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中山大学黄国文

一、引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我们首先概述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对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语篇分析与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些问题。

二、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1)语篇分析的兴起与发展,(2)语篇,(3)语篇分析,(4)言语行为,(5)语篇结构和语篇体裁,(6)口头语篇与书面语篇,(7)语篇分析的几种方法。

1.语篇分析的兴起与发展

语篇分析是一门年轻的、还没有定性的学科。虽然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语言学家注意到对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如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但这个学科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1)英美国家的情况

在英美国家,对语篇分析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才有了明显的进展。1952年结构主义者Harris 在《语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语篇分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一篇关于推销生发水(hair tonic)的广告,他的分析包括探索能解释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规则,他的讨论还涉及到语言与文化、语篇与社会情景(social situation 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Harris 认为语篇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超越句子界限描述语言,二是研究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由于Harris 是个结构

主义者,他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情景这些方面的问题不怎样关心。尽管Harris 创造了“语篇分析”这一术语,但他的这篇文章在目前的语篇分析领域并没有多大影响。Coulthard (1977/1985 认为:Harris 的文章的标题很吸引人,但实际上是令人失望的,他提出的分析方法也没有人重视过。

从六十年代起,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语篇分析的迅猛发展。例如,社会学家 Hymes 六十年代早期发表了题为“Towards ethnographies of communication” (Hymes 1964 一文,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语言哲学家Austin (1962),Searle (1969 和Grice (1975)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Halliday (1973 的功能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Leech (1969 对诗歌进行了语言学方面的

研究; Labov (1972 对语言变异作了开创性的研究;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和Goffman (1976, 1979 对会话常规 (conversation norms、话轮等口头交往的分析揭示了会话的结构规律;Gumperz & Hymes (1972 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行为(如讲故事、问候语等)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语篇分析的新路子,Sinclair & Coulthard (1975 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模式的研究揭示了话段与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2)原苏联、德国和荷兰的情况

据王福祥(1996)介绍,俄语语篇分析开创于1948年。在这一年,俄语语法学家H . C . Поспеπов发表了《复杂句法整体及其主要结构特征》和《现代俄语中的复杂句法整体问题》。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阐述了关于“复杂句法整体”的学说,这两篇文章后来被视为俄语语篇分析的奠基之作。同年,И.A . Φиry p o вck ий发表了《从单句句法到话语句法》一文,主要研究句际之间语义上的联系及句际联系的语法表现手段。这三篇文章标志着俄语语篇分析研究的开始。

德国的语言学家从六十年代起开始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把这个研究领域称为篇章语言学 (textlinguistics 或篇章语法 (text grammar ;“篇章语言学”这一术语是德国语言学家H. Weinrich 首先提出来的。在德国,七十年代初期出版了

几本这方面的有影响的著作 (如:Dressler 1972, Schmidt 1973 和一些重要的论文(如Harweg 1974)。

荷兰V an Dijk在语篇分析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早期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篇章语法”(text grammar)。1972年,他出版了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s (Van Dijk 1972,接着他又出版了四本这方面的专著(即:V an Dijk 1977, 1978, 1979a, 1979b)。

3)我国的情况

我国学者对外语语篇分析的介绍和研究起步较晚,到了八十年代才有较大的进展。1981年王福祥出版了《俄语话语结构分析》,1984年他又出版了《俄语实际切分句法》,这两本书主要是以俄语作为例子的。1988年黄国文出版了《语篇分析概要》,该书主要是用英语作例子的。关于语篇分析在中国的情况,可参见徐赳赳(1995,1997)。

4)几本“语篇分析”的入门书

有关语篇分析的入门书这些年已出版了不少,这里列举几本,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Coulthard (1977/1985 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Cook (1989, McCarthy (1991, Stubbs (1983, Hatch (1992, Renkema (1993 也都是很好的入门书;Brown & Yule (1983, Schiffrin (1994, 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也是很好的入门书,但比前面的几本难懂一些。

2.语篇

“语篇”在英语里是discourse ;“语篇分析”是从英语的discourse analysis 译过来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把discourse analysis 译为“话语分析”。与discourse 有关的另一术语是text ;有人把text 译为“篇章”或“语篇”;因此,textlinguistics 有人译为“篇章语言学”,也有人译为“语篇语言学”。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则喜欢用text 和 textlinguistics 。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

两对术语在意义上有区别,而另一些则不把它们作严格的区分(见黄国文1988:3-4)。

王福祥(1996:416)把discourse analysis译为“语篇分析”,他在这篇文章中也用“话语语言学”这一术语,所给的外(德)文是Textlinguistik ,在英语中相当于textlinguistcs 。胡壮麟(1994:3)则认为,“‘语篇语言学’或‘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不把“语篇”(“语篇分析”、“ 语篇语言学”)与“话语”(“话语分析”、“话语语言学”)作严格的区分。

一般说来,可以从形式的/结构的 (formal/structural 角度给“语篇”下定义,也可以从功能的(functional )角度下定义。从结构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sentence 的语言单位 (Discourse is 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the sentence.。从语言学角度看,词素(morpheme小于词 (word, 词小于词组 (group 或短语 (phrase,词组或短语小于分句或小句(clause,分句或小句小于句子,句子小于语篇。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语篇由词 (甚至词素来体现的情况。例如,某些建筑物的出口、通道上有“Exit ”这样的标示。从语篇分析角度看,这是一个语篇,但它只由一个词素构成。严格地讲,这个语篇由一个句子构成,这个句子由一个分句构成,这个分句由一个词组构成,这个词组由一个单词构成,而这个单词只含一个词素。

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Discourse is language in use。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根据语境 (context 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例如,book 在He has written a book on discourse analysis一句中是名词,它表示的意义是“书”(“他写了一本语篇分析方面的书。”),它在I will book a room for you 一句中是及物动词,表示的意义是“预订”(“我会给你预订一个房间。”),在He will book into a small hotel 一句中,book 是不及物动词,表示的意义是“登记住入旅馆”(“他将住进一家小旅馆。”),在He speaks only the book variety of French一句中,book 是形容词,它表示的意义是“按照书本的”(“他只能讲书本上学来的那种文绉绉的法语。”)。又

如,thank you 既可以用来表示感激之情(如:I can’t thank you enough. “我对你真是感激不尽。”),也可以用来表示责备的意思(如:I’ll thank you to mind your own business. “请你别管闲事。”)。像It’s cold here 这样简单的句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思,它既可以表示“描述”,又可表示其他意义。

从文献上看,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语篇”的功能定义,但在定义的措词上不一定相同。语篇有语篇特征(texture,这些特征把“语篇”与“非语篇”严格区分开来 (参见Halliday & Hasan 1976,黄国文 1988 。

3.语篇分析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它涉及的是语言与它的使用情景(即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 (spoken,也可以是书面的(written。具体地讲,交际中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都属于语篇分析的内容。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些例子说明。

1 语言形式的选择

语言形式既可指语篇结构 (discourse structure、语篇模式 (discourse pattern、句子类型 (sentence pattern 组合,也可指词语的选择、时态的选择,等等。例如:一则推销医药的广告既可用对话 (dialogue 形式,也可用描述 (description 形式,还可用叙事 (narration 形式或其他形式,这些选择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同样是推销某种药品的广告,既可以用“问题—解决办法”(problem-solution 语篇模型,也可用“设定—真实” (hypothetical-real 型或其他语篇模型(参见Hoey 1983)。要请某人帮做某事(如开门),既可以用祈使句(如Please open the door.),也可用疑问句(如Can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还可以用陈述句(如It’s stuffy in here with the doors closed.)。又如,在英语中,policeman, cop, copper和bobby 都可以表示“警察”,但具体的选择是受到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的限制的。

再如,虽然下面四个句子可用来表示同一基本意义,但选择哪一个也是由交际目的和交

际双方的关系等因素决定的:

(1a )I wonder whether you can come.

(1b )I wondered whether you could come.

(1c )I am wondering whether you can come.

(1d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you could come.

上面这四个句子的不同在于时、体形式;形式不同,交际意义就不会一样。同理,Will you help me?, Can you help me?, Could you help me? 等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2)话段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话段”(utterance 是指语篇中的一个交际单位。它既可以是一个词(如下面例(2)中B 的回答),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短语(如例(3)中的B 的回答),还可以是一个句子(如例(4)中A 的陈述和B 的确认)或一组句子(如例(5)中B 的回答):

(2 A: Do you have classes on Saturday?

B: Yes.

(3 A: When did you stay with your aunt?

B: Over the weekend.

(4 A: Helen is a pretty girl.

B: I agree.

(5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edland House Hotel?

B: Well, it’s a bit complicated … um … I’d better show you on the map. It’s on Kendal

Street. Here it is. It will take about 20 minutes on foot, I think.

在语篇分析中,话段与话段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①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指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例(2—

(4 是典型的毗邻应对 (adjacency pair ,A 和B 的话段构成了一个配对。在例(2)中,A 提出问题 (Do you have classes on Saturday?,B 给予回答(Yes.,因而构成了“提问—回答”这种毗邻应对,例(3)也是属于这类毗邻应对,不赘述。例(4)中A 、B 双方的话段也构成了一个配对,A 作出陈述 (Helen is a pretty girl. ,B 对A 的陈述给予“认同”(acknowledgement,所以例(4)构成了“陈述—认同”这种毗邻应对。上面例 (2—(5 都是“语篇”,每个语篇都是会话 (conversation,这个交际行为由A 、B 双方执行。

其他常见的毗邻应对包括:“问候—问候”(如下面例(6)),“给予—接受”(如例(7)),“埋怨—申辩”(如例(8)),“请求—同意”(如例(9))、“提议—赞同”(如例(10)、“告别—告别”(如例(11)),等等。

(6 A: Good morning, Professor Brown.(问候)

B: Good morning.(问候)

(7 A: Here’s th e tea for you.(给予)

B: Thank you.(接受)

(8 A: 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 I did lock it!(申辩)

(9 A: Can I hand in the report tomorrow?(请求)

B: No problem.(同意)

(10 A: Let’s go by coach.(提议)

B: Okay. (赞同)

(11 A: So see you tonight.(告别)

B: See you.(告别)

值得注意的是,毗邻应对只是会话语篇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前面、中间和后面都可以出现话段,这些话段可能构成毗邻应对,也可以属于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例如:

(12 A: How is she?

B: She who?

A: Don’t kid me. Your date. I can tell by the way you’re acting that you like her. B: Fine. She’s fine.

在这个例子中,A 的第一个话段 (How is she? 与B 的第二个话段 (Fine. She is fine. 构成了一个“提问—回答”毗邻应对;这个配对中又插入了另一个“提问—回答”毗邻应对:

(12a A: 提问Question 1

B: 提问Question 2

A: 回答Answer 2

B: 回答Answer 1

在这里,Question 2和Answer 2构成了插入序列。

②连贯

在语篇中,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和语义关系。分句内的各个成分之间既有形式的关系,又有语义上的关系,例如:在Henry broke the window 这个句子中,从形式上看,Henry 是主语,broke 是谓语,the window是宾语;从语义角度看,Henry 是动作的发出者,broke 是动作,而the window 是动作的承受者。但是,在George loves Helen一句中,作为主语的George 在语义上并不是动作者,而是“感觉者”(Senser,而Helen 则是使George 产生爱的“现象”(Phenomenon,这是因为Helen 在George 眼里是值得爱的才导致George 爱她。因此,虽然在形式上看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由“主语 + 谓语 + 宾语”构成,但它们在语义上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句子表示的是一个涉及到两个物体的动作,而第二句则是涉及到两个人的一种心理感觉。

语篇中各个分句或话段之间也有形式上和语义上的关系。例如:

(13 A: Is your father in?

B: Yes, he is.

语法和语义知识告诉我们,B 的答话中用的he 指的是A 句中的your father, 这两个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照应 (reference 关系。如果B 用Yes, my father is at home, I don’t think so, I don’t know等来回答,那同样可以看作是对A 的问句的回答。但是,如果B 用Yes, she is 或

Yes, my mother is at home, 那交际就会出现问题,交际也可能因此而中断,因为这里是答非所问。从语篇分析角度看,这是不连贯的表现,因为语言知识告诉我们,she 和my mother 无论如何也不能和A 句中的your father共指同一个人。

这里涉及到语篇分析中的“连贯”(coherence 问题。所谓连贯,指的是语篇中的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交际双方可以通过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 或逻辑推理 (logical inference 来理解话段的意义。通过语法、词汇、语音手段可以达到连贯,例如上面例(13)A 、B 两句的连贯是通过下面这三种语篇和语法手段来达到的:(1)“提问—回答”这种语篇模型,(2)照应关系(he 回指your father),和(3)省略 (ellipsis;B 句省略了充当句子表语的in ;he is 等于he is in。

如果我们用Yes, my father i s at home, I don’t think so或I don’t know来回答 A 的提问,那两个话段也同样是连贯的。下面试逐个作些分析:

(13a A: Is your father in?

B: Yes, my father is at home.

在这里,语篇模型同样是“提问―回答”,B 句的my father 与A 句的my father 构成了词汇上的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即通过词语的重复使用形成了有形的连接;从语义角度看,at home 和 in 在这里表示的意义相近 (可看作是“重复”---- reiteration ,是一种语法—词汇衔接。

(13b A: Is your father in?

B: I don’t think so.

例(13b 的语篇模型也是“提问―回答”,B 的答话在意义上相当于My father is not in。从衔接关系上看,so 是一个替代形式 (pro-form,它替代的是my father (或he is in。因此,B 句表示的是I don’t think he/my father is in 。根据Halliday & Hasan (1976 的观点,替代(substitution 是一种衔接手段,例(13b )中的替代属于分句性替代 (clausal substitution。

(13c A: Is your father in?

B: I don’t know.

例(13c的语篇模型仍然是“提问—回答”, 但这个回答与前面例(13、(13a和(13b 的都不一样。从言语功能的角度看,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是“应答”(answer,也可以是“不承担责任”(disclaimer。应答是“合意的”(preferred,而不承担责任是“不合意的”(dispreferred。例如:

(14 A: How old are you, Jimmy?

B: (a Ten.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在这里,(a句是合意的,因为它是问话人所期待的应答,而(b句则是不合意的,因为它实际上是表述一种“对抗”(confrontation。(Ba和(Bb与(A的连贯主要靠的是“省略”。试比较:

(14a A: How old are you, Jimmy?

B: I’m ten.

(14b A: How old are you, Jimmy?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how old I am?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13c中B 的回答。这个回答尽管是“不承担责任”,但它仍然与A 句构成了“提问—回答”这一语篇模型。I don’t know这个话段在意义上相当于I don’t know whether he/my father is in, 所以这里其实出现了分句性省略 (clausal ellipsis 现象。根据Halliday & Hasan (1976 的观点,省略也是一种衔接手段。所以我们说,例(13c中两个话段的连贯是通过“提问—回答” 语篇模型和分句性省略这种衔接手段来建立的。

上面分析表明,连贯可以通过语篇模型、语法、词汇等手段这些有形网络来建立。事实上,连贯也可以依靠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逻辑推理等手段来达到。Widdowson (1978)提供了下面这个语篇分析界众所周知的例子:

(15 A: That’s the telephone.

B: I’m in the bath.

A: Okay.

Widdowson 认为,尽管上面这三个话段之间没有语言结构上的衔接手段,但它们却仍然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他认为,大多数操英语的本族语者都能够看出例 (15 是发生在一个家庭情景中的对话,也能看出这三个话段的不同交际功能:

话段功能

A: That’s the telephone. 提出请求

B: I’m in the bath. 提出理由(请求原谅)

A: Okay. 表示接受

如果能够看出这三个话段的不同言语功能,那就可以理解这三个话段之间的语义关系:A 听到电话铃响,请求B 去接电话;B 正在洗澡,无法接电话;A 接受这个理由,然后自己去接。如果我们接受这种推断,那例(15)在意义上事实上相当于下面(15a ):

(15a A: That’s the telephone. Could you answer it?

B: No, I’m sorry, I can’t answer it because I’m in the bath.

A: Okay, I’ll answer it.

例(15)这个例子是Widdowson 为了说明没有衔接也可以有连贯这一观点而杜撰的,在实际语言使用中,这种例子是不多见的。但没有衔接却有连贯这一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人们在交际中有些语篇确实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Richards 等人(1985)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16 A: Could you give me a lift home?

B: Sorry, I’m visiting my sister.

在这里,两个话段之间没有明显的语法或词汇上的衔接,但由于A 、B 双方都有“B 的姐妹

与A 的家不在同一方向”这个共有知识,所以他们都知道“我去看我的姐妹”就无法给B 搭便车。

3)衔接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看到衔接在形成语篇连贯中所起的作用。根据Halliday & Hasan (1976 的观点,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常见的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时和体形式、语篇模型等等(参见Halliday & Hasan 1976,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

4.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 (speech act 理论是Austin (1962 和Searle (1969等语言哲学家提出来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话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也称表述性意义(locutionary meaning ,二是施为性意义(illocutionary meaning ,也称施为力 (illocutionary force 。命题意义表示话段的基本字面意义,而施为性意义表示话段对听话人/读者的影响。例如,当某一个人说I am hungry时,话段的命题意义是表述讲话人“饿”这种“感觉”,而它的施为性意义(施为力)则是讲话人希望说这句话后听话人理解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意图,给他提供一些能充饥的食物。因此,I am hungry 这句话的施为力可能是想要吃东西。如果I am hungry 这个话段对听话人实现某种效应,这便成了“成事性效

应”(perlocutionary effect。一般说来,“言语行为”是用来指既有命题意义又有施为力的话段或句子。

言语行为可以根据意义作些分类 (Searle 1976,1979),常见的有:

1 承诺(commissive:言语行为促使讲话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许诺、担保、保证、威胁等,例如:

(17 I’ll hand in the report tomorrow.(许诺)

(18 If you break my window I’ll call the police.(威胁)

2)宣告(declarative:言语行为导致世间的事物或情景发生了变化,例如:

(19 I pronounce that they be man and wife.

这是英美国家婚礼上牧师讲的话,这一句话一旦说出,这对男女便成为合法的夫妻了。

3)指令(directive ):言语功能有使听话人做某事的功能,例如:

(20 Please open the door.

4)表情(expressive:说话人通过言语行为来表达对某事的感情、态度,例如:

(21 That girl is pretty.

5 表实(representative:用于表述世间某一状态或时间的言语行为,例如:

(22 This is a Chinese painting.

在语篇分析中,有些话段既有表述性意义,又有施为性意义,所以在分析时要注意区分。含有这两种意义的话段称为言语行为,而没有施为力的话段通常就不看作是言语行为。另外,言语行为的施为力通常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例如,在教堂里主持婚礼的牧师对准备结婚的一对新人说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时,这一言语行为就具有施为力。但牧师不能无条件地、随时随地随便对一男一女说上述这句话,即使说了也不会生效;其次,也不是谁说了“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就使这个言语行为生效。这些能使施为力实现的外部

因素在言语行为理论中称为“适宜性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没有这些条件,就不可能使某一话段产生施为力。

5.语篇结构和语篇体裁

1 关于语篇结构和语篇体裁

无论是口头语篇还是书面语篇,都不是话段或句子随便堆积起来的结果。一个语篇中的成分不但在形式上和语义上衔接和连贯,而且他们互相配合,充当特定的语篇结构中某一语篇成分。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个例子:

(23 A: Hey, John. (a

B: Yeah? (b

A: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c

B: Sure. What is it? (d

A: Well, the thing is, I’m short of money until Friday.

Could you lend me £10, do you think? (e

B: Yes, OK. (f

A: That’s very nice of you, John. Thanks a lot. (g

B: That’s all right. (h

在上面这个语篇中,交际的双方A 、B 各有四个话段。从语篇结构看,这八个话段任何一个都不能与别的易位,否则语篇就会出现不连贯现象。话段(a、(b和话段(g、(h分别是这则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话段(c、(d、(e、(f 则是中间部分;例(23 这个语篇的语篇结构是这样的:

开头:话段(a、(b

中间:话段(c、(d、(e、(f

结尾:话段(g、(h

这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 sonal 意义,而中间部分则表达“概念” (ideational 意义。在会话这种语篇体裁(genre (Swales 1990, Eggins 1994 中,开头和结尾部分通常是表达人际意义,因而从命题信息的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节方面看则是至关重要的。假设例(23)这个语篇没有(a、(b两个话段,A 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一开口就说Could you do me a favor ? B 可能就会感到很唐突。如果例(23)没有 (g 和(h )这两个话段,那从社交礼节角度看就有所欠缺,因为在英美文化中,“请”、“谢谢”这类礼貌语是不能少用的。

如果我们把 (a 和 (b 这两个话段删去,语篇结构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把(a、(b、(c 或 (a、(b、(c、(d删去,则任何一个操英语者都能看出剩下的是一个语篇的中间部分。这一点也证明语篇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的。

2)举例一:信函

严格地讲,每个语篇都有一定的结构,特定的语篇体裁要求特定的语篇结构。例如,信件 (letter 这一语篇体裁是有一定的格式的,其中有些成分是一定要有的(obligatory,而另一些则是可有可无的(optional。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24)

例(24)是一封商业信函 (business letter,共由11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

(a ----发信人的公司名称(SUNSHINE FLA VOURS LTD 和地址(44 Emerald

Drive …Republic of Ireland;

(b ---- 收信人的姓名和称呼 (Mme Susan Dufrais 及地址 (Les Gourment du Poitou S.A…. France ;

(c ---- 写信日期(15 November 1996); (d ---- 对收信人的称呼 (Dear Madam;

(e ---- 正文(As requested …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esteemed order in due course.共四个自然段;

(f ---- 署名前的套语 (Yours faithfully; (g ---- 写信人的签名(J.G. O’Reilly ; (h ---- 写信人的姓名(J.G. O’Reilly;

(i ---- 写信人的职务(称)(Sales Manager;

(j ---- 附言(函内附件)(enc: catalogue, price lists, order form;

(k ---- 发信人公司的电传、电话、传真地址(Telex… Telephone… Cable… Fax…。

作为一封正式的商业信件,例(24)中除了(j这一部分外(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他部分在其他正式商业信件中都是一定要出现的,这是正式商业信件这一特定的语篇体裁所决定的。

下面我们看一封朋友之间的私人信件 (personal letter: (25

例(25)也是一封信件,所以它与例(24)同属于一个语篇体裁;它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由于例(24)是正式的商业信件,而例(25)则是非正式的私人信件,所以它们之间又有一些不同点。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看看例(25)的几个组成部分。

(i 写信人写信时所在的地方名称(五洲宾馆SHENZHEN WUZHOU GUEST HOUSE); (ii 写信日期(27/10);

(iii 对收信人的称呼(Dear Huang;

(iv 正文(I’m sending … Do you have any plans for a trip to the UK?; (v 信尾问候(Take care;

(vi 私人信件结束语(Best wishes;

(vii 写信人的签名(Rosie ; (viii 写信人写信时所在地方(宾馆)的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和传真。

如果我们从语篇结构的角度把例(24)和例(25)加以比较,便可看出,属于商业信函的例(24)的组成部分(共11部分)比属于私人信笺的例(25)的组成部分要多。从语篇体裁分析角度看,信函这一语篇题材中的组成部分有些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部分则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成分的“必要性”程度有些是一样的,而有些则完全不同。下面我们试把它们分列如下:

必不可少成分:写信日期、

对收信人的称呼、正文、结束语、

写信人名字和/或写信人签名

可有可无成分:写信人地址、

收信人地址、收信人职务、写信人全名、写信人职务、附言(函内附件)、写信人的通讯地址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是信函这一语篇体裁的一些典型的情况,是一种概括性的分类。当某一封信(如上面例(24)和例(25))作为这种语篇题材的一个具体表现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例如,有些商业信函(主要是“传阅的函件”---

- circular (letter)就没有日期,这种信函大多数都没有写上收信人的姓名,而只是写上有关范围内的人的统称。在我们收集的这类信函中,就有英国出版的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杂志和英国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发来的信函,前者称收信人为Dear PALA members (PALA – Poetics an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后者则用Dear Biographee。无论收件人是用单数形式(如Biographee )还是复数形

式 (PALA members, 这种信函通常都是商业性的。当然,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也有两个例外情况,一是现任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杂志主编Katie Wales 写给PALA

members 的传阅信函,尽管他用Dear PALA members 来称呼收信人,但信的

内容却并不是商业广告性的,而是学术同行、朋友间的交谈。二是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写给本文作者的一封商业信函,虽然这封信没有写信日期,但却有笔者的详细地址和称呼 (Dear Professor Huang。

从语言的使用情况看,商业信函的语言比较正式(formal,而私人信函相对而言则是非正式的(informal。一般说来,如果上面所列出的可有可无成分出现得多,那信函就越正式。这点可以从例(24)和例(25)的比较中看出。

3)举例二:食谱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语篇体裁与语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26) Grilled Chicken Sandwich

This delicious, nutritious sandwich has great, Mediterranean flavors --- and it’s a super source of dietary fiber and vitamins A and C.

1 whole boneless, skinless chicken breast, split 1 teaspoon extra virgin olive oil

1 red bell pepper, roasted, peeled, seeded (or 1/3 cup bottled fire-roasted red peppers,

drained,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略 二、实习过程概述;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以下内容为检测目标: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 知识予 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2.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课程:英语语言测试 学号:201120347 :赵宁宁 专业:语言学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武尊民,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学术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着重语言测试与评估。担任课程主要有语言测试与评估、外语课程发展、基础英语写作。截止到2011年底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3名。他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编著。2002,外研社。汉语编写。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一级(教材)》,主编。2003,外研社。 《中职英语(基础版)》教育部推荐教材。主编。1-3册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 2005-200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独立性学习者:香港大学生个案研究》,金立贤、武尊民。《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总183期),26-29。 《课堂语言能力评估》导读,原作者Andrew Cohen 。2005,:外研社。 《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测试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讨论测试目的的不同对测试的方法和内容的影响,介绍各类测试量刑的具体设计方法和主要特点,提供测试结果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实践性的指导,引领英语测试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正确关联导向。 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国英语教育界对英语测试的了解和认识也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不少高等师范专业英语在本科生阶段开设英语测试课程。英语测试是英语语言教育硕士的必须学位课程之一。在普通教师提高学历的过程中,师范院校为在职专科升本科的教师们开设的课程中,也必然要有英语测试。这是因为英语测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与学生评价技术已经是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内容简介、精华摘要及个人领悟 本书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英语测试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是从语法、词汇、阅读、完形填空、听力、口语、写作这几个方面的测试一一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则主要是简单介绍了考试结果分析与解释。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将每一章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在报告的最后进行了总结。 在第一章《英语测试与英语教学》中,提到了以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Hymes: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 2.Oller:“单一语言能力假想”它的基本原理是语言能力使用者的应用语言能力是不可分解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英语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英语 篇一: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的实践应用研究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的实践应用研究 作者:曹永强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XX年第31期 摘要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从英语文章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语篇分析理论的分析,提出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高中英语阅读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语篇分析理论能够将英语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语言知识作为理解文章的工具。高中英语阅读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获取有效的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语篇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通过文章结构和语感来阅读文章。因此,加强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1语篇分析理论介绍 1.1语篇的介绍 语篇是语言学的专业术语,在英语中一般表示为“text”和“discourse”。

不同的学者对语篇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部分学者认为语篇是指具有完整意义,能够表达一定含义,具有一定作用的语言,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语篇不受语法的限制,只要表达完整的意义就能称之为语篇。这些学者的共同观点认为语篇是一种语言,其有连续的句子或片段组成,并表达完整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语篇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语篇是句子连续组成的语段,不是简单的句子;语篇具有情景特征,能够反映一定的交际环境或社会文化背景;语篇具有功能性,其在文章中起到一定的结构作用。语篇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发现文章表达的意义,因此,语篇是英语文章中的重要语言单元。 1.2语篇分析的介绍 语篇分析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zellingHarris提出,语言不是有零散的词或句子组成,而是以连续的语篇形式存在。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对语篇分析理论进行研究。Halliday从系统功能方面,提出语篇的交际功能。R.carter则提出语言就是语篇,语篇也即语言的概念,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认为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让学生 掌握语篇分析的技巧。随后我国也引入了语篇分析法来进行英语例句的研究。语篇分析理论主要强调语篇是一个整体,语篇分析的目的是要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语篇分析能够利用语境分析、题材分析、篇章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文章整体进行梳理和评价。语篇分析理论以语篇作为一个单位,不是对文章语句或语法的简单分析,而是在语篇整体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线索和主治进行探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语篇分析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的运用

语篇分析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的运用 【摘要】语篇分析作为目前语言学家们常探讨的一个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世界语言学派中的两大阵营中的功能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深层的学习理论,尤其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被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语篇功能在做语篇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 一、语篇分析的简要介绍 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同学派对于语篇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的说来,语篇分析对于语篇和语境的具体关系紧密联系了起来,包括说话者的目的,具体语篇所处的环境、背景等等,都属于语篇分析的范围之内。说到语篇分析,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语篇。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随意的将毫无关联的单词或是词组组合在一起,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交际,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能够表达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意义。这就看出了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连贯性,即语篇之中各个成分是连贯的,不是彼此无关的。Leech曾这样的定义语篇(discourse):“语言使用情况的概括用于,即最为交际行为结果语言”。韩礼德和哈桑将语篇看作是一个语义单位,韩礼德对语篇下的最简单的一个定义就

是具有功能的语言。许多学者对于“语篇”这一词的使用范围也有分歧,有些学者认为语篇既可以指口头的语言,也可以指书面的语言,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语篇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书面语言的范围上。本文所指的语篇,指的是上一种情况,即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集合体。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话语或是句子构成的,在句法上是有组织的,同时在交际过程中又是独立的。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篇章功能的简要发展史 系统功能语言学最初起源于布拉格学派,经由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的开创和发展,由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续继承发展,发扬光大,成为了世界语言学中极为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一支。从最初的功能语法发展为如今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无数的学者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研究,也让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被世界各地语言学家们广泛接受的语言学流派。 任何一位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学者,提到系统功能语言第一想到的就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其中,概念元语言功能是描述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人际元语言功能是语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语篇元功能是学者对与语篇的解释。韩礼德对于语篇极为重视,他认为:“组成语言的就是语篇或话语。”并且,对于任何一个语言学家来说,语篇和语言的描写是缺一不可的,单纯的描写语言而不说明语篇是

浅谈认知语言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 发表时间:2018-10-22T16:13:42.36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作者:封锋林聖典肖冲 [导读]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2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2.1核心思想 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2.2哲学基础 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J.Piaget)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empirical semantics)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因此,框架语义学是以经典主义哲学、建构论以及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思想。 2.3理论目标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8]。因此,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在结合语境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词义、句义以及语篇的含义。 2.4理论方法 菲尔莫尔认为,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并非是在现实中的实体,而是一个概念意识上的原型,它可以充分解释真实情景与词语使用之间相互适应的复杂性,并且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9]。因为语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果要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就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而掌握与这个单词有关的知识,了解与之相关的同一框架或交替框架的词汇的含义,并且熟悉其语境,理解一个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的含义。 在借助于框架语义学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许多多义词都可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框架,同样的,一种事实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一个情景可以用两种相对立的方式框定[10]。因此,语言的框架结构还应该是灵活可变的。 3框架语义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框架语义学主要是描述语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论,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于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例如,陈勇提出,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词汇的同义现象应被分为框架之间的同义、同一框架内的同义这两种情况。而李春华和李勇忠则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框架转化在建构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毛海燕以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基础,研究英汉词汇对比的程序和方式,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词汇语义对比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性应用[11]。类似这类研究都使框架语义学对于语义理解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们对于框架语义学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语言学中语义语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的同时,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和创新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运用,同时,它还有助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双语框架语料库可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单词及其语义框架。而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及其他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则可使用语料库里的有关信息来编写练习,以弥补教学软件的不足。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是人们理解词义的过渡和桥梁,它以概念框架结构为基础,使人们在理解及表达语义的同时,对其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及背景知识也有所了解。 4结语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已开始被冠之以专名“认知术语学”。[10]认知术语学是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同类型思维活动之间、某一知识领域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通用英语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还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的遗憾是过分注重句法、词汇的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而语篇分析弥补了此遗憾。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是通过剖析词义、句法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语篇衔接的方法。宏观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理解它的深刻涵义。对语篇分析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对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的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体知识的培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阅读理论,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学情的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对提高学生猜测生词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主题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等进行分析,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字: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一、理论 1.1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语篇的概念 语篇的概念源于语篇分析或称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美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大陆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无论是篇章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在记录下来的语言材料(书面语的或是口语的)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致的。我国学者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把语篇定义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他的著作《英语衔接》(Halliday and Hasan,1976)中,将语篇定义为”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从这个定义来看,一句问候、一首小诗均为语篇。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摘要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透过认知世界,试图通过理想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相关观点来分析语篇连贯。 关键词语篇连贯认知世界理想认知模型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World YIN Zhen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in linguistics.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made various explanations and analysis about coherence.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coherence from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views about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王敏 200821110104 何谓“翻译”?其过程不外乎于两个过程:理解(comprehension)和表达(representation)。初学翻译,对翻译技巧是缺乏认识的,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经过半年的学习,从单句翻译到段落翻译再到篇章翻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翻译的轮廓也被逐渐勾勒出。 因此,对原文的理解又可细分为:对词的理解、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对篇章语境的理解。在一个前后联系正确的逻辑关系下,忠实于原文,对译本层层剖析达到全面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成为作者本身,对原文进行再创造(rewriting)。翻译是语言的一个双向过程,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则要对两种语言进行长期积累。下面从句、段、篇三个层次对本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学习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单句翻译: 本学期开始以单句翻译开始入门,单句翻译的重点是对句子结构进行语义和句法分析,将句子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掌握句子的主谓结构和主次意义,将复杂的长句划分为若干的小句,再进行逐一翻译。 就句子结构而言,分清英语前中心与汉语后中心分布的区别,在译文时进行适当转换;分清从句和主句的修饰关系,划分句子主次。就词语的词义分析而言,从转换(Conversion)、替代(Substitution)和省略(Omission)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对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对代词进行名词替代、省略或保留重复等等。一个句子是由若干词组成,处理好词与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的基础。 二、段落翻译: 在句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紧接着是过渡到段落翻译,过渡的关键是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句子前后衔接的逻辑关系;明白原文与汉语的语言中心分布不同:英语前中心,汉语后中心——汉语与英语的修饰习惯:将英语的前置修饰语转换为汉语的后置修饰语;注意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将英语的抽象表达转化为汉语的具体表达,从而决定对译本是进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还是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360docs.net/doc/683922887.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中山大学黄国文 一、引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我们首先概述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对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语篇分析与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些问题。 二、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1)语篇分析的兴起与发展,(2)语篇,(3)语篇分析,(4)言语行为,(5)语篇结构和语篇体裁,(6)口头语篇与书面语篇,(7)语篇分析的几种方法。 1.语篇分析的兴起与发展 语篇分析是一门年轻的、还没有定性的学科。虽然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语言学家注意到对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如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但这个学科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1)英美国家的情况 在英美国家,对语篇分析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才有了明显的进展。1952年结构主义者Harris 在《语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语篇分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一篇关于推销生发水(hair tonic)的广告,他的分析包括探索能解释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规则,他的讨论还涉及到语言与文化、语篇与社会情景(social situation 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Harris 认为语篇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超越句子界限描述语言,二是研究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由于Harris 是个结构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2018年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语言类专业主要是对人类语言进行研究,基于语言学基础理论对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随着语言的进步,人们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下面就2016年最新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进行总结,供大家选题参考! 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 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 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5、普通语言学浅析 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 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 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 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 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 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 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 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 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 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 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 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 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 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 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 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 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 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 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 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