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1讲解

合集下载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以翻译例释英汉之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以翻译例释英汉之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以翻译例释英汉之差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最早提出"形合"和"意合"两概念。

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可为什么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呢?汉字个个囿于方形空间之中,独立自足。

这封闭的方形空间,封杀了字体内部结构向外发展、连缀的可能性;而词缀和屈折形态变化,却正是语法型语言赖以表示性、数、格、时、体所必需的条件。

其结果是:英语成为了重形合的语法型语言,汉语则成为了重意合的语义型语言。

(陈凌)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1英汉句子连接的差异。

例如: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

)这里英文中"his"跟"The boy"前后照应、相互攀连,"and"将两个承接的动作衔接起来,是英文形合的手段。

如果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合语言,译文会显得冗余累赘和拘谨("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而汉语里"吃过早饭上学去"两个连贯的动作显得很紧凑。

例如,汉语说"他不来,我不走"。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完全通过意义联系起来,两分句之间不用任何连词。

而如果翻译成英文则必须用连接词语,即: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或者我们说:I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再如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英文中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判断"关系,而汉语译文则没有采用任何连接词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觉一气呵成、余音绕梁。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1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一)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一)分析
1. 怒安. 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翻译中英汉语言对比的重要意义
刘宓庆:“西方各语种在SLT与TLT之间的 实现形式转换的可行性比汉外翻译大得 多。……即既实现意义对应,又实现形式对 应。这在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 本办不到的。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 守形式的努力而倾全力于意义。”1
例句
例2 山西省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有 悠久的历史。
1. Shanxi is one of hom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China. It has a long history or Shangxi is one of hom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has a long history
连接词的使用与否不能保证译成的汉语就 是线性序列的,或者译成的英语就是空间 结构的。
重估英汉语言比喻对实践的价值
英语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修饰”结构,也就是 “主从”结构;
汉语的线性序列,实际上是一种“并列”结构,亦即每个 子句都是“主谓”结构(含隐性主谓结构)。
汉译英: Step 1:找出句子的重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
“波浪形”结构:汉语的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并行的,因 此是以时序或逻辑顺序排列的。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须 透过上下文才能决定,所以句子是意合的;而且连词的使 用也不像英语中普遍,结构也较为简练明快。汉语的句式 称之为“流水句”,整个句子像由一个一个独立的子句, 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因此,有人把汉语句子 结构比作“波浪形”结构,每个子句犹如波浪,前浪推后 浪,宛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He also quotes from Edmond Cary: “Two languages can both be inflected and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yet nevertheless differ considerably in the way they express ideas and convey meanings.” 1

英语六级翻译中的中英文表达差异

英语六级翻译中的中英文表达差异

英语六级翻译中的中英文表达差异在英语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是很多考生头疼的一部分,尤其是中英文表达差异给他们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从语法结构、词义转换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讨论,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

语法结构差异中英文语法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造成翻译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句子结构通常为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中文则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避免失去原文的意思。

例如,中文句子“他去了学校”在英文中应该翻译为“He went to the school”,而不能直译为“He went the school”,因为英文中需要加上冠词来修饰名词。

另外,汉语中有些被动表达方式在英文中需要用到主动的结构。

比如,“我被他关注了”应该翻译为“I was noticed by him”。

词义转换差异中英文单词的词义也存在差异,直译时可能会出现意思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准确的词义转换。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一只小猫”。

在英文中,应该翻译为“A small cat”,而不能简单地译为“One small cat”。

因为英文中,“一个”通常用“a”来表示,而非“one”。

另外,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也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谢谢”在英文中应该翻译为“Thank you”,而非直译为“Thanks”。

文化差异中英文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也是导致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有不同的方式,因此,考生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例如,中国人常用的礼貌用语“请问”在英文中可以直译为“Excuse me”,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是“May I ask”。

又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代表喜庆和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时被视为危险或警告的颜色。

因此,在具体的翻译场景中,考生需要根据文化背景灵活运用。

实用翻译技巧:英汉双语差异

实用翻译技巧:英汉双语差异
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 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在谴词造句时不厌其“繁” 地使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还煞费苦心地选用 大量的四字词组。 从语言形式上看,四字词组寻求的是平衡和对称的 美感和修辞色彩,以增强语言的渲染力,获得感人 的效果,如开天辟地、天经地义、粗心大意、理屈 词穷等。
LOGO
态等。
LOGO
❖例如: ❖We have cooperated, and will
cooperate with you in every aspect on the basis of mutual benefit and equality.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都在平等互 惠的基础上与你们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Liber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不自由,毋宁死。
LOGO
❖5. 英语句子中出现的虚词,汉语中有时可省略 ❖1)英语中的词汇,特别是往往只具备语法功
能的一些虚词(如冠词、一些代词、连词和介 词)的使用频率很高。 ❖2)汉语中,这类词汇或缺失或使用频次少。 ❖技巧:英译汉时,在不损害或删减原义的情况 下可以省略某些词语。
心理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偏好分析思维,汉民族偏好综合思维, 导致了英语民族思维上部分优先、汉民族思维整体优先的思维 操作模式。 反映到语言表达层面上:中国人常从宏观、全局角度考虑, 英语民族常从具体或微观的角度考虑。 1)表达时间概念上,中国人的顺序是年、月、日、时、分、 秒,英语民族特别是美国人的顺序则是秒、分、时、日、月、 年。 2)表达空间概念上,中国人的顺序是国家、省/州、市、区/ 县、街道、门牌号码,英语民族特别是美国人的顺序则是门牌 号码、街道、区/县、市、省/州、国家。
It was a real challenge that those who had learned from us now e过x去ce向ll我ed们u学s习. 的人,现在反而超过了我们,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欧式化,半土半洋,晦涩、难懂; 在汉译英时,英语似乎已被汉语同化, 句子中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Chinglish) 。

其中原因恐怕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差异不甚了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应坚持英汉比较的原则,让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异的问题上。

正如吕淑湘所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一些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句子中, 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多靠形合,汉语多靠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指英语句子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的。

所谓意合就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

英语单词本身就是一种有形式标记的语言, 比如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根或词尾表示词类、词义外,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 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 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

正如吕淑湘先生指出: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

”而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词类,名词数、格,动词时态) 几乎全部依赖意合。

申小龙先生就汉语的无标记性曾指出过:“汉语语词意蕴丰富有余, 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语词好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 不搞形式主义。

”不少学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的这种意合性。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所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将其差异方面的知识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英语的屈折语现象①动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语态、动名词、不定式等的变化。

)②名词单复数的屈折变化③代词的屈折变化(包括数和格的变化)④比较形容词的屈折变化⑤词性的变化二、英语冠词现象由于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会因此受其累,常常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冠词是英语句子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英译汉时,“the”或者省去,或者用指示代词表示;反之,在汉译英时,就要在需要的地方加用冠词。

例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误】I am teacher and you are student.【正】I am a teacher and you are a student.三、连词的用法不同现象在英语中,有了“因为”就没有“所以”,有了“虽然”就没有“但是”,二者只能有其一,而在汉语中二者皆有。

例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爱好,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误】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正】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we are good friends.【正】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四、英语一致现象(1)主谓一致主语和谓语动词应保持数和人称上的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则没有这样一致性,即无论主语的人称和数如何,动词形式都没有变化。

例现在,这个男孩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

【误】Now the boy want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正】Now the boy want s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2)称谓一致例史密斯一家人尽力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1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文想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这一角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www。

cooyu。

net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

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

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
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
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

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
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

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

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