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答案高考文科论述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答案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包括它的起源、演变和主要特点,并给出相应答案。
1. 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兴起后,随着氏族制度的出现,开始有长辈对少年进行教导。
到了商周时期,教育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堂机构,如孔子创建的孔子学院。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加强皇族子弟的教育培养。
2. 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2.1. 重视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包括四书五经等。
儒家教育倡导尊师重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忠诚、孝道和礼仪。
2.2. 分层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划分了不同层次的学校。
最高级的是国子监,培养皇族子弟和高级官僚;其次是府学,培养地方官员;再次是私学,培养普通士人和地方豪强的子弟。
在这些学校中,学生们学习儒家经典和修炼品德。
2.3. 以科举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和学者,也为社会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阶段,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
3. 答案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些特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针对高考文科论述题,一个可能的答案如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是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独特体系。
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修身养性。
教育分为不同层次,尤其是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机会。
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一、引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发展,是中国文明积淀和教育思想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特点和影响。
二、古代教育制度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儒家强调以经为纲、以礼为体,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传统的教育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方式,从而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且给予合格者晋升官职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的时间,对后世影响深远。
3.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保留至今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
富有地方特色的私塾教育在教育内容、师资和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
三、古代教育方法1. 五经教学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经书的教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学生在私塾或官学里通过注解、诵读和讨论等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
2. 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学生通过拜师学艺,由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品德和才能等方面的发展。
3. 记忆与背诵以记忆与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法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反复背诵诗词、经典和古文等来记忆和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影响1. 培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发展为后世人才培养和文化传统的承继提供了基础。
儒家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的运作,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2. 塑造人的品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整体。
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为人师表的人物。
3. 影响后世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影响可追溯到现代。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促进了社会流动,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结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秦汉教育制度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县官学制,即各县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行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教育制度三国时期,教育制度相对较为混乱。
由于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士人多以门第身份传承学问,私塾逐渐兴起。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隋朝教育制度隋朝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隋朝设立了国子监,负责培养各级官员。
国子监设置了六经博士、进士、明经、显学、翰林等职务,为培养优秀士人提供了多样的途径。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唐朝教育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文、武、才三种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选拔程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唐朝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出台了许多教育法令,提高了教育水平。
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北宋至南宋教育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设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注重文化教育。
南宋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宗子庙等学府,并提出了“儒学为宗,诗书礼乐为体”的教育理念。
公元1279年 - 公元1368年:元朝教育制度元朝的教育制度延续了宋朝的教育体制,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诏选、贡举等。
元朝还设立了四库全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收集。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明清教育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地理、历史、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朝还设立了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朝时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且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
1912年 - 1949年: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个人,不论其出身和地位。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 性、特长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孔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应当放在知 识教育之前。
孟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与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的 德行和修养,而西方教育制度则 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以教师讲授、学生听 讲为主,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 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学科设置
中国古代教育的学科设置以人文为 主,如经史子集等,而西方教育则 涵盖了人文、科学、技术等更广泛 的领交流与合作,引 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
儒家思想与德育
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化学生的 德育教育。
科举制度与考试改革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选拔机制可以借鉴应用于现代职业资格考试和选 拔制度中。
明清时期
八股文取士制度,强化儒家经 典的学习,但也限制了创新思 维的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多元化
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 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创新能力。
个性化
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
力和特长。
信息化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 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 心,强调道德、仁义和礼教,对后世 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包括古代教育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家庭教育和部落训练。
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或家族长辈进行,通过教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以及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子女。
部落训练则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工作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制度。
周朝时期,官方开始设立博士、大师、生徒等职位,以传授礼仪、乐曲、历法等知识。
古代的儒家学派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学堂成为培养士人的重要场所,对古代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道德伦理、礼仪规范、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经典文化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视为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背诵、研读和理解其中的精华。
2. 道德伦理古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
学生需注重自我修养,尊重长辈,关心社会,以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 礼仪规范古代教育倡导学生遵守社会礼仪,注重仪态和仪表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并能够正确地行动和表达。
4. 思维能力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人才培养古代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古代教育使得人们拥有了扎实的学问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社会秩序古代教育制度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基础,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教育。
一、教育制度1.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教育子女,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基本礼仪。
这种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品德培养,培养孩子的孝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经济实力的人家会请教书先生开办私塾,为子弟们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知识,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诗词书写以及讨论学术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用来培养朝廷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朝廷做官。
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考试和晋级制度。
二、学校教育1. 学校类型古代中国的学校类型丰富多样,除了私塾和国子监之外,还有诸多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四书五经学堂、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等。
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阅读、文学写作、礼仪习俗等。
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来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通过文学写作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社交能力和仪态规范。
3. 教育方法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多样,在诵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孝顺、友爱、宽容等美德。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制度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以经典阅读、文学写作和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③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 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
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 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 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 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 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 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
5、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
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 病: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 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 发展。
.
6、蒙学教育的发展: ①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
姓》、《千家诗》等。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
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
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 和谐精神。
.
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
.
3、转型 ①有识之士的思考: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
◆育婴院与慈幼院: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教育内容:语言、音乐、手工。
◆小学院:6岁—11岁。以德育为先。 ◆中学院:11岁—15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 征。
◆大学院:15岁—20岁。校址的选择要符合 实际。
多: 贡监:地方府、州、县学生生员被选贡入监。 举监:会试下第举人入监。 荫监:品官之子入监。 例监: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入监。 夷生:来自领邦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贯穿了秦、汉、唐、宋等众多朝代,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校和课程、师资培养、教育思想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和教育思想的演变。
一、学校和课程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在官学、私学和家庭三个层面进行。
官学是国家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官吏为目的。
私学则是由私人或团体建立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与技能,包括礼仪、文学、诗词等。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这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构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础。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古代中国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官员选拔的需要。
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诗经》、《论语》等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典籍的学习对于懂礼仪懂诗词的官员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经商决策、医药知识等实用类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种以经典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对后来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师资培养古代中国重视培养优秀的教师,为此设立了各种师范学院和培训机构。
师范学院主要选拔优秀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教师,他们会接受严格的师范课程培训以及实践教学。
此外,培训机构也为有志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这些机构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实践。
这些师资培养机构的建立为古代中国的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师资,保证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思想的传承。
三、教育思想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多样而丰富,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儒家追求“君子”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教育能够塑造人的品质,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和谐与稳定。
道家思想则注重培养个体的自然本性,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过分涉及干涉,主张相对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墨家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实际应用。
墨家主张“兼爱”,强调实用主义教育,重视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 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 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 影响。 宋文帝
• 官学时兴时废、若有若无。 •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 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 魏 •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 晋 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 南 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 北 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 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朝 • 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 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魏文帝开始实行“九品 选人法”,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 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 • 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一般平民不得进入 士流。从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 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保证世族特权而定的官 吏选拔制度,九品实际上是门第高低的标志,成了世族地 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西周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①礼、乐。 五礼:吉,凶,宾,军,嘉 。(《周礼》)
②射、御。
③书、数。
西周教育的特点: 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 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 持,即 “学在官府”是 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 征。
视学
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因 为学校往往也是养老的地方,这样可以将“尊年敬德”和“ 尊教重道”结合起来。 天子视学每年竟多达四次,视学当日清晨,击鼓集众, 天子至,行祭奠之礼;次日行养老礼。天子、公卿、诸侯、
• 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 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 通称“六学二馆”。 隋•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 唐 、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 校。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 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 医学等中国文化。
而下,则庠序并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
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2013-8-27 12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
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 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 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 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 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 地方。
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 而不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 文献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 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 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什么是教育?
“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
“养子使作善也”,叫“育”。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 滕文公上》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原始教育的特点: 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 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 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 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 为专门的活动。
•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最早的官办大学,太学取
•
• •
•
代了商周的辟雍)。地方官学是郡国学校。 汉武帝创太学,规模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 ,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 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 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太学扩建校舍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 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汉代私学也很发达,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远远超过太学 。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 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 东汉经师马融生徒常有千数。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后在家 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察举制就是选拔的意思。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 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 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 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 鸣局面的形成。
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
邹
衍
荀
子
淳 于 髡(kūn)
不因为贫富,贵贱, 智愚,善恶等原因把 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 象之外,不管什么人 都可以收到教育。
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 艺”教育 —— 《诗》、《书》、 《礼》、《乐》、 《易》、《春秋》 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
③孔子教育思想: △将德育放在首位。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修身。 △学而优则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 语》) 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 士庶界限。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隋代在中央设臵了国子寺(后改“国监”) ,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 事业。标志着中国古 代教育事业成为独 立部门。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 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 ; 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 弟入学; 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 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汉代教育
教师与学生。 汉代太学里设有
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 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 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士”,是取 其博学多能之意。 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 也设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 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 教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 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 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九、宋代书院:
1、起源 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 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 方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政策: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 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 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乡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 方区域的大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 《礼记· 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序”; 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 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 庠”,“一曰家塾”。 总之,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 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 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此之完备,也许是一种 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秦代施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 志之一。
六、汉代教育
汉代学制:汉代官
学制分五级:在中央有 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 政系统分学、校、庠、 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 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 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太 学 讲 学 图
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 考试分三种: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 习的课程 。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毕业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 ②完善放假制度: 旬假 :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 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 个月,
汉代教育
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
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 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 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 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
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 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 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 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 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 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 同官职。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chéng yùn)、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②夏商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xiáng),周曰序。 ——《说文》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戒: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 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 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大夫均应出席,先祭先老,然后宴请众老,各就席次,献酢 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即席“乞言”、“合语”,即 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这种制度后 来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