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让阅读充满“新鲜感”

品词析句,让阅读充满“新鲜感”作者:王培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12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增进对整篇文本的认知与理解。
尤其对关键的字、词,过渡句,中心句,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咀嚼,从而展开深度的探究。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阅读的“新鲜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文本,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能让阅读充满“新鲜感”。
在统编本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下面,笔者以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为例,试探讨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从而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一、自主浏览文本,畅谈阅读“新鲜感”要让阅读充满“新鲜感”,需要让学生先自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畅谈从哪些字词句中获得了“新鲜感”。
着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有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认为树很高大,而学校却很小;有学生读后提出,对傣族有所了解,而对于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没有听说过。
看来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偏少,教师请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
有学生结合自己去云南旅游的体会,说曾去傣族聚居地游览过,还去过浙江省的景宁畲族自治县。
趁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习热情,教师引入MV 《爱我中华》,让学生观看视频,从中认识不同的少数民族。
然后,提出问题,请学生说一说关于少数民族的感想。
有学生觉得少数民族的服装很艳丽;有学生觉得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
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再谈一谈对该文的阅读体会。
有学生指着第3自然段的“……树枝不摇了,鸟而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说道:“作者为什么觉得小鸟、蝴蝶会听话?”有学生对第3自然段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不理解,说道:“孔雀、山狸,为什么不害怕孩子,还来看热闹?”有学生找到第4自然段,对“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提出疑问:“这个学校历史很悠久,条件很落后,不然怎么还会用敲铜钟当上下课铃声?”在对课文进行初读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这些感受中去发现“新鲜感”的词句。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关键词:品词析句;深化情感;善用想像;巧设情境“品词析句”是语文的一个基本功,字意不清、词义不明、句意不通,一切素养便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还要从文本整体入手,弄清关键词句与文本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激活对文本整体的解读。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不深入文本,充其量让学生交流读句子的感受;有的仅仅停留于形式,表面理解词语解释,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词语”,没有把词语所包含的内涵与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品词析句不仅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更应进一步体会其内涵,深刻性、表现力。
所谓的“品”、“析”,不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一项挖掘,更是一次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感悟内涵,明其义;品悟语言,体其味;赏悟意境,感其情;领悟表达,得其法。
一、有效品析,深化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孩子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要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必须做到“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1.表象重现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记忆图像。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老师的导语,或者通过词——重点词语来使学生的表象重现,从而达到身如其境,情同身感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二者如亲人般的感情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出来,首先要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十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朋友告诉我,十几年来,“亲人”一词,学生知道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学生读书体会从哪看出老人与海鸥是亲人?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虽然理解,但比较抽象。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前言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品词和析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同时也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品词的作用品词是语言中的基础,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品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品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例如,通过学习名词的种类和用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名词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此外,通过学习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时间和语气。
通过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特点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饰关系和描述信息。
其次,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的用法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析句的作用析句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
通过析句,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关系,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其次,通过对句子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句子,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品词和析句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通过练习识别各种品词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品词析句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品词析句精且准 语文能力速提升——例谈小学语文词句教学的重要性

2019/10教学探讨品词析句精且准语文能力速提升———例谈小学语文词句教学的重要性江苏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彭金云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钻研文本、品词析句是十分重要的,广大语文教师应重视对词句教学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尧词语教学词语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造句单位,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正确、恰当、巧妙地运用词语来表达感情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词语中体悟人物心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金子》中,主人公彼得在淘金时埋头苦干但没有成功,于是准备放弃。
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过后土地上冒出来的一片青草使彼得若有所悟,他决定尝试种花。
在这里,“若有所悟”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精准地表现出了彼得当时的心理:有所触动,但并不清晰;有点明白,但明白得不是很透彻,更没有十足的把握。
种花,只是他打算进行的一种尝试,未必一定会取得成功。
但关键是他勇敢尝试并又一次坚持了,这才有了他最终的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彼得心中所悟,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勤劳固然重要,但智慧同样重要”这一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2.从词语中感受恰当精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课《九寨沟》中有这样一句:“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这里连用了四个“也许”,表现出的是一种不确定,游客可能会遇到很多种珍稀动物,可能只会遇到一种,也可能一种都不会遇到。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贴切地写出了这些动物的珍惜与神奇,从而给游客增添了许多期盼。
这四个“也许”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
用词精准这一特点,在说明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作用也尤为重要。
3.从词语中发现细微差别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的《泉城》一文在介绍四大名泉的流向时,均采用了不同的词:珍珠泉用“涌”,五龙潭用“汇注”,黑虎泉用“喷吐”,趵突泉用“冒”。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第一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实施策略

,
准确 用 词 具 有 也具有
一
一
定 的 认 识和 了 解
。
同 时 这 对 以 后 学 生 运 用 语 言 的 过程
,
目 前 教 师 在 进 行 小 学 语文 教学 时
,
尽 管 B经 明 确 了 品 词
一
定的 积极意 义
在课 堂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
教 师 采取
,
一
析 句 在 语 文学 习 中 的 重 要 性
?
,
文对 小 学 语 文 品词 析 句 的实 施策 略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
以达 到 增 强 学
你们 对 此 有 什 么看 法
这 时 学 生 就 可 以 相 互 之 间 进 行交 流 和讨 论
,
,
并
、
在 小 学语文 中 找 准
从 而 增 强 语文教 学 效 果 的 目 的 共 同 商 讨 出 合 理 的 答 案 品 词析 句 的落 脚 点 的答案 进 行 适 当 的补 充
“
,
因 而可 以 将 其 概 括 成 以及
“
“
品味
、
”
、
“
理解
”
、
品 味 和积累
,
并对语 言 的 审 美性 以 及 规 范 性
这 样 语 文学 习 才能达到 在 顺应
”
涵泳
”
、
“
咀嚼
《
”
、
“
感悟
”
推敲
”
等 比 较具体
主 动 的 行为
,
。
进 行深 入 的 感 受
“ ”
,
不 断 地 进 行累 积
[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5b6a628c8d376eeafaa315d.png)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懂事)师:是啊,他为什么最后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生答)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谁来读好王冕的话?师小结:真是“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了慈爱、无奈、难过的母亲形象与年幼懂事的王冕形象。
赏词析句引领阅读教学

赏词析句引领阅读教学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材料,就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所以,赏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关键词:赏词析句理解含义引领阅读教学一个词语是文章的细胞,一篇好文章中每个句子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关键语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就能理解文本思想和文笔的妙处,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赏词析句上。
1 品赏理解词语含义,引领阅读文本思想之美《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一种“感受性阅读”。
总体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对小学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
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悉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标对每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品词析句中,教授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热议话题。
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孩子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词语的精妙,体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因此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每个生动词、每句鲜明句,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反复地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段语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就是苍白对红润,作者想通过这对反义词表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答:“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小钱此时已病重,生命奄奄一息。
”借着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而上,我们该如何品读?学生从朗读中把苍白和红润体现得更加明显。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
的含苞的花朵”。
在处理这句时,我故意说出这是作者在多此一举,如果把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学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一个比喻句,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体现文章的美感,此其一;“凋零的”、“含苞的”,作者同时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现小钱危在旦夕此其二,使读者萌生出对小钱生命即将丧失的挽惜之情和怜悯之意此其三。
基于这几点,这句话在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如此解析文本,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从这段解析中感受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因而,对文本每字、每词、每一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
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
朗读,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点。
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必要的地方必须边读边悟有助于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如在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文中出现了这些语句:“满脸羡慕的神情”,“眼
睛里闪着亮光”,“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这三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眼神的描写,学生起初对这三句把在一起表示出没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内容说出这三句话在每个情境中表现了男孩什么样的心情,从男孩的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很顺利地了解这三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达,学会从人物神情的描写中,只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再结合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这种无声的神情描写带给文章的妙处。
再反复朗读,这样就从字里行间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倾心品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情感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美育的渗透,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进行美的教学,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学生鉴赏美的事物,实现美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推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从读中感悟体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畅谈课文中所感悟到的道理。
总之,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要使它生生不熄,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挖掘语言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教授学生,与学生一起沐浴语言文字散发的光芒,享受语言文字在
文本中展现的魅力。
让品词析句成为阅读文章的主线,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