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良褚文化

良褚文化

良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遗址位置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

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

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文化背景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太湖之美历史背景介绍

太湖之美历史背景介绍

太湖之美历史背景介绍
太湖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水源之一。

太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夏朝,是中国南方
文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太湖周边的湖畔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太湖之美的历史背景。

太湖周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早期的夏、商、周、春秋战国到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都有
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留存于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城、周庄古镇、东山岛古民居等。

太湖还是古代航运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宋代和元代,太湖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许多商人和旅行家都选择通过太湖来往于南北之间。

这些商人和旅行家的来往,也带动了太湖周边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因此,太湖也被誉为“江南水乡的明珠”。

太湖之美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还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

太湖周边有着大片的湿地和森林,是中国南方的生态重心之一。

太湖的水质也一直受到关注,因为它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
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总之,太湖之美的历史背景非常丰富多彩,它不仅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古代航运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并且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

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湖州旅游发展中的定位作者:李建录姜捷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0期摘; ; 要:本文探讨太湖文化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太湖文化特色,对湖州城市旅游宣传尤其是城市文化旅游宣传定位进行研究。

笔者提出提高湖州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形象宣传力的对策,以期为湖州“南太湖新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一定的文化支持。

关键词:太湖文化; ; 湖州旅游; ; 发展定位一、太湖文化的内涵根据前人考古研究发现: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按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为其发展序列,这四个时代的文化便可算作是太湖文化的滥觞。

太湖文化首先表现为太湖水文化。

一方面,太湖水文化包含着渔文化、鱼文化、水运文化、桥文化等多种多样的地方水文特色文化。

太湖蟹与太湖三白(银鱼、白魚、白虾)听来便让人垂涎。

还有太湖珍珠,又名太湖珠,不但拥有装饰美化的功能还可作为药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另一方面,太湖水文化孕育了太湖文化,是太湖流域发展本土文明和的开端和源泉,例如,稻作文化、竹文化、孝文化、饮食文化、蚕桑文化等。

在此,最值得一说的是太湖稻作文化,太湖流域自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河姆渡、马家浜和崧泽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米粒、稻谷等物,展现出了丰富的稻作文化。

凌先有在《太湖水文化》中提到“游修龄在《稻的发展与吴越文化》中说,在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有各自农作物的历史文献中,稻占总字数的34%,居各类农作物之首。

在全国稻文献量中,以太湖地区首居”[1]。

在这样深厚的原始文明的积淀下,太湖流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愈发蓬勃发展。

又如湖笔文化,湖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秦时,蒙恬将军行军路过太湖,以太湖水磨墨书写成就一代佳话。

再看孝文化,孝子冬天卧于太湖冰面为生病母亲抓得一鱼补身体,从太湖之孝繁衍而来的是湖州人民血液中更广博的孝义,湖州三县两区中的安吉县、德清县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故里,《孝丰县志》中专设一卷“孝友卷”,《德清县志》卷七“人物传”中专设一章“孝义”。

太湖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

太湖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

太湖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一、历史悠久的太湖文化积淀太湖地区作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一地区曾是古代吴越文化中心,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在太湖地区得到了鲜明体现。

太湖地区的历史悠久不仅体现在吴越文化的传承,还可从历代遗存中窥探。

例如,太湖地区众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南宋时期的木构建筑、明清时期的园林,以及宋代的太湖石等,都是太湖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和风情。

二、湖光山色与文人墨客的交融太湖的湖光山色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之源。

自古以来,太湖地区出现了众多文人墨客,他们以山水为背景,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太湖文人墨客的创作无不融入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与太湖的山水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太湖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太湖地区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外,还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例如,太湖周边地区盛行的端午龙舟赛、舞狮表演等,都是源自千百年来的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仍然保持着活力,成为太湖地区文化传承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太湖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

例如,在太湖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中,人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保留了太湖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太湖的饮食文化太湖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太湖的食材资源丰富。

太湖的饮食文化以清淡为主,注重原汁原味和营养健康。

太湖的美食以新鲜的湖鲜为主,如太湖银鱼、鲥鱼等,这些鱼类因为生长在太湖的湖水中,因而更加肥美可口。

此外,太湖地区还以米粉、豆腐脑等地方特色小吃闻名,为太湖地区增添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五、太湖的艺术表达与传统工艺太湖地区还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传统工艺而闻名。

例如,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独特的形态和纹理赋予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太湖地区的竹编工艺也非常有名,其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使得竹编作品成为太湖地区艺术文化的代表。

太湖介绍-精品文档

太湖介绍-精品文档

太湖介绍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太湖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太湖的自然环境•太湖的经济价值•太湖的社会文化意义•太湖的未来发展目录01太湖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貌特征太湖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观。

地理位置太湖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是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河流的冲积平原。

气候条件太湖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

太湖的地理位置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历史沿革吴越文化水利工程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三大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太湖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03太湖的历史渊源0201太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如苏州园林、无锡泥塑等。

文化传承太湖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文学作品太湖流域的民间信仰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太湖三山神等。

民间信仰太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02太湖的自然环境太湖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其地质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1. 1亿年前,受到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影响,形成了今日的太湖。

地质形成太湖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也包括一些低山和丘陵,湖面广阔,四周被山脉环绕,湖底地形复杂,湖岸线曲折多变。

地形特点太湖的地质和地形气候特点太湖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较大。

水文特征太湖流域面积约为3. 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湖水清澈,水域广阔,水生态系统多样。

太湖的气候和水文植物资源太湖的植物资源丰富,包括各种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和山地植物等。

其中,水生植物是太湖的重要生态群落,包括各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

太湖附近有哪些古镇?

太湖附近有哪些古镇?

太湖附近有哪些古镇?太湖,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之一。

太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周边山水相映成趣,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古镇。

本文将介绍太湖附近的几座著名古镇,让读者更全面了解太湖区域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一、无锡三国古镇无锡位于太湖东岸,是太湖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无锡以“太湖三国古镇”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有:1.崇安寺古镇:这座古镇以崇安寺而闻名,崇安寺是江苏省最大的古寺之一,也是无锡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古镇内有众多古建筑、庭院和街巷,保存完整,展示出古镇的历史韵味。

2.运河古镇:这座古镇是古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古镇上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运河沿岸的石桥,给人一种宛如时光倒流的感觉。

无论是漫步运河畔,还是在青石板街上走走,都能感受到百年历史的沧桑感。

3.蠡园古镇:这座古镇以蠡园而闻名,蠡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聚集地。

在蠡园古镇,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园林景观,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苏州古镇苏州,古称“吴郡”,位于太湖西岸,是江苏省下属的地级市。

苏州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园林而闻名于世,太湖附近的古镇也同样充满魅力。

这里介绍几座值得一游的古镇:1.同里古镇:这座古镇距离太湖不远,在苏州市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古镇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老宅,另外还有特色的古运河和街巷,独具江南韵味。

2.周庄古镇:这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古镇,位于苏州市昆山市境内,也是太湖附近最具知名度的古镇之一。

周庄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古老的建筑而广受游客喜爱。

3.木渎古镇:这座古镇位于苏州市中心地带,是苏州最古老的镇子之一。

木渎古镇是个小巧玲珑的江南古镇,里面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虽不如周庄热闹,但更加原生态和宁静。

三、湖州古镇湖州,位于太湖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也是太湖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环太湖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环太湖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环太湖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环太湖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纳入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环太湖地区一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各种文化元素交织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变迁。

一、环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环太湖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在这里做起了陶器。

周朝时期,吴王夫差在越国招亲中选中西施,引起了文化圈的轰动。

这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苏州的拙政园、虎丘山、灵岩寺、天平山、周庄古镇、甪直古镇等,和无锡的灵山大佛、鼋头渚、太湖明珠等。

这些古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环太湖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环太湖地区的文学艺术环太湖地区历史悠久,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十分繁荣。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巅峰时期,苏州、杭州等地成为官员文人聚集的地方。

在这里,文人雅士辈出,如苏轼、文天祥、陆游、杨万里、洪升等诸多文豪。

他们的诗词歌赋和散文随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著名的苏派诗歌更是让环太湖地区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章。

三、环太湖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环太湖地区的手工艺也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盛产丝绸、剪纸、刺绣、扇子、漆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其中以苏州刺绣、嘉兴桥头堡剪纸、无锡鲢鱼锅、绍兴黄酒、苏州拇指古琴、徐州徐州剪纸等闻名中外。

这些手工艺品凝聚了环太湖地区居民的智慧和心血,不仅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环太湖地区的美食文化环太湖地区是中国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

无锡的阳山酱排骨、盐水鸭和十八湾绣球、苏州的沙茶面、松鼠桂鱼等都是环太湖地区的传统美食。

与此同时,这里还发明了一些特别的食品,如三鲜豆皮、着火冰等,使环太湖地区成为中国美食之乡,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太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太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太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深埋传统文化与璀璨自然美景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处,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因其广阔壮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备受关注。

太湖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四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同时这里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将中国的千年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太湖的所有魅力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游玩观赏,也成为了一座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

千年文化的遗风自古以来,太湖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是天下大市之一,是经济文化的重心,也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融点。

从商代到汉唐,太湖周边文化不断繁荣,古代人们利用太湖的便利发展了农业、渔业、瓷器制造、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这里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水乡文化,展示着江南的文明瑰宝。

湖边散落着许多历史遗迹,如苏州金鸡湖畔的白蛇传说,南京钟山风景区中的大报恩寺,还有江阴澄湖岛的诸葛亮墓。

在此,你可以寻找到历史与传说的共同点,也可以体会到文化和艺术的风采。

太湖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生态的和谐和人文的和谐。

太湖周边居民生活依赖于湖泊,太湖与环境的关系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这里孕育出了许多名人,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明代书画家徐渭,清代经学家钱谦益,现代爱国人士洪叶民等。

正是这些名人和故事,让太湖更加具有文化韵味,给湖边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自然美景的丰富太湖自然美景也是不可错过的景象,它的水域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各种草木花卉和动植物秀丽繁多。

湖区山峰耸峙,洞栖幽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走在太湖畔,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力量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这就是太湖的独特魅力。

太湖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四周环绕的水乡小镇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如上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姑苏水乡,以水上交通为主要特色,可以从玹珑苑停车场坐小火车环游全城。

吴中古城则是一个富有历史传统的小镇,有着独特的明清书院和古镇建筑,仍保存着古时的街巷风貌,可以让人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自然的美。

太湖的名胜古迹也是众多,如苏州太湖新民桥,黄山太极峰和南山竹海,无锡灵山大佛和宝华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

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

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文化古遗址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10余处,其中离太湖10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

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

2004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376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25件。

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一)、大禹治水遗迹《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

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

(二)、吴越相争遗迹1、吴越古战场遗迹。

《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

《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明日将舟战于江(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明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

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现藏吴江博物馆。

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10余件。

2、韭溪。

平望镇西北、距太湖五、六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

这条小溪,本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增。

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在这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攻吴。

一天,屯驻在小溪边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之际,上面突然传下急令来,说是接到谍报,吴王已将相国伍子胥诛杀,灭吴时机成熟,马上进兵攻吴。

“军令如山倒”,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

顿时,小溪上到处飘浮着韭菜叶,溪水显得越发碧绿了。

越兵渡太湖,穿石湖,攻灵岩,一下就杀到了夫差所在的馆娃宫。

越国灭吴后当上了霸主,这条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3、思范桥、范蠡钓台、范蠡祠等。

古镇震泽市河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大的古石桥,东边的那一座就是上面已提及的禹迹桥,西边那一座叫“思范桥”。

思范桥桥名中的“范”,指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当年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同乘一船观赏太湖渺茫空濛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镇区之南的斩龙潭,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其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

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造一高台,每逢晴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

后范蠡去齐国经商,他走后,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

思范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上有两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西向是“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

4、吴王离宫。

据清《震泽县志》记载,在原吴江十五都、十六都(今铜罗、青云、桃源一带),建有吴王夫差的三座离宫,分别名为“前宫”、“后宫”和“西宫”,后离宫不存,但当地仍以这些宫名为村名。

5、伍子滩、御儿滉、鬼头潭等。

伍子滩,据《分湖小识》载,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为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渡河之处。

传说吴越两国当年以分湖为界争战,伍子胥在湖中筑点将台,操兵以战,神策虾兵蟹将相助伍子胥,故而该湖中所产的紫须蟹亦名“子胥蟹”。

以前,“分湖八景”中有“胥滩古渡”,《分湖赋》中则曰为“胥塔古渡”。

御儿滉,在黎里古镇西南,当年越国伐吴时,两军相御在此,清《黎里志》上刊录着几首吟咏御儿滉的古诗,其中一首为“青燐没野苕,遗镞出鱼网。

美人胜万骑,临流发慨慷。

千年霸业销,大泽风烟莽。

”鬼头潭,也在黎里古镇西南,吴越交战时,吴俘越兵埋骷髅于此,《黎里志》上也载有吟咏该古迹的古诗。

6、莺脰湖。

莺脰湖位于平望镇区,以其形似莺脰故名,又名樱桃湖、莺斗湖,古籍《吴兴掌故集》中云道:“范蠡乘舟五湖,吴江莺脰湖亦其一。

”清光绪《平望志》曰此湖为“茫然泽国风樯浪楫往来,渔歌农唱之响答,盖一方之佳境也”。

明代时,有“莺湖夜月”、“元真仙迹”、“驿楼揽胜”等莺湖八景,颜真卿、张志和、张先、蔡京、清高宗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和佳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中则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莺脰湖的情景。

莺脰湖中有平波台(近年来被填没),台上原有元真子祠(祀张志和)、清代女诗人吴琼仙诗碑等遗迹,并相传当年金孩打擂台时有七十二根梅花桩将该台与湖岸连接起来。

现该湖周围有小九华寺、安德桥等名胜古迹。

(三)、垂虹桥遗迹现吴江市区垂虹路一带,在宋、元、明时是入太湖口处,水面宽阔,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的垂虹桥便坐落在这里。

该桥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62孔,也有史籍载为72孔,比苏州宝带桥还多19孔。

垂虹桥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王安石、苏东坡、苏舜钦、米芾、姜夔、唐寅、沈周、文嘉等历史上数百位名人为之吟诗咏词、泼墨作画。

垂虹桥塌坍于十年动乱中的1967年,所幸的是,现东西两端尚存有约20孔桥洞,桥南边盛家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东、西侧也存有孔庙、学宫、钱涤根烈士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古遗迹等。

另据记载,以前垂虹桥周边共有20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三高祠”(祀范蠡、张翰、陆龟蒙)、“三忠祠”(祀伍子胥、张巡、岳飞)均与吴越春秋中的一些人物有关。

(四)、元末“湖城”遗迹《太湖备考》载,湖城为元末张士诚所筑,北据太湖,自四都之充浦抵大钱港,为一字城,东西长达百余里,城北鉴堑环之。

明代弘治年间,城废。

在今七都镇蒋家港村,当地人仍呼其地为“城头上”。

(五)、吴昜抗清遗迹吴昜,字日生,吴江柳胥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进士。

明末清初,他先投奔史可法抗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兼监军。

清顺治二年(1645),在太湖东岸树旗起义抗清,曾数度取得大捷,被南明福王封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晋封忠义伯,鲁王也封其为长兴伯。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于杭州。

吴昜死后,其创建的“白头军”仍活动在太湖流域,先后有朱大定、赤脚张三等率众坚持抗清斗争达18年之久。

至今,仍留有不少遗迹。

如在七都镇庙港社区有一座“张公桥”,桥上的对联:“赤脚张三,威名震湖上;劫富济贫,恩泽布四方”,记录了当年赤脚张三的活动事迹。

又如在吴江沿太湖地区流传着“女儿兵血战清妖”等传说。

三、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大上海母亲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的起始点吴淞江,即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长125公里,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也是上海的母亲河之一,它的起始点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许多年来,这瓜泾口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基准点。

在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伯虎等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

太浦河,是连接太湖与黄浦江的一条干流,它的起始点就在七都镇庙港社区,1991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曾来到这里进行视察。

四、留有不少洋溢着纯朴民风的古村落以前,吴江沿太湖地区在有着许多古镇的同时,也有着不少古村落,如松陵镇有南厍村、横扇镇有四都村、平望镇有溪港村、七都镇有陆港村、隐读村等等。

(一)、南厍村,仍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2005年6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控制保护古村落。

(二)、四都村,现存有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树,堪为吴江全市之最,另存有邑宁桥、博士桥、施相公庙等古迹。

(三)、溪港村,现在除具有悠久历史的韭溪仍较好地保持原有风貌外,还保留着东林桥、刘猛将军庙、大庆桥等文保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

2008年1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

(四)、陆港村,相传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在这里隐居,现存有以陆龟蒙家乡之名命名的“甫里桥”,桥上的对联“万顷具区留禹迹;陆家甫里忆唐贤”仍清晰可辨。

陆港村东的养鹅浜,因相传陆龟蒙当年隐居时在此养鹅而得名。

(五)、隐读村,南宋绍兴初年,在这里创设巡检司,现留有不少古迹,日辉桥东的龙船渚,相传为宋高宗幸驻龙舟之所;天到桥,相传因宋高宗幸吴驸马宅,故名;洪恩桥,为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留有许多名寺大庙或遗迹吴江沿太湖地区,从北至南有孔庙(松陵,现存)、华严寺(松陵,现恢复华严塔)、太湖庙(松陵,现不存)、圆通寺(松陵,已恢复)、崇吴寺(横扇,现存古银杏树)、东岳庙(七都镇庙港,现不存)、邱老太庙(七都镇庙港,现不存)、吴王庙(七都镇,解放后曾为供销社用房)、浮碧庵(七都镇,现存)、祠山庙(现存古银杏树)等等,其中一些寺庙颇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