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农业模式分析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

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

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

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2)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3)生态环境独特。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