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综述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1绪论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早在20世纪30代,就有学者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
Pratt研究认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级抗氧化剂的作用。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和抗氧化、抗衰老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评价和筛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资源已成为农学、医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甘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甘草黄酮类成分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心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因此,开展甘草的深加工,使甘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资源的附加值,前景十分可观。
1.1甘草研究概况1.1.1甘草简介甘草(Glycyrrhizae radix,GR)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国老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甘草株高40~80cm,根茎粗壮,具有地下匐枝,主根圆柱形,长达1~2m,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横断面茎内部淡黄色或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密被白色短毛及刺毛状腺体,羽状复叶,具小叶7~17片,卵形、圆形,长1 ~ 3cm,宽1 ~ 2.5cm,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蝶形,淡蓝紫或紫红色,长14~25mm。
荚果条状长圆形、镰刀形或弯曲成环状,褐色,外面密被刺状腺体及短毛,种子为2~8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我国药典记载药用甘草为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归心、肺、脾、胃经[1],从古至今,广为药用。
1.1.2甘草的功效,药理药效作用人类应用甘草有近2400年的历史,我国医籍文献记载甘草最早见于《神农百草经》,列为上品,称有强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和解毒之功,能治五脏腹寒、热邪气及金疮肿,东汉医圣张仲景(公元2世纪)在其《伤寒论》中使用处方74%有甘草。
梁朝名医陶弘景(公元5世纪)编著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美草、蜜甘、国老”,并冠以“众药之王”的称号。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 R 2 8 4 . 1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 0 7 — 0 0 0 6 — 0 6 甘草为豆科( L e g u mi n o s a e ) 甘草属( G l y e y r r h i z a L i n n ) 多种植物 的根和根茎 。据《 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 ) 2 0 1 0 年版一部记载, 其原植 登 曼 物有 3 种 ,即乌拉尔甘草 ( G l y c y r r h i z a u r a l e n s i s F i s c h ) 、胀果甘草 ( G l y e y r r h i z a i n f l a t e B a t ) 和光果甘草( G l y c y r r h i z a g l a b r a L ) 。其中 , 乌拉尔甘草分布最 广 , 产量多且质量好 l 1 l 。 甘草主产于 内蒙古 、 新 堇 利 疆和甘肃等 地 , 除具 有镇痛 、 镇咳、 抗炎、 抗 溃疡 、 抗变态 反应等 - 一 t 。 一 ” n ・ 作用外 , 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防治病毒性肝炎 、 抗癌 、 抗艾滋
杨琳等[ 2 2 1 将新疆甘草 G l y c y r r h i z a i n l f a t e B a t 废渣 1 . 5 k g , 加 1 0倍量 9 5 %3 2 业 乙醇 , 室 温浸泡提取 2 4 h , 提取 液浓缩 , 浸 膏 加水混悬 , 氯仿萃取 , 回收氯仿 , 得浸膏约 5 0 g 。取氯仿浸 膏经 硅胶柱 色谱 , 氯仿 一 甲醇梯度洗脱 首次从 甘草废渣 中分离并鉴 定了 6 个黄酮类成分 , 甘草查耳酮 A( 1 i c o c h a l c o n e A, I) 、 甘草 查耳酮 B ( 1 i c o c h a l c o n e B , I I ) 、 刺甘草查耳酮( e c h i n a t i n , I i i ) 、 甘 草黄酮( 1 i c o l f a v o n e , 1 V) 、 4 , 7 - 二羟基黄酮 、 4’ , 5 , 7 - 三羟基一 8 一 异戊烯基黄酮( Ⅵ) 。 杨莉等 取甘草 干燥 根茎 5 K g , 分别用 9 5 %乙醇 回流提取 三次 、 6 0 %乙醇回流提取两次 , 减压浓缩合并浸膏 , 浸膏用水分 散后 , 分 别用石 油醚 、 乙酸 乙酯 、 正 丁醇 萃取 , 得 到三 层萃 取 物。经硅胶等色谱柱分离后得到 5个化合 物。分别为甘 草西 定、 p 一 谷 甾醇 、桦木 酸 甲酯 、 6 , 8 - 二异 戊烯 基金 雀异 黄素 和
甘草提取黄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通过溶剂提取、分离纯化等步骤,获得甘草黄酮粗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分析。
二、实验原理甘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提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再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浓缩等步骤进行分离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甘草粉末(市售)甲醇(分析纯)乙醇(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碳酸氢钠(分析纯)石英砂烧杯蒸馏装置漏斗滤纸烧瓶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 实验仪器:上述实验材料所列仪器四、实验步骤1. 甘草粉末的制备:将甘草粉末过筛,取40目筛的粉末备用。
2. 甘草黄酮的提取:(1)取10g甘草粉末,加入100mL甲醇,在恒温水浴锅中回流提取2小时。
(2)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约10mL。
3. 甘草黄酮的分离纯化:(1)将浓缩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2)分取氯仿层,加入5g碳酸氢钠,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3)分取水层,用氯仿萃取2次,合并氯仿层。
(4)将氯仿层浓缩至约1mL,加入适量乙醇,溶解,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
4. 甘草黄酮的鉴定:(1)取适量甘草黄酮溶液,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吸收光谱。
(2)与标准黄酮溶液进行比较,确定甘草黄酮的吸收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甘草黄酮的提取率:根据实验结果,甘草黄酮的提取率为1.5%。
2. 甘草黄酮的理化性质:(1)甘草黄酮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甘草黄酮的吸收峰位于278nm和355nm。
(2)甘草黄酮的性状:甘草黄酮为黄色粉末,无臭,味苦。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甘草黄酮,操作简便,提取率较高。
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浓缩等步骤,可获得较纯的甘草黄酮粗品。
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黄酮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地从甘草中提取了黄酮类化合物,并对甘草黄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
甘草黄酮的研究进展

甘草黄酮的研究进展季宇彬,姜 薇,范玉玲,尚 明Ξ(哈尔滨商业大学药物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在我国甘草药用历史悠久,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有“十方九草”之说。
甘草为豆科(L egum ino sae)甘草属(G ly cy rrh iz a L 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茎。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G1u ra lensis F isch1、胀果甘草G1inf la te Bat和光果甘草G1g labra L.。
随着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科研设备的发展,人们对甘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
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泛的生理活性[1]。
甘草酸目前研究较深入。
由于近年来人们发现其中黄酮类成分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现对甘草黄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提取工艺高素莲等进行了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2]:将甘草根茎室温干燥后粉碎(60目),用95%乙醇室温浸渍48h,提取液滤过,滤液于70℃水浴中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热水搅拌溶解后,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3次。
醋酸乙酯萃取液用5%N a2CO3水溶液萃取,碱水溶液用浓盐酸调至pH 5~6后,再用醋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醋酸乙酯,于60℃恒温干燥至恒重,即获得棕黄色的甘草总黄酮。
乔仲和等[3]对不同的转化分离剂M g(OH)2、Ca(OH)2、Sr(OH)2、Ba(OH)2、重金属(Pb、Zn)选择试验,确定Ca(OH)2为综合性能最佳的转化分离剂。
将提取过甘草酸的甘草渣用热水提,在其提取液中加入Ca(OH)2充分搅拌后加入N a2CO3离心分离,取其上清液,减压浓缩后用HC1沉淀,离心分离,冷水洗沉淀。
真空干燥即得黄酮类化合物。
此法可将甘草渣中各类成分很容易分离,工艺条件简单,分离彻底,成本较低。
甘草中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甘草中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于鹏飞,王建平*,蒋海强,匡小燕,仲惟燕,万晓姗(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目的探讨甘草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
方法经L 9(34)正交试验研究黄酮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对提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条件筛选。
结果最佳工艺为:90%乙醇提取,1∶12的加液量,加热回流3次每次1.5h 。
结论本实验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简便可行。
关键词:甘草;黄酮;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 (2008)09-0025-03St udy onExt ract i on T echnol ogy of A nt i oxi dat i ve Ingr edi ent s of Fl avonoi ds i n R adi x et R hi zom aG l ycyrr hi zaeY U Peng-f ei ,W A N G Ji an-pi ng,JI A N G H ai -qi ang,K U A N G X i ao-yan,Z H O N G W ei -yan,W A N X i ao-shan(S han dong U n i ver si ty of T r ad i t ional C hi nese M ed i ci n e,250355Ji n an,C h i na)A bst r act :O bj ect i ve T oi n vest igat e t h e opti m al ext ract iont ech no l o gyof an t iox i d ati ve ing r ed i ents o f f lavo no i d si n R ad i x et R hi zo m a G l ycy r r h i zae.M et hods T he L 9(34)or t h ogon al experi m en t al design w as u sed to i n vesti gat e t he o pti m al ex t racti o n t echn ology o f f lav ono i d s,w h i ch w as f oll o w edby t h e scr eening o f anti o xi d ati v e acti v i t y .R esul t s T h e op t im al ex t r acti onco ndit ion o f f l avo no i ds i n R ad i x et R h i zo m a G l y cyrr h i zae w as the extr act ionw i th 12t i m es of 90%al coho l for 3t i m es by heat ing r efl u x (1.5ho ur each t i m e).C oncl usi on T h e opti m al extr act ion t echn olog y of fl avo no i ds i nR ad i xet R hizo m a G l y cy r r h i zae obtained i nt h i s st u dy is con ven i ent andf easible.K ey w or ds :R adix et R hizom a G l y cy r rhi zae;fl avo noids;extr act iont ech no l og y;an t iox i dat ive act ivi ty;ort h og onal ex peri m en t al d esi g n收稿日期:2008-01-04作者简介:于鹏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j z f @63。
甘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前⾔⽢草是我国传统常⽤中草药之⼀,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草黄酮类成分是⽢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t5⾎管功能、增强免疫⼒等作⽤。
因此,开展⽢草的深加⼯,使⽢草资源得以充分利⽤,增加资源的附加值,前景⼗分可观。
为此,笔者以⽢草为对象,研究了⽢草黄酮的⼄醇回流提取⼯艺,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对提取⼯艺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草黄酮提取的最佳⼯艺条件。
1材料与⽅法1.1材料⽢草,市售;试剂:亚硝酸钠、碳酸钠、⽯油醚、蒸馏⽔、氢氧化钠、盐酸、⽆⽔⼄醇、芦丁;仪器:烧杯、容量瓶、移液管、玻璃棒、量筒、回流装置、滤纸、HH-4数显恒温⽔浴锅、分析天平、AB104.N电⼦天平、布⽒漏⽃、SHZ—C型循环⽔多⽤真空泵、分光光度计。
1.2⽅法1.2.1标准曲线的绘制称取芦丁对照品10 mg,⽤95%的⼄醇溶解,摇匀,定容⾄10 ml,使之成为浓度为1 mg/ml的芦丁标准品溶液,作为贮备液备⽤。
量取上述溶液0.1、0.2、0.3、0.4、0.5、0.6 ml,分别加⽔⾄3 ml,加5%亚硝酸钠溶液0.5 ml,放置6 min,加10%的硝酸铝溶液0.5 m1,摇匀、放置6 min 后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2.5 m1,混匀、放置15 min后蒸馏⽔定容⾄10 ml。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
1.2.2 材料处理取⽢草根茎粉(粉碎过40-60⽬筛)3 g置于烧杯中,按⽢草粉末:⼄醇(1:30)加⼊90ml浓度为70%的⼄醇混合均匀.1.2.3试验设计(按每组⾃⼰做的时候⽤的⽅法的具体过程写)第五组:1.配置芦丁标液:2.配置标准曲线所需不同浓度溶液3.测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
4.处理样品5.测出样品吸光度,按照标准曲线,得出样品总黄酮含量1.2.4⽢草黄酮含量测定收集滤液并测量滤液体积,取样按绘制标准曲线的⽅法测定其吸光度值,根据公式计算每克⽢草中黄酮的含量。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

长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姓名:王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分析化学指导教师:刘春明2011-06-01摘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
本文采用多种提取方法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对比提取,并优化提取方法,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甘草中黄酮单体,并采用体外活性实验评价了甘草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对甘草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1.分别采用超声、回流、温浸、快速溶剂萃取法四种提取方法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快速溶剂萃取法和回流提取法进行了提取条件的选择和优化,以确定其昀佳提取条件。
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法对甘草中总黄酮的提取效率要优于其它提取方法,快速溶剂萃取法的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为7 min,提取温度为120 ℃,提取次数为1次,乙醇浓度为70 %;回流提取法的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 %,提取时间1.5小时,提取次数为3次。
2.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研究,分别在276 nm和360 nm两个紫外检测波长下分离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
在276 nm紫外检测波长下,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乙醇:水(1:0.1:1,V/V/V),可以从甘草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分别为甘草素-4’-芹糖苷和甘草苷,纯度分别为95 %和97 %;在360 nm紫外检测波长下,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甲醇:水(1:0.1:1,V/V/V),可以从甘草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分别为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苷和异甘草苷,纯度分别为92 %和91 %。
3.采用三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对甘草提取液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甘草四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DPPH?、O ?、和H O 的清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作者:周浩楠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学号:1246128摘要: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素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
关键词:甘草;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综合利用。
甘草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in)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在西方国家甘草主要用作矫味剂、烟草添加剂和祛痰药。
自1964年Revers[1]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治疗胃溃疡以来,甘草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和三萜皂苷成分。
但是,自从1969年Chihara[2] 在日本首先发现的香菇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以来,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的被重视。
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化合物。
截至目前,甘草中共分离得到30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60多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及15多个多糖类成分[3]。
近几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逐渐深入和广泛。
它不仅广泛应用在医药上而且也应用于食品、轻工业等方面。
此外,甘草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
人们也将应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以防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
随着甘草的应用日益广泛,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关甘草的研究一直是广大药学工作者所热衷和关注的。
本文就其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传统中医用药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要作用:①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能补益心脾之气。
②用于痰多止咳。
能祛痰止咳,并可用于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
③用于腹腔及四肢挛急作痛。
能缓急止痛。
④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
能缓和药性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
⑤用于热毒疮疡。
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
使用注意: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
反大、芫花、甘遂、海藻。
久服较大剂量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煎服3-10克。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4]2.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甘草中的黄酮大致可分为水溶性黄酮和脂溶性黄酮。
甘草黄酮类成分因连有异戊烯基后会使得其脂溶性增加。
目前,从甘草属植物中已发现黄酮及其衍生物300多种,它们的基本母核结构类型有15种,其中包括黄酮、黄酮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查尔酮、异黄酮、双氢异黄酮、异黄烷、异黄烯等。
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方面作用显著[5-6]。
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中独特的一类,因连有异戊烯基而脂溶性增强。
在结构上它们是有3,3-二甲基丙烯基(isoprenyl),或E-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geranyl)等作为黄酮骨架结构一部分的化学体。
目前,虽有较多这类化合物已经从用作传统药物的植物中提取分离获得,但相对于分布广泛的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而言,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王国中的分布还是有限的,目前已发现的大约近700个。
研究表明,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降血压、抗真菌、抗病菌、抗氧化、抗肿瘤、抗HIV 等[7-12];学术界普遍认为,有生物活性(尤其是抗微生物的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至少要求有酚经基和一定的亲脂性。
据Nikaido,T.等报道,黄酮类化合物中异戊烯基的存在极大地增长了它们的亲脂性,这使得化合物分子能够强烈地亲和生物膜,进而可引起相关生物活性的显著提高[13]。
3.黄酮药理作用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可分为水溶性黄酮和脂溶性黄酮,甘草中分离得到了3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和查耳酮是主要类型!最初甘草的所有药理作用都被归因于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自甘草抗溃疡的作用被证实来源于甘草黄酮后,甘草黄酮的药理作用才开始受到关注。
目前,已证实甘草黄酮存在抗氧化、抗炎、抗菌、保肝、激素样作用、降糖、降脂、抗癌、解痉、抗抑郁等诸多药理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损伤、各类炎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等的治疗。
3.1水溶性黄酮药理作用3.1.1抗肿瘤:聂小华[14]等研究了甘草酸、甘草黄酮和甘草多糖三种有效成分对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黄酮对SGC-79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为290.6μg/ml,甘草酸在1000μg/ml的高浓度下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甘草多糖则无抑制作用。
Fu Y等研究表明,甘草查尔酮A(Licochalcone-A)能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中度凋亡,但是能在 G2/M期显著阻断细胞周期。
Hsu YL等首次报道了异甘草素不仅能有效抑制人肺癌A459细胞的增殖,而且能诱导其凋亡并在G1期抑制细胞的增殖。
能显著抑制人肝癌Hep G2细胞的生长、诱导Hep G2细胞凋亡,且通过p53依赖途径阻止细胞周期。
日本学者Hatano等报道,甘草根中黄酮类成分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其licooshalconeB>licochalconcA>isoliqurttigenin>liqurrtigein。
该作用与5-脂质过氧化酶抑制作用相同,其中,具有邻位酚羟基黄酮的作用最强。
还有人证明,LicochalconeA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liquiritin和GL能使大鼠腹上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
王秀梅[15]等报道,甘草叶中富含黄酮组分(LF)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作用。
马靖[16,17]等报道了甘草提取物通过p53非依赖途径诱导胃癌 MGC-803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是钙池排空操纵的外钙内流在甘草诱导 MGC-803细胞凋亡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甘草提取物除可诱导胃癌 MGC-803凋亡之外,还可选择性诱导肝癌HepG2、肺癌NSCLC与宫颈癌Hela等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但不能诱导胃癌BGC-823 细胞凋亡。
3.1.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甘草浸膏、甘草提取物、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素及 FM100对大鼠实验性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989年Yano等通过多种溃疡模型证明了H-脱氧甘草萜醇衍生物的抗溃疡作用。
李仁等从提取甘草膏剩下的药渣中得到富黄酮组分,已被我国批准为用于治疗溃疡病的两类新药。
贾世山等也证明甘草叶乙醇提取物中的富黄酮组分(LF)具有显著的抑制胃酸过多作用。
3.1.3抗氧化作用: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对能引起生物组织膜因产生过氧化作用而导致结构和功能损伤的超氧阴离子和羟基等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从而起到对生物组织的保护作用。
傅乃武[18]等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甘草黄酮类物质可以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病人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易感系数。
提高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抗凝聚!抗滞留的能力。
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由于血脂高!脂质氧化所引起的疾病。
Paula A.等人研究了甘草中异黄酮类化合物glabridin对LDL氧化过程的影响,证实了glabridin的抗氧化作用。
[19]3.1.4甘草素(liquiritigenin)药理活性:甘草素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成分之一,为甘草苷的苷元,是Akt蛋白激酶抑制剂,也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可抑制扑热息痛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但是,有关甘草素具有上述药理活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3.1.5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药理活性:异甘草素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另一种黄酮,一种常用天然色素,具有抗炎、抗癌、抗组织胺、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抗癌、抗过敏、抗病毒和雌激素样等多种活性,其中,抗癌活性较为突出。
异甘草素可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包括结肠癌细胞、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子宫内膜癌、平滑肌瘤细胞。
3.1.6光甘草定(glabridin)药理活性:光甘草定属于异黄烷类黄酮,为光果甘草特有的黄酮种类之一,是甘草提取物中的疏水成分。
具有抗菌、抗炎、保护心血管等多种活性,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在多种炎症、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常用。
它在细胞色素P450/NADPH 氧化系统中显示出很强的抗自由基氧化作用,能明显抑制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以免受对氧化敏感的生物大分子(低密度脂蛋白LDL,DNA)和细胞壁等被自由基氧化损伤,从而可以防止与自由基氧化有关的某些病理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细胞衰老等。
此外,光甘草定尚有一定的降血脂和降血压的作用。
意大利研究还证实Glabridin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它能减少脂肪却又不减轻体重。
3.1.7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药理活性:甘草查耳酮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雌激素黄酮,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目前仅见对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查耳酮E药理活性的相关报道。
甘草查耳酮A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脂活性及解痉作用。
Kolbe发现,甘草查耳酮A的抗炎作用与抑制多种致炎因子的生成相关,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白介素1诱导的前列腺素E 的生成,具有抗炎活性。
甘草查耳酮的抗癌活性是由于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在G2和G1后期的作用。
基于其的抗炎、抗氧化活性,甘草查耳酮A可用于敏感性皮肤病的治疗,如酒渣鼻等。
另外,还发现甘草查耳酮A体外具有抗幽门杆菌的活性,还有抗HIV的活性。
此外,甘草查耳酮E通过调节NF-kappa B和Bc-12家族,诱导上皮细胞凋亡。
甘草中的黄酮和酚类化合物是甘草属化学分类的标志化合物,主要成分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在3种甘草中均存在。
除甘草素、异甘草素、光甘草定和甘草查耳酮被证明存在多种药理活性外,其他甘草黄酮和酚类成分的药理活性也有见报道。
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均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时,异甘草苷还具有抗氧化活性。
光甘草醇具有抗菌活性,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抗肿瘤转移和复发,并且是一种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