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图式认知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

ywjszxk@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需要借助各种语言学理论完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其主线情节是绅士达西与少女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作者通过对二人情感历程的叙述,生动地体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傲慢与偏见》在我国有多种译本,不同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有所不同,译文的语言组织也有一定差别。
图式认知理论是一种对源语言进行解码、对新语言进行编码的研究方法,在该理论看来,《傲慢与偏见》的翻译就是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过程。
由于不同译者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因此译文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的语言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傲慢与偏见》与图式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还呈现出传统、保守的一面,整个社会仍然以男性为主导,两性在婚姻和爱情中并不对等,夫妻结合时主要考虑物质而非感情。
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持批评态度,因而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角色——伊丽莎白。
她与同时代其他女性观念不同,认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最重要,婚姻不能完全以物质为基础。
作者以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其他几对年轻人的婚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借助伊丽莎白的形象表现出自己的婚恋观。
图式认知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在翻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图式翻译涉及两个过程,首先是译者理解原文,即对原文进行解码的过程,准确地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译者拥有越广泛和丰富的图式,对原文的理解就越具体,相反,如果译者脑海中的既有图式较少,就会影响对原文的理解。
解码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激活自己脑海中已存的图式,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原文的信息内容加以分析。
其次是译者充实内容图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作者与译者、读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认知,所以译者要对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使译本语言与原文原意更接近。
《傲慢与偏见》2005中所用到的异化语言

《傲慢与偏见》2005中所用到的异化语言
在2005年版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导演确实运用了一些异化语言的手法,以突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构建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以下是一些在该电影中运用的异化语言的具体例子:
1. 讽刺和反讽:这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异化语言形式。
通过人物看似认真的言论和行为,实际上是在戏谑或嘲讽某人或某种情况,从而达到与常规表达方式相反的效果。
2. 直接内心独白: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考、感受和情感,从而产生与角色的共鸣或反感。
3. 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为了突出角色的某些特质或情感,电影使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例如,傲慢的达西先生在初次登场时,他的冷漠和傲慢态度通过他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4. 特殊的音调和节奏:在对话或特定的情境中,电影通过改变语调、语速或音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或态度。
例如,当伊丽莎白在初次遇到达西时,她的反驳和不满通过尖锐的语调和快速的节奏得到了强调。
5. 非标准英语用法:为了增加角色的个性化色彩,电影中有时会使用非标准或稍显古怪的语言。
这可以是方言、俚语或特殊的表达方式。
6. 文字游戏和双关语: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文字游戏和双关语的使用,这不仅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也突出了角色的机智和个性。
通过这些异化语言的运用,电影《傲慢与偏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多面的角色,并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画面。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摘要:中华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两者之间常被后人作为评比的对象,尤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对比探讨更是常见。
传统评比方式多数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这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
本文结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深刻内涵,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展开评析。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非语言差异引言中国是东方最为典型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标志着东方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充分展示了两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价值。
西方则是更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国度,其所蕴含的历史文明依旧深刻而富有内涵。
基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学交流也越来越多,探讨中西方文化共有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现代文学界研究的焦点。
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深入体会,不能局限于文字语言的沟通交流,也要考虑非语言差异所塑造出来的文化之美。
一、简?奥斯汀经典之作英国是西方文学的基本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国度,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奠定了英国深厚的文学地位。
从历史时间来看,文艺复兴时期为13-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文学革新活动,以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等“文学三杰”为代表人物,推动了浩浩荡荡的欧洲文学革命。
简?奥斯汀是18世纪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其笔下创作了无数与英国社会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并且坚持了女性婚姻和生活这一题材,将小说的文学艺术全面发挥出来。
《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二、《傲慢与偏见》的“跨文化”与“非语言”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积累的财富,文化并非某一个国家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生活文明的必然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以及从现实交易活动里提炼了许多交际的哲学之理,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实践而积累的。
《傲慢与偏见》影评---中西方文化比较

《傲慢与偏见》
——从餐桌礼仪窥视西方文化
看西方经典电影,我们不仅会被 感人的情节所感动,也会被其中 的异国风光所吸引。在《傲慢与 偏见》中可以领略到很多的西方 文化,比如,跳舞的场景、服装、 以及当时英国伯爵地位之高等等。 总之,这部电影中涉及了很多相 关的西方文化,而餐桌礼仪是最 突出的西方文化之一。
2、入席礼仪:
在《傲慢与偏见》中可以看到一幕是凯瑟 琳夫人们就餐前,是很讲究入座礼仪的。 长方形餐桌的上、下方分别为男女主人的 座次,男主宾一般安排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 宾的座位则在男主人的右边。其它客人的坐法 是男女相间。男士在入座时要发扬其绅士风度, 帮右手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 再入座。
3、用餐礼仪:
欧美人的用餐习惯是用 餐盘就餐,桌面上只能存 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 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据 本次用餐情况全部摆放到 就餐人餐盘两侧,从外到 里使用。一般的菜谱是三 至五道菜,上菜的顺序一 般是第一道菜是开胃浓汤, 然后是冷盘,接着才是主 菜 ,最后是甜点。吃饭 的时候不能只顾着吃,要 多和左右的人交谈。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有西方用餐的场景,我们就从 一下三方面了解西方餐桌文化:
1、餐具摆放 2、就座礼仪 3、用餐礼仪
1、餐具摆放:
西方人就餐确实非常讲究礼仪,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西式餐桌礼仪中关于 的餐具摆放的知识。西方的餐具以刀叉为主,实行分餐制。 刀、叉、汤匙等摆 放在盘子旁边,餐桌的中央一般会摆放一些小盘,称为摆饰盘,用来装一般料 理。 左手边是面包盘和奶油刀,装饰盘对面则放咖啡或吃点心所用的小汤匙和 刀叉。 餐巾一般置于装饰盘的上面或左边; 玻璃杯类的餐具摆放在右上角,便 于拿取。一般情况下,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其用处也各不相同。最大的高脚 杯是用来装水的,次大的玻璃杯用来喝红葡萄酒,略显瘦长的玻璃杯用来喝白 葡萄酒,喝香槟或雪利酒所用的杯子又有所不同。
从电影《傲慢与偏见》看非语言交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 人们交流 1 3 益紧密。然而 换 ” 。因此 , 综合 来看 , 非语 言交 际是 指在 人 际交 往 过 提及 人 际交 往 , 人 们首 先 想 到 的往 往 是语 言 交 际 , 而 程 中 , 除语 言 外 , 能 传递有 效信 息 的所 有 非语 言 行 为 。
“ 用 手势 、 表情 、 姿势 等传递 思想 、 感情 , 也包 括讲 话 时 但 正 因如此 , 非语 言交 际往往 能 够传 达 比语 言 交 际更 运 用非语 言 的腔调 、 声调 、 语速 等变化 传意 。 ” 真实 、 丰富的信息 , 并通过这些信息实现不 同的作用 ,
西方 学者 对非 语 言交 际 这 一 概 念 提 出 了很 多定 达到不 同 的交 际效 果 。
R o s s ( 1 9 7 4 ) 认为 , 交 际 中语 言交 际所传 达 的信 息仅 到统一 的 分类 标 准 , 到 目前 为 止 尚无 公 认 的分 类 方 占3 5 %, 而非 语言 交际所 传 达 的信 息则 高 达 6 5 %, 说 法 。不 同 的学 者提 出 了各 自的看 法 , 但 是 基本 上 都 是 明 了非语 言 交际 的普遍 性 。本 文将 以《 傲慢与偏见》 以非 语言交 际行为 的基本 成分作 为研 究 的出发 点 。 这部根 据英 国文学 名著 翻拍 的 电影 为 例 , 从非 语 言交 非语 言交 际 主要包括 身 势语 、 手 势语 、 眼神 、 面 部 际 的定 义人手 , 通 过 电影 中 的具体 例证 来 讨论 非 语 言 表 隋、 交 谈 时的距 离 、 沉默、 声音 、 语调、 音量 、 语速 、 绘 交际 的内涵 、 种类及 作用 。 画、 图像 、 衣 着 打扮 和人 体 姿 态 等 。从 这 些 基 本 内容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通过对社会阶层和爱情婚姻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偏见和傲慢。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们常常面临着如何采用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
归化策略是指把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时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形式,使翻译品“化入”目标文化;而异化策略则是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使翻译品“异于”目标文化。
下面将探讨《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归化策略在《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策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把人物的名字翻译成目标语的通用姓名。
如乔治·狄西作为Darcy的翻译,在某些译本中会被翻译成“乔治·达西”,以符合中国读者的命名习惯。
这种归化策略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更易于理解,还可以加深读者对人物角色的形象印象。
而在另一方面,异化策略在《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也有所体现。
异化策略的一个明显例子是保留了一些原文中的习语和俚语。
例如,原文中经常提到"Lizzy"这个昵称代替Elizabeth。
而在某些译本中,翻译者选择将该昵称直接音译成“丽姬”,保留了原著中人物关系中的亲密性和亲近感。
这种异化策略的运用能够让中国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原著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表达。
同时,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对话和礼仪等方面的翻译中也有所体现。
在实施归化策略的译本中,对话往往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习惯,采用了更符合中国语言风格和社交礼仪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而在异化策略的译本中,对话会更加忠于原文的语言特色,保留了原著中维多利亚时代社交礼仪的独特风貌。
这种翻译策略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时代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也使得原著的味道更加浓郁。
综上所述,《傲慢与偏见》两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都有其独到之处,彼此互补。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要注重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适当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翻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傲慢与偏见》中的认知偏见与跨文化教育

傲慢与偏见中的认知偏见与跨文化教育1. 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面对社会阶级差异、认知偏见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认知偏见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并探讨跨文化教育对消除这些偏见的重要性。
2. 认知偏见揭示2.1 社会阶级差异导致的认知偏见傲慢与自大是小说中一些角色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尤其体现在他们对社会阶级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持有贬低或看不起的态度。
这种认知偏见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接纳那些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人,造成了很多误解和冲突。
2.2 其他形式的认知偏见除了社会阶级差异外,其他方面也存在认知偏见。
例如,在互相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外貌、言行举止或傳聞等因素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导致对方的固有偏见。
傲慢与偏见中的角色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
3. 认知偏见的负面影响认知偏见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它阻碍了个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和理解,导致互相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
其次,认知偏见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分化,造成阶级鸿沟越来越大。
最后, 这种偏见也对自身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个人的视野和发展。
4.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跨文化教育是一种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的教育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见,并学习如何以开放、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其他文化。
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学习,在相互尊重与接纳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5. 小说中的跨文化教育示例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通过与达西先生矛盾冲突、认识与了解,逐步打破了她对他的固有认知偏见。
这种跨文化教育使她能够摒弃成见,真正了解达西先生的内在价值和个性,最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与他共同实现幸福。
6.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跨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施:多元学习资源和教材的引入、提供交流互访的机会、培养全球视野的课程设置等。
跨文化角度下《傲慢与偏见》两中文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跨文化角度下《傲慢与偏见》两中文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研究李 颖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小说文本的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两种不可译性情况,即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文化的不可译性。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傲慢与偏见》孙致礼和张经浩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当译者遇到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时,译者是如何处理的、他们又用了什么翻译方法、哪种表达更能传达英国文化,以便为日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不可译性一、引言《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发表,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作者通过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在婚姻问题上普遍存在且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念,即在恋爱婚姻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应当是美貌、金钱还是爱情。
作者将伦理道德准则搀杂在爱情故事中加以描述,语言风趣幽默又具有讽刺意味,从曲折的故情节中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同时作者也从侧面表明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个颇具影响的社会问题。
奥斯丁凭借她的理智来领会世界,写出了这部反映世态炎凉的喜剧作品。
这部作品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愚蠢,盲目与自负,鞭鞑了种种社会丑态。
自1956年王科一翻译版本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相继有20多个版本在中国出版,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傲慢与偏见》孙致礼和张经浩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版本是因为孙致礼版本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而张经浩是后来才重译的,出版的时间离我们比较近,二者的语言差异会大些,具有可比性。
二、什么是不可译性可译性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之间,利用翻译,将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两种不同语言的使用人群理解同一个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摘要:中华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两者之间常被后人作为评比的对象,尤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对比探讨更是常见。
传统评比方式多数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这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
本文结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深刻内涵,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展开评析。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非语言差异
引言
中国是东方最为典型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标志着东方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充分展示了两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价值。
西方则是更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国度,其所蕴含的历史文明依旧深刻而富有内涵。
基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学交流也越来越多,探讨中西方文化共有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现代文学界研究的焦点。
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深入体会,不能局限于文字语言的沟通交流,也要考虑非语言差异所塑造出来的文化之美。
一、简?奥斯汀经典之作
英国是西方文学的基本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国度,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奠定了英国深厚的
文学地位。
从历史时间来看,文艺复兴时期为13-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文学革新活动,以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等“文学三杰”为代表人物,推动了浩浩荡荡的欧洲文学革命。
简?奥斯汀是18世纪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其笔下创作了无数与英国社会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并且坚持了女性婚姻和生活这一题材,将小说的文学艺术全面发挥出来。
《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二、《傲慢与偏见》的“跨文化”与“非语言”
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积累的财富,文化并非某一个国家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生活文明的必然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以及从现实交易活动里提炼了许多交际的哲学之理,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实践而积累的。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际的差异性很明显,受到历史环境、发展历程、人文思想等方面条件的影响,文化交际活动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跨文化交际”是关系学里的新概念。
研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差异,应先结合作品对“跨文化、非语言”两大概念详细地了解。
(一)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研究中西方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应从文化内涵的本质展开,掌握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才能深入地剖析作品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创作过程中,简?奥斯汀跨所要表达的是西方文学特色,以及那个时期英国家庭女性的婚姻与生活状况,这是一个有时间限定的文化阶段。
若将《傲慢与偏见》与中国文学小说相互类比,应当掌握好文化历史背景的前提环境,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展开分析。
中国文学创作常会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由此扩散为许多中方艺术的分支,尤其当中西方文明融为一体时,塑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显得更有内涵。
(二)非语言
随着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创作者及欣赏者对作品的揣摩层次更高,不再单一局限于语言文字的呈现,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元素,由此产生了文学中的“非语言”概念。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
饰品服饰、珠宝、发型、纹身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赏析《傲慢与偏见》里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差异,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简?奥斯汀的创作内涵,对比中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差异之处,推动两类文学创作之间产生更多的艺术共鸣,证明了文化也是可以“非语言”的。
三、中西跨文化中的非语言差异
回顾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多数都是借助了家庭女性的婚姻、生活等两大主线索,不断地揣摩着英国社会的现实画面,借助女性群体来描绘出社会万象。
(一)思想文化
纵观整篇作品,简?奥斯汀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在透露着一种思想文化的独特性,以英国社会男女爱情思想为主材,展现出中西跨文化中的非语言差异。
小说以班纳特家族的五个待嫁女儿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宾利、简、达西、伊丽莎白等人物,以及班纳特太太、威克汉姆、凯瑟琳等配角人物,这些小说主配角在思想意识方面个性鲜明,这与中国文学保守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别。
欧美国家成立及发展的历程较长,西方人在漫长岁月中思想变得颇具开放性;中国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中国文学思想依旧束缚于封建礼节。
以《傲慢与偏见》里的宾利、简等为例,两位主人公之前素未相识,仅在一次舞会上宾利遇见了班纳特的大女儿简,于是上演了“一见钟情”的浪漫场景。
男方敢于向心仪之人表
达爱意,女方勇于接受示爱,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几乎是不会出现的画面。
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肢体动作、眼神表情都会成为非语言差异的构成要素。
(二)婚姻文化
女性婚姻是简?奥斯汀作品里表现最多的主体,也是《傲慢与偏见》里贯穿着的主线索,婚姻文化也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内容,无需利用言语交流便能体会到两者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旧社会里的男女婚姻都是由父母操办,无论男女自由认识、相爱,或者是经说媒人搭线而认识,最终婚姻的主宰权还是决定于父母之手。
我国自古以来都坚持“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但这恰恰是造就“父母为大”的根源,父母永远是婚姻的主宰者。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遭受焦仲卿之母,刘兰芝之兄的强制干涉,刘焦二人命赴黄泉,只得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为夫妻守诺。
《傲慢与偏见》所倡导的女性婚姻是开放的、自主的,小说里男女人物敢于表达爱意的行为,让中西方婚姻文化的差异更加突显。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由于个人的傲慢与自大被伊丽莎白拒绝,且也认识到了自己性格方面的过失。
但是,第一次求婚失败并未消除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心,反而使其悔悟过去,重新改变了自己的傲慢之心。
于是几经周折,在第二次求婚中,即便遭到姨妈凯瑟琳夫人的阻挠,依旧被伊丽莎白所接受,有情人终成眷属。
家族干涉男女婚姻是中西方婚姻文化里比较明显的差异,理解婚姻文化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差异的影响,可深刻地体会中西方文学的艺术内涵。
结语
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洗礼,简?奥斯汀在创作方式及创作语言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集成了文艺复兴时流行的文学语言特色,切合主题地将小说作品内涵体现出来,标志着英国文学创作的显著性突破。
赏析《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可以深刻体会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差异,并且充分地说明了语言并非文化交际的唯一工具,思想、眼神、表情、动作等,均是中西文学艺术的载体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出艺术之美。
语
参考文献
[1](英)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陈荔.幸福婚姻在哪里?――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