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几首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与思考
葛清钢琴奏鸣曲作品

葛清钢琴奏鸣曲作品简介葛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情的表达而闻名。
葛清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介绍葛清钢琴奏鸣曲作品的特点、创作背景和影响,并分析其中几首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特点葛清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赞赏。
以下是他作品的一些特点:1.多样性:葛清在创作中吸纳了各种音乐风格和元素,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民间音乐到现代派,使他的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
2.情感表达:葛清对人类情感有着敏锐而深刻的理解,他通过音乐来表达爱、悲伤、欢乐等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入体验和感受他的音乐。
3.技巧性:葛清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钢琴技巧的精湛掌握。
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技巧和手法,使钢琴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出最大的表现力。
创作背景和影响葛清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受到了许多音乐家和作曲家的影响。
他从小就接触到各种音乐风格,尤其是浪漫主义音乐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清特别喜欢肖邦、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作曲家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葛清还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熏陶。
他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风格。
这种跨文化交流使得葛清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并为他赢得了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葛清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音乐作品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中国音乐事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他也多次受邀在世界各地演出,将中国音乐带向世界。
代表作品分析1. 钢琴奏鸣曲《悲怆》《悲怆》是葛清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深情而动人的旋律和表达倍受赞誉。
《悲怆》由三个乐章组成:忧郁的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第二乐章和富有戏剧性的第三乐章。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2. 钢琴奏鸣曲《欢乐颂》《欢乐颂》是葛清最具活力和愉悦感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由王建中先生改编的钢琴曲《彩云追月》,通过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的特点及内容,作品弹奏时的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现中国钢琴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彩云追月分析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 j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2-01
《彩云追月》原曲是由我国人民音乐家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1975年,王建中先生把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改编为钢琴曲《彩云追月》。
王建中是江苏江阴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的副院长职务,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有民歌作品《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浏阳河》;唢呐曲改编《百鸟朝凤》;创作歌曲改编《大路歌》、《走进新时代》;古琴曲改编《梅花三弄》;器乐合奏曲改编《彩云追月》;说唱音乐《蝶恋花》等。
1 作品分析
《彩云追月》注重发挥钢琴性能和表现手法、还有民族风格。
不是单纯的采用西方音乐的技法,也不是单纯的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而是把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旋律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抒情优美,婉转,拥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民族韵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
全国钢琴考级曲目及内容分析(九)

此曲因非常富于诗情画意,经常被小提琴、长笛以及乐队改编而用。这首乐曲的意境表现出月光下景物的变化以及天上云彩的走动和月亮或明或暗、如诗如画的场面。在弹奏时不要弹成象练习曲一样的处理。要注意节奏的稳定,节奏中有三连音、二连音的交替变化,有休止符,有一个音延长几拍的弹奏,要把时值弹够,不要没有弹奏够拍子就急急忙忙的往下弹,一定要数准拍子。要做到在表现音乐的同时又有很准确的内心节奏感觉,这样就能很自然地找到音乐起伏的变化。九十四页第一行第一小节写着一个标记,节奏上要求弹奏地自由一些,不要太死,要很有感情的弹奏。它好象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表白、倾述,不能说得干巴巴的。中段(九十四页从最后一行开始)要逐渐活跃起来。速度也比较快,象是云彩走动起来似的,然后逐渐慢慢地安静下来。九十六页第三行开始回到安静的月光下,象是月亮突破云彩,跳跃出来重新照在大地上。注意九十八页第一行左手声部出现一个“降do”音,要突出来。这样使安静和谐的和声出现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就象是音乐改变了颜色,然后又慢慢地进入安静的结尾。此时不要换踏板,一直踩到乐曲结束。意境上要表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情感。
九级B组(4) 粤曲 “旱天雷” 陈陪勋
此曲是由我国广东音乐曲牌“旱天雷”移植改编的钢琴曲,不要理解为旱天打雷的意思。此曲要弹出广东音乐细腻的风格,不能象北方音乐一样非常强有力的弹奏,既使是在乐曲中强(mf)奏时,力度也不能太重、太过分。结尾处(第八十一页最后一行第一小节)写着强(fff)奏符号,表现力度上很有力量,但声音不要弹破了,要沉着而有力,速度的选择也要适中,要恰如其氛,以便进入快速弹奏的最后两小节时,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全曲音调比较生动,高低音的变化。全曲音调比较生动,高低音的变化很多。另外左右手很多地方弹奏的音符是一样的,要注意两手的整齐和声音的统一性。
中国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分析

中国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分析摘要: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是著名华裔钢琴家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它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来,音乐风格清新明快、旋律调式简洁新颖,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本文中笔者就从作品的概述、本体分析、演奏技巧等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作品的创作手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引言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就是由民歌《解放区的天》和《咱们领袖毛泽东》这两首民歌综合借鉴改编而来,在乐曲三部曲式结构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曲调等元素被广泛采用。
钢琴版《解放区的天》在继承原版民歌特色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巧,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结合,将钢琴演奏技巧与民族的感情融为一体,这首钢琴曲无论是从音色腔调,曲式结构,演奏技法,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意境美之外,更多的是民族音乐的传承,这也是中国钢琴曲创作总指导的思想,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一、储望华生平及创作特征(一)储望华生平储望华,1941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蓝田。
他的父母曾出国留学,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储望华从很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熏陶,而且父母在他的教育上特别重视。
而储望华在很小的时候在音乐方面就展现出过人的才能,而且他特别热爱音乐,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在11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
进一步的学习,使储望华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他在学习之余,经常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配上和声或者是钢琴伴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
这种业余兴趣为他以后作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储望华对于音乐可以说是痴迷程度,为了创编音乐他可以一直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储望华更是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储望华的作品元素大多数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将这种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钢琴曲创作中,使得原本是西方的钢琴曲变得有了民族特色,这种创新的风格是中国钢琴音乐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
它以云南丰富的山水风情和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艺术特色:1. 民族风情浓郁:《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云南丰富多彩的山水风情和浓厚的民族文化。
作曲家阿炳通过对云南民歌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搜集,将其中的原生态美好融入到钢琴组曲的创作之中。
整部作品既保留了云南山谣的原始风格,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烈的地域情感。
3. 极富表现力:《滇南山谣三首》通过对云南山谣的巧妙运用,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赋予了作品极强的表现力。
整部组曲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激昂的乐句,深情款款的抒发了作曲家对家乡风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演奏技巧:1. 把握好节奏感:在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感。
整部组曲的节奏感较为明显,旋律优美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稳定的节奏,避免节奏松弛或混乱。
尤其是在民族特色浓郁的部分,要注意突出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味。
2. 重视指法与音色:《滇南山谣三首》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指法技巧和音色掌控能力。
作品涉及到大量的变化和跨度较大的音阶,因此要求演奏者具备精准的指法和准确的音准,同时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和表现要求,灵活运用音色掌控,使得整个曲目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3. 理解并展现民族特色:《滇南山谣三首》是以云南的山谣为创作主题的,因此在演奏时要深入理解并展现出其中的民族特色。
既要注重传统的韵味和民族风情,又要结合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得整个曲目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性和个性化。
4. 注重情感表达:在演奏《滇南山谣三首》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作品中充满了深情的吟唱和激昂的节奏,要通过良好的技巧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使得整个曲目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2021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范文2

2021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范文 摘要: 回首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历程, 在早期就通过以民歌素材与旋法来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的中国作曲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在西方音乐重重包围和中国钢琴音乐一面空白之际, 如何走自己的路,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拓荒开路, 足以体现出先行者们的文化意识与觉悟。
为此, 本文以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音乐语言、作曲技术、风格特色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 音乐语言;作曲技术; 风格特色; 审美追求; 引言 回首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历程,在早期就通过以民歌素材与旋法来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的中国作曲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当你听、看到《花八板与湘江浪》、《牧童短笛》、《花鼓》等作品散发着东方美和中国风的曲目, 就会为之肃然起敬!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觉悟的例证。
这不由的使我产生了疑问:在西方音乐重重包围和中国钢琴音乐一面空白之际, 如何走自己的路,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拓荒开路的初心?为此, 本文以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音乐语言、作曲技术、风格特色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旋法、音乐素材、音乐语境等, 是表现音乐, 陈述内容的细胞和基础, 相当于语言文字与文法。
要让钢琴说中国话, 就必须在中国语言和语法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为此, 前辈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指向民间、指向生活、指向传统, 在无中生有, 形成了早期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音乐语言。
1.传统音乐的创编与发展 这应该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鼻祖级开山之作。
《花八板与湘江浪》是赵元任“创作于1913年左右,原为风琴而作, 根据江南丝竹曲《老八板》, 民歌《湘江浪》改编而成, 于1914年5月首演于康奈尔大学音乐厅。
钢琴音乐作品《蝶恋花》的音乐特点分析与演奏诠释

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品开头加入了引子;把中间部分的一些曲式结构变成多变的多声部变奏形式;在作品结尾加入了尾声。
我国早期的一些钢琴音乐作品完全借鉴了国外的结构模式,而这首作品不同,它采用了“散—慢—中—快—散”的中国化结构模式,既有起承转合之处,又有环环相扣之势。
此外,作曲家还为作品的华彩部分增添了一些连接句,让作品更有层次感,使其情绪更具有递进感。
整首钢琴音乐作品分为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
引子部分是两个平行乐曲,呈平行双句体结构,与评弹曲中的“散”相对,以缓慢、低沉的速度表现了一种悲愤的情感。
A 乐段与原词的上阕对应,充满“沉思”的意味。
此段的特点是:开头包含了从低到高的多个声部,即低声部的极进手法、中声部的切分音型和高声部的评弹曲调;中间部分运用了过渡句让旋律由缓慢逐渐转为八度大跳,先以快板速度转入A 宫调式,再以平行五度推进,然后回归到A 宫调式,最后归入E 徵调式。
这一部分对应的是评弹曲中的“慢”。
B 乐段对应的是原词下阙的开头两句,少了A 段了悲愤之情,多了一份温婉之感:开头以中声部行进,并使用了由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各种连音来点缀;转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时,乐曲加入了倚音、叠置和弦等;之后的过渡部分中不仅有八度音程和十连音,还有同音反复和经过音重复,营造了逐渐高涨的情绪,使之能够与后面的激昂情绪进行自然地衔接。
整首作品中,C 乐段的节奏最快,情绪最为热情、奔放。
作曲家在这部分的低声部中加入了小七和弦、大七和弦、西方复调,四个声部交相呼应,使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
D 乐段对应原词的最后两句,以散板的节奏,和弦、八度等表现了全曲的高潮。
尾声部分以由低到高的伴奏音型和三次变化重复的A 宫音阶逐渐终止全曲。
(二)旋律调性方面《蝶恋花》虽然也融入了部分西方音乐特色,但是整体旋律调性还是传统的中国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有很大区别。
该作品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从A 羽调式转到E 角调式,最终又回归到A 宫调式。
三首中国钢琴曲的民族特色之分析与演奏

闫 吴 ( 湖南省衡 阳师范学院音 乐系 4 10 20 8)
摘要 :中国钢琴 曲的教 学与演 奏是我 们在 学 习钢琴 过程 中不 可 2 .《“ 短 ”的 组合— — 噔得 孔 》 ( 吉 浩 ) 长 权 或缺 的一部 分。但 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 ,是我们 学习 中的一个难题 。 以 民族 音 调和 色彩 性 调 式和 声 为基 础 ,追 求 民族 化音 响 的创 文章通过 对三 首 中国钢 琴作 品 《 绣金 匾 》、 《 长短 的组合—— 噔得 新 作 品 。 孔 》、 《三六 》进行分 析 ,探 讨如何 更合 理地理 解和 演奏 中国钢琴 “ 短 ”与 朝 鲜 族 民间 音 乐 的 节 奏 接 拍 形 态 以及 朝 鲜 语 的 长
曲 .使 我 们 的 演奏 思路 更加 逻 辑 化 、 具 体 化 、 规 范 化 。
关键 词 :中 国钢 琴 曲 ;民 族 特 色 ;分 析 与 演 奏
改革 开放 ,拨 乱反 正 ,使 钢琴 音 乐 界空 前 活跃 。在 题 构 的开 拓 和 技法 的创 新诸 方面 ,思路 越 来越 宽 。诚 然 ,不 少作 曲家一 直 坚 持 在 中 国调式 特性 的基础 上 ,进 行 着 民族 和 声 的革新 与 实验 ; 但 进 入8 年 代后 ,更 多作 曲家 们 则立 足 于对 新 风格 的大 胆探 索 , 0 追 求 新 的音 响结 构 。 《 三六 》 是 以 民族器 乐 曲旋 律 为基 础 而改 编 成 的钢 琴 曲 ,追 求 民族 化 的音 响效 果 。 《 六 》 原 曲 为 苏 州评 弹演 唱 前 短 小 的 开 场 音 乐 , 移 植 于 三 江 南 丝竹 《 六 》 ,用 琵 琶和 小三 弦 演奏 ,乐 曲欢 快 明 朗,活 泼 三 流 畅 ,体 现 了江 南旖 旎 的景 色 和江 南人 朴 实 的气 质 ,钢 琴 曲演 奏 时 注 意整 体 的把 握上 要 “ ”,情 绪起 伏 不 宜过 大 ,从 全 曲 的力 平 度记 号 分析 , 由P — f — 的变 化 范 围 ( 、m 、m 、f ) 合原 琵 琶 P p f 符 演 奏 时音 响效 果 的力 度 范 围 ,所 以不 能过 于夸 张 。演 奏 时 多体会 指尖 、指肚 触 键 的音 色 不 同, 寻求 “ 弦 嘈 嘈如 急 雨 ,小弦 切切 大 如 私语 ,大弦 小 弦错 杂 弹 ,大珠 小 珠落 玉 盘 ”清 澈透 明的音 响 效 果 。此 外 ,还 要 多体 会休 止 符在 演 奏 中的 作用 。 “ 泉冷 涩 弦凝 冰 绝 ,凝 绝 不通 声暂 歇 ,别 有 幽愁 暗 恨生 ,此 时无 声胜 有 声 。 ”休 《 金 匾》 ( 绣 王建 中) 止符 是表 现 短 暂 的沉 默后 力量 的积 蓄和 更 大热 情 的进 发 演奏 休 文革 时 期 的钢琴 改 编 曲 。 由于钢 琴伴 唱 《 灯记 》和钢 琴 协 止符 , 内心 的 紧张 度 一 点也 不 能放 松 ,有 时 ,休止 符 用 以表 现如 红 奏曲 《 黄河 》被 推 上 当时 的舞 台 ,文 革后 期 , “ 钢琴 改编 曲 ”这 泣如 诉 ,欲 言又 止的情 绪 。 种形 式在 一 定条 件 下被 允许 生 存 下来 ,并 成 为这 一 时期 中 国钢 琴 二 、从 对 三 首 中国钢 琴 曲的 分析 中透 视对 于 学 习 中 国 曲创 作 的唯 一形 式 。 《 绣金 匾 》 为 《 陕北 民歌 钢 琴独 奏 曲四首 》 钢 琴 曲 的整体 把握 之一 ,是 以民歌 旋律 为 素材 改 编 的钢 琴 曲 。这 部 作 品在 追求 民族 l 有 关个 人 理解在 处 理乐 曲时有所 偏 差的若 干看 法 。 _ 风格 和模 仿 民族 乐器 音 响方 便做 了不少 尝 试 ,手 法丰 富 ,演 奏效 对 于 音 乐 作 品 的 个 人 理 解 问题 应 该 本 着 尊 重 作 品的 原 创 意 果也 极突 出,是 受群 众普 遍 欢迎 的音 乐会 演奏 曲 目,也 是标 志 中 图为 基础 ,以大 众 的 审美 情趣 中公认 标 准 为原 则 ,重视 音 乐 的表 国钢 琴 曲创作 已达到 新水 平 的 明证 。 《 金匾 》表 现 了红军 到达 情 ,达到 对音 乐 的 “ 绣 内化 ” 。如演 奏 《 金 匾 》 ,演奏 者 可根 据 绣 陕北 根据 地 后 ,军 民无 比喜 悦 的心情 及 解放 区 欣欣 向荣 的景 象 。 对 音 乐形 象 的感 受 大胆 的 想象— — 好 像 足 陕北 高原 的景 象 和人 民 匾, 是一 种表 示 尊重 或用 来 颂扬 某人 某 事 的长 方形 木 牌或 绸布 , 劳 动 牛活 的场 面 : 《 “ 长短 ”的组 合 》 能让 人联 想 到延 边 人 民身 通 常 镌 上 或 绣 上 颂 扬 文 字 。 在 陕 关 中一 带 ,人 们 为 了表 彰 、 着 美 丽 的 民族 服 ,手 持 长 鼓 ,纵情 地 欢歌 载 舞 ; 《 三六 》似 乎 能 赞 颂某 人 某事 , 一般 先请 人 把颂 扬文 字 写 来 ,再 由妇 女们一 针 让 人感 受 到江 南 那秀 美 如 画 的气息 ,… … 当然 ,作 为一 个充 满 了 线绣 到 绸布 L,这 便是 绣 金匾 。绣 金 匾是 一件 隆重 的事 ,妇 女 个 性 的演 奏者 来 说 。音 乐 的表 情是 不 尽相 同的 ,但 你无 论 如何 处 们 绣金 匾 时总 是抱 着 非常 虔 诚 的心情 。作 曲家将 整 首 乐 曲的旋 律 理 它 ,人 的审 美 的追 求 是接 近 或相 似 的 ,所 以应 该 去努 力追 求 一 以平行 八度 进 行 ,结 合支 声 复调 的于 法 ,加 之 各种 装饰 音 ,构 筑 种 均衡 的 、 自然 的表 达 方式 来 表达 自己 的感情 ,达 到对 作 品理 解 了高亢 、嘹 亮 、 旷野 式的 陕北 音 调 ,演奏 时一定 要 注 意旋 律线 的 上 的 “内化 ” 。 走 动 ,手指 指 尖 的敏感 的触觉 在 琴键 上奏 出如 古筝 拨 弦时 清澈 透 2 有 关指 导 我们 在把 握 中 国钢 琴 作 品 与传 统 民 间音 乐之 间 的 . 明的音 响和 依靠 指 肚对 旋律 声部 的刻 意描 绘 以达 到感 人 的歌 唱 效 联系 的宏 观 思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 手 法 等 方面 都 进 行 了 大胆 的 民 族 化 探
索, 尤 其 是 在修 订 《 第 三 钢 琴奏 呜 曲 “ 江 南 风光” 》 时, 不仅 体 裁 名 由钢 琴 奏 鸣 曲该 为 钢 琴叙事诗 . 而且 还 将 自拟 的标 题 “ 江 南 风 光” 改 为 更 接 近原 曲 的 “ 浔 阳 月夜 ”
年 这 首 作 品 是 体 现 作者 的 创 作 风格 由对
生 都 献 给 了钢 琴 。 至 此 , 我 们 可 以 说 西 方 的钢 琴 音 乐文 献 可 谓 浩 如 烟 海 。 。
西 方 现 代 技 法 的 追 求 转 变 为 对 我 国 五 声 调 式 的 运 用 的 三 首l 代 表作 之 一 ( 另 两 首是 《 北 京万 华集 》 和 《 钢琴奏 鸣曲 “ 浔阳月
时 流露 , 比 如 在第 一 乐章 的展 开 部 正 如
和 情 感 。但 是 真 正 成 熟 的 、 用我们 自己的 音 乐语 言 写成 的作 品是 1 9 3 4 年 贺 绿 汀 创作 的《 牧童短笛》 。 之后 的 几 十 年 , 我国
的作 曲 家 、 钢 琴家像丁 善德 、 瞿维 、 桑桐 、
夜” 》 ) 。 虽然 乐 曲对 五 声 技 法 的使 用 显得
有些简单 , 但 是 作 者 本 人 表 现 出 的对 民族 音 乐继 承 与 发 展 的 决 心确 是难 能可 贵 2 . 汪 立三 《 小奏 鸣 曲》 完成于 1 9 5 7 年. 作 者 创作 此 曲是 因上 海 音 乐 学 院 附 属
。
与作者 5 O年 代 的 创 作 相 比 , 从 音 乐
西 方近代 钢琴 ( p i a n o) 自 1 71 1年 在 意 大 利 诞 生 以 来 ,距 今 已有 近 三 个 世 纪 。
中流 露 出 的 民 族 性仍 旧清 晰 可 见 . 但 是 作
者 对 调 性 处 理 的 手 法 更 为 多 样 、 更 为 现
对 我 国几 首钢 琴 奏 鸣 曲 的简 要 分析 与思考
一袁 芳 南 充 师 范 学 校 摘要 : 通 过 对 我 国二 十世 纪 钢 琴 艺 术 形 成 与 发 展 的 大 致 回 顾 和 几 首 有 代 表 性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的 简要 分析 , 引发 出作 者 两点 思考: 一 是 我 国 钢 琴 奏 呜 曲 的 创 作 滞 后 于钢 琴 艺 术 的发 展 ; 二 是 我 国钢 琴 艺 术 的 繁 荣 有 赖 于创 作 出大 量 成 熟的 、 有 浓 郁 中 国风 味 的 钢 琴 奏 呜 曲 。
0P . 3 9. 乐 曲是 1 9 4 3年 根 据 《 第 三 钢 琴 奏
鸣曲“ 江南风光 ” 》 修订而成。 而《 第 三 钢 琴 奏 鸣曲 “ 江南风光” 》又是根据琵琶古 曲 《 浔 阳 月 夜》 改 编 而 成 。据 记 载 , 江 文 也 是 我 国 最 早 用 民 族 音 乐 改 编 的 方 式 来 写 作 大 型 曲式 结 构 的 钢 琴 曲的作 曲 家之 一 此 曲在 写作 中 . 除 了音 乐材 料 来 源 于 原 古 曲 外, 在和 声 、 复调 、 音 乐发 展 手 法 、 音 乐结
二、 对 我 国 几 首 钢 琴 奏 鸣 曲的 简 要 分
析
贝多 芬 创 作 的 《 三 十 二 首 钢 琴 奏 鸣 曲》 则
被人们称为钢琴音乐 的“ 新 约全 书 ” . 至 于 浪 漫时期 的“ 钢 琴诗人 ” 肖 邦 却 把 自 己 的
一
f 一) 小 奏 鸣 曲
1 . 江 文 也《 小 奏 呜 曲) OP . 3 1 , 作于 1 9 4 0
美键词: 奏鸣曲 分析 恶考
一
。
的 几 代 中 国 音 乐 家 在 主 要 以 单 声 音 乐 思 维 为基 础 的传 统 音 乐之 中 . 不 仅 接 纳 了这 件 以 多 声思 维 见 长 的 乐器 . 而 且 在 对 之 进
一
、
西 方 钢 琴 艺 术 及 其 在 我 国 的 发 展
行 民族 化 、 中 国化 方 面 做 出 了艰 辛 的探 索. 也 取 得 了 可 喜 的成 绩 . 创 作 出 了 大 量 成 熟的、 有 浓 郁 中 国 风 味 的 钢 琴 作 品 下
面 仅 对 几 首 有 代 表 性 的奏 鸣 曲作 简 要 分 析6
( 二) 奏 鸣 曲
1江 文 也 《 钢琴叙 事诗 “ 浔阳 月夜 ” 》
在 我 国 出 现 近 代 钢 琴 是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而 对 这 件 乐 器 的 实 际 使 用 是 在 十 九 世 纪 末二 十 世 纪 初 . 当时 是 伴 随 着 西 方 的教
会 活 动 和 我 国刚 刚兴 起 的 ” 学堂乐歌” 对 于 这 件 具 有 丰 富 表 现 力 的西 方 乐器 . 我 国
代。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西 方 音 乐 经 历 了 巴洛 克 、 古典、 浪 漫 及 五 彩 缤 纷 的现 代 风格 差 不 多 各 个 时 期 的 伟 大 作 曲 家 都 为 钢 琴 这 件 乐 器 写 过 大 量 作 品 . 比 如 巴洛 克 时 期 的 J ・ S ・ 巴 赫 写 下 的《 十二平均 律》 被 人 们 誉 为钢琴音乐的“ 旧约全书” . 而 古 典 时 期 的
小学的教学需要。三个乐章分别是《 在 阳
现 代 音 乐 的 先驱 者 们 像 萧 友梅 、 赵 元 任 等
都 曾 尝 试 过 用 它来 表 现 琴 奏 鸣 曲 ) OP . 2 .
作于 1 9 4 6年 。这 是 作 者 早 期 一 首 习作 性 的作 品 , 在 写作 上 主要 基 于 西 方 传 统 写作 方法, 虽 然 作 者在 各个 乐章 都 使 用 了 民族 音调 , 但 西 洋 音 乐 的风 格 阴影 在 局 部 还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