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
脾知识点总结

脾知识点总结一、脾的解剖结构(一)位置:脾位于腹腔左上方,横膈之上,左膈之下,从第九肋至第十一肋向腹中线。
在正常情况下,脾脏不容易被触摸到,而且大小和形态都有很大的变化。
(二)形态:脾是一个质地柔软,颜色呈红色或褐色的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
脾的形态不规则,上下径约12cm,左右径约7cm,前后径约4cm,重量约150-200克。
(三)结构:脾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红髓主要包括红髓窦、红髓索和红髓团。
白髓主要由淋巴组织所构成。
此外,脾脏还包括脾门、脾静脉及其分枝、脾动脉及其分枝、脾组织以及脾囊。
(四)供血和供应:脾脏主要的供血来源于脾动脉,而静脉血液则通过脾静脉引流至门脉系统。
脾主要负责存储和释放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
此外,脾脏还参与人体免疫和造血功能。
二、脾的生理功能(一)造血功能:在胎儿期,脾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但在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逐渐下降,直至成年后几乎不生成血细胞。
然而,当骨髓发生病变时,脾脏会重新承担造血的功能。
(二)免疫功能:脾脏是淋巴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清除血液中老化和异常细胞、细菌、病毒等异物的功能。
它可以对抗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等,对维护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储存功能:脾脏通过存储血小板和红细胞来调节血液循环,一旦身体遭受外伤或出血,脾脏可以释放存储的血液,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血液循环。
三、脾的常见疾病(一)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是指脾脏对于异常细胞、微生物等刺激反应过度,产生了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脾脏体积增大,出现脾肿大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通常与感染、肿瘤、慢性疾病等相关。
(二)脾功能低下:脾功能低下一般是指脾脏对于感染抵抗能力下降,或造血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易感染、贫血等症状。
脾功能低下常常与先天性免疫缺陷、后天性感染、放疗等因素有关。
(三)脾损伤:脾损伤多数是由外伤引起,例如挫伤、穿刺伤等。
脾损伤后常出现腹部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休克、脾出血破裂等情况。
脾的知识点总结

脾的知识点总结一、脾的解剖结构脾是一个位于腹腔左上方的带有网状结构和薄壁的器官,外形呈菱形,长12-17厘米,宽8-12厘米,厚3-4厘米,重200-300克。
其组织结构包括脾脏、脾囊、脾冠等。
脾脏主要由红髓、白髓及淋巴结等组织组成,红髓主要负责消化老化红细胞,白髓主要则助于免疫防御。
脾囊为脾的包围物,脾冠则为脾动脉相供应的结构。
二、脾的功能脾在人体中起到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的过滤器。
脾具有滤清及清除血浆中的微生物、老化或异常的红细胞等功能,保持血液的正常。
2. 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脾脏发展成熟的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抗体,对病原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抗体作用。
3. 存储功能。
在人体出现失血时,脾脏会释放血细胞,并且为人体其他器官提供血液。
4. 感染和疾病的免疫。
脾脏是人体关键的免疫功能器官之一,当机体出现感染或者疾病时,脾脏会迅速发出抵抗机体的免疫反应。
三、常见的脾病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但是也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患上脾病。
在生活中常见的脾病主要包括:1. 脾大。
脾大是指脾脏增生、充血、肿大,常见于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也可能是因为脾脏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导致。
2. 脾梗死。
由于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导致的脾梗死病变,引起上腹疼痛、发热、质地坚硬等临床表现。
3. 脾破裂。
脾脏外伤、梗死、感染、炎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导致脾脏出现裂伤,引起内出血等病变。
4. 脾肿瘤。
脾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脾淋巴瘤、脾毛细胞瘤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腹部胀痛、贫血、发热等症状。
四、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了预防脾病和维护脾脏的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注意饮食。
饮食中要均衡、多样化,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
2. 生活规律。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
3. 加强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脾脏的功能。
脾的功能与作用

脾的功能与作用
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之一,它具有以下的功能与作用:
1. 血液储备与调节:脾脏可以储存大量的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将储存的血液释放出来,维持血液循环的平衡。
同时,脾脏也可以调节血液的流量,将血液供应到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消化器官和肌肉。
2. 免疫功能:脾脏是淋巴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系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脾脏中的白血球可以识别和清除身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此外,脾脏还可以产生抗体,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3. 血细胞的识别与过滤:脾脏具有过滤作用,可以清除血液中老化、畸形或异常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这有助于维持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健康和功能。
4. 血小板的储备:脾脏可以储备一部分血小板,当身体受到出血伤害时,可以迅速释放这些血小板,帮助止血。
5. 蛋白质的代谢与调节:脾脏在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并将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氨基酸。
总之,脾脏在人体内扮演着多种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包括血液储备与调节、免疫功能、血细胞的识别与过滤、血小板的储备以及蛋白质的代谢与调节等,不可忽视。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脾脏的长度应为10-12cm,宽度应为5-6cm,厚度应为3-4cm。
如果测量的数值超过这些正常范围,则说明脾脏有肿大。
2. 在CT横断面上,脾脏的大小超过5个肋单元。
3. 在CT扫描过程中,如果肝脏已经扫描完毕而脾脏还没有完全扫描,这也表明脾脏有肿大。
根据脾脏肿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肿大。
轻度肿大时,患者左上腹查体不可触及肿大的脾脏,CT检查提示脾脏的体积在6-9个肋
单元之间,可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中度肿大时,左上腹查体可在左肋下触摸到肿大的脾脏,CT检查可发现脾脏大小约在9-12个肋单元之间。
重度肿大时,巨大的脾脏可在患者的肚脐水平触及,CT可见脾脏将患者的胃肠管
明显挤压,可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应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诊断为脾脏肿大,应尽早治疗以避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脾工作原理

脾工作原理
脾脏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淋巴器官,它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脾脏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贮藏功能。
首先,脾脏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清除血液中的老化、变性和畸变的红细胞,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清除血液中的异物和微粒。
此外,脾脏还能够参与调节体液平衡,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其次,脾脏在人体的造血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
组织和造血组织,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从而维持人体内血液的正常成分和数量,保持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供应。
最后,脾脏还具有贮藏功能。
它能够贮存大量的血液,当人体受到刺激或遭遇
外伤时,脾脏能够迅速释放储藏的血液,以满足人体的急需。
此外,脾脏还能够贮存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以备人体需要时使用。
总的来说,脾脏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它通过免疫功能、造血
功能和贮藏功能,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侵害,维持人体内部的稳定环境,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脾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好自己的脾脏,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脾的功能是什么

脾的功能是什么
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之一,位于上腹部的左上方,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以下是脾的主要功能:
1. 免疫功能:脾脏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淋巴组织的重要器官。
脾能够识别并清除体内的老化、异常、有缺陷的红血细胞,清除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同时,脾脏还能够产生和储备一些免疫细胞和抗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帮助抵御外界的病原侵袭。
2. 造血功能:脾脏在人体的胚胎期起到重要的造血功能,但在出生后逐渐减弱,成年后脾脏几乎不再参与正常的血细胞的产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某些血液疾病中,脾脏有时会重新发挥造血的作用。
3. 储备功能:脾脏具有储备和释放血液的功能。
在人体运动时,脾脏能够释放储存的红血细胞和血小板,以满足全身组织对血液的需求。
同时,脾脏还能够储存和释放一些血液中的养分和矿物质,如铁元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4. 代谢功能:脾脏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可以帮助调节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性。
脾脏能够分解和利用体内储存的糖原,并在需要时释放糖分,以提供能量供应。
5. 血液排毒功能:脾脏能够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如老化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细菌等。
通过清除和排出这些废物和毒素,脾脏能够保持血液的纯净和健康。
总的来说,脾的功能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脏的功能异常或缺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因此保护和维护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简述脾脏肿大的分度

简述脾脏肿大的分度
脾脏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脾脏肿大的分度通常是根据脾脏在肋下的可触及程度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三度:
1. 一度脾脏肿大:脾脏轻度肿大,在肋下 2~3 厘米可触及,常见于急性肝炎、伤寒、疟疾等。
2. 二度脾脏肿大:脾脏中度肿大,在肋下 3~5 厘米可触及,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淋巴瘤等。
3. 三度脾脏肿大:脾脏重度肿大,在肋下 5 厘米以上可触及,甚至可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血吸虫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脾脏肿大的分度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但并不能准确反映脾脏的大小和功能状态。
对于脾脏肿大的患者,医生通常会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发现脾脏肿大,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脾脏的解剖护理课件

目 录
• 脾脏的解剖 • 脾脏的生理作用 • 脾脏疾病的病理机制 • 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 • 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护理措施
01
脾脏的解剖
脾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紧贴第911肋骨,处于胃、肝脏的左侧, 下方是结肠和小肠。
形态
脾脏呈扁长形,暗红色,质地软 而脆,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病情观察与记录
01
02
03
04
观察患者面色、神志、呼吸等 状况,评估病情状况和自身认
知情况。
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持 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并处理。
定期测量患者体温,评估发热 原因及程度,遵医嘱采取相应
的降温措施。
记录患者护理过程、病情变化 及处理措施,为医生提供详实
的诊疗依据。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对于严重的脾脏疾病,如脾脏肿瘤、脾脏 破裂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脾脏切 除、脾脏修补等手术方式。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脾脏疾病,如脾脏动脉瘤、脾脏 静脉血栓形成等,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如 栓塞、溶栓等。
对于某些脾脏疾病,如脾脏炎症、脾脏功 能亢进等,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抗炎药 、免疫抑制剂等。
06
脾脏的组织结构
01
脾脏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包 括脾索和血窦,白髓包括淋巴小 结和淋巴组织。
02
脾脏的血管系统包括脾动脉、脾 静脉和淋巴管,其中脾静脉是门 静脉系统的一部分。
脾脏的功能
造血功能
脾脏在胚胎期是主要的造血器 官,出生后仍保留部分造血功
能。
免疫功能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 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 处。
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
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
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
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
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
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2.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
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
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
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
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实性占位并不多见,有良性、恶性两种。
前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
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2)脾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回声增强或减低区,边界清晰,边缘欠规整,边缘回声一般较瘤内稍高。
内可见圆点状或血管状无回声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周边少许血管绕行或穿行其中,脉冲多普勒检测瘤内无搏动性动脉频谱。
(3)脾恶性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脾脏增大,形态失常。
肿瘤呈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边缘整齐。
病灶<1cm时可呈弥漫性点状低回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呈搏动性动脉血供,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门区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增大。
(4)脾转移癌超声图像特征:在图像上显示多种多样,就回声水平分类可分为回声增强型、回声低弱型、无回声型。
增强型者,表现病灶边界欠规整,内部回声增强,杂乱不均;低回声型者,病灶内的回声比正常脾组织回声低,内部回声不均匀;无回声型者病灶边界清晰,内呈无回声暗区。
病灶周边多有低回声晕环。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性团块内部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
(5)脾血管肉瘤超声图像特征:此病又称脾恶性血管内皮瘤。
是少见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其超声图像特征为:脾脏肿大,内可见单发或多发中等强回声不均质肿块,内间杂小无回声区;肿块体积较大,边界欠清晰,外形不规整。
彩色多普勒超声于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可高达128cm/s4.脾脏囊性病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脾囊肿:超声图像特征:①脾脏大小正常或肿大,外形正常,轮廓线清晰,如囊肿位于脾脏浅表部位时可看到脾脏局限性隆起;②牌实质内见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有光滑的囊壁,后方可见回声增强效应;③病变大多数为单发,偶有多发。
(2)多囊脾:为先天性病变,囊肿内壁衬有分泌细胞;声像图特征:①脾脏多显著增大,形态失常;②脾实质内大小不等多个液性暗区,轮廓清晰整齐;③本病变为多囊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肝、肾的多囊病变。
(3)脾包虫性囊肿:超声图像特征:①脾脏增大,病变部位呈现包膜明显增厚的无回声区;②在囊肿内可见多个小圆形附着在内壁上的子囊回声;③脾实质受囊肿压迫多呈扁平状。
有畜牧区生活史,卡松尼(Casoni)试验阳性可助诊断。
(4)脾脓肿:常为全身感染性疾病时细菌经血行至脾脏,或脾囊肿继发感染所致。
超声图像特征:①脾脏肿大,脓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较厚,内缘不整齐;②脓腔内呈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的细小点状回声,或呈混合性回声。
5.脾脏弥漫性肿大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1)感染性脾肿大,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持续不退、肝炎等。
(2)充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门脾静脉栓子形成等,致脾淤血、纤维化而肿大。
(3)血液病及其它原因致脾肿大,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超声图像特征:(1)正常脾脏在左侧肋缘下不能探及,如肋缘下探到脾脏回声应考虑脾肿大。
(2)成年人脾脏厚度>4cm,脾脏长径>12cm者超声提示脾肿大。
(3)脾肿大时,脾门、脾实质、脾脏周围血管增多,脾门周围增粗的血管环状弯曲,脾静脉内径可达l-2cm,脾门区及脾实质内可见增宽的搏动性脾动脉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团探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收缩期色彩明亮鲜艳,舒张期较暗淡。
脉冲多普勒呈收缩期单峰,舒张期有持续血流信号的动脉型频谱,其流速、流量等血流参数均高于正常脾脏。
脾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团探测方向不同而呈红或蓝色,色彩鲜艳丰富,脉冲多普勒检查,可见持续性宽带状血流频谱,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大于正常脾脏。
脾脏肿大的程度判断:(1)轻度肿大:形态一般正常,各径线测值稍有增加。
(2)中度肿大:失去正常形态,各径线值明显增加,增大比例可不一致。
(3)重度肿大:失去正常形态,脾门切迹消失,各径值显著增加,脾下缘超过脐,周围器官被推挤移位6.脾结核脾结核较少见,是结核病的局部表现之一,结核病并非都伴有脾结核。
结核属特殊性炎症变化,它变性、渗出、增生,形成肉芽肿。
声像图表现因结核病期不同而表现不一样。
当急性全身性粟粒结核时,在脾内可形成无数肉眼可见的粟粒结核结节。
声像图显示牌内均匀密布米粒大小低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
在慢性血行播散性结核时脾脏轻度肿大。
声像图表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实性团块,可呈现强回声、低回声或蜂窝状,边界较清晰,有钙化时见强光斑及声影。
有的呈散在增强点状或斑状回声,后方伴声影,似满天星状。
干酪样坏死型结核时,脾脏肿大明显,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混合性团块,为强弱不等的实性区与无回声区相间,边界不规则。
7.脾损伤分为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及真性破裂。
(1)中央型破裂为脾实质内部破裂、出血:声像图表现为外形轮廓规整、清晰,实质区见局限性无回声区,可伴散在细小点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外形不规整,病变区测量脾径线可增宽。
(2)被膜下破裂:于脾表面与被膜间可探及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点状回声飘浮。
(3)真性破裂:可见脾外形失常,脾被膜及实质由某处中断,中断处脾实质内、被膜下及脾周围组织、盆腹腔可见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
晚期血液凝固、机化时可见片状不规则低或稍强回声。
8.脾梗死脾梗死为各种原因引起脾动脉或其分支栓塞所致的脾组织局部缺血坏死。
当较大血管阻塞而引起梗死时,病灶多呈楔形,基底位于边缘部。
梗死早期病理表现为出血,以后梗死边缘充血水肿,内部组织液化坏死,继之肉芽组织形成并向坏死灶内延伸,最终纤维化,形成瘢痕。
如梗死灶中有细菌,则迅速化脓,形成脾脓肿。
声像图特点为:(1)牌实质内楔形或不规则形均质低回声区,周边因组织充血水肿而形成回声更低的晕环。
可单发或多发。
(2)楔形尖端指向脾门。
(3)随病程延长,病变区回声增强,不均匀。
组织缺血坏死时中心可出现液性暗区;陈旧性病变有纤维化、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区及声影。
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9.脾静脉梗塞综合征脾静脉梗塞综合征指脾静脉损伤、感染、血栓形成或脾静脉周围病变导致脾静脉阻塞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如脾肿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反复消化道出血,左上腹疼痛等。
但无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很少出现腹水。
临床反复消化道出血而找不到病因者,有可能为此综合征。
超声检查可发现脾静脉阻塞的部位及原因,因而具有重要价值。
声像图表现为:(1)脾脏肿大,边缘圆钝。
(2)脾静脉腔实变阻塞或外压性闭塞。
(3)阻塞远端脾静脉内径增宽。
(4)肝脏回声和门静脉内径正常。
10.脾脏先天性异常有:(1)副脾:指正常脾外的单个或多个球形脾。
其组织结构及功能与正常脾相同。
副脾的数目和位置不定,常位于脾门区,体积一般较小。
声像图表现为:①脾门区或胰尾附近类圆形实质性团块,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
直径一般1-2cm。
②团块内部回声与脾一致,呈均匀一致细点状回声。
③多数副脾有血管分支与脾门血管相通。
副脾应与多脾综合征、脾门肿大淋巴结、肾上腺肿瘤及左侧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脾门淋巴结肿大多由恶性肿瘤转移所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且常为多发性,声像图表现为串珠样或分叶状实性低回声团块。
单个肿大淋巴结酷似副脾,但无与脾门相通的血管。
肾上腺肿瘤及腹膜后肿瘤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动态观察增大迅速,且无与脾门相通的血管,容易鉴别。
(2)多脾综合征:罕见。
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声像图表现为两个或多个脾脏回声,可融合在一起。
(3)无脾综合征:罕见。
是一组以先天性脾脏缺如为特征的伴有复杂心血管畸形及胸膜位置和结构异常的病症。
男性多发。
声像图表现为:脾区及其他部位扫查均无脾脏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