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鉴赏——网师园
描写《网师园》的800字作文

网师园:苏州园林的瑰宝
在江苏省苏州市,有一座被誉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网师园。
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
网师园的总面积并不大,但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匠心独运。
园中的建筑、山水、花木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走进网师园,你会被那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的小径、波光粼粼的池塘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网师园的布局独具匠心,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各种建筑和景点。
水池的北面是一座名为“月到风来亭”的六角亭,这里是观赏月色的最佳地点。
每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清风徐来,亭中的人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水池的南面是一座名为“濯缨水阁”的建筑,这里是品茗赏景的好地方。
坐在水阁中,可以欣赏到池中的荷花、游鱼,同时感受到苏州水乡的独特韵味。
网师园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的精致细腻。
园中的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雕刻精美,彩绘华丽。
门窗上的镂空花纹,屋檐下的飞檐翘角,都展示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网师园的文化内涵丰富,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园中的“万卷堂”曾是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的书房,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此外,网师园还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园中的“殿春簃”就是昆曲大师俞振飞曾经居住的地方。
总的来说,网师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建筑艺术、文化积淀于一体的古典园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领略到苏州水乡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网师园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地方。
苏州园林——网师园

A
B
C
空间的对比
(1)从北部人园由竹外一枝 轩北部小院通过圆洞门可 窥见园内局部景物.即小 山丛桂轩。路线(A)见图 (虚线为路线)。
空间的对比
(2)穿过圆洞门进人竹外一 枝轩,瞬息之间园内景色 展现于眼底,开阔之感油 然而生.(见图)
空间的对比
(3)由园东, 待进入园内便顿觉开朗。 (见图)
对景
关于对景也可以看到园中水池北岸“看松读画轩”与南岸 “濯缨水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当然,濯缨水阁、月到 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等均是点景建筑,同时也是驻足观望 的场所。
框景
当景物被嵌于框内或透过适当的空漏处来观赏时,常会显 得更为美好。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 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植物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呈狭长 形状。虽植有桂花。海棠, 鸡爪械树,白玉兰,腊梅等 品种的花木共约十二,三株, 但其中桂花占七株,所以还 是以赏桂为主,小山丛桂正 是以此而得名。
植物
网师园景色,从池的这一岸 透过茂密的树丛看对岸的亭 廊,从而使之变得更加含蓄 深远。
建筑
(1)临水小体量建筑如濯缨水阁、射鸭廊、竹外一枝轩 等均低临水面,或突出于水面石矶上,亲水尺度,并 衬托出水面宽阔。 ⑵ 稍大体量建筑的退后与水面相 隔,如小山丛桂轩北侧“云冈”假山阻挡轩中望向水 面的视线,既满足功能又引入假山这一造景要素,使 水面四周景色又添一个层次。此外二层建筑与一层建 筑相称,前景与背景关系拉远空间,使立面层次丰富 分明,整个景区精致而富于变化。 ⑶ 大体量建筑的 粉墙前衬以灵巧的亭或廊、孤植或丛植的花木,既限 定出静态的观景点又把对比的艺术手法运用至极,虚 实之间,粉墙黛瓦,园林意味足矣。
网师园简介

整体布局—— 平面图1
平面图2
整体布局分析——地理环境
❖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 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 11号。十全街南侧。与苏州饭店、南园饭店等饭店相距仅几十 米。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 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 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 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 居此。1917年(民国6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 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 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 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 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中国园林分析————网师园
级 园 林 一 班
13
历史沿袭
❖ 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 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 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 渔隐,植牡丹五百株。
❖ 明《姑苏志》、隆庆《长洲县志》引《施氏丛钞》云:“正 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 圃先废。”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局分析—— 空间分析1
景观中心区
建筑和廊道围绕主水面 布置。
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 庭用湖石,不相混杂。 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 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 疏朗雅适,廊庑回环, 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析2
园林布局紧凑,虚实穿插,似断 又续,迁回曲折,使景观深远。 网师园中部的建筑以水池为 中心, 贴近水面的“灌缨水阁” 与 水崖高处筑有“月到风亭” 形成了西南折角之势。 “竹外一枝轩”与东侧的 “射鸭廊”及“射鸭水阁” 相接,在东北面形成了另一个 折角“L”。 两折角构成了对景呼应,半敞 开半封闭的布局。
网师园简介

整体布局—— 平面图1 平面图2
整体布局分析——地理环境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
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 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 十全街南侧。与苏州饭店、南园饭店等饭店 相距仅几十米。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 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 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 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沿廊往东走,便得一轩, 名曰“竹外一枝轩”。 轩为卷棚硬山屋顶,东 西狭长三间,临水面设 吴王靠坐槛,远望似一 叶小舟。轩北为集虚斋 庭院,庭植青翠潇洒的 慈竹两丛,有花窗相映, 有洞门相通。东面通五 峰书屋,东墙上有两方 精美的园林和花鸟砖雕。 西墙上开设空窗窗外点 植垂丝海棠, 框景入画。轩外池岸畔植梅花,原有横卧偃伏的 黑松,成为轩外一景。在轩内隔池远望,池上理 山的云岗黄石假山,成为园中第一山景。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沿射鸭廊往南连敞 亭“半山亭” ,其 临水面为卷棚歇山 屋顶,发戗有翘角, 从池南望去,宛似 船舫。与射鸭廊形 成高低变化的构图。
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
小山丛桂轩原为园花 厅,作会客之用,在这里 既可赏云岗山势与花 木,又可在轩内小坐休 息。
主要景观分析——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与假山花台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园小,摈弃了高大的乔木,采用白皮松、枫等为 制高树种,以优种枫为该园景观的突出点景物,间伴 之以青桐等树木。 花木的配置,还照顾到四季花开,如“看松读画轩” 南为牡丹花坛,“殿春攀”南为芍药一片,“小山丛桂轩” 南为秋桂,庭前堂后有冬日腊梅、夏暑芭蕉、四季翠 竹、早春玉兰、中春桃李等。 在临池四周黄石驳岸的石隙间,植以花灌木,有黄馨( 惜春)、紫藤等藤本植物,使驳岸具有悬崖野趣。 同 时,在植物搭配上与建筑主题相一致。
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

集虚斋
• 轩屋后墙有道圆月洞门,连通后面的楼房,此楼俗称“小姐楼”。楼 下厅内挂着一块匾额“集虚斋”。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心斋,后为道教斋法之一。以“集虚”作斋名,意 为读书养心,尽去内心尘埃,心中自然澄澈明朗,悠闲自得,展示一 种清雅超逸的精神境界。
射鸭廊
•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 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 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 “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 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 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 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 园主品茗雅集之处。
网师园各个景点简介:
网师园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 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 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网师园门额: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 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 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暗含“富者我不顾,贵者我不 攀”清高之意。
樵风径
• 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 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婉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 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 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爬山廊壁间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 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取自唐宋之问《有禹穴回出石 耶》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
殿春簃
殿春簃东门框砖刻:真意
• 取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门框前可观水景园全景, 确有“真意”。
• 殿春簃对联: • 对联一:巢安翡翠春云暖,牅护 芭蕉夜雨凉。清何绍基写 • 套室对联二:镫火夜深书有味, 墨华晨湛字生香。墨华指代砚台。 • 涵碧泉:取自宋朱熹的“一水方 涵碧”,为一天然泉眼,清冽明 净。
网师园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 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贴水 平桥一波三折,亦有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 。Biblioteka 衬托“渔隐”的铺地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 园林的杰出代表。
网师园
简介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 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 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 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 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 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 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 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 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 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网师园是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江南第一门楼——万卷堂砖雕门
建筑与水景
比例陪衬关系 对比手法 ——体量较大的建筑皆 远离水边,体量小的建 筑临水而建。
庭院深深深几许
殿春簃 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假山不大, 也不高,却起、承、转、合,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 音乐, 有起有伏。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 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 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 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 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 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布局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 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 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 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 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 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古典园林分析之网师园ppt课件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网师园中心景区
中心景区主要建筑景观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S5:射鸭廊轩亭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 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
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 “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 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 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 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 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S4
S5 S3
S2 S1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小园极则与造景典范:网师园

周导讲园许多研究传统园林的学者都有一种「 抑清扬明 」的倾向。
他们认为清代园林过于繁复,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而增加建筑数量与体量,假山堆叠与室内外陈设也日趋复杂,失去了简洁疏朗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失去了唐宋以来的文人雅趣和自然的风格。
所以在苏州园林里,像拙政园、艺圃这一类保留了明代格局与格调的园林,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崇。
而其他在清代时期建造或重新改造的园林,则往往被认为在 艺术水准上有所下降。
但在苏州名园里,有一座非常典型的 清代小园——网师园,却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褒扬。
童寯教授在《江南园林志》里认为这座园林是「 园宅兼具,典雅古洁,别具一格」。
陈从周教授在《说园》里说它「小而精,以少胜多,在全国现存的园林里,都属上选 」。
网师园面积只有8亩(约5300平方米),中部是水池,周边分布了十几处建筑,还有大量假山堆叠、多处院落划分,又被高大的住宅紧贴,几乎没有开敞的场所和造景余地。
那么这座造于 清代中后期、人工要素比重很大的园林为什么会受到专家的推崇呢?它如何平衡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以实现「 小中见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座隐蔽在苏州古城街巷内,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园林。
01首先来介绍网师园的历史。
网师园虽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宅园,但是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南宋时期 。
南宋时期繁荣的 平江城孕育了网师园,也奠定了网师园的气质。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就成为 吴国的都城 。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苏州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经过 五代 的开拓、 北宋的积淀,苏州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它在 南宋初期的建炎四年(1130年),曾经被金兵南下攻破,遭到很大的破坏。
之后经过 100年的恢复又重现辉煌,愈加繁华,城市的建设规模、结构、功能都达到更高的水准。
▲ (南宋)李嵩 · 货郎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鹏主持刻绘了著名的「 平江图碑」。
这块碑今天还在,被称为我国 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城市地图石碑(石碑高2.79米,宽1.38米,碑本身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大学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造园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造园赏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其造园理论基于以儒道佛思想为中心的多元文化。
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对造园者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其中面积最小、布局最精巧的一座。
以仅仅不到拙政园1/6的面积,却能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小见大”的典型清代园林风格,是许多研究园林建筑者的最爱,是“精致玲珑、小巧典雅”的最佳代表作。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网师园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后期的一个高峰,艺术造诣居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中的网师园乃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
该园小巧玲珑,曲折幽胜见长。
园地仅8亩余,呈丁字形平面。
建筑密度高达30%,但其造园艺术手法灵活多样。
四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建筑及游览路线,布局紧凑,简洁自然,池周亭阁错落,借、对、虚、实;迂回曲折,步移景异,正所谓“绕齿形可观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选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盎然生机,因此并不觉其小,可见此园规划设计中的独具匠心。
1 网师园概况1.1网师园的由来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
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
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
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网师园”。
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
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
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1.2网师园分区基本概况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又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主要建筑有:万卷堂、撷秀楼和梯云室。
中部为主,以水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的水面聚而不分,四周配以花木、山石,并佐以各种建筑物。
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
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中部花园名曰“网师小筑”,全园以彩霞池为中心,沿池堆叠黄石假山。
南侧小山丛桂轩深藏于黄石假山中,濯缨水阁出挑于水上,樵风径随山势忽高忽低,月到风来亭临池而筑,看松读画轩内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
轩前有一棵800多岁的古柏,还有一棵200多年的白皮松。
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
院里轩屋名以“殿春簃”,其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点和风格。
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2 景点介绍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
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
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
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
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
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
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
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
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
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
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
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
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荡漾弥漫。
池岸低矮,系黄石堆砌,挑出种种岩穴形状,错落作势,下伏水口,望之幽邃。
池两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贴水平桥一波三折,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
环水亭榭小巧轻盈,体积较大的楼馆或障以山石树丛,或退隐于后,不逼压水面,又使园景富于层次深度,建筑虽多而不见其密,池不足亩而不觉其小。
3 网师园造园手法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
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
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
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
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
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
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
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
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
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4 网师园中运用的组景手法4.1 主、辅对比手法主景区市全园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西面的“殿春簃”,位于长方形庭院之北,院南有清泉“涵碧”及半亭“冷泉”。
园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世界,惟有这里“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而命名景题。
园南部的小山丛桂轩和琴室均为幽奥的小庭院。
“小山丛桂轩”之南是曲折状的太湖山石坡,其南倚较高的园墙而成阴坡,山坡上丛植桂树,更杂以腊梅、海棠、梅、天竺、慈孝竹等。
“琴室”的入口从主景区几经曲折方能到达,一厅一亭几乎占去小院的一半,余下的空间但见粉墙垣及其前的少许山石和花石点缀,其幽邃安阀的气氛与操琴的功能十分协调。
4.2 透景的手法园林北上角上的“集虚斋”前庭市另一处幽奥小院,院内修竹数竿,透过月洞门和竹外一支轩可窥见主景区水池的一角之景,是运用透景的手法而求得奥中有旷,设计处理上与琴室又有所不同。
此外,尚有小院、天井多出。
正由于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幽奥的或者半幽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主景区之开朗。
因此,网师园虽“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
……旷如奥如,殆兼得之矣”。
4.3 在网师园的组景中,还运用了主从与重点,空间对比,起伏与层次,渗透,尺度处理,理水等手法。
5 网师园植物配置网师园为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
其植物配置也多采用规则式的对植形式:照墙前对植盘槐(龙爪槐)二株,《周礼》曰:“面三槐,三公位焉。
”三公即为宰辅,在古代,非官宦人家不能用盘槐对植于屋前。
在大厅“万卷堂”的前庭中,对植有白玉兰二株;该厅原名“清能早达”,“清能”即为古代官吏的品德,“早达”即早年发达之意,而白玉兰早春开花,冰清玉洁,暗寓其意;大厅后对植桂花,古代因“桂”“贵”谐音,所以寓意夫妻“两贵当庭”、“双贵流芳”;同时白玉兰和桂花相配,春来玉兰一树千花,夏日绿荫满庭,秋时金桂飘香,冬天则玉兰叶落,极富季相变化,又有“金(桂)玉(兰)满堂”的象征。
在“五峰书屋”、“集虚斋”、“梯云室”等读书课徒之处的庭院中则配以假山小品,杂植山茶、玉兰、木瓜、红枫、枸骨等四季花木。
中部园林以“彩霞池”为中心,在池岸处点缀南迎春、络石等常绿披散性灌木。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前以假山花池上配植桂花为主,以合北朝庾信《枯树赋》中的“小山则丛桂留人”的主题。
池北“看松读画轩”前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南宋园主史正志所植,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黄石花池中遍植牡丹、海棠。
在池东靠住宅的山墙上,则用木香作垂直绿化,春时千枝万条,千花万蕊,带月垂香,有惹风舞雪之态。
西部内园即为“殿春”庭院,古代因一春花事,以芍药为晚,故名“殿春”,此处原为芍药圃,清代嘉庆年间,当时网师园以盛植芍药而名闻于世。
芍药圃南,与之一墙之隔的,现辟为牡丹圃,春时国色天香,韶光融融,为春天品茗的好去处。
综合以上可知,网师园作为一处成功的园林典范虽占地不大,但有人可在咫尺园林之中可以看淡山水“山不高而又峰峦起伏、水不深而有汪洋之感”,设计布局中运用了多种造景、组景手法,在叠山、理水、植物等方面也有独造之处,由此,我们可以吸取借鉴它的许多成功经验,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中国园林史》安怀远同济大学出版社《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管理局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园林美学》周武忠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