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ppt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PPT课件-3.2土地资源

问题及对策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城市用地快速扩张, 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放牧的羊越来越多, 草场退化严重。
问题及对策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乱砍滥伐,加剧了水土流失。
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这些做法给土地资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展示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1、“土地专家门诊” “耕地”科“处方” a、制定法律、法规,加强耕地的管理和保护; b、统一规划,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保护; c、营造防护林; d、治沙、治水、治盐碱等综合整治; e、------------。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p73活动)
结合国情,以土地基本国策为依据,为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分布不均
以水田为主的耕地 以旱地为主的耕地 草地 林地 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沙漠等
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湿分润布地在区 (干湿地区)平的原丘陵 (地
形)上。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耕地
水田插秧
旱田为主的耕地主半要湿分润布地区在
(干湿地区)的 平原形丘陵)上。
(地
东北大平原的耕地
草地主要干分旱半布干在旱西部 高原山地(干湿地区)的
敦煌附近的戈壁荒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检测:P7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主要分布地区
土地利用类 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
型
或非季风
型
耕地
季风区区
季风区
平原、低缓的
湿润及半湿润 丘陵 湿润及半湿润 山地
林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及干旱 高原、山地
(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考纲要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2)三大自然区特点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划分(组成省区)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

由于土地利用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土地利用系统,即自然 -社会-经济复合体,因此土地利用考虑要素更全面,其 服务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之间,社会、经济、生态 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土地利用规 划是比农业区划层次更高的综合性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为国土规划的专项规划。应充分理解和吃 透国土规划中对经济发展的估计和部门发展的要求,合 理的安排各业用地和各部门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布局的要 求。而国土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土地管理部门 的建议和意见,在它的其他专项规划中,相关内容需与 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区域的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国土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而进 行全面的规划。
国土规划
是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 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 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它在地域空间内要协调好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四者 之间的关系
农业区划
是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 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 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 把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农 业区域;并分析研究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 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 及其建设途径。农业区划既是对农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科 学分类方法,又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发展规 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 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高二地理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1.图2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问题:【1】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从I到Ⅲ阶段,该地区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因此森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河流的流量变化幅度增大,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在I阶段,该地区没有城市,而到了Ⅲ阶段,则出现了中等城市,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虽然图中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了,但从图中并。
不能看出乡村人口减少了。
【2】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答案】D【解析】从Ⅲ到Ⅳ时期,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花卉等的种植,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2.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
完成问题。
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答案】C【解析】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百分比减少,由于稀土开采的门槛低、过度无序开采,使我国稀土资源占有率逐年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②和④选项很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下列区域与国土整治内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黄淮海平原——水土流失的治理B.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C.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土整治。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ppt课件

①公海:公海的定文引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域的划分
领土
管辖权程度逐渐减弱 非领土
0海里 12海里 24海里
分布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 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
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 承载力较强,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 较好,开发潜力较大。
发展方向: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 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主体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
分布区域: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 功能区。
战略立足点(基本原则)
•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 • 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 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3.“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
“一带”
• 指海岸带
1
2
3
辽东半岛
海
域
渤海湾 海域
山东半岛海 域
4
5
“九区”
6
长江口
珠江口
苏北海域
及两翼
及两翼
7
8
海峡西岸海
北部湾
海南岛
3. 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发展规划)
•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格局
①“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 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 心作用
②“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 两大运输通道
③“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 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④“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 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土地资源学全套PPT课件

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 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 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于是,土地 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 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
第10页/共156页
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 1.3.1 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土 地 资 源 的 固 有 特 征 决 定 土 地 资 源 学 是 以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与 结 构 分 析 为 基 础 , 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 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为理论依据
地貌、光热、土壤、水分
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 件调查
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 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
第29页/共156页
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
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 资料准备
制定工作计划 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第14页/共156页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 面积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的2/3。
从 2 0 世 纪 5 0 年 代 中 期 到 7 0 年 代 中 期 , 由 于 国 民 经 济 建 设 的 需 要 , 中 国 科 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 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 学家来我国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 理论与方法。
《区域规划》课件

区域规划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01 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03 1.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规划的实施。
02 2. 资金保障
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的
投入。
04 3. 技术支撑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规划技
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规划的监测与评估
0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发展理论
总结词
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整体性、动态性 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区域发展理论 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共生。
03
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国外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英国区域规划
英国在区域规划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规划体系以地 方分权和规划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 来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英国的区域规划注重平衡区域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区域规划
法国的区域规划以国土整治为目标,注重国家层面的战 略规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法国的区域规划 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规划方案,对国土进行整治和开发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01 监测内容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 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评价。
中国地理东北地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有平原、丘陵、山地、草原、
海域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
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
精品pp
平的2倍,居全国八大区之首,
平原区为草甸草原黑土带,
中东部发育黑土,西部发育
黑钙土有机质或腐殖质层厚,
水利资源
东北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 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东 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本 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 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 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
东北林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由于东北林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其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大为衰竭,以 前未发生过水灾的大兴安岭区,连续十年山洪直泻, 酿成灾害。森林破坏还导致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精品pp
物种减少。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已不多见, 关东三宝的野山参已是罕见。
森林资源保护
精品pp
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一汽集团),是新中国汽车工 业、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的摇篮。位于 长春的长客股份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研发、制 造、检修及出口基地,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
主要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地处中国东 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 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 一个大农业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 基地、甜菜和水果基地、牧业基地和水产基地并且仍 是目前国土内土地潜力较大的开荒基地。
精品pp
种植业
东北地区是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 业区。农业“十二字”中除茶以外,粮、棉、油、麻、丝、糖、 烟、果、药、杂、菜等11大类样样都有。玉米是产量较高的高秆 作物,旱涝皆宜,综合利用价值大,小麦是旱作细粮,适于机械 化耕作,是东北新垦区的重点作物。经济作物以棉花、亚麻、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炳伟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成竹在胸
腹有诗书气自华
区域内容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地关系是主线 地——区域 出发点 落脚点
国土整治与开发是本册书的中心
理论——指导
差异——基础 案例——范式
国土整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
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务虚→务实
“三S”技术是国土整治的支撑点
“第一次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的肖像”《国家地理杂志》 (1990.11)
中南海图片(互联网广告) 民用卫星 1 军事 0.3
GIS 未来的地图 “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办”
“气象小姐和先生” ( 气象卫星 ——电脑——气象观测网点)
知识发现的工具(输入、输出 宾馆 科研)+位置)
宁波 出租车 劫匪 3分钟
2月25日
找北极点 精确制导
高考一例
2002年上海市高考地理试题
“导航、授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GPS)由24颗卫 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绕地球运转,接受并传 递信息。如果要确定一个人(或船只、车辆、飞机等) 所处的位置,使用的卫星不能少于
A、一颗 B、两颗 C、三颗 D、六颗
●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主线 指导思想 中国难度大
● 立足于区域差异的分析
没有通式(中国、世界)
● 借助于现代相信技术手段
●落实于具体区域的实施
以点带面 —— 形成方法 手段——目的
教学设计 (下)
教学实践—— 学生为本
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 二是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课程意识
教什么?
课程论:知识、社会、学生 内在关联 国土整治与现代化技术的关联
及其各自内部的关联 呈现形式
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目标锁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新课程理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上)
怎么教?
教学思路——眼高手低
●帮助学生建立图式
区域分析的基本思维方法(教学建议,高俊昌 2003.4)
●引导学生走进信息世界
伊拉克 巴格达
● 学生“做中学”
最终以乡土地理研究结束(结构如何建立,高俊昌 2003.4 ) 研究性学习表格(发现问题、探究过程、自我提升)
● 基于“能力提升”的案例剖析
应用采撷
海南大特区为何强大不起来 地图的革命 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 一机在手天下逍遥游
遥感(RS)Remote Sensing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笑谈“三S”
现代化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的活动
生疏、神秘
RS “登高望远”——《诗经》 航天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