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将种植、养殖、深加工、消费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循环发展规律,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耕种管理、施肥、病虫害、收割、动物养殖(畜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农业生产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全社会融合参与的、可循环的系统工程,包括诸多工种和产业体系(如: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果业、手工业、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百业)。

2. 循环性:通过初次级生产、加工、分解等完成代谢过程及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促进物质的最大化利用。

3. 立体化:构建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农业型,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4. 生物多样性:构建生物物种共生生态农业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实现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 区域特色: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水土资源、人的生活习惯,探索符合自然衍化规律的、符合可循环生态发展规律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6. 科技创新: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

在我国,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

例如,忠华盛世天牧良草人提出的纯生态农业产业循环模式,以及“猪-沼-果”等综合开发模式,都为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总之,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模式。

以下是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的续篇,继续介绍我们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模式。

主要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有机农业注重土地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环保农业模式环保农业是一种重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农业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保农业可以减少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且节约能源。

此外,环保农业模式还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3.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土地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壤健康,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4.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用水量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5.新农村建设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一种综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等措施。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6.农产品品牌模式农产品品牌模式是一种通过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推动农产品销售的农业模式。

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农产品品牌模式还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7.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是一种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通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开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涌现了多种典型模式,以推动可持续农业、生态环保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下是一些中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原则的农业模式。

它强调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合成肥料,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倡循环农业和土壤保护。

有机农业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广,涉及蔬菜、水果、茶叶等多个领域。

2.生态种养模式:•这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引入鸭子、鱼等生物,帮助农田清理害虫、杂草,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多种农业生产的综合模式。

3.农田生态工程:•通过在农田中引入湿地、树木、花草等植被,实施农田生态工程,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水质量,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将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的模式,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休闲度假。

这一模式通过提供农业观光、农田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5.水稻-鱼共生养殖:•这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于一体的农业模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使水稻和鱼类之间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水稻为鱼类提供庇护,鱼类则帮助清理水中杂质,提高水稻田的生态系统效益。

这些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得到了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

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介绍:一、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核心部分,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技术。

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管理、种植旋转和天敌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还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和抗逆性,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保护地农业保护地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而保留的一片土地,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地、森林等各种自然环境。

农业保护地通过维持和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保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农业保护地的管理需要注意防止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入侵物种等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生态农业通过减少水的使用量、改善灌溉系统、收集降雨水等方式,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生态农业还注重保护水源、避免水体污染,并采取措施减少农业农药、肥料和其他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五、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农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机废物、农业副产品和动物粪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立农田和养殖场之间的有机废物交换系统,将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总的来说,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概述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有机农业理念的普及,绿色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并探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面临的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质量的下降。

大规模的耕地开垦和过度施肥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容易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

三、绿色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原则绿色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它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的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绿色生态农业的原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生态修复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四、绿色生态农业的核心措施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目标,一系列核心措施需要被采取。

首先,推广有机农业,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采用天然的土壤改良剂和生物防治技术。

其次,建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和节约水资源。

再次,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余资源,做好有机肥料和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

五、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项目为了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政府可以设立示范项目,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示范项目可以包括有机农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园区等。

通过示范项目的有效运作,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农业,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六、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绿色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排放对环境的压力,改善土壤质量,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七、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积极的。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农业和畜牧业之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转化相互促进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注重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够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和前景。

首先,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

农业生产和畜牧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沼气发酵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可再生能源,用于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种植。

同时,畜牧业可以通过放牧和饲养结合的方式,利用农田草地的资源,减少饲料成本和破坏草地的情况,实现农田和草地的协同利用。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资源利用上的高效性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维持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其次,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在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模式下,往往存在许多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地的过度耕种和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等。

而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物排放,能够降低农业和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性。

再次,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此外,这种模式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进农村人口的安居乐业。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厌氧发酵可以产生沼气,作为农户家用燃气和农田灌溉的能源,实现农田和畜禽养殖的有机耦合。

同时,畜牧业和沼气工程的配套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通过种植牧草和农作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草地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
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
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
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6]。

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4,23(6):59-62.
[2]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
济,2001.(8):22-25.
[3]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
[4]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3):227-233.
[5]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 2002,21(3):305-312.
[6]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
[7] 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5):823-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