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谈慢性肝炎从脾论治

溏, 肝区隐痛。 脉象弦细而数, 舌体胖大, 色淡泛紫气, 苔白中腻。 中 医辨证 : 脾气虚衰, 肝气结郁, 此乃余邪未尽, 脾气受困, 气机失调 , 影响气机运行, 不能营养 四肢百骸, 从而导致肾气受 累, 脾土更失 温煦。 刻下邪少虚多, 化源匮乏 , 拟益气健脾 , 温阳助运。 方用: 生黄 芪2 0 g , 潞党参、 白术各 1 5 g , 仙灵脾 1 5 g , 柴胡 1 0 g , 当归 2 0 g , 陈皮 、 木香各 8 g , 茯苓 2 0 g , 五味子 1 0 g , 田基黄 2 0 g , 黄精 2 0 g , 丹参 1 0 g 。 连服五剂后复诊 , 此时大便 已实 , 腹胀 已除 , 余 症依旧, 观其 1 . 2 脾 气虚 是慢 性肝 炎病 理转 机 特 点之 一 :慢 性 肝 炎之 所 以形 成 脉证, 脾气得调 , 守原方加苡仁 3 0 g 服药 1 5 剂, 症状明显改善。 随 o g , 炒 白芍 3 0 g 又服药两月余 , 症状全部消失 , 肝功 慢性过程 , 每当休息不好 , 形体劳累, 或忧虑恐惧 , 情绪不安 , 或过 后增淮山药 3 食膏粱厚味 , 恣食甘甜 , 脾 胃元气 日损有关 。由于脾统四脏 , 脾病 复查三次 , 各项指标完全正常, 唯有表面抗原仍为阳性。 随访一年 则引起他脏的阴阳失调, 升降失司, 气血逆乱 , 从而导致肝脾气血 余 , 一 切正 常 , 已耕 耘劳 作 。 失调, 进而累及肝肾之阴或脾肾之 阳。病邪深入 , 从而发生黄疸 、 [ 例二] 张国伟, 男, 4 8 岁, 工人。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期 , 乙 瘕积、 出血、 膨胀等症 , 以及各种肝外器官的病理表现。 所谓“ 脾胃 肝两对半示 : 大三阳。 近三年肝功能多项指标持续升高 , 曾住院多 2 0 0 2年因腹胀 , 疲劳, 乏力加重 , 肝功能明显损伤, 谷丙转氨酶 伤, 五乱并作” 。因此在慢性肝炎早期 , 及时抓住“ 益气健脾” 的 次。 4 8 8 . 8 l l , L( 0 ~ 4 1 ) ,谷草转氨酶 5 2 2 . 1 u , L( O 一 4 0 ) ,谷氨酰转肽酶 环节。 对阻断病情发展 ,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5 0 . O l l , L ( 8 - 6 1 ) 。 于2 o 0 2 年8 月 5日再次入院治疗。 三天后黄疸 1 - 3 脾胃气虚理论对指导慢性肝炎治疗的启示 :李东垣重视脾 胃元 1 加深, 患者精神萎靡 , 面目黄染如烟熏 , 腹胀满, 不欲饮食 , 尿黄如 气, 认为百病皆有脾 胃衰而生焉, 治则上以“ 益元气” 为主, 补中益气 金, 便溏, 脉象濡缓, 苔腻舌淡。 诊为久病正虚。 脾气已困, 复为劳倦 为治疗之本, 对脾胃内伤诸疾 , 适用范围较广, 用之得当, 收效甚宏。 李 氏 强调 “ 火 与 元气 不 两 立 , 一胜则一负 , 脾 胃气虚 , 则下 流 所伤 , 脾虚湿郁, 肝胆不能疏泄, 郁滞而为黄。拟健脾益气 , 温 中化 于肾, 阴火得 以乘土位” 。 总的精神是元气不足, 脾气下流, 则阴火 湿, 扶正祛邪为法。方用: 炒 白术、 生黄芪、 潞党参各 2 0 g , 泽泻 1 0 g , 上乘, 元气旺, 则清阳升而阴火降。因此笔者认 为所为阴火 , 可能 茵陈 1 5 g , 陈皮 6 g , 炒柴胡 1 0 g , 生麦芽 3 o g , 连服五剂 , 每 日一剂。 是 病理 过程 中 , 在 正 气虚 弱 的情 况下 , 产 生 的一 种 机能 亢进 现 象 , 二诊 : 药后黄疽渐退 , 纳食渐增 , 腹胀减 , 苔腻未化 , 脉仍濡 与元气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 是脏腑 , 阴阳 , 气血失调的产物。笔 缓 。上方 去泽 泻加 白豆蔻 1 5 g , 继 服五 剂 。 者理解, “ 益元 气 ” 或“ 益元 气 , 泻 阴火 ” , 就 是通 过 扶 正 为 主 , 达 到 三诊 : 黄疸已退, 纳食增加 , 苔腻已化, 脉仍濡缓。但近 日来大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当然 , 并不是说李东垣当时 已经 了解免疫学 , 便微溏, 疲倦困乏。此来脾虚未复, 浊阴失调 , 而清阳不升。上方去 但是他的“ 益元气 , 泻阴火” 的提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茵陈之辛凉, 加升麻以升阳, 配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升中气。追“ 陷 2 慢性肝炎从脾胃论治的临床应用 者举之” 之意。 连服十剂后 , 诸症均减, 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1 6 8 . 2 u , 笔者几年来以益气健脾为主, 疏肝活血为辅 , 自 拟慢肝验方 , 治 L ( 0 — 4 1 ) 。 谷草氨酶 1 9 6 _ 8 I l , L ( 0 — 4 0 ) , 谷氨酰 转肽酶 3 5 6 . 0 l J , L ( 8 — 疗慢性肝炎, 对改善症状, 恢复肝功能损害�
中西医助理医师《第一单元》模拟试题卷二(精选)

中西医助理医师《第一单元》模拟试题卷二(精选)[单选题]1.反映药物作用趋势的是()。
A.四气B.五味C.归经D.(江南博哥)毒性E.升降浮沉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A项,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B项,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C项,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D项,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E 项,升降浮沉可反映药物的作用趋势。
[单选题]2.下列气的作用,能维持人体正常体温恒定的是()。
A.推动B.温煦C.防御D.固摄E.气化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
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单选题]3.致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A.风B.寒C.湿D.暑E.燥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凡致病具有重着、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①症状的黏滞性;②病程的缠绵性:湿邪为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③易阻气机。
[单选题]4.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A.心肾B.肝肺C.脾肾D.脾胃E.肝肾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单选题]5.治疗脾虚湿盛的水肿,宜选用()。
A.泽泻B.猪苓C.车前子D.滑石E.薏苡仁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A项,泽泻可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B项,猪苓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水肿;C项,车前子可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D项,滑石可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是治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的常用药;E项,薏苡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外科2种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目录1.胰腺炎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肠梗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胰腺炎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脾心痛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脾心痛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2、西医定义:急性胰腺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炎症。
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以突发性上腹部剧痛,常伴恶心呕吐、发热、便结,血、尿淀粉酶显著升高,甚至休克为临床特征。
青壮年多见,病死率达0.9~20%,重症者死亡率更高。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步。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
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上述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脾心痛。
2、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3、中医鉴别诊断(1)脾心痛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间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脾心痛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脾心痛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脾心痛与鼓胀: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脾心痛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脾心痛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脾心痛却按之柔软。
如《证治汇补·痞满》曰:“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3)脾心痛与胸痹: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症,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腕腹不舒。
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气急胀满,胸背痛,短气”。
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医学中“脏腑”术语的英译

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医学中“脏腑”术语的英译张小云【摘要】The term, zang-fu,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its connotation is unfathomable becaus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 zang-fu concept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this paper exposes se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ter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resented by the English theorist, Peter Newmark, the paper holds that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lexibly to ensure the preciseness of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argettext in the target culture.%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的影响,内涵复杂。
通过探讨脏腑术语在中西医学中的差异,并以彼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为基础,指出目前脏腑术语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真题17-(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真题17-(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选择题 (总题数:29,分数:58.00)1.证候的概念是______(分数:2.00)A.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B.是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C.是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D.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E.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解析:[解析]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而并不是疾病整个过程的综合描述。
2.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______(分数:2.00)A.血液B.津液C.精汁D.精气√E.水谷精微解析:[解析]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一体观______(分数:2.00)A.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B.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C.阴阳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分之为二,合二为一解析:[解析] 阴阳一体,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电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
阴阳一体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①阴阳虽然对立相反,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4.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______(分数:2.00)A.生我B.我生C.克我D.我克E.制化√解析:[解析] 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分析备选答案,A、B、C、D项都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而且“生我”与“我生”在题干中的“整体动态平衡”,按照一般思维,应该是同等地位的。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A.传化水谷B.传化水液C.储藏精气D.传导糟粕E.排泄水液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2.主司二便的脏腑是A.肾B.肝C.脾D.肺E.心正确答案:A解析:肾开窍于前后二阴,为胃之关,主司二便。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3.下列哪一个是“主四肢”的脏A.心B.脾C.肺D.肝E.肾正确答案:B解析: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4.下列哪一个脏具有“主疏泄”功能A.肾B.肺C.肝D.脾E.心正确答案:C解析: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它也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5.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A.卫阳B.肺气C.心阳D.胃气E.肾阳正确答案:E解析:肾阳有温煦全身脏腑的作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6.“胃之关”是指A.贲门B.肾C.大肠D.膀胱E.幽门正确答案:B解析:《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
水饮人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如肾气不化、关门不利、水液聚积而出现水肿、中焦痞满等症。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7.“乙癸同源”是指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C.肝肾关系D.心肾关系E.肝脾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中医的“乙癸同源”是指古人用五行学说把方位、天干与五脏相配合而言的。
在方位上,肝属东方,肾属北方;在天干配属上,肝属乙木,肾属癸水;同时因为肝和胆、肾和膀胱是分别相表里的脏腑,而在天干配属上,胆属甲,膀胱属壬,所以有“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之说。
由此,中医习惯上就把“肝肾同源”称作“乙癸同源”。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131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7 Jul .,2015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
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
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
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脾的阴阳属性《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医“脾主思藏意”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脾主治水谷之味,主运化之气,思维聚神藏思,对身体的各种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重新认知,人们对“脾主思藏意”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对其研究也愈加重视。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主胃化水谷之精微。
脾主思藏意的理论根基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脏腑理论,通过调节脾的功能来达到调整人体整体平衡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脾主思藏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在这一背景下,近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脾主思藏意”的研究,试图通过临床、实验以及药物研究等不同方面的探索,进一步揭示这一理论的奥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理解,还有望为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医传统理论,加深对中医脾胃理论的理解,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脾主思藏意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人体“气血津液”平衡、维护脏腑功能、提升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脾主思藏意”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可以为解决当前人体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对“脾主思藏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系统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挖掘中医“脾主思藏意”的价值,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深入研究中医“脾主思藏意”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理论基础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黄帝内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本人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脾在中西医理论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也有共同点,但在应用时却相差极大,下面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差异,了解这些或许对医学爱好者能有帮助。
中医的脾中医的脾的和中医的心、肝、肺、肾一样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中医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肯定多次解剖和认真研究过人体结构,看到了各种内脏器官,于是把它们首先分为实质性和空腔性的两大类,并把前者称为脏,后者称为腑。
于是有了五脏六腑。
五脏者:心、肝、脾(胰)、肺、肾。
为什么说脾就是胰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体解剖时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脏(实质性的器官)除了心、肝、肺、肾,还有什么?必定是胰了,古人不可能看不到那么大那么明显的一个器官胰,只是后来我们引入西医理论,翻译时把那个虽然是最大的淋巴器官但却远没有胰那么明显的东西译成了脾,结果和中医的脾与胰混同了。
于是出现了今天的中医找不到脾,而胰在中医中却成了多余,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可笑。
中医的胰(脾)也和中医的肝、心、肺、肾等经过各代医生的归纳、总结、提炼,到最后就都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了,和人们用现代科技所了解到的实际器官肝、心、脾(胰)、肺、肾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古今科技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和深度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近代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
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
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
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
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
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
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
一是运化水液。
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
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
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
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
因此,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
反之,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
脾气健旺,则唇色红润,口能知五味。
反之,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5.脾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
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二)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
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驰。
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
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
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
若脾虚,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四)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
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
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
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脾实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脾与胃的关系:(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如前所述,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和小肠内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功能。
胃受纳和脾运化两种功能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
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
受纳和运化经常相互影响,如食后不能运化,日久可导致饮食不能纳入。
受纳和运化,是脾胃功能的根本;脾胃功能的正常,又是人体气血、营养充足的保证。
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2)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脾将饮食物的营养物质上输,通过心、肺的帮助(循环作用)而灌注营养全身,井维持内脏的功能,这就是脾气主升的作用。
在脾胃有病的情况下,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便秘、矢气少、腹胀等;而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
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3)胃喜润怕燥,脾喜燥怕湿胃属阳,喜润而怕燥,如果胃津(阴)不足,可出现口干舌燥,口渴欲饮,胃中隐痛等现象,故治疗胃的病证多用甘凉滋润的药物;脾属阴,喜燥而怕湿,如脾湿过盛,脾阳受困,则产生头沉、肢重、脘腹满闷、大便溏稀等湿重的症状,因此治疗脾病多用温热辛燥的药物。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主运化、主升、喜燥怕湿;胃主受纳、主降、喜润怕燥。
脾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胃肠道疾病,可根据上述的不同功能,区别是脾病还是胃病,分别给以调治。
但由于脾胃在结构上有经络互相沟通,在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常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同治。
西医的脾西医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左季肋区。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上腹胃的背面,胃与膈之间,呈内侧向内凹陷的扁椭圆形或条索状等。
表面有被膜覆盖的实体性器官,一侧有一凹陷,即脾门。
血管、神经由此进出脾脏。
被膜结缔组织从四周向脾内部伸入,形成许多条索状的小梁。
小梁相互连接构成支架,支架之间为脾的实质部分。
哺乳动物的脾,实质大部为紫红色,叫红髓。
红髓中星散地分布着一些灰白色的点样结构,叫白髓。
白髓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红髓由条索状的淋巴组织——脾索和通连成网的血窦——脾窦构成。
红髓分布于白髓周围从被膜下到小梁间广泛的区域。
在与白髓交界区叫边缘区,边缘区是血液中抗原物质入脾,启动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又是免疫致敏细胞进入白髓和脾索红髓的通道。
因此,边缘区在脾脏免疫功能中至为重要。
脾有多种功能,主要有4种。
①造血。
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后成为淋巴器官。
但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
②储血。
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之中。
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
③滤血。
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
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④免疫。
脾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边缘区是免疫反应启动的重要部位。
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围动脉淋巴鞘明显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细胞输出的增多。
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白髓淋巴小结和脾索中浆细胞的增多,同时在脾脏输出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增加。
与淋巴结比较,脾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更大,还存在有许多抗体依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特异抗体存在下可实现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脾还能产生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
总之,脾脏的免疫功能在机体的淋巴器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淋巴细胞)。
不同动物脾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如鸡的脾为四面体形,兔脾呈长条索状,人脾为扁椭圆形。
脾的内部结构,如被膜和小梁中平滑肌的多少,白髓和红髓的比例,白髓淋巴小结的多少,脾窦的发达程度及红髓中鞘毛细管的多少等,不同动物也表现了很大的差异。
如猫、牛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较多,人及兔则很少,猫脾常含有大量淋巴小结,鼠和兔则很少,脾窦在狗、兔及人均较发达,猫与鼠则不发达,鞘毛细血管以猪最为明显,而鼠与兔则无。
在人类,约5%~10%正常人有副脾,一般较脾小,多位于脾门附近,有时以细索条或小梁与脾脏相联。
少数人副脾离脾较远,位于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阴囊附近,也叫外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