濡养,血行不畅)
黑
水
肾
主肾虚(阳虚;阴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熏) 主水饮——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
病 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变
声
实:病程短,发病急,声高力,嗳出气味酸、腐、
音
胃气上逆
臭、吐物腐败。
呕
虚:病程长,起病缓,声低无力,呕吐物,嗳出
吐
气味无特殊臭味,吐物清稀。
第一节 听声音
病
呕吐呈喷射状者——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
声 咳”声音。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
音
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咳 嗽
第一节 听声音
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病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邪犯肺,
变
肺津被灼
声
实证—
咳嗽痰多,易பைடு நூலகம்咯—痰湿阻肺
音
咳声有力 百日咳—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如犬
咳
语声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声
多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等。
音
6.语謇: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但吐字不清
。
语
因习惯而成者——口吃,不属于病态
言
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第一节 听声音
病
闻呼吸是诊察患者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
变 声
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
发 声
第一节 听声音
主要是听辨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
病 晰程度等。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 变
声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
音
——虚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 浮沉 • 清浊 • 微甚 • 散抟 • 泽夭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 常变化的面色
观察方法
形色主病
正常络脉: 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
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 中。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二)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鲜红──外感表证 紫红──里实热 紫黑──血络闭郁、危重 青──惊风、痛证 淡白──脾虚疳积
《中医诊断学》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 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 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
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
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中医诊断学二章1全身望诊课件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4、五色主病 ⑷白色 主 ①气虚-人参、黄芪、
②血虚-当归、熟地、阿胶 ③阳虚-杜仲、续断、菟丝子 ④寒证-附子、肉桂 ⑤失血-白及、三七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4、五色主病 ⑸黑色 主 ①肾虚
②寒证 ③水饮 ④瘀血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4、五色主病 ⑸黑色 主 ①肾虚 ②寒证
1、得神 表情自然,两目敏捷,光明有神,
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肌肉壮实, 运动自如。 病轻,预后良好。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3、望神的分类及推断
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两目乏神,
2、少神
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 肌肉松弛,动作缓慢 。
见于虚证,或疾病恢复期。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3、望神的分类及推断
淡青——虚寒;
血瘀 青④黑惊——风实寒、⑤痛剧肝;病
青灰,心胸憋闷苦痛——胸痹; 小儿高热,眉间色青——惊风。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实热
4、五色主病
⑵赤色
主 ①热证〔分虚实〕
满②面通戴红阳—证实热。; 虚热
戴阳证
两颧潮红—虚热,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红如妆—戴阳证,病危。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通过经络气血外连五体 〔皮、肉、脉、筋、骨〕, 五脏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内容 ⑴形体强弱 ①强壮—骨骼粗大、肌肉牢固、
筋强力壮、 精力旺、食 欲佳 ②羸弱—骨骼细小、肌肉瘦削、 筋弱无力、精力弱、食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内容
⑵形体胖瘦
①肥胖—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 见于阳虚脾弱,痰湿内盛。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
《灵枢》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素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
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
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别的。
这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各种发疹性疾病的鉴别颇为明确。
明清。
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第一章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 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
(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1.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
4.反映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主时之脏受邪发病。 2.传变: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 2)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反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脏腑病变部位。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 3.推断病变的预后。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尚书·洪范》曰:“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味色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肌
思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免疫学专家贝里·达比教 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力进行研 究。
研究发现,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体 产生新的活力,还能提供免疫力、抵抗疾病。睡 眠之后,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明 显升高,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
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是人体内细胞坏死与 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不睡足,细胞新陈代谢 会受到影响,人体会加速衰老。长时间的晚睡和 睡眠不足,即使次日补睡,也难以挽回损失。
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 拍摄水结晶的照片。
波动理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 态中,各自拥有一定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
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各种文 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 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
人体60~70%是水,地球表面也有70%被水覆 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波动的时 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 也许正是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 而调之。”
美国有一位外科医生发现,在“满月”的时候做 手术,出血量比其他时间要多;月廓无光时,不要进 行手术。“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即此时,人体气血虚弱,运行迟缓,此时进行治疗, 只会扰乱经气,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有学者研究,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 系。结果发现,凡是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 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就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候来 潮,离月满的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妇女,不 孕症的发生率就会很高。而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 远远高于月满而潮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 这正体现了月亮对于人体的影响。
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 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1)思想趋于平静,精神不宜张扬。 (2)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平和、宽容甚至有些 淡漠,把愿望埋在心底,让心志清虚而宁静, 气定神闲,以静制动。
当我们欣赏着皎洁的月色,沉浸在它如诗如 画的意境中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
月亮对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意义? 月亮对于人体有没有影响?
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潮汐 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
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 动和变化的总称。 (1)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 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 (2)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 、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 (3)大气各要素(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 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2.辨别疾病证候。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则。 2)阴阳偏衰的治则。 (2)归纳药物的性能。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 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 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 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 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2.凡属于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 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四)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运动变 化的总规律。
2.阴阳的相对性:(1)相互转化性; (2)无限可分性。
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 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不良情绪
水
人体生命活动
适当地宣泄情绪,防止不良情绪郁积 而产生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因感情变化流出 的眼泪中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 物质随着眼泪排出体外后,不仅能缓和不 良情绪,还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美国圣保罗市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威 廉·弗列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受试的 200名男女中,有85%的女性和75%的男性在 因痛苦而致哭泣后,其自我感觉都比哭泣 之前好得多,而且健康状况也有改善。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 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 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 其义也。余脏准此。
一日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 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 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 时,形乃困薄。”
要保证充足、合理的睡眠,非常重要。
(1)充足——足够的睡眠时间。 (2)合理——时间不宜过多或过少、睡子午觉。
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 引起的称太阴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 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 太阳潮显著。
月亮对水的影响非常巨大。
人体60-70%是水,可见,月亮对人体将 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月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3)秋季,五行属金,主气为燥,通于肺。 平静的心态使气机沉降下来,肺气因而清肃 下降,与秋收之气浑然一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 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无扰乎阳”——不要扰动阳气的潜藏。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1)早睡晚起,睡眠时间延长。 (2)减少活动量和活动强度。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在精神方面不要扰动阳气的潜藏,
对外界事物敏感性减弱,应该不为所动,含 蓄而恬静。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1)注意保暖。 (2)不要出大汗。
一月养生
太阳对于万物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 过。但是,月亮,夜晚天空中的那一轮或圆或缺 的月亮,散发着幽暗而宁谧的冷光,环绕着神秘 的气息。
肺
大 肠
鼻
皮
悲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 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 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生克
1.五行相生规律 2.五行相克规律
(二)五行的乘侮 1.五行相乘规律 2.五行相侮规律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划分人体结构系统。 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
3.说明脏腑相互关系。 (1)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 (2)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3)五脏之间的制化关系。
2004年9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援引 新华社的报道: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 发怒等不良情绪会使体内一种导致炎症的 蛋白质(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使动脉内 层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看来“气死人”还真不是一 句气话,其背后蕴含着科学的真理。
《水知道答案》 ——日本·江本胜
书中用122张前所未 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 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科 学观察:水能听,水能看, 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1.控制疾病传变。
2.确定治则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