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总结全国卷高考历史必背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与理解相结合的科目,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整理清楚,掌握常考的知识点,以此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常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

一、古代史常考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需要熟记夏、商、周的建立、灭亡、社会制度、文化成就等。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乱、百家争鸣的时期,需要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兴衰并掌握战国七雄的决战和并未历程。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需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实行的改革,以及汉朝的兴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迁徙大规模的时期,需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历史事件以及文化成就。

二、近代史常考知识点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需要了解运动的起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政治的覆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3.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需要了解战争的起因、进程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

4.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进行的一场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现代史常考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造成了深远影响,需要了解大革命的起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需要了解改革开放的起因、进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作为其中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为大家归纳的一些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重要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包括政治上的诸侯争霸、经济上的铁犁牛耕推广、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等。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的意义。

(2)汉武帝的统治: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等政策。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格局的变化: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对峙、南北朝对峙等。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创立。

(2)唐朝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重文轻武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3)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等。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华贸易逆差、鸦片走私等。

(2)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清朝的腐败统治、外国侵略、自然灾害等。

(2)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洋务运动(1)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军等。

4、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了解并掌握高考必考的历史知识点,是考生成功冲刺高考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并提供了一些备考建议。

1.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重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1)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及其社会政治制度;(2)战国时期的秦、楚、魏、赵、韩、齐六国的兴衰;(3)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推行的改革制度;(4)西汉、东汉、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5)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等朝代的兴衰变迁;(6)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2. 世界史知识点除了中国古代史,全国高考历史还包括世界史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世界史的必考知识点:(1)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和影响;(2)宗教改革和欧洲文艺复兴;(3)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5)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和相关事件。

3. 历史思想与文化知识点历史思想与文化是高考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中的必考知识点包括:(1)古代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2)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3)西方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传播。

备考建议:在备考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时,以下建议可能对您有所帮助:(1)合理安排时间,详细分析考纲,重点复习每个知识点,注意重点、难点的掌握;(2)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了解考试形式,熟悉考题类型,并提高解题技巧;(3)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教材和参考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4)积极参加历史学习小组或辅导班,与他人互动讨论,提高学习效果;(5)做好笔记,总结归纳每个知识点的要点,便于复习和回顾;(6)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总结: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掌握是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通过系统而有效的备考方法和合理的时间安排,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全国卷历史高考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全国卷历史高考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全国卷历史高考的必背知识点总结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了解考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为了优秀的成绩,考生应该掌握并记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这里总结了一些关于历史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革命时期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清朝灭亡和民主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转折点。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有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事件、革命进程和成果。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升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爱国主义运动。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有五四运动的背景、主要事件、影响和意义。

二、国共内战时期1. 南京政府时期(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些年间重要的政治事件、人物、政策等应该被掌握。

2.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进程的关键时刻。

战争的主要事件、策略和历史意义等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三、建国以后的中国1. 政治制度的演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建立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有关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公有制经济等。

2. 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历程。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有关于整风运动、1956年的百花齐放、1957年的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四、建国以后的中国对外关系1.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对于中国外交史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有七十年代中美建交、文化大革命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拥抱市场型的王安顺模型等2. 对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许多亚洲和欧洲国家都有着广泛的合作,相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应该被掌握以上是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的总结。

切记,高中历史的知识点虽然繁杂,但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考高频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学科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各个地区的高考历史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还是有一些共同的。

下面将对历史学科的高频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古代史(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等。

(2)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兴衰更替,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

(4)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统一帝国的建立。

(5)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6)唐宋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尤其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2)鸦片战争及其后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与积极应对的原则。

(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选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现代史(1)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世界多极化等。

(2)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高频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进行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当然,在准备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深入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熟悉题型和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考生保持长期的积极性和耐心。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有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油!。

全国卷文综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全国卷文综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全国卷文综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全国卷文综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历史作为文科考试重要科目之一,一直是学生们在备考高考时比较重视的科目。

全国卷文综的历史考试题目非常灵活,考查范围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阶段的中国历史,历史知识点也十分繁杂。

本文将对全国卷文综历史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的开端和奴隶社会的形成2. 商代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4. 秦朝的统一、法制和经济特点5. 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7.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9.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近代历史1.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3.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成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4.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三、现代历史1. 对外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内部矛盾的解放战争2.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3.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4.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制度改革5. 入世和对外关系问题此外,历史考试中还会涉及考古学、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备考历史考试时,考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熟悉并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需要抓住重点,着重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比较和分析:需要对不同事件、阶段进行比较和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 全面掌握:需要对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掌握,不要只关注政治或经济等某一方面。

4. 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够结合历史知识点,深刻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问题和特点。

5. 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历史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点的考察,也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

因此,考生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历史思维的训练。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总结| 全国卷高考历史必背高频考点【建议收藏】
全国卷高考历史必背高频考点
说明:
1、全国卷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的梳理主要针对高考历史选择题部分,以近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真题为依据,按高考历史题目呈现顺序梳理。

2、高频考点梳理只梳理了高考题所涉及的教材主干知识点,考查角度未分析。

3、因个人能力有限,高频考点梳理只整理了考点而没有具体知识点的整理和拓展。

4、难免有简单重复、考虑不周和错漏之处,敬请谅解和指正。

一、中国古代政治:
1、分封制特点、影响;宗法制影响,夏商西周政治特点。

2、秦汉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影响;郡县制影响,汉武帝削藩措施意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区别。

3、明朝内阁设置原因、地位、职权、演变、演变的原因和影响;明代宦官权力上升。

二、中国古代经济
1、古代的重农意识;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地位和影响;农业与古代社会关系。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及影响;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及影响。

3、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等传统念的冲击,对市民文学的推动。

4、古代工商业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程度的时代性。

5、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1、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儒家共同点。

2、董仲舒主张的背景、内容及特点,罢黜百家的实质和影响。

3、朱熹的主张,王阳明的主张。

宋明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4、明清进步思想产生原因,明清思想共同主张,尤其黄宗羲主张。

5、中西科技特点对比;
6、宋元明清的市民文学。

四、中国近代政治
1、近代外交观念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2、维新变法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康有为和严复宣传变法的特点。

3、辛亥革命背景、影响;清末新政。

4、中共开创的革命道路;近代民主革命的目的和曲折性。

5、抗日战争。

五、中国近代经济
1、自然经济解体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目的、影响、洋务企业特点。

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间、原因;民族工业黄金时代时间、原因、表现;民族工业地位及影响。

4、抗日战争期间国、共、日三方的经济政策;
5、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解放区的经济。

六、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目的、方向、三阶段;
2、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近代社会生活中西合璧、中西交融的特点和表现。

4、19世纪末服饰变革、诗界革命、妇女运动等社会生现象的目的,及其与维新变法等同时期重大事件的关系。

七、中国现代史
1、新民主主经济的特征,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

2、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60八字方针内容及实质。

3、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过程及影响。

4、新中国以来的经济体制转变历程和表现。

5、国家政策服务于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的认识。

八、世界古代史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背景、特点、弊端、演变(僭主政治的专治);
2、罗马法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3、智者运动背景、主张、实质和影响。

九、世界近代政治
1、英国君主立宪确立的过程(渐进性)、特点、影响;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2、美国《独立宣言》,美国1787宪法背景、原则、内动、影响。

3、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欧美代议共同特征。

十、世界近现代经济
1、新航路开辟和能殖民扩张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交流的影响。

2、工业革命时间、成就影响(生产力、铁路、信号灯、工商业城市崛起、环境污染、贫富分化);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成就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对比。

4、苏联新经济政策内容、影响;斯大林模式特点、影响。

5、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内容、影响。

6、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对比。

十一、世界近代思想文化
1、文艺复兴批判对象、斗争方式、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影响;
2、启蒙运动批判对象、斗争方式、主要人物的主张(卢梭)、影响。

3、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绘画代表作和特点。

十二、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1、1945—1955冷战形成,美苏争霸的原因和各自政策(马歇尔计划)。

2、60、70年代在冷战大背景之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

4、二战后各国政府权利的调整(总统、内阁)的背景和目的。

十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1、战后赫鲁晓夫等人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和调整。

2、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欧美福利国家政策的作用与弊端。

3、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表现;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5、全球化利弊评价,世界各国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

十四、史观、史料常识题
1、作者具有主观性,史料具有真实性与虚假性双重性质,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2、把握孤证不立的原则,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记载,不同书籍有相同记载较接近历史真实。

3、注意历史研究对象实证能力的差异性。

出土文物史证能力最高,历史记载其次,人物传记和文学作品又次之,神话传说较小(但对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