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草 的 利 用 研 究 进 展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与中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相信天然植物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全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加。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含甘草酸、甘草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珍贵中药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紧对甘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甘草多糖;含量测定一、甘草的本草学研究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属豆科草本植物,在古代是一味特别重要的民间常用中药,又被称为美草、蜜草、路草、粉草、甜草等称呼,其主要药用部分都是直接取植株的全部地下部分,比如嫩茎根叶及部分肉质根茎。
我们根据科学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甘草科属的本科植物约有20种,其中中国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又称念珠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云南甘草共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被收入记载的甘草中药材有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3种,这三种甘草均是具有相当高价值的中药材品种,且具有较好的地方传统和药用历史价值。
根据内蒙古生产实践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呼和浩特市巴盟及包头市阿拉善、察哈尔右翼左旗牧区,这几个地区出产的甘草品质较高,具有十分有效药用价值[2]。
甘草因性味苦涩而得名,远在原始社会东周及战国两汉南北朝时期,就曾记载,人们用生甘草汁入药来治病强身的最早确切应用实例,距今也已经有了将近2500多年[3]。
远在我国的晋代时期及两汉以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的中医药祖先们就已经有人发现并记载了,甘草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强身的一味良药,可以被称誉之为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的中药。
东汉建安末年南北朝时期,中医第一部实用之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上就曾首次明确提出把中药甘草列为一种滋补上品[4]。
农药剂型发展及草甘膦各种剂型的前景分析_黄启良

今日农药 2009. 4 23
今日农药
甘膦制剂,仅有 19 家登记草甘膦水剂、可溶粉剂、可 溶粒剂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剂型;而目前已获得草甘 膦农药制剂登记的企业超过 400 家(有 3 种剂型、36 种 规 格 、450 多 个 产 品 ), 其 中 登 记 10% 水 剂 的 有 182 家,41%水剂的有 156 家。 2 助剂是制约我国农药剂型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对于草甘膦(Glyphosate)这一世界性大吨 位品种,在目前原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技术与质量 水平的条件下,正确面对制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探 讨我国剂型发展的方向,对全面提高草甘膦制剂的 技术与质量水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药制剂的差距表现在三个层面
我认为我国农药制剂面临的问题可以用三个层 面的差距来表示,与国外的差距、与原药的差距和行 业内部的差距。 这在草甘膦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①与国外的差距
8.0
合计
65.7
表 13 混合废水的水质分析结果
废水名称
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1):10-18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2767.2023.11.0010孙博位,路文鹏,许培磊.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1):10-18.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孙博位1,2,路文鹏2,许培磊2(1.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2.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2)摘要: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是木兰科五味子属多年生的木质藤本植物㊂作为一味大宗道地药材,五味子对许多疾病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毒性㊂在现代医学中研究发现五味子有提高人体免疫力㊁抗抑郁㊁抗肿瘤㊁保护受损神经元,提高记忆力等作用,在医疗领域内应用较为广泛㊂本文对五味子的应用现状㊁品种选育㊁扦插㊁嫁接㊁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花芽分化㊁光合特性㊁植物营养元素等栽培生理,黑斑病㊁白粉病㊁女贞细卷蛾等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以及五味子甲素㊁五味子乙素㊁多糖㊁挥发油等活性成分药理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五味子今后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㊂关键词:五味子;栽培;活性成分;木脂素收稿日期:2023-06-23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004040-11Y Y );软枣猕猴桃㊁五味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吉财资环指 2022 1091号)㊂第一作者:孙博位(1999-),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果树遗传育种研究㊂E -m a i l :1351518183@q q.c o m ㊂通信作者:路文鹏(1969-),男,硕士,研究员,从事果树遗传育种研究㊂E -m a i l :182104074@q q.c o m ㊂ 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别名五味㊁山花椒,是木兰科五味子属多年生的木质藤本植物㊂其外形为不规则的球形或倒卵圆形,果实表皮在着色期到成熟期间由青绿色逐渐转变为红色或暗红色,果肉较为柔软,味道偏酸㊂五味子属植物在我国约有20种,其中药用植物约有19种㊂五味子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㊁河北㊁俄罗斯远东等北方地区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了两种五味子,分别为五味子(习称北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和华中五味子(习称南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s ph e n a n t h e r a R e h d .e t W i l s][1]㊂两者以黄河流域划分,南五味子主要集中在华南㊁四川㊁湖南等地㊂东北三省是北五味子的主要产区,野生五味子的年产量约为500~700t [2]㊂五味子是一种著名的药材,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果实㊂初始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并且被称之为上品中药,具有收敛肺气㊁滋养津液㊁养肾固涩㊁保护肝脏㊁镇静催眠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肾虚咳㊁梦遗滑精㊁久泄㊁心悸等症状[3]㊂‘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 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㊂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㊂2002年卫生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五味子等114种原料可以作为保健食品使用㊂五味子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道地药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了含有五味子的成方制剂117个,剂型以丸剂(35个)㊁片剂(27个)以及胶囊剂(22个)为主[4]㊂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五味子颗粒㊁五味子糖浆㊁生脉饮㊁补肾丸等㊂我国大部分产量应用于医药领域,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应用在酿酒㊁饮料㊁化妆品等方面㊂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上,检索以五味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共有353个,其中大多数以改善睡眠质量为主,其次是具有保护肝脏㊁调节免疫能力和延迟疲劳等功效[5]㊂马荣山等[6]通过一系列试验,生产发酵出颜色鲜艳㊁风味独特的五味子蜂蜜果酒㊂蒋超等[7]研制出一种五味子葡萄酒,制作方法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该产品既具有葡萄㊁五味子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保健的作用㊂此外,我国市场上还开发出五味子果醋㊁五味子果茶㊁五味子果糕㊁五味子果酱等产品[8]㊂目前关于五味子药理活性部分依旧是研究热点,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开发更优化的提取工艺,同时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进而发挥其药用功效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养生开始更为重视,但目前市场上有关五味子保健品的功效主要以改善睡眠为主,功能较为单一㊂后续可根据消费者需求以及五味子其他的药效功能开发相应的保健产品,以促进五味子产业的发展㊂鉴于此,本文梳理了五味子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㊁病虫害㊁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㊂111期 孙博位等: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1 五味子的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1.1 品种选育现状由于清林打柴等作业以及五味子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开发,依靠采收野生五味子用来制药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五味子生物学特性的同时,也开展了人工培育㊁扦插繁殖等试验,为五味子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收集五味子种质资源200余份并制定了‘五味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9],选育出来 红珍珠 嫣红 妍脂红 等多个新品种[10-12]㊂ 红珍珠是野生五味子通过无性繁殖并开展适应性试验最终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大小年现象轻㊁丰产性强等特点[10]㊂ 嫣红 由野外资源采集时发现的优良单株,代号为 P S -22,嫁接育苗而成,通过生物学观察发现其遗传性状稳定,抗病性强,果实品质优良[11]㊂ 妍脂红 为在靖宇县大门框村五味子栽培群体中发现的代号为 7N 5S 2的优良单株,经过绿枝嫁接而成,通过多年的产量观察㊁品质性状鉴定,综合性状良好[12]㊂张顺捷[13]建立了优良无性系测定园,并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对北五味子的种子处理㊁生长调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为北五味子的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㊂1.2 栽培生理特性1.2.1 花芽分化研究 北五味子是雌雄同株㊁耐阴喜光㊁抗寒性强㊁抗旱性差的植物㊂影响五味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雌花的数量,但由于雌花的分化比率不稳定,在生产中经常有大小年的现象出现,导致五味子的稳产性很差㊂因此,通过研究五味子花芽分化的诱导时期,花芽分化的临界期,并且通过合理施肥来促进雌花分化,以达到稳产的目的,对五味子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14]㊂研究表明,不同枝蔓的五味子雌花分化比率存在差异㊂李爱民等[15]将北五味子一年生枝条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叶丛枝的雌花数量为0,而中长枝的花芽分化及雌花分化比率较高,长枝的雌花分化率达到了43.2%㊂此外,不同种植位置的五味子雌花比例也明显不同,林间雌花数量为3.4%,而空旷地区雌花数量为51.2%㊂李爱民等[16]通过观察五味子的花芽分化,认为7月中旬为五味子雌雄分化的临界期㊂冬季修剪试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是提高五味子雌花比例的重要因素,光照条件越好,五味子的雌花比例越高,加大修剪的强度可以促进基芽的萌发率㊂宋金枝等[17]发现在花芽分化期,单位面积内五味子总花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㊂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施肥,提高每颗五味子的总花量,提高雌花的数量和雌花分化率,从而提高产量㊂1.2.2 地下横走茎研究 五味子的地下横走茎是其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器官,但也是与母体竞争养分的器官,如果大量生长,会造成雌花的分化比率降低,严重影响五味子的稳产性㊂王振兴等[18]通过观察地下横走茎形态发生规律发现,在栽培时先将子叶腋芽及其上部第1片真叶腋芽㊁第2片真叶腋芽切除,并在8月中下旬向其喷施抑制类的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抑制形成地下横走茎㊂刘丽莉等[19]在栽培过程中,让五味子横走茎的芽或枝条始终露出地面,使其不能产生地下横走茎,对促进雌花分化,保证产量具有积极的作用㊂王怀松等[20]认为每年在树体萌发后和落叶后两个时期剪除基部萌发的五味子地下横走茎,并彻底从地下拔出避免形成新的植株,对主蔓的生长以及树势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㊂随着五味子繁殖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培育不产生地下横走茎的五味子苗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五味子地下横走茎的问题,以推动五味子产业的快速发展㊂1.2.3 光合特性研究 五味子作为一种耐阴喜光的植物,其光合特性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㊂研究表明,五味子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㊂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变化,第一次光合速率高峰在11:00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第二次在14:00-15:00出现高峰,这表明五味子的光合作用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21]㊂不同栽培环境等因素导致五味子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㊂李爱民等[22]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五味子人工栽培园测得五味子光合速率最高值为8.25μm o l ㊃m -2㊃s-1㊂姚渝丽等[23]在吉林农业大学北五味子栽培基地进行测试,光合速率最高达到23.44μm o l ㊃m -2㊃s-1㊂张庆田等[24]针对栽培架势对五味子光合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棚架栽培的五味子叶片的光合速率要高于用篱架栽培的五味子,采用合理的栽培架势增加五味子的通风透光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五味子的丰产稳产㊂1.2.4 土壤施肥研究 土壤肥力是栽培的基础,合理施肥是保证五味子的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㊂李爱民等[25]针对北五味子栽培区域无霜期短的特点,在8月中下旬采果前进行施肥,并将有机肥1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11期和速效性氮钾肥混合施用,使结果株率提高到96.43%㊂徐宁等[26]研究表明,不同的水肥管理技术对五味子产量均有影响,其中草炭处理作用最为明显㊂草炭处理能增加土壤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增加五味子产量㊂此外,数据显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五味子产量相关性极为显著㊂草炭有改良土壤环境的作用,可提升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及有机质含量,经过草炭处理的土壤有利于五味子产量的增加㊂杨雨春等[27]针对配方施肥对北五味子高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N ㊁P ㊁K 的影响效应为N >K >P ,最佳施肥量为100ʒ0.72ʒ1.30㊂王志新等[28]连续三年对五味子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五味子增产的效果显著,其中以施用氮肥150k g ㊃h m -2㊁磷肥150k g ㊃h m -2㊁钾肥90k g ㊃h m -2的施肥量配比增产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46.3%㊂合理的施肥对于作物的增产有促进的作用,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进行的配方施肥,3种肥料交替施用可显著提高五味子的产量㊂根系和叶片中的养分含量能够直接反映土壤中的养分供给能力,植物的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某种养分会导致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影响品质㊂徐海军等[29]研究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五味子茎叶全氮含量㊁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㊂五味子的苗木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不同的氮素形态比例的吸收以及利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幼苗生长存在明显的联合效应[30]㊂丛毓等[31]研究发现,5年生五味子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的含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㊂磷元素含量在展叶期至浆果生长初期下降,在浆果生长中㊁后期显著提高,在果实成熟后期至植株枯萎时显著降低㊂钾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浆果生长后期小幅度上升后又缓慢下降㊂于志民[32]对黑龙江3个主产区的野生五味子进行采样分析,植株不同器官钾元素含量顺序为,果实>花>叶>根和茎㊂1.3 繁殖技术研究1.3.1 扦插繁殖 有关五味子繁殖的研究越来越多,方法也从实生苗培育发展到扦插繁殖㊁嫁接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等多种繁殖方式㊂李爱民等[33]在初夏时期对五味子进行绿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00m g㊃L -1的N A A 处理的生根率高达90.9%㊂在硬枝扦插试验中,用200m g ㊃L -1的I B A 处理的生根率平均为88.3%,最高达到92.5%㊂判断初夏为最适宜扦插的时期,过早或过晚都有可能影响五味子插条生根㊂林昊[34]认为6月份为五味子绿枝扦插的最佳时期,用珍珠岩和草炭按1ʒ1的比例混合基质的扦插生根率高达82.5%㊂陈建军等[35]在硬枝扦插试验中,用150m g㊃L -1A B T 1号生根粉处理可使五味子生根率达到87.0%㊂但由于扦插繁殖速度慢㊁成苗率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使良种的应用受到了限制㊂这一问题影响了五味子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优良单株得以保存,提升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繁殖速度㊂1.3.2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无性繁殖的一个重要方法,对苗木的良种繁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㊂李爱民等[36]用硬枝劈接法使五味子嫁接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88.0%㊂但该方法操作不易,应用推广受到限制㊂艾军等[37]采用芽苗嫁接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苗木,具有低成本,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特点,嫁接成活率达到95%左右,同时由于提早结果还避免了地下横走茎的产生㊂刘志文[38]经过多年研究,在五味子繁殖技术上采用绿枝劈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目前嫁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对繁育良好的苗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繁育出更优质健康的苗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㊂1.3.3 组织培养繁殖 随着五味子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高产优质的五味子需求日益增加,五味子的组培快繁技术至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㊂目前,五味子组织培养以M S ㊁B 5以及N 6等培养基为主,而激素则以B A 及N A A 为主㊂刘丽娟[39]以五味子的茎㊁茎段和叶作为外植体培养于添加了N A A 和6-B A 的M S 培养基上,结果显示,在6-B A1.0m g ㊃L -1+N A A0.2m g㊃L -1的M S 培养基上,茎段的愈伤组织最好,并且有芽的分化,判断茎段为最佳的外植体㊂李兴亮等[40]以五味子的带芽鳞的休眠芽㊁不带芽鳞的休眠芽和水培的新梢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分化率达到了95%㊂水培的五味子嫩茎由于在室内培养具有污染率低㊁存活率高等特点,是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外植体㊂朱俊义等[41]以五味子的嫩茎段㊁叶片㊁叶柄等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嫩茎段的愈伤诱导率达到75%,叶片的效果最差㊂张晓薇等[42]用改良B 5+6-B A2.5m g ㊃L -1+N A A0.1m g ㊃L -1的培养基,将五味子嫩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提升到90%㊂武立丹等[43]采用N 6+6-B A2.0m g ㊃L -1+2111期 孙博位等: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N A A1.0m g㊃L -1培养基,使五味子嫩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5.1%㊂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使许多优良单株品种得以保存和快速繁殖,这一技术的发展为五味子的繁殖提供了更为高效的途径,提升了五味子品质,加快繁殖速度,实现工厂化育苗,满足了生产需要㊂2 病虫害研究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㊂不断扩大五味子栽培规模后,五味子易发生病虫害㊂正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是促进五味子丰产稳产的关键性措施㊂目前已经发现的病害有:黑斑病㊁白粉病㊁叶枯病㊁根腐病㊁果腐病㊁细菌性溃疡病[44]㊁炭疽病[45]等㊂虫害有:女贞细卷蛾㊁黑绒金龟子㊁卷叶虫㊁柳蝙蝠蛾㊁康氏粉蚧等[46]㊂2.1 病害2.1.1 黑斑病 6月上旬至8月下旬时黑斑病易在空气潮湿㊁雨水偏大的地方发生,主要危害叶片㊁果实和新梢㊂艾军等[47]连续2年对五味子的病叶㊁病果和病枝进行采集分离培养,均分离出交连孢霉,鉴定为黑斑病的病原菌为交连孢属真菌㊂赵峻生[48]研究表明用代森锰锌50%浓度的可湿性粉剂对黑斑病的治理有良好效果㊂刘海龙[44]研究表明针对黑斑病施用多菌灵㊁甲基托布津㊁福美双㊁世高这4种药剂抑菌效果较为明显㊂许伟民等[49]研究表明嘧霉胺对黑斑病室内抑菌和田间试验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1.52%,其次寡雄腐霉㊁嘧菌环胺㊁苯醚甲环唑㊁硅唑㊃咪鲜胺等也可以作为首选药剂㊂2.1.2 白粉病 白粉病在6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干旱天气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㊁新梢和果实[50]㊂经过鉴定五味子白粉病的病原菌为五味子叉丝壳菌,该菌具有侵染力强㊁传播性快等特点[51]㊂邓勋等[52]研究表明良美6000倍液处理对北五味子白粉病效果最好,防效达到97.01%,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并且成本较低,可以满足广大农户防治的需求㊂回云静等[53]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对五味子的白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在75%以上,并且可以促进五味子有机物的合成,增加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㊂邓勋等[54]研究表明,阿米西达800倍液可有效防治白粉病,防效达到87.82%;多抗霉素800倍液防治效果为80.08%,施用多抗霉素之后提高了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㊁叶绿素含量以及C A T 酶和P O D 酶活性,对五味子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㊂2.1.3 根腐病 根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时易发病,经过鉴定根腐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属引起[55]㊂对比发病规律㊁发病症状和病原菌,推测根腐病和茎基腐病为同一种病害㊂傅俊范[55]研究表明在发病前用50%浓度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绿亨1号4000倍液灌根可以预防五味子茎基腐病㊂千日善等[56]研究发现交替施用嗜肤菌净㊁扑海因1500倍液㊁凯生1200倍液进行灌根可以有效防治根腐病㊂2.1.4 细菌性溃疡病 五味子细菌性溃疡病目前只有刘海龙[44]有过报道㊂经鉴定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为欧文氏菌属,主要危害叶片,新叶发病较多,老叶很少发病㊂试验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建议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㊂2.2 虫害2.2.1 女贞细卷蛾 女贞细卷蛾主要以幼虫危害五味子的果实㊁种子等㊂在吉林地区每年发生2代,第1代在6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第2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盛期㊂王玉兰等[57]研究表明女贞细卷蛾的幼虫可被一种寄生蜂寄生,适当减少施药的次数和浓度有利于天敌的繁殖,对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㊂艾军[50]用20%浓度的溴氰菊酯或5%浓度的来福灵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达到了90%㊂李慧丽[58]发现女贞细卷蛾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可以利用杀虫灯或者含有糖和醋的溶液来进行诱杀㊂2.2.2 黑绒金龟子 黑绒金龟子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根部㊂每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危害盛期㊂许玉国等[59]发现由于黑绒金龟子的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可以用杀虫灯或者普通的电灯等进行诱杀㊂李慧丽[58]用毒谷诱杀地下的害虫也有一定的效果㊂阎红玉[60]用翻炒后的谷糠与水和敌百虫混合成溶液,均匀地撒施在地面上,可以有效诱杀黑绒金龟子,减少对植株造成的伤害㊂2.2.3 其他虫害 卷叶虫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在卷叶前用80%浓度的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卷叶后用40%浓度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61]㊂美国白蛾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可以用25%浓度的灭幼脲1500倍液或20%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进行防治[62]㊂柳蝙蝠3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11期蛾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干,可以采用5%浓度的来福灵乳油200倍液或者20%浓度的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喷施,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63]㊂康氏粉蚧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条㊁叶片㊂果实,在若虫形成介壳前可交替喷施10%浓度的氯氰菊酯1000倍液㊁20%浓度的速杀灭丁㊁25%浓度的蚧死净乳油等;有介壳后可以喷施0.3%浓度的柴油乳剂[45]㊂桑白蚧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条,可以用菊酯类药剂进行防治[64]㊂3 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五味子在我国应用治疗某些疾病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㊂五味子药理活性成分丰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医学人员在临床中首次发现五味子对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改善效果[65],直至现在,有关五味子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依旧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㊂五味子中化合物有200余种,主要包括木脂素㊁多糖㊁有机酸㊁挥发油㊁维生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等[66]㊂3.1 木脂素木脂素是五味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木脂素结构为联苯环辛二烯类型,如五味子甲素㊁五味子乙素㊁五味子醇甲等㊂L i u 等[67]在1978年从华中五味子果实里分离出5种新木脂素,将其命名为s c h i s a n t h e r i n A~E ㊂在五味子双色变种中L i u 等[68]分离出9种新的木脂素,命名为s c h i s a n t h e r i n A~I㊂在五味子茎和叶中L i u 等[69]分离鉴定出新的木脂素s c h i s a n p r o pi n i n ㊂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五味子中分离鉴定出40余种木脂素[70]㊂3.1.1 五味子甲素 五味子甲素具有消炎㊁抗氧化等作用㊂K w o n 等[71]研究发现五味子甲素对L P S 引起的细胞炎症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得出,五味子甲素对于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具有治疗的潜力㊂W a n g 等[72]研究发现五味子甲素减少了D N (慢性炎症性疾病)模型中由线粒体损伤引起的高葡萄糖导致的铁死亡和细胞焦亡,降低了D N 模型中的炎症,证实五味子甲素对D N 或其他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㊂许红等[73]对小鼠I B D 模型给予五味子甲素后,可显著缓解结肠损害等症状,这一现象表明五味子甲素有可能成为治疗炎性肠病的药物之一㊂J e o n g 等[74]研究发现,由高脂肪高胆固醇引起的N A F L 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小鼠在给予五味子甲素后,通过调节脂质代谢㊁氧化应激和粪便脂质排泄显著降低了肝脏的游离脂肪酸㊁甘油三酯的含量,避免肝脏中胆固醇的积累,这说明五味子甲素可能是预防和改善N A F L D 的一种新型的有效天然化合物㊂3.1.2 五味子乙素 五味子乙素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是五味子木脂素中最有效的神经保护剂㊂L e e 等[75]研究发现M C A o (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给予五味子乙素后消除T N F -α和I L -1β的蛋白表达以及MM P -2和MM P -9的降解,大鼠的脑梗塞面积小于对照组,有效改善神经偏瘫,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㊂王钦等[76]对抑郁大鼠模型给予五味子乙素干预后进行悬尾㊁强迫游泳等行为学试验,发现用药后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的漂浮时间显著增加,试验表明五味子乙素可通过调节大鼠的B D N F 和T r kB 等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㊂B a 等[77]对P D (帕金森病)小鼠试验中发现,给予五味子乙素后能调节m i R -34a 表达来增加多巴胺细胞对6-O H D A 诱导的神经元死亡,抑制了N r f 2通路,起到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㊂李佳芮等[78]针对五味子乙素对A D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研究中发现,在应用五味子乙素干预后小鼠的海马神经细胞排列规整,细胞水肿显著减轻,抑制神经元线粒体凋亡,保护受损的神经元,能有效改善A D 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㊂3.1.3 五味子醇甲 五味子醇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早版)“2020版中被作为检测北五味子质量的标准,也是鉴别南北五味子的物质之一,具有保护神经㊁增强认知㊁镇静催眠等作用㊂S o n g 等[79]在对五味子醇甲治疗A D 大鼠认知能力试验中发现,在给予五味子醇甲干预后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由链脲佐菌素诱导的N F -κB 信号传导,改善神经炎症和内质网的应激,提高A D 大鼠的认知能力㊂Z h a n g 等[80]推测五味子醇甲是通过调节GM (肠道菌群)的失衡来达到治疗A D 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调节大脑㊁血浆和粪便中紊乱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使代谢水平逐步还原到正常状态,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含量,减少A D 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丢失,改善A D 大鼠的认知障碍㊂Z h a n g 等[81]研究发现五味子醇甲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运动活性,并且能抵消由咖啡因引起的小鼠睡眠障碍,证实其具有镇静催眠的功能㊂3.1.4 其它木脂素 M a o 等[82]研究发现五味子丙素可以修复A D 小鼠损伤的神经元,经过处理41。
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王伟民,董茂锋,唐红霞,等.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J].杂草学报,2020,38(4):1-6.doi:10.19588/j.issn.1003-935X.2020.04.001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王伟民,董茂锋,唐红霞,张 栩,温广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201403)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已经被大面积种植,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草甘膦对转基因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草甘膦在玉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磷酸的毒性等进行相关概述,以期为我国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安全性;最大残留限量;毒性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20)04-0001-06ResearchProgrcessin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WANGWei min,DONGMao feng,TANGHong xia,ZHANGXu,WENGuang yue(InstituteforAgri-FoodStandardsandTestingTechnology,Shangha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Shanghai201403,China)Abstract:Withtheresearchandprogressintransgenictechnology,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hadbeenplantedinlargeareas,anditisexpectedtowouldbewidelyappliedadoptedinagricultureinthenearfuture.Foodsecuritywiththedevelopmentoftransgenicglyphosate-tolerantmaizeisalwaysthefocusofgreatinterestintheworldwide.Thisarticlegavegivesanoverviewonthesafetyofglyphosate-tolerantmaize,glyphosateweedcontrolefficacyofglyphosate,itsmaximumresiduelimitofglyphosateincorn,andaboutthetoxicityofglyphosateanditsmetaboliteaminomethylphosphonicacid,etc.,providingsomereferenceonconsideringthecommercialplantingationoftransgenicmaize.Keywords:glyphosate;transgenicmaize;security;maximumresiduelimit;toxicity收稿日期:2020-09-17基金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编号:2018ZX08015001-003-00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学科领域建设专项[编号:农科国推2019(匹配-15)]。
甘草抗氧化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甘草抗氧化现代研究进展李念虹',化敏2,戴衍朋',石典花',周倩1(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其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对甘草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甘草抗氧化性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扩大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375(2020)12-0717-005doi:10.13506/ki.jpr.2020.12.008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lycyrrhizaU MaMo昭'出%Min2/Qzan7(7.Shando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丿inan250074,China;2.Shandong^/ni^ersiiy ofTra^iiionaZ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Abstract:As a common Chinese medicine,GZycyrrhiza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As a natural antioxidant,its antioxidant activ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Zycyrrhiza antioxida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GZycyrrhiza;Antioxidant activity;Research progress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Zycyrrhiza uraZensis Fisch.)、胀果甘草(GZ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Zycyrrhiza gZ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草研究报告ppt课件

1
第一章 甘草概述
1. 甘草的定义 2. 甘草的特性 3. 甘草主要的栽培方法 4. 甘草的产业链分析
2
又名蜜草,以味道甜而得名。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
自古还有“灵草”、“国老” 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
的美名。甘草 为豆科多年 说。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
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 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
成百上千种,且用量还在不断增加。
17
国际甘草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甘草并非中国独有的植物药,全球已 发现的甘草约有 24 种,其中中国出 产11 种甘草,且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尤其是巴基斯坦、 印度、 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 库曼斯坦等国,均有甘草资源分布, 但这些国家并 不将其作为药材使用。
甘草相关食品
用于糖果、巧克力、口香糖,兼有润喉、 消炎、洁齿的功效。用于酱油及腌制品, 可以抑制盐味,增强风味;用于面包、蛋 糕、饼干等食品,具有味甜、柔软、疏松、
增泡的效果。
甘草相关药品
甘草片、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口服液等 等。
6
第二章:全球甘草行业的发展特点
1. 甘草用途多样,市场需求领域多样 2. 甘草产量很大,但面临诸多挑战 3. 行业供需两旺,价格平稳运行
种植国家数量增多, 市场供给增大,对 品质要求更为苛刻!
9
行业供需两旺,价格平稳运行
这两三年,甘草行情好,农民也因此受益, 甘草的种植面积还在 扩大,这其中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是不可忽视的,再一年、两年甘草可采面积还会增加,同样甘 草产量也会增加。甘草供给的增大,是甘草价格稳定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家及个 人认识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轮休分批采挖或大 力发展旅游业, 可采甘草的面积实际采挖下来的量不是很大。这样也就减小甘草产量增加幅度, 减缓对市场行情冲击。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草甘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草甘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的非选择性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草甘膦的应用领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草甘膦首次于1970年代问市,由美国农业化学公司(Monsanto)所研发。
它主要通过干扰植物体内的芽分裂酵素,阻碍其生长发育,从而实现除草的效果。
与传统除草剂相比,草甘膦不仅能有效杀除广谱杂草,而且对许多农作物具有相对较好的耐受性。
因此,草甘膦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除草管理中,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劳动力成本,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草甘膦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农业、园林、林业和工业等。
在农业方面,草甘膦广泛应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除草管理中。
在园林和林业中,草甘膦被应用于公共绿地、园艺和林木的除草中,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保持绿地的整洁和景观效果。
在工业方面,草甘膦被用作铁路、道路及工地等生活和工作区域的除草剂。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芽分裂酵素EPSP合成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该酶是植物体内的一个关键酶,参与了芽分裂酶对花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了植物体内的破裂细胞壁蛋白质的合成。
草甘膦与该酶结合后,阻碍了破裂细胞壁蛋白质的合成,导致植物细胞的死亡和生长发育的抑制。
近年来,对草甘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相关的许多新发现和争议不断涌现。
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草甘膦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草甘膦残留可能对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等造成毒害;草甘膦还可能对有益昆虫、鸟类和蜜蜂等造成间接伤害。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认为,草甘膦的毒性相对较低,正常使用下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危害。
针对草甘膦的应用和研究,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政策和立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例如,欧盟在2017年重新批准草甘膦使用时,对使用量和残留限值进行了严格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302O ate)
+ 甘乌内酯 ( Glyuranolide)
+ 乌拉尔甘草甙甲 (Uralsaponin A)
+ 乌拉尔甘草甙乙 (Uralsaponin B)
+
马齐墩酸 (Macedonic acid)
+ + + + + 马 齐 墩 酸 甲 酯 ( Macedonic acid
化 合 物
乌拉尔 刺毛 光果 胀草 刺果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佛来心甙 (Violant hin) 异佛来心甙 ( Isoviolant hin) 异夏佛托甙 ( Isoschaftoside) 夏佛托甙 (Schaftoside) 甘草黄酮 A (Licoflavone A) 乌拉尔醇 (Uralenol) 光甘草酚 ( Glabrol) 乌拉尔宁 (Uralenin) 异补骨脂甲素 ( Isobavachin) 甘草素 (liquiritigenie) 甘草甙 (Liquiritin) 甘草素24’2芹糖基 (1 →2) 葡萄糖 甙 (Liquiritigenin24’2apiosyl (1 →2) glucoside) 槲皮素 (Quercetin) 山奈酚232O2β2D2葡萄糖甙 (Ast ragali n) 32羟基光甘草酚 黄 (32Hydroxyglabrol) 甘草查尔酮甲 (Licochalcone A) 酮 甘草查尔酮乙 (Licochalcone B) 类 刺甘草查尔酮 ( Glypallichalcone) 异甘草素 ( Isoliquiritigenin) 异甘草甙 ( Isoliquiritin) 新异甘草甙 (Neoisoliquiritin) 异甘草查尔酮鼠李糖甙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草原与草坪 季刊 2000 年 第 2 期 总第 89 期
13
表 1 五种甘草的三萜皂甙及黄酮成分
类 型
化 合 物
乌拉尔 刺毛 光果 胀草 刺果 类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甘草 型
glycyrrhetic acid)
242羟 基 甘 草 次 酸 ( 242Hydroxy
+ + glycyrrhetic acid)
+ + 112脱氧甘草次酸 (112 Deoxy gly2
cyrrhetic acid)
+ 242羟基甘草次酸甲酯 (Met hyl 242
hy droxyglycyrrhetate)
+ + + + + 18α2羟 基 甘 草 次 酸 甲 酯 ( Met hy1
+ + + 18α hydroxyglycyrrhetate)
+ 甘草内酯 ( Glabrolide)
胀果皂甙 I2IV ( Inflasaponin I2IV)
+ 欧甘草酸 (Liquoric acid)
+ 光甘草酸 ( Glabric acid)
+ ++ + +
+ ++ + +
+ ++ + +
+ ++ + +
+
+
+
(4’2O2met hyl2coumestrol)
+
+ + + + + 甘草酸 ( Glycyrrhizic acid)
+ + + + + 甘草次酸 (18β2Glycyrrhetic acid)
+ + 18α2羟 基 甘 草 次 酸 ( 18α2Hydroxy
甘草酸与抗生素 、纤维素 、生物碱类都可生成复 盐 ,复合后有的可使药理作用加强或互补 ,有的可使活 性提高 ,毒副作用降低 ;还有的产生新的药理作用 。如 我国研制生产的甘氯喘系甘草酸单铵盐与氯喘碱的复 盐 ,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良药 。某些生物碱类抗癌药 , 临床常发生严重的胃肠道变态反应及骨髓抑制等副作 用 ,而单铵盐对此类抗癌药物有解毒作用 ;我国试制成 的甘草酸链霉素盐可显著减免硫酸链霉素的毒副反 应 ,而抗结核疗效不变 ,甘草酸与泛醇络盐可作氯化 汞 、组胺 、烟碱及毒嘧啶等的解毒剂 。
+ met hylester)
+ 212羟基马齐墩酸甲酯 (刺果酸甲
+ 酯 ) ( 212Dehydro2pallidifloric acid
+ met hylester)
+
刺果甘草酸 ( Glypallidifloric acid)
+ + + + + 三 异甘草内酯 ( Isoglabrolide)
+ + + + + 萜 3β,242二羟基剂墩果211 ,13 (18)2
+ + 皂 二烯230 羧酯甲酯 ( Met hyl 3β,242
+ 甙 dihydroxyolean211 , 13 ( 18 )2diene
+ + + + + + +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2
Grassland and Turf (Quarterly) 2000 No . 2 ( Sum No . 89)
甘草的利用研究进展
张 继 , 姚 健 , 丁 兰 , 郭守军 , 杨永利
(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 乌拉尔甘草 、刺毛甘草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刺果甘草等 5 种甘草从资源分布及在医药 、畜 牧 、食品 、化工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对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甘草酚 ( Glycyrol)
+
++++
异甘草酚 ( Isoglycyrol)
+
++++
甘草香豆素 ( Glycycoumarin)
黄 异甘草香豆素 + ++++
+
+ + + 酮 ( Isoglycycoumarin)
+
类 胀果香豆素 ( Inflacoumarin)
+ 4’2O2甲基2香豆醇
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 ,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 疏勒河沿岸 。 1. 4 刺果甘草 ( G. pallidif lora)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 东 、江苏 、河南 、陕西 。
收稿日期 : 1999 - 10 - 11 作者简介 : 张继 (1963~) ,女 ,陕西省临潼县人 ,副研究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硕士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工作 。
1. 5 刺毛甘草 ( G. aspera) 我国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阿尔泰地区没
有分布) 。
2 在医药中的应用
2. 1 化学成分 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 ,已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国
内外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 ,在查阅了 大量的文献资料后 ,将主要化学成分归纳如下 (表 1) 。 2. 2 药理作用及应用
1 资源分布
1. 1 乌拉尔甘草 ( Glycyr r hiza uralensis) 乌拉尔甘草分布甚广 ,我国西北 、东北 、华北地区
均有分布 (新疆 、甘肃 、青海 、陕西 、宁夏 、内蒙古 、河北 、 山西 、山东 、辽宁 、黑龙江) 。 1. 2 光果甘草 ( G. glabra)
光果甘草我国仅产于新疆 。 1. 3 胀果甘草 ( G. i nf lata)
关键词 : 甘草 ; 研究进展 ; 利用 中图分类号 :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1863 (2000) 02 - 0012 - 06
甘草具有抗寒 、耐热 、耐旱 、抗盐碱等优良特性 ,适 生性强 ,生命力旺盛 ,为干旱 、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植物 资源之一 。甘草的地下部分具有清热解毒 、止渴祛痰 、 补脾和胃 、调和诸药等功效 。中医处方离不开甘草 ,俗 称“十方九草”,自古至今 ,广为药用 ,兼有“国老”的尊 号 。甘草的地上部分粗蛋白 、粗脂肪含量高 ,粗纤维含 量较低 ,饲喂效果与紫花苜蓿相似 ,产出报酬略高于紫 花苜蓿 ,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 ,具有其它牧草所不具 有的双重作用 。本文对五种甘草即乌拉尔甘草 、刺毛 甘草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刺果甘草从资源分布及医 药 、食品 、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 了整理总结 ,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