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三章问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一、简答题1、何谓中医诊断学?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第一章问诊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9、简述阴虚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18、何谓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19、何谓耳鸣、耳聋、重听?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22、何谓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何谓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8、何谓便秘?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哪些?29、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

30、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31、怎样根据痛经的特点辨别其性质?32、黄带、赤白带各有何临床意义?33、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4、寒湿泄泻证大便特点是什么?35、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6、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37、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38、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三、论述题1、何谓潮热?潮热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如何?2、试述中医对疼痛产生机理的认识。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
输布) 口渴不多饮——湿热证或温病营分证 渴不多饮,或虽饮水,水入即吐——痰饮停于胃 口干,但漱水而不欲咽——瘀血证
食欲与食量
▪ 食欲减退 特点:不欲食,纳少,纳呆 意义:脾胃虚弱;湿邪困脾;饮食停滞 脾胃运化失常
▪ 厌食 特点:厌恶食物,恶闻食味 意义:饮食停滞;脾胃湿热;肝胆湿热 脾胃运化失常
▪ 便次异常 ▪ 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如水样。
兼证 湿热泄泻 突然发作,色黄味臭,肠鸣,肛
门灼热 热结旁流 泻下稀粪黄水,量少,奇臭,伴
腹痛拒按 寒湿泄泻 泻下色淡黄,肠鸣腹痛,舌淡白 阳虚泄泻 便溏兼完谷不化;或五更泻
食滞泄泻 吐泄并作,臭秽酸馊,每日多次
病机 大肠气机不利
燥热迫水液旁下
大肠气机不利 脾肾阳虚,失去 温煦 饮食不洁
▪ 病理性汗:经常感觉有明显的汗出或出汗很多; 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或当汗出而无汗。
▪ 临床意义:病理性汗出与否和正气不足、病邪侵 扰等因素有关,所以询问病人汗出的异常,对诊 察病邪的性质、人体阳气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 腠理的疏密有重要的意义。
▪ 注意事项:应注意询问汗的有无,汗出的时间、 部位、多少,以及主要兼症等。
▪ 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 时间。有利于:1、判断病位和病性;2、初步估 计病证的范畴;3、初步估计病证的类别;4、初 步估计病情缓急
▪ 现在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经过。内容包括: 起病情况;病情演变;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一、一般问诊
汗出部位
▪ 头汗:(但头汗出) 特点: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多 意义: 上焦热盛证——头汗,面赤,烦渴,舌红苔薄黄,脉数。 中焦湿热证——头汗,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 亡阳证——头汗不止,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中医诊断学之问诊

中医诊断学之问诊

胃脘嘈杂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情 绪抑郁、胸协胀满、嗳腐吞酸
肝气不舒、郁久化热、横逆犯胃
偏嗜食物
异食症
虫积
口淡
脾胃虚弱 寒湿内阻
口苦 口甜
实热证
+心烦失眠 肝火上炎 胆气上泛
心火上炎
+甜而黏腻、脘闷不舒
脾胃湿热
+食少神疲
脾气亏虚
口味
口酸
+口气酸臭 +泛吐酸水
伤食 肝胃郁热
口咸
肾阴不足 肾阳不足
内热加重,蒸津外泻
战汗
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
疾病发展转折点
亡阴
汗热质黏如油,烦躁口渴、脉细数或疾
阴液大伤,虚热蒸腾、逼迫枯竭之阴液外泻

特殊出汗
绝汗(脱汗)
病情危重情况下,大汗不止
亡阳
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肢冷冷微
阳气亡脱、津随气泻
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冷汗 热汗
所处之汗有冷感 所处之汗有热感
湿热泄泻
泻下臭秽、呕吐酸腐、腹胀纳呆
伤食泄泻
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志抑郁
肝郁乘脾
痛泻药方
大病黄褐如糜而臭
大肠湿热
大便灰白如陶土
阻塞性黄疸
肝胆疏泻失职
痢疾
黏冻、脓血便
肠癌
湿热毒疫
完谷不化
脾肾阳虚 伤食
溏结不调
肝郁 脾虚
时干时稀 先干后稀
便血
近血 远血
大肠湿热、大肠风燥 脾胃气虚、瘀阻胃肠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热迫直肠(热结旁流)
风寒表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问诊之主诉和病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问诊之主诉和病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问诊之主诉和病史问诊时要做到恰当准确,简要而无遗漏,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确定主诉: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问诊时,应首先明确病人的主诉是什么。

因为主诉反映的多是疾病的主要矛盾。

抓住了主诉,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围绕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初步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疾病诊断,再进一步围绕可能的疾病诊断询问,以便最终得出确定的临床诊断或印象诊断;问辨结合:边问边辨。

门诊时,不是全部问完之后再综合分析的,而是一边问,一边对病人或陪诊者的回答加以分析辨证,采取类比的方法,与相似证中的各个方面加以对比,缺少哪些情况的证据就再进一步询问那些方面,可以使问诊的目的明确,做到详而不繁,简而不漏,搜集的资料全面准确。

问诊结束时,医生的头脑中就可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诊断或结论。

临床问诊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医生要注意力集中,抛去其它杂念,认真询问,不可敷衍了事;医生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通俗易懂,不用医学术语去问,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必要时启发患者回答,但要避免暗示,以求病情真实;医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解除精神负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给患者的精神带来不良影响;对于危重病人,要以抢救为先,急则治标,对症治疗,不要先求确诊再行治疗,以免贻误时机,造成医疗事故。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项目、主诉和病史、现在症状等。

一、问一般项目问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等。

询问和记录一般项目,可以加强医患联系,追访病人,对患者诊治负责。

同时也可做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性别不同,则疾病不一。

男子可有遗精、早泄、阳萎等病;妇女可有经、带、胎、产等病。

年龄不同,发病亦多有不同,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病多见于小儿。

同一疾病,因年龄不同而有虚实差异。

一般来说,青壮年气血充足,患病多实证;老年人气血衰,患病多虚证。

问职业可帮助了解某些病的病因,如水中作业,易中湿邪,还可了解某些职业病,如铅中毒、硅毒等。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
18
热——发热
体温高:正气抗邪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体温在39度以上 ———阳热内盛,正邪相争 潮热:按时发热或热甚,如潮汐之有时。 微热:病人自觉发热, 热度较低,体温不超过38度 ———正气不足
(四)
问寒热的注意事项
寒热的轻重; 出现的时间; 持续时间的长短; 兼症情况。
42
2、胸痛

属心的病变—— 胸痹 真心痛

属肺的病变—— 支饮 肺热 肺痈 肺痨
43
3、胁痛
与肝胆病变有关: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肝胆火盛 悬

44
4、脘腹疼痛
部位划分 —— 大腹 小腹 少腹 胃脘
临床病证 —— 虚证:气、血、阴、阳虚 实证:寒邪、热邪、食积、 气滞、 瘀血、虫积等

虚 热

47
四、问头身胸胁脘腹
(一)
头晕:自觉旋转,重者感受自身或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痰湿内阻 瘀血阻络 (二) 胸闷: 胸中有痞塞满闷之感,亦称 胸痞 —— 心血不足 心血瘀阻 痰湿阻肺
48
景物旋转 ——
(三) 心悸: 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惊动不安,不 能自主的症状. 区别--惊悸:由惊而致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 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 常见病证 —— 营血亏虚 阴虚火旺 心阳虚 心气虚 水气凌心 心血瘀阻 (四) 胁胀:胁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 常见病证 —— 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
30
2
3
表证辨汗:
局部辨汗
表证有汗 - 外感风邪 表证无汗 - 外感寒邪
头汗:汗出仅见头部 ——虚阳上越、湿热、热邪 半身汗:汗出仅见身之上、下、左、右一侧 ——邪气阻络 心胸汗:心胸部汗出过多 ——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手足心汗:汗出仅见手足心 ——阴经郁热 阳明热盛 中焦湿热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问诊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问诊

二、问诊的方法
① 安静适宜的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某些病因不便告人的患者 病重意识不清时 ② 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 ③ 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使用医学术语。
④ 病人叙述不够清楚,可作某些提示,但绝不能凭主观去暗示套问,以免病情资料片面、失真,影响正确的诊断。⑤ 重视主诉的询问。⑥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抢救病人,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
(二)但寒不热
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 ——寒证的寒热特征 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分: 新病恶寒:寒邪直中脏腑-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阳气虚衰-里虚寒证。
(二)但寒不热
①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致。 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 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新编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睡眠, 五问头身不适感,六问耳目七咳喘, 八问饮食九问便,十问精性经带变。 ”
(一)恶寒发热
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表证的特征性症状。机理——外邪侵袭肌表,卫气宣发失常 卫阳失温-恶寒 卫阳郁遏-发热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 寒热症状可有轻重的区别, 临床分三种:
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外感风寒之邪所致——主风寒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
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失于温煦 →恶寒明显;寒性凝滞→卫阳郁闭失宣→郁而发热 →同时轻微发热。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因为社会因素、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对某些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问诊法特点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问诊法特点
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通过问诊准确地辨别病人的证 候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引导病人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
02
问诊法基本概念及原理
问诊法定义与目的
01
02
问诊法是中医学四诊之一,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 的方法。
加强中医症状描述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医生对症状描述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
诊断结果难以量化
加强中医诊断技术的科学研究,探索中医诊断结果的量化方法和标准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
THANKS
问诊技巧与注意事项
问诊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避 免使用患者不理解的医学术语。
对于患者的陈述,要认真倾听,仔细分 析,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
要善于引导患者,让患者能够准确、全 面地描述自己的病情。
在问诊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03
问诊法特点分析
全面性
01
涵盖内容丰富
适应各种情况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问诊内容和方 式。
结合其他诊法
问诊过程中可结合望诊、闻诊、切诊等其他 诊法,提高诊断准确性。
04
问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应用
常见病证问诊要点
感冒
询问发热恶寒情况、出汗状况、头痛身 痛及咳嗽等症状。
失眠
询问睡眠时间、质量、伴随症状及心理 状况等。
胃痛
了解疼痛性质、时间、伴随症状及饮食 情况等。
问诊涉及患者全身症状、病史 、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02
反映整体状况
通过问诊可了解患者的整体健 康状况和疾病发展趋势。

第三章 问诊(2)

第三章  问诊(2)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主病:主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病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问汗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汗出异常的情况。汗为阳气蒸化津液 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正常汗出具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 异常汗出,可判断病邪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
第三节
(三)但热不寒
问现在症
概念: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寒冷。 主病:主里热证。 但热不寒的类别及意义 类型 壮热 特点 高热(39℃)持续不退 意义 里实热证
阳明潮热 日晡热甚,热势较高
潮热 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阳明腑实证
湿温病
阴虚潮热 午后及夜间低热 轻微发热 微热 或仅自觉发热
阴虚证 气虚、阴虚证, 或小儿夏季热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指询问头身胸腹部位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感觉的 有无及特点。 主要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嘈杂、腹胀、 身重、麻木、乏力等症状。 这里只简述头晕、心悸两个症状。
第三节
(一)头晕
问现在症
自觉头脑有晕眩之感。 虚 证 气血亏虚:兼面白,神疲脉弱; 肾精亏虚:兼耳鸣,腰酸遗精; 肝阳上亢:兼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实 证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伴胸闷呕恶; 肝火上炎:兼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瘀血阻络:头部刺痛,或有外伤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心悸 是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不安 。 虚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所致。 实证:痰瘀阻痹心脉,或因阳虚致水凌心肺所致。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五、问耳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 寒与热的产生机理: 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寒热是否同时出现、新久、轻重、持续时 间、时间或部位特点及兼证等分类: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25
(一)恶寒发热
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机理——外邪侵袭肌表,卫气宣发失常
卫阳失温-恶寒 卫阳郁遏-发热 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 寒热症状可有轻重的区别, 临床分三种:
9
(二)要求
1、 抓住主诉。主诉包括单主诉(病人只有一个 痛苦)、及复合主诉(病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痛苦)。
2、 提炼主诉,突出主诉的四要素(症的部位、 性质、程度、时间;前三者可合并,时间必须 单列出)。
3、 文字精炼,不写病程,不写病名。
10
(三)意义
1、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 一、两个症,即是主症。
2、 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 缓急。
3、 是进一步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的重 要线索。
11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以及诊治经过。
现病史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询问。 1、起病情况 起病时间,发病原因,最初症状及性质、部位等。 2、病情演变—按时间顺序询问病情演变的主要情况 3、诊治经过 4、现在症状
个人生活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 有关情况。
因为社会因素、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对某些 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
15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的询问包括 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 精神情志——性格特征、精神状况。 饮食起居——饮食嗜好,起居习惯。 婚姻生育——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情况 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出生后至1个月至3周岁
意义: ① 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
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负责。 ② 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诊
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年龄、性别、职业、籍 8 贯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多发病。
二、主诉
(一)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 及其持续时间。 例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个月。 发热、咳嗽三天。
19
新编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睡眠, 五问头身不适感,六问耳目七咳喘, 八问饮食九问便,十问精性经带变。 ”
20
抓准主诉问深全,主症有关紧相连, 全身其他十问参,再做检查病情辨。
问得详细,有主次,知名意, 辨病性,释病机。
21
一、问寒热
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诊的重点内容。
12
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 主要包括 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
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
13
四、既往史
既往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询问。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1)传染病,“肝病”、痹病等。
预防接种,过敏史,手术治疗等。小儿 (2)病人既往所患病,
可能与现患病证密切相关。
14
五、个人生活史
大家好
1
第一章 问诊
2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 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 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 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1、较全面的掌握疾病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医
生分析病情、辨证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为有目的地进行理化仪器检查提供线索;为
28
3、发热轻而恶风
患者感觉有轻微发热 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外感风邪所致——主伤风表证。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阳气郁遏不甚,正邪交争不剧 →发热轻而恶风
如痞闷、胀满、困重、疼痛、麻木等症状, 唯有病人自身能感觉到,通过询问方能得知。
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历来极为重视。
18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6
1、恶寒重发热轻
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 外感风寒之邪所致——主风寒表证
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失于温煦 →恶寒明显;
寒性凝滞→卫阳郁闭失宣→郁而发热 →同时轻微发热。
27
2、发热重恶寒轻
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 外感风热之邪所致——主风热表证。
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 →发热较重; 风热袭表→使腠理开泄 →同时轻微恶寒。
22
寒-----指病人主观的怕冷感, 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三种:
分类 恶风 恶寒
临床特征 遇风觉冷, 避风寒冷可缓解
自觉怕冷, 得温寒冷不缓解
形成机理
阳气被郁 失其温煦
自觉怕冷, 畏 寒 得温寒冷可缓解
23
阳气亏虚 失其温煦
热——发热
• 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 而病人自觉全身、局部的发热感觉。
其他诊法检查提供基础。 3、此外,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开展心理治疗。
4
二、问诊的方法
① 安静适宜的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某些病因不便告人的患者 病重意识不清时
② 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 ③ 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使用医学术语。
5
④ 病人叙述不够清楚,可作某些提示,但绝不 能凭主观去暗示套问,以免病情资料片面、 失真,影响正确的诊断。
⑤ 重视主诉的询问。 ⑥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抢救病
人,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
6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询问之时,应根据就诊对象, 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
7
一、一般情况
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 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指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 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子女等人的健康和患 病情况。
必要时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因为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
因而询问家族史,有助于对现患疾病的诊断。
17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 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