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40例脾脏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临床 表现 , B超 、 T 或 MR 等 影像 学检 查 是 主要 诊 断 依 据 , C I 其治 疗 首选 外 科 手 术 , 脾脏 切 除 是基 本术 式 。
淋 巴瘤 中 , T细胞 淋 巴瘤 2例 , 余 9 均为 B细胞 其 例
淋 巴瘤 , 未见有 远处 转移灶 , 3例有脾 门淋 巴结 均 但 转移 。详 见表 1 。
1 2 临 床 表 现 . 13 影 像 学 检 查 .
所有 病例 手术前 均 做超声 检查 , 中 1 做 了 其 9例 C T或 MR 检 查 , 3例 提 示 脾 脏 占位 病 变 , I 2 1例 术 前 提示 胰 尾 肿物 , 1例 行 钡 餐检 查 发 现 胃大弯 侧 压
维普资讯
・
8 ・ 4
江 西 医 学 院 学报 2 0 0 7年 第 4 7卷 第 5期 A t cdmie dcn e in x 0 7 V l 7 N 5 c A a e a a Me i a a g i2 0 , o 4 , o i J
迹。
2 例 良性 病变 中有 1 3 1例表 现 为左 上 腹部 胀 痛 不适 , 中 1 左上 腹 扪及 包 块 ,1例脾 脏 结 核 病 其 例 人有消瘦 、 纳差 、 力症状 , 乏 1例有 低 热 ,4例 因其 它
疾 病人 院 , 手术 前 B超或 C T检 出 , 其余 患者 为体 检
关 键 词 :脾肿瘤 ; 脾脏结核 ; 脾脏囊肿 ; 断;治疗 诊
中 图分 类号 : 676 R 5.
脾脏占位性病变29例的临床分析

D A OS SA R AT N F2 AS S w I H S L N C MA S S WUXa — n , O Gn u , H N I GN I ND T E ME T O 9C E T P E I S E ( i k g MA e -n Z A G胁 一 b , oa j r ze n t
a Dp r etfHp t iayS re , eJ h aMu ip l et l o h lZ ea g 20 0 C i ) 1 eat n eao l r u r t i u nc a Cnr s a,hj n 3 1 0 ,hn . m o bi gyh n i aH p i a
吴晓康 , 毛根军 , 张家敏, 郑樟栋
【 摘要 】 目的
探讨脾脏 占位性病 变临床诊断和 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 19 96年 1月至 20 0 6年 1 浙江金华 中心 医 2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睥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

睥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张磊;郑骁;范亚男;章锐;刘飞龙;张万广;陈孝平【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4(0)5【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我院的4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26例,恶性肿瘤21例.开腹行脾脏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行脾脏切除术17例.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总页数】4页(P362-365)【作者】张磊;郑骁;范亚男;章锐;刘飞龙;张万广;陈孝平【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相关文献】1.麦默通联合彩超在无乳头溢液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J], 曲文志;张云微2.小儿胃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治分析 [J], 潘静;杨天佑;杨纪亮;胡超;邹焱3.宫腔镜在宫腔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治中应用价值分析 [J], 郑绍英;辛云淑4.纤维乳管镜和乳腺超声在乳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治价值研究 [J], 李智;史立晖;张璐;陈琦;王景5.介入超声对艾滋病合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价值探讨 [J], 刘建建;张晖;马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

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杨定夫;张蕾;王芳;张英;陈丹;王晓梅;徐璐;顾雪梅【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8)1【摘要】目的研究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检测分析32例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结果B超对脾脏占位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提示不同的声像图特征,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论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为脾肿大和脾实质内局部占位回声密度的改变,依据瘤体病理结构而定.脾内占位声像图回声增强,边缘清晰者多属良性肿瘤;如出现不规则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块,多属恶性肿瘤.声像图上的回声差异对于脾脏占位病变性质和来源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实用诊断价值.【总页数】3页(P38-40)【作者】杨定夫;张蕾;王芳;张英;陈丹;王晓梅;徐璐;顾雪梅【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广州军区第二门诊部超声科;510515,广州军区广州疗养院特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急性外伤性脾脏破裂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J], 冯翠林;王彩林2.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及声触诊声像图特征的初步研究 [J], 董秀娟;崔建华;王兴田3.胸壁及肺周围型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引导下穿刺的价值 [J], 吴肃4.不同类型肾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探讨 [J], 程力5.脾脏良恶性肿瘤的CT增强特征与诊断价值 [J], 任军;卢铃铨;殷信道;王丽萍;王利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占位性病变12例报告

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A ae i J ma o a铲 n e i (U i mt m dc e 2 0 ,2 1 u Jr v y i
6 ・ 7
脾 脏 占位 性 病 变 l 2例 报 告
脾 脏 占位性 病 变发 生率相 对 较低 , 临床 较 少见 。 j 我院外科 19 年 2月 ~20 年 7月 共 收 治 脾脏 占位 91 01 性 病变 患者 1 例 , 经手 术治疗 并作 了病 理检 查 现 2 均 将临床 资料 分析报 告 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1 2例 中 男 4例 , 8例 , : 为 l 女 男 女 :
2 。年龄 2 ~6 4 o岁 . 平均 4 3岁 。 良性 病 变 9例 , 中 : 其 海绵 性血管瘤 3例 (5 , 肿 2例 (6 7 ) 纤 维瘤 2 %) 囊 1 .% . 2 (6 7 ) 陈旧性 出血 l ( % )炎性 假瘤 1 例 1 .% , 例 83 , 例 ( .% )恶 性病 变 3例 , 中 : 巴瘤 2例 (6 7 ) 83 ; 其 淋 1 .% ,
周 山宁 , 许真俊
( 都 市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普 外 科 . 苏 江都 250 ) 江 江 220
[ 关键 词] 脾脏 占位 : 肿瘤 ; 脾切除术 [ 中圄分类号] R 3 . 73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0 - 5 【02)1 07 ) 067 5 20 O - 6 41 6 0
本组 脾脏 占位性 病 变术后 无 1 出现并发症 。脾 例
脏原 发恶性 淋 巴瘤 术 后生 存 不 足 3年 l , 年 l 。 例 5 例 转移瘤 术后 生 存 不 足 1 。5年 生 存率 为 3 % , 因 年 3 死 为肿 瘤 复发及 肝 、 转移 等 。 肺 3 讨 论 脾脏 占位性 病 变 在 临床 上不 常 见 , 其 是脾 脏 肿 尤 瘤发 生率 低。 原发性 脾 恶性肿 瘤 通常 占全部恶 性肿瘤 的 1 以下 , % 可能与脾 脏 血 运丰 富 , 是具 有 较 强 的免 疫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2.3脾脓肿(4例)1例为单发、3例为脾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壁稍厚,在正常脾实质与脓肿壁之间有低密度水肿带;增强后囊壁有轻度强化。
[3]郭俊渊.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64~867.
[4]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04~905.
CT是诊断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除了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外,对定性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丹琼.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海南医学,2002;13(3):5~6.
[2]许建文,曾建华,彭旭红,等.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5;20:153~155.
【关键词】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CT诊断鉴别诊断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了2006-04~2010-7在本院检查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及临床治疗证实的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约为1.6:1,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1岁。表现为上腹痛13例,疼痛以隐约胀痛为主;左上腹包块4例;上腹部不适、胀感4例;发热3例;外伤史2例;3例无任何不适症状。
3讨论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较少见,但是,文献报导脾脏多种性质的病变如良、恶性肿瘤、脓肿、外伤等均可表现为囊性改变[1,2],而临床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因此,这些病变的鉴别尤为重要。脾血管瘤CT表现较典型,平扫表现为脾内边界清楚的团块状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块影周边见团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填充整个瘤灶,延迟扫描病灶变为低密度。脾脏外伤所致的囊性占位性病变,一般是外伤后患者症状不明显而未作任何检查,数天至数月后出血灶液化、囊变形成囊性病灶,因腹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不适就诊检查发现;其CT表现为囊性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等、高密度出血灶,增强后无强化,脾包膜下有积血、积液,腹腔可见积液或孤立血块,即所谓的“哨兵征”[3],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就诊时不提供外伤史,本组一例患者就诊时门诊医生未问出外伤史,CT检查起初疑为脾肿瘤破裂出血,但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囊性病变为多个,体积较小,增强后无强化,且腹腔中有积血,经追问病史才提及5个月前曾从树上坠下,考虑脾破裂出血可能性大,后来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脾破裂出血。脾囊肿与脾脓肿鉴别较容易,脾囊肿平扫呈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变,CT值为水样密度,少数囊壁有强化;脾脓肿的CT表现为早期脾肿大,脓肿形成后呈多发囊状影,在正常脾实质与脓肿间有低密度水肿带,若发现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4]。本组脾脏多发转移瘤表现为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增强后有强化。但未见到文献所述的壁结节及典型的“靶心”样表现[2],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有时少血供的脾单发转移瘤增强无强化,与脾囊肿及脓肿鉴别较困难,此时依赖病理活检。
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效果观察

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效果观察
姚显明;李玲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目的:探讨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0年~2012年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我们对这84例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
结果:经病理检查证实,这84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定位定性正确,有6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定位定性不正确。
在这6例进行超声检查定位定性不正确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定位正确但定性错误,有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定位定性双重错误。
结论: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
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169-170)
【作者】姚显明;李玲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人民医院特检科四川广元 628400;四川省苍溪县人民医院特检科四川广元 6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睾丸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J], 刘欣;唐杰;杨敬春;秦桂莲
2.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效果观察 [J], 姚显明;李玲
3.用超声诊断脾脏周围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效果观察 [J], 姚显明;李玲;
4.彩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腔周围型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姜磊
5.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B型超声诊断——(附12例分析) [J], 肖竹影;李春梅;李晓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
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
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
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
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
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例),海绵状淋巴管血管瘤1例(囊性,单发),平滑肌瘤1例(实质性,单发),淋巴管瘤2例(囊性单发1例,实质性多发1例),髓性脂肪瘤1例(单发,实质性)。
真性囊肿10例(单发8例,多发2例),假性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1例。
脾脓肿2例(其中1例为结核性冷脓肿);脾血肿2例;脾梗塞3例。
1.2 临床症状有23例在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左上腹不适、疼痛、饱胀及乏力甚至低热等症状,其中2例脾脓肿均有明显感染症状,1例脾梗塞患者有肝硬化病史,1例脾梗塞患者有其他血液病,2例脾血肿患者既往有外伤史,仅2例体征可触及肿大脾脏;1例为急腹症患者,血腹伴休克,有先天性多发性血管瘤病史,体检可触及巨脾。
1例为手术探查时发现脾肿瘤。
其余患者为体检时B超发现脾占位性病变,无特殊不适。
1.3 影像学检查 33例患者行B超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例诊断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13例为中低回声囊肿性病灶,术前即考虑为囊肿可能)。
其中30例行CT检查(2例证实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1例怀疑为恶性淋巴瘤,术后病理为血管瘤;13例诊断为脾囊肿;其余考虑为良性病变);2例行MRI检查(均考虑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28例行脾切除术,1例脾假性囊肿患者因局部解剖条件粘连严重而行脾+胰尾切除,均经病理确诊;全部手术病例均近期出院,无手术死亡。
2例因术前考虑为良性疾病(脾囊肿)而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3例脾梗塞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
2 讨论
脾脏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尤其是脾脏良性肿瘤极为少见,其确切的发病率尚难于估计,既往多是腹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据尸检统计其发生率为0.14% [1]。
Morgentern [2]将脾占位性疾病分成3类:(1)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
(2)良性肿瘤:血管瘤,错构瘤,脾囊肿。
(3)非肿瘤性占位:如脾血肿,脾脓肿。
国内有些学者根据组织来源分为6类:(1)来自血管;(2)来自淋巴组织;(3)来自胚胎组织;(4)来自神经组织;(5)来自其他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6)来自类肿瘤病变,如创伤性囊肿,炎性假瘤等[3]。
影像学检查是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对实质性病变发现容易但定性确诊难,多需待手术和病理确诊。
因此如何在术前明确定性诊断是脾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关键。
脾梗塞严格而言并不属占位性病变,但与之类似。
它多并发于其他疾病,如动脉硬化、心律失常、充血性脾肿大和血液病脾,可为单发或多发。
其临床特征是突发左上腹或左腰背剧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伴发热、血象升高。
CT 扫描的典型征象是在脾包膜下可见底朝包膜尖端指向脾门的三角形低密度影,此特征性表现具有确诊意义。
B超对脾梗塞敏感性低,阳性率不高,特异性
差。
脾梗塞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梗塞区组织液化可形成假性囊肿,继发感染则形成脾脓肿,因此应予抗生素治疗。
脾梗塞的预后与原发病有关,非恶性疾病并发的脾梗塞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