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易姓来源_百家姓易姓姓氏分布

合集下载

全国各省易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易氏辈分收集

易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重庆市重庆市丰都县易氏以尚魁守应文(单)行在永登孝友仕昌重庆开州花盐井德维兴丙礼守卓重庆奉节易氏万世永昌德福寿应洪开贞光佳青耀久培象青才重庆市奉节县吐祥镇,太原堂易氏字辈:万柏仕尚帮敬兴启发(世)昌先宗体德大故(固)孟显频煌重庆合川市利泽镇字辈永有今周文仲仕万代兴国良运太顺忠孝必长荣重庆合川易氏辈份世序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民安应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承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是庆长春重庆合川涞滩镇正觉乡字辈永丛似成德正大光明少竖再立公超唐朝是宗祖万代起风遥重庆市合川区麻柳坪易氏分支邦云登芝干天万象德镇元宗文奉启祥世代传远作善保良永存厚道发达必昌立心广大富贵久长重庆合川白果湾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国民安玉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存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世庆长春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天井屋基字辈:联太有余光流芳万代昌先德纯继远国朝宗支长重庆市荣昌县金高达开重庆云阳红狮易氏字辈天万仕生绍正本源茂敦伦景尚昌朝国隆向显英秀定联芳重庆奉节易姓字辈万世永昌德,福寿应洪开贞光佳青耀,九培向青才重庆奉节吐祥镇万柏时尚帮,进新起世昌先宗体德大,故梦显平黄重庆奉节一支易姓字辈贵景文志子,思仁元绍兴继宗成大用,国太万年春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心传在曾才为利用,贵必超伦锡命笃佑,世绪克绳重庆巫山易家湾徐泽荣光旺正元林熙茬重庆巫山县官渡镇易氏字浱玉光兴启发,显考定安帮家正传孝友,忠厚庆泽长道义崇圣学,宏运开明良纪述承先德,百万世荣昌重庆市巫山县培石易氏文知公家族族谱:天长永佑继美前光家声克振邦大吉昌尊贤贵德培善安良博学宏儒兆代傅芳显达超群锦冠奇章思明启智廉星呈祥英才卓俊源远荣康君正仕能盛久高扬重庆云阳一支易氏字辈:天永万文祥世开绍洪光克勤祖有德家国庆远长重庆涪陵字辈本国汉家族文兴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甲必久昌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贤应干金文,木火升万象元亨利贞胜,仁义礼智信重庆市涪陵区,堂名玉芝堂字辈:本国汉家干文心联宗芝元善正先基孝忠白代师后世永扶持重庆涪陵各支系的字派:百胜支系(一):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永安支系:圣贤在朝可俸矜联步开光明世永继祖德荣昌远20世纪80年代续编:清初湖广瑞柏进蜀肇端先绪创业传统克兴其后高天长荫馥方万代螽斯衍庆跃宗以泽家声大振清溪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大木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光明可永继德泽必久昌南沱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思兆登学宗明德永光照世泽长酒店支系:本国汉加乾文心联宗芝元善正先基孝忠百代师家传登友爱后世永扶持百胜支系(二):贤应乾金水(文)木火(学)升万象元亨利贞胜仁义礼智信后续:承继先君志科发启永仕道德文章显富贵荣华远蔺市支系:相玉国仕天廷心荣华显贵永远清鸿壁经伦文明载安元大开治理昌龙潭支系:广孔万守天子文兴国辅仁弘心泰正世代显荣华1985年续编:德望忠孝贤礼义庆嘉声希福长远应富贵主和平荣桂支系:忠孝成显达自天启厚(佑)明乾元亨利贞礼乐家声远天台支系:(前十字失考)后十字为:国正天兴顺官清明志安重庆奉节前谱尚子先文大朝承光明盛德启开忠后谱厚道传家兴世代昌荣远锦绣定国正安帮崇守全登建宏书友永请肇述贤重庆奉节一支字辈承光家方东忠厚传永远文章季世长青凤扬祖德白代庆云昌重庆秀山黔阳派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盛图延传,思文继受陶,孟祥开达位,念郎续先朝,承佑宏迎化,忠诚赞禹皋,周勋汉魏永,晋泽宋唐超,泰和昌宗绪,升平世德昭。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

湖南地区易姓来源长沙易氏始祖雄公,字兴长,谥忠愍,仕于晋而居于浏。

十九传至欢公,字子来,宋祥符元年(1008)自江西泰和迁湘,卜居宁乡沩上。

再十二传至瑞公,字朝一,元顺帝时以荆州参将致仕长沙,卒葬长沙北乡金盆山。

子孙分布在仁德、九福、安沙等地。

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3600余人。

宗祠在长沙市中山东路。

长沙瓦锡田易氏始迁祖陨公,南宋时自宁乡迁此,七传后分为明、爵、託三房。

1942年三房续修家谱,堂号添裔。

浏阳阳谷滩易氏始祖潮星公,字景铭,明永乐间由长沙迁浏,开基于浏阳县保庆乡阳谷滩。

族人分布在淳口塅、芦诸湾等地。

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2000人。

宗祠在阳谷滩。

浏阳西湖山易氏始迁祖万年公,汉黄武2年(223)自吴郡太仓迁浏阳西湖山易田段。

其孙雄,晋春陵令,死王敦之难,子孙复他徙。

南宋绍兴中,其裔孙麒公自宁乡沩上复还浏阳故居,衍为沙洲易氏、浒山易氏、汉塘易氏,为浏阳易氏三大支。

沙洲易氏:麒公裔孙兴公分居沙洲,后散居邑东西二乡,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4代。

浒山易氏:麒公生四子,仲子、季子均迁湘乡,仲四传至尼公复还浏之浒山,后散居东西南三乡,至光绪33年(1907),已传23代。

汉塘易氏:麒公四传至万武、万韬,复还浏,居汉塘,韬后复他徙,武裔分居洋岭峡坪及醴陵、善化、江西萍乡等地,至光绪33年(1907),已传23代。

清光绪10年(1884)师古桥、沙洲、锁头、严浒桥、浒山、黄洞、龚家坊等合修宗谱,堂号思忠。

宁乡易氏易氏之先居太原阳曲之引龙江,战国迁金陵。

汉有仁福公兄弟占籍各郡,公孙万年公由太仓迁浏阳,遂为楚人。

传五世生晋忠愍公雄公,字兴长,后裔隋大业间迁江西泰和,至亮公,生四子:欢、邦、述、达。

欢公仍归长沙,居沩上,八传至几先公,又四子:祓、祁、、祯。

祓公为宋淳熙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封开国侯。

宋开禧3年(1207)创修族谱,明宣德元年(1426)续修,万历14年(1586)三修,清乾隆5年(1740)四修,乾隆47年(1782)五修,嘉庆22年(1817)六修。

三父八母、祖宗十八代、易氏来源、易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

三父八母、祖宗十八代、易氏来源、易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

三父八母三父八母,旧指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从继母改嫁之继父,合称三父;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称八母。

中文名:三父八母外文名:Three parent eight female 拼音:sān fù bā mǔ意思:同居继父词语解释:【嫡母】妾生的子女称父之正妻【继母】生父再婚后的妻子【养母】抚养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子女的女性【慈母】有小妾身份,没有或不会生育,至少没有生男孩,父责令另外的妾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育【嫁母】父亡母再嫁者之称【出母】生母也(自出之母)【庶母】古时称妾【乳母】奶母(奶妈)(1). 《元典章·礼部三·丧礼》有三父八母服图。

(2). 清李渔《风筝误·惊丑》:“人有三父八母,那乳母难道不是八母里算的?”祖宗十八代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分别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中文名:祖宗十八代外文名:Eighteen generations of ancestors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拼音:zǔ zōng shí bā dài上序依次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kūn],仍孙,云孙,耳孙。

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称谓1、上九代鼻祖(始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例如:宋孝宗赵昚的父亲为赵子偁,祖父是赵令譮,曾祖是赵世将,高祖是赵从郁,天祖是赵惟宪,烈祖是赵德芳,太祖是宋太祖赵匡胤,远祖是宋宣祖赵弘殷,鼻祖是宋翼祖赵敬]2、自己自己,简称“己”。

“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

易氏源流考辨易氏源流考辨内容提要: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

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

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

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

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

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

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

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参1)。

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

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

……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

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

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

”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

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

【推荐下载】关于易氏源流和易水

【推荐下载】关于易氏源流和易水

关于易氏源流和易水关于易氏源流和易水 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易氏源流和易水,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前几年,我在易氏源流考辨(台湾[古今艺文]季刊1998年25卷1期)文中己讨论过,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多是牵附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大夫雍巫易牙,或姜太公之后人,或战国时魏国易恺,因受封食采久居于易水,其后人系以易为姓.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荒谬的.试翻开历史地图看,齐国在今山东省,魏国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而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在秦统一以前属燕国,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公元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国受齐侵拢。

公元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国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国的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

推测是因齐大夫雍巫,善知味,以易牙( 改易牙齿)赞其烹调技艺,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后竟成为其字号易牙,引起后人将燕属易姓,牵附成齐易牙后裔的荒谬说法。

而魏国和燕国之间,隔着韩国和赵国,魏人更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久居的。

很显然是受一些姓氏受封说的影响,而牵强附会的。

但是它们都承认久居于易水的某氏族,始以易为姓。

因此我提出,易氏的起源,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是自然演变,不一定因受封食采,故无确切的始祖,这才合乎常理和逻辑。

现就新发现的史料再补充讨论。

 我们知道,许多史籍甚至正史的资料来源,有一些是采自家谱,汉代以前的皇族家谱属籍,诸王世谱,和功臣家谱,以及随后官修官管的家谱,后来发展到士庶也私修家谱,编撰者固然不乏学识渊博之士,由进士翰林为官的退休者,如欧阳修苏洵等,而越到后来,修家谱扩展到平民各姓氏后,执笔者则多是秀才举人,在学识和历史知识上的参差,图书资料的不足,因而牵附成各种荒谬的说法,是不难理解的。

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

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

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欢迎大家观看!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

一、来源有四。

1、源出有易氏,以河为氏。

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县境,汇合后入南拒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

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经历尧舜、夏商,有易氏仍活跃在华北地区。

有易氏的后裔以易为氏。

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2、源出姜姓。

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灭商,西周初被封在齐,史称齐太公,也称姜太公。

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齐桓公时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后裔以字为氏。

易牙为齐桓公饔人,擅长调味。

饔人为掌食之官,有内饔、外饔之分。

饔、雍古为同一字,因此,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

姜姓易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3、源出姬姓。

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

毕万被封在魏,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中有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子孙以水名为氏。

又,战国时燕国有易邑,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下游西南岸,或居于北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为氏。

姬姓易氏的历史有2400年。

4、出自外族的改姓。

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区的土著的易姓,原先来自内地的汉族,后融入到土著中,成为土著中的大支系。

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姓,应与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间互有基因的流动有关。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

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

一百大姓新旧对照及起源(前50姓)

一百大姓新旧对照及起源(前50姓)

一百大姓新旧对照及起源(前50姓)“新”与“旧”,分别指《人民日报》2006年1月11日报道的姓氏排序及1987年5月3日报道的姓氏排序。

新100大姓中,有86姓的排列次序与原100大姓不同。

其中,原100大姓落选5姓:汤、易、黎、乔、文。

新增5姓:韦、严、施、牛、洪。

全起源于河南者40个,部分源头在河南者43个,合计源于河南的姓氏共83个;不源于河南者17个。

1李(原排名1)/ 全源于河南当今第一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4%,源于河南鹿邑。

起源简述: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亦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后到苦(gǔ)县(今河南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2王(原排名2)/ 部分源于河南当今第二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2%,源于河南卫辉、洛阳及山东泰山等地。

起源简述:王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田姓之王,大抵都是王族的后代,故号曰王氏。

其中,世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出自姬姓、源于河南洛阳的王氏。

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二是战国时魏国(祖先姓姬)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后逃往泰山,被时人呼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最早,是比干的后代。

比干为子姓,是商王太丁之次子,被殷纣王杀害后,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

出自田姓的王氏,是齐王田和的后裔。

易氏家谱

易氏家谱

易氏家谱民国初年由长徙沅福臣公一支简表易其美编修公元二0一0年夏月编写在前面的话福臣公这一支人,原住长沙县(现为望城)乌山下易家湾秧田村。

解放前夕,先父还到杉木桥、桃花井、荷叶塘等处看望过同宗共祖的亲人。

于民国初年迁居沅江县七子浃,迄今九十余年。

这期间除个别几人到过老家外,其余均无缘履梓。

故后人大多数对家世不详。

十几年前,我侄睿郎、应郎两户,先后分别迁居长沙市和星沙镇。

他们经常接触到一些当地易姓老人。

本家人相遇,往往询及家史,吾侄有些答不上话。

面有愧色归来问我。

我觉得欲让他们得知家史,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要有个家谱就好。

但修谱谈何容易,那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较长的时日,非一人力所能胜。

几番思索,决定“大题小作”,拟将我儿时随父中元祭祖时化奉冥钱的近祖:步青公、在明公、思洛公、馥菴公及福臣公子孙繁衍情况,查清成册。

分赠各房子孙,使之对自己家族有个基本了解,知其木本水源,无忘所自。

但这一支人现分散居住在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长沙县、长沙市及四川省等处,地广路遥,也非一时所能完事。

况我年届八四,体脑双衰,深感力不从心。

但为了使后人得知家史,也只好迎难而上。

幸晚辈竭力相帮,利用移动电话,相互联系,竟使我足未出沅江,时不够半载,即告完工,汇成一册。

名之曰《易氏家谱民国初年由长徙沅福臣公一支简表》此册所载是以福臣公为中点,向上单线追溯到二十五派步青公为止,下则为福臣公子孙繁衍情况,录到三十三派。

为了便于查阅,其排列除以派辈为先后外,每派又福臣公四子分为四房,按先长后次而排。

这样便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册首所载二十五派到三十一派中先广立子荣珠字又梅者为止,是从一本残缺不全的旧谱中摘录的。

在三十一派中,这一支人还有六房(即先应二子和先庇四子)尚未入谱。

连同三十二、三十三派都是以此次临时整理而成,亦属残缺不全,未为完美。

因有的后人,对其祖、父辈的生卒年月等未及时记载,事后便什么都忘了。

这恐怕也无从查考,只能引为憾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易姓来源_百家姓易姓姓氏分布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易姓来源,希望大家喜欢!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

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

封他于齐。

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

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

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

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

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

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

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

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

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

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

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
有易姓。

百家姓易姓姓氏分布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

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

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

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百家姓易姓郡望堂号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

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

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

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

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

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

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百家姓易姓历史名人易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

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

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

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
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

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

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

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

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

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

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

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

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