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购买力平价(PPP)是指在某个时点下,两国货币汇率的实际值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实际成本的比率。

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通过跨国比较货币价值的标准,以此来计算各个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间货币政策的制定。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历史和演变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经济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克拉钻石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货币的不同,采取的方法是低价货物国家汇率应该升值,高价货物国家则应该贬值。

这样的货币汇率才能使各国货物价格一致”。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了PPP理论,但由于数据不足以及唯物史观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PPP理论才逐渐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和应用。

从那时起,众多经济学家相继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目前PPP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简单形式的PPP理论;2)交叉汇率PPP理论;3)长期时间演化的PPP理论;4)期望升值理论。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分析1.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海关评估、关税征收、反倾销、国际支付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通过购买力平价体系,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在不同国家的货币价值基础上计算得出,使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

2.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国际债务违约和国际票据市场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一种客观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国际货币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制定货币政策、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贸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购买力平价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购买力平价,英文名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

它是指在一个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应为两国之间物价水平比率的反比。

也就是说,在购买力平价的情况下,不论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是多少,同样数量的货币在两国之间的购买力应该是相同的。

计算方法比较简单,通常只要比较两国之间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可。

比如,在美国1美元可以购买1个苹果,在中国1元人民币可以购买2个苹果,那么人民币的购买力就是美元的2倍。

用公式表示就是:PPP = P1 / P2其中,PPP表示两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P1表示国家1内购买一个单位物品所需的货币量,P2表示国家2内购买一个单位物品所需的货币量。

二、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的存在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跨国贸易时,必须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和价格差异。

这增加了贸易的难度和风险。

例如,假设美国和中国之间的PPP为1:2,且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6:1。

如果美国向中国出口一批商品,售价为1000美元,则根据PPP的原理,这批商品在中国应该售价为2000元人民币。

但是,如果在实际贸易中,由于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税收政策等差异,这批商品在中国的实际售价可能会有所波动,这就会使得出口方和进口方之间的收益和风险发生变化。

2. 降低了跨国贸易的成本购买力平价的存在也对于跨国贸易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降低跨国贸易的成本。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PPP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商品在某些国家上市的价格可能会更低,这就为异地贸易、跨境购物等人员和企业带来了更多便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没有贸易的限制条件下,两种不同货币的真实价值应该相等,这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这种理论最早由大卫·鲁宾斯坦提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货币汇率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交通成本、税收等原因,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存在价格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存在这些价格差异,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适用的,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跨境购物等方式来平衡价格差异。

但是,另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市场中并不适用。

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物品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货币汇率调整,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

然而,这种理论仅适用于贸易壁垒不严重的国家之间,当一个国家存在贸易限制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国家的不同的税收政策和市场情况,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价格,这种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商品价格差异的问题,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货币汇率的预测方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其基于国内物价水平的计算方式,它无法很好地预测汇率变动。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预测地缘政治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对货币汇率的影响,因此它在货币汇率预测中并不完全准确。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其适用性会受到限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基于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判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仅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探讨。

在一个国家内,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存在价格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货币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

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

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 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

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相同的。

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

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作者:徐新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安妮 克鲁格汇率决定论 19922.巴曙松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 19993.王爱俭汇率导论 19974.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 20025.孙杰汇率与国际收支-现代西方金融 19996.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 20007.傅建设现代汇率经济学 19988.崔孟修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研究 20029.杨自理汇率预测与外汇交易技巧 199510.赫国胜汇率决定理论研究 199611.余维彬汇率稳定政策研究 200312.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 200313.唐国兴.徐剑刚现代汇率理论及模型研究 200314.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 199215.陈信华外汇经济学 199416.何泽荣中国外汇市场 199717.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海文国际经济学 199818.姜波克.陆前进国际金融学 199919.易纲.海闻国际金融 200020.姜波克.陆前进汇率理论和政策研究 200021.张志超汇率论 198722.俞乔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关于测算我国加权实际汇率指数的理论方法[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0(1)23.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期刊论文]-改革 2003(6)24.胡援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3(2)25.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世界经济 2000(9)26.任若恩价格指数和购买力平价的公理化研究 1999(01)27.韩志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法综述[期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12)28.陈建梁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0(1)29.孙学宽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由来及其评价 1994(03)30.于鸿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货币主义分析 1996(05)31.郑兰祥对PPP模型汇率预测效果的实证检验[期刊论文]-预测 2000(4)32.惠晓峰.于立勇基于购买力平价和简单货币学说的人民币长期汇率组合模型 1999(10)33.陈占强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综述[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1999(11)34.史永东购买力平价与协整性[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5)35.Abauf N.Jorian 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the long run 199036.Evan P.Karras G Convergence revisited 199637.Fisher R A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 193238.Fleissig A R.Strauss J Unit root test on real wage panel data for the G7 199739.Im K.Pesaran M H.Shin 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199740.Jorian P.Sweeney R J Mean reversion in real exchange rates 199641.Lee K.Pesaran M H.Smith R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a multicountry empirical stochastic Solow model 199742.Levin A.Lin C F Unit root test in panel data:new results[Discussion Paper 93-56,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an Diego] 199343.Maddala G S.Wu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simple test 199744.O' Connell P G J The overvalu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1998(01)45.Balassa B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A Reappraisal 196446.of Political Economy47.Canzoneri M.Cumby R.Diba B Relative Productivity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the Long-Run[CEPR Discussion Paper No.1464] 199648.Cheung i K S Long-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uring the Recent Floating 199349.Chinn M Sectoral Productivity,Government spending and Real Exchange Rates:Empirical Evidence for OECD 199750.Chinn M.Johnston Real Exchange Rate Level,Productivity and Demand Shocks: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14 Countries[NBER Discussion Paper No._5709] 199651.Francel J.Mussa M Asset Market,Exchange Rates,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198552.MacDonald R Long-Run Exchange Rate Modeling:A Survey of the Recent Evidence 1995(03)53.Strauss J Real Exchange Rate,PPP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Nontraded Goods 199554.Strauss J The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Real Exchange Rates and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199655.Samuelson P Theoretical Problems on Trade Problems 196456.Zussman A A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aradox[SIEPR Discussion Paper No.00-25,Stanford University] 200157.经济观测数据特供系统(2005)经济数据特供 20051.徐俊钢.段果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1(15)2.孙晓峰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学位论文]20073.邓黎阳.孙刚.DENG Li-yang.SUN Gang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重新认识——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引起的思考[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7(2)4.吕风勇.郭宏宇.L(U) Feng-yong.GUO Hong-yu购买力平价偏离理论综述[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2006,28(1)5.王能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验检验[学位论文]20076.吴骏.夏炎.周永务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检验[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3)7.徐家杰.温兴琦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7(29)8.陈玉清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6(2)9.罗晓琴.独娟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3)引用本文格式:徐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6。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研究综述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研究综述

一?购置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置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固然人们一般以为对购置力平价学说的全面论述及其地位确定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 年的贡献 ( 即 Cassel ,1922) ,但实际上, 1916 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置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 ( 见 Cassel ,1916,p62) ②。

该思想鉴于以下考虑 : 如 A 国钱币的购置力是,而 B 国钱币的购置力是1/PB,那么在平衡条件下,两种钱币的相对值应该反应它们的相对购置力,即 1918 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置力平价”。

尽人皆知,购置力平价包含两种形式: 绝对购置力平价和相对购置力平价。

绝对购置力平价鉴于一价定律即假如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满要素 ( 如运输成本 ?关税等贸易阻碍 ) ,那么同种物件在两国的价钱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置力平价即指两国钱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整体价钱水平之比:此中表示国内的整体价钱水平表示外国整体价钱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 i 种商品的价钱。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钱与外国价钱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整同样,别的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同样,这些较强的假定可保证绝对购置力平价成立。

但是正如 Dornbusch(1987) 所说,在现实中间,“信息成本和贸易阻碍阻挡了不一样空间的价钱完整相等,但这些贸易阻碍并未清除在不一样地址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钱币的价钱会亲密有关,并的确存在套利,它们不过不可以完整相等。

贸易阻碍和不完整竞争自然也可能使空间价钱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置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解,相对购置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同意存在必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 ( 以常数η表示 ):式中的上三角“ ^”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改动,即两国间汇率的改动等于两国价钱改动率之差。

因此,购置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 : 绝对购置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钱币用市场汇率转变为外国钱币时,其购置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巧相等时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之间的汇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什么?它的应用研究有哪些?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定义和原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金融学和货币政策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指的是,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费用,物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价格比在另一个国家的价格更便宜,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从国家A购买这种商品,然后在国家B出售,这样的话,商品的价格就会趋于平衡。

例如,如果一个汉堡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7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1美元=7元人民币。

这是因为,如果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低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中国人买美国的汉堡,这样汉堡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美国人去中国买汉堡,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汉堡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评估汇率的公平程度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推测汇率的变化。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1. 汇率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间的汇率是否符合市场上的基本面。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低于其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低估了,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具价格竞争力,而且出口量会增加;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高估了,这意味着进口商品会更加便宜,但同时,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加贵,而且进口量会增加。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的公平程度和市场上的基本面,从而指导政策。

2. 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的选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旨在描述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该理论中,如果两个国家的商品在各自的本币价值相等,那么它们的汇率就是1:1。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有两种形式:短期和长期。

短期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汇率将反应商品价格的瞬时变化。

但是,这种短期变化并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逐渐趋于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则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汇率会调整以反映商品价格的长期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更贴合实际,而短期理论则有时会出现异常。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经济全球化有关。

通过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我们可以预测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如何变化,并识别价格上涨或下降的潜在因素。

具体而言,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率、汇率等。

本文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角度看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关系;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看国家之间的情况。

我们可以以美元为基准货币来比较不同国家的GDP,以了解各国的购买力水平是否相等。

这通常称为巨额购买力平价(Big Mac PPP)理论。

因为Mcdonald's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门店,而“巨无霸”是其中最常见的汉堡,所以这个理论以它为例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巨无霸价格,可以得出各国之间的汇率比率。

根据巨额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2019年巨无霸的价格最贵的国家是瑞士,价格为6.5美元,最便宜的是印度,价格为1.62美元。

在美国,巨无霸的价格为5.58美元,这意味着美元在瑞士和印度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分别为0.86和3.44。

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研究某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以了解各国之间是否存在购买力差异。

例如,以汽车为例,从各国市场上的品牌和型号,它们对应的价格可以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竞争格局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p62)②。

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种商品的价格。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

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

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

但实际上两国的商品篮子通常很难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检验当中,人们通常转而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③,它说明汇率在一个给定时期内的比率变动将与同一期间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相抵消。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指出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明确的因果方向。

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汇率既因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同时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汇率和价格水平都不是外生变量。

因此,Is-ard(1995)认为,购买力平价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非汇率或价格任何一方的完全模型。

二、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背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20世纪70年代,各国对汇率的放开使得汇率波动频繁而且幅度增大。

“浮动的汇率使那些即使是购买力平价的固执的捍卫者们也明显地认识到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短期关系,价格水平的运动并非每月,甚至也并非每年都会抵消汇率的波动”(Froot and Ro-goff,1995)。

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性进行了大量的检验。

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一价定律基础上的,对购买力平价的背离也必然源于对一价定律的背离。

而一价定律成立与否又严格依赖于国际间的商品套购。

如果货物的运输和交易无任何成本,那么同种商品用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各国之间将会相等。

但事实是,由于贸易品中所含有的非贸易品成分、贸易成本以及价格粘性等因素,一价定律在实际中并不成立①。

Rogoff(1996)指出,即便如麦当劳的汉堡包这样在世界各地都生产的商品,也由于该商品中所含有的非贸易成分,其世界各地的价格按照同一时间的汇率折算的美元价格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在贸易品中也包含了大量非贸易成分。

如“香蕉的零售价中不仅包括贸易品投入,而且包括当地船运、租金、零售商的费用以及劳动”(Froot and Rogoff, 1995)。

由于非贸易品的流动性只限于国内,不能跨国界套购,这必将影响到一价定律的成立。

Engel and Rogers (1996)则发现在同一国内的两个城市之间,某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依赖于城市之间的距离。

并且某种商品在同一国内的两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要远远小于在不同国家的两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

即城市距离越远,价格的偏离程度就越大,并且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的价格偏离度更大,此即所谓的“边界效应”(border effect)。

在对“边界效应”的解释中,Froot and Rogoff(1995)认为,除贸易成本之外,零售商品中包含的非贸易成分也是原因之一。

而Mark(2001)认为,名义价格刚性和依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是导致边界效应的另外两个原因。

商品价格对宏观经济波动和新闻的反应迟滞,其变动比资产价格和名义汇率更加缓慢;依市定价说明了垄断性企业能够在分割且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两国市场上制定差别价格(参见Dornbush,1987;Krug-man,1987;Betts and Devereux,1996;Devereux and Engel,2000等),这也会导致某产品在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其在国内两地间的价格差异②。

Isard(1995)认为在短期中质疑购买力平价成立性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于较细的制造品分类,随着汇率的变动,不同国家的产品的同种货币价格经常出现大而持续的偏差。

他(Isard,1977)在考察1970到1975年间美国同德国的贸易品价格时发现,同期的美元汇率和相对美元价格(指德国出口品的美元价格与美国出口品的美元价格之比)之间存在正相关。

这表明在此期间名义汇率对实际汇率有很大影响,或者说在短期内价格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粘性。

而价格粘性则可能来源于劳动合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贸易成本、汇率变动所造成的不确定性③以及厂商的依市定价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使汇率在短期内偏离购买力平价。

贸易成本是导致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Obstfeldand Rogoff(2001)认为它“在任何对国际价格差异的解释中起到中心的作用”。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会阻碍国际间的套利,而且还在于它会导致非线性的汇率调整(即汇率将围绕购买力平价做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式的调整)。

比如,如果处于不同国家的两个商品在价格上的差异(用一国货币表示)是由于两地间的运输成本而成立造成的,那么除非预期利润超出两地之间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值得套利,两地间的价格差异便无从矫正。

Dumas(1992)等研究④的理论模型对此作了阐释。

但实际上早在1916年Heckscher(1916)就指出,由于国际套利中存在交易成本,汇率的调整可能会是非线性的。

因贸易成本导致的汇率非线性调整说明虽然短期内汇率将背离购买力平价,但当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中心过远(处于贸易成本的边界附近)时,汇率就会向购买力平价做均值-回归运动,这表明长期的购买力平价将能够成立。

三、汇率的长期行为与购买力平价之谜虽然汇率在短期内很难符合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但由于购买力平价在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人们仍期望国际竞争的力量能使其在长期中趋向购买力平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中(关于在此期间的文献综述可参见Officer,1976),初期的结果都比较好,原因一是由于实行浮动汇率的前两年美元相对较为稳定,二是由于缺乏足够长的数据(Taylor and Taylor,2004)。

但这些检验均未明确考虑相对价格和汇率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⑤。

因此无法保证更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⑥。

对购买力平价是否是长期现象的正规检验通常基于对实际汇率的考察。

因为:式中各个变量均取对数。

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对数实际汇率将为常数(特殊情况下,)。

由于短期内购买力平价明显不能成立,因此人们转而考察q在长期中是否是常数。

如果是一个常数,那么达到长期水平需要多久?这实际上就是检验是否是一个单位根过程。

如果β=1,就可以认为实际汇率的过程包含一个单位根,此时实际汇率水平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如果对上式进行后向迭代,最终得到的实际汇率将等于一个常数项加上一个不可预测的随机项。

随着外部随机冲击的累积,我们无法预测其最终(长期)水平,从而长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事实上,此时实际汇率是一个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这就是所谓的单位根过程①。

早期对实际汇率的检验大多无法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②。

但Frenkel(1986,1990)认为并不能因此就接受实际汇率遵循随机游走的假设,自1973年开始的较短的时间序列可能也限制了检验的解释力。

为此人们增加了时间序列的长度,所得结果略好于以往,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假设。

这些研究包括Frenkel(1986),Edison(1987),Glen(1992),Lothian andTaylor(1996),Taylor(2002)等。

虽然这些研究证实了购买力平价可在长期内成立,但人们也发现,汇率向长期购买力平价的调整十分缓慢,Rogoff (1996)总结道:“一致的估计表明:向购买力平价收敛的速度极为缓慢……同时短期内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又十分大而且波动剧烈”。

“如何调和实际汇率的短期剧烈而大幅度的波动与冲击消失时的极其缓慢的速度”?这种现象被他称为“购买力平价之谜”。

实际汇率的这种行为――短期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大幅度偏离和长期的缓慢回归――表明汇率存在着非线性的调整。

对此人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各种解释,如Dumas(1992)通过假设存在贸易成本得到了汇率的非线性调整;Kilianand Taylor(2003)认为非线性来自于外汇市场上人们关于均衡名义汇率的意见差异;而Taylor(2004)中的非线性则来自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性操作等等。

在经验检验方面,人们对于类似于上述均值-回归的非线性调整广泛采用阈自回归模型(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简称TAR模型)来检验③,Obstfeld and Taylor(1997)、Sarno、Chowdhury and Taylor (2004)等应用这种模型均发现了显著的非线性调整,此外Baum,CF,JT Barkoulas,MCaglayan(2001)还采用指数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Exponential smooth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ESTAR)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的长期PPP的动态调整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存在着均值-回归的动态过程,其均衡趋势随非均衡的大小而发生非线性的变动。

但在该时期,汇率向长期购买力平价的收敛十分缓慢。

Taylor, Peel and Sarno(2001)运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TAR)对法、德、日、英、美等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实际美元汇率的数据进行了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