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基于语篇的高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语篇的高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掌握的英语综合技能成正比。
但往往学生对于阅读的学习都比较吃力,这就使学生在应用外语时比较吃力。
但近几年随着教学理论与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语篇分析法开始广泛进入教师们的视野,逐渐成为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二英语;阅读教学引言: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许多的课外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阅读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大重点,分值占很大一个比重。
所以学生应重视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
本文就如何通过语篇分析法来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探索。
一、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一)对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欠缺通常来说,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时理解文章就会比较困难,因为他缺乏对文章背景知识对了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The United Kingdom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对英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客观来说,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都比较片面,对于英国的组成和首都等会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的背景知识在展开实际阅读时起到的辅助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介绍英国的国家组成、使用语言、历史进程以及一些标志性的事件,让他们对这篇文章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时对于文意有更深的感触,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展开篇章分析。
(二)对文章结构模糊不清大部分学生对划分文章结构和分析段落大意都比较头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中的文章Searching For The Truth,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划分文章段落。
在第一段中分别论证了primary sources 和secondary sources的本质并且总结性地说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在语篇体裁分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式,运用思维导图促深层挖掘语篇内涵等途径。
旨在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信息提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读后续写练习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开始逐渐由培养阅读能力转移到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阅读能力不高。
将语篇分析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使阅读教学从句子、词汇层面过渡到语篇层面,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教师需要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对文章的结构框架进行全方位地讲解,从而提升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1英语教学中阅读的意义1.1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直接手段,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更早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高中生普遍拥有一定的成熟心理,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而高中生所需要的也是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在教室帮助下逐步完善的心理和核心素养。
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更多的了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化意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去培养并完善自身对于各个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学习,高中时学生价值观念成熟的重要阶段,高中学生岁年龄较大但仍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的知道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到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当中将会逐渐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并逐步完善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1.2语篇分析的具体含义现代语言观认为语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而英语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具有象征意义的字母等等都可以是最基本的语篇单位也可以是语篇的组成单元。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的探究

从 以上 分 析 和 目前 语 言 阅 读 研 究 发 展 来 看 。人 们 越 来 越 关 注从 语 篇 分 析 人 手 来 进 行 阅 读 教 学 改 革 。 篇 分 析 理论 要 求 从 语 篇 的 整 体 出发 对 文 章 进 行 理 解 、 教 语 分 析 和 评 价 , 篇 章 为 基 本 教 学 单 位 , 绕 语 篇 的整 体 内 容 讲 解 课 文 、 结 中 心 以 围 总 思 想 和 写 作 技 巧 。 一 理 论 的 运用 在 国 外 已 取 得 良好 的效 果 。 也 正 是 我 用语 篇 这 这
版
生 的 阅读 能 力无 疑 就 成 为 高 中 英语 教学 的重 点 。 2 语 篇 分 析 理 论 .
语 篇分 析 理 论 是 二 十世 纪 五 十 年代 开 始 发 展 起 来 的 。 国语 言学 家 zH rs 美 .ar i 在 《 篇 分 析 》 15 ) 文 , 创 了 “ 篇 分 析 ” 一 术 语 , 出 :语 言 不 存 在 于 单 语 (9 2 一 首 语 这 指 “
7 O年 代 ,语 言 哲 学 家 G i r e提 出 的会 话 准 则 和 H ̄ia l y的 《 言 功 能 探 索 》 a ia d 语 、H ldy和 H sn的 《 语 的 衔 接 》 l aa 英 推 动 了 语篇 分析 的发 展 。 为今 天 的语 篇 分 析 奠 定 了基 础 。 D eurn e和 D es r 《 章 语 言 学 入 门》 篇 章 语 言 学 史 上 的一 部 重 eB aga d rsl 的 篇 e 是 要的著作。 他们认为 ,篇章应定义为满足 7个组篇标准 的交 际事 件。 “ 若其 中任何 个 标 准 被 认 为 没 有 得 到 满 足 , ‘ 章 ’ 不 具 备 交 际性 。 具 备 交 际 性 的 ‘ 该 篇 就 不 篇 章’ ‘ 为 非篇 章 ’” 章 是 构 成 语 篇 的 一个 单 位 。 。篇 他们 所 说 的 7个 标 准 分 别 是 : 衔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要点随着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语篇分析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合理地选择语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语篇分析教学。
下面,将从语篇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要点等方面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的实施要点。
一、语篇选择在进行语篇分析教学时,首先要考虑语篇的选择。
语篇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英语水平、语境以及学习需求等因素。
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增加语篇的难度和长度。
语篇选择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语篇的内容还要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课程内容相关联,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在进行语篇分析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篇的信息。
教师要通过导入新课题、介绍语篇背景知识等途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要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语境和信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语篇中的语言特点、结构规律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实施要点1. 概念和模式的介绍在进行语篇分析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了解语篇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模式,包括语篇的定义、构成要素、语言特点等。
通过示范性语篇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语篇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语篇分析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细节分析语篇分析教学要注重细节分析。
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语篇的标题、开头、结尾、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的细节来理解整个语篇的内容和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教学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语篇分析教学是指通过对一段语言文本的整体分析,揭示其中的语言组织规律和语言运用习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上下文的语言信息,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篇分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英语的语言规律和习惯。
在英语语言中,一个连贯的一段话往往包含着多种语言规律和习惯。
通过语篇分析教学,可以把这些规律和习惯剖析开来,使学生更清楚、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语篇分析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使用理解。
语篇分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表面上的语言规律和习惯,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规律和习惯在实际使用中的运用情况。
通过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3. 语篇分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语篇分析教学是通过对一段英文语篇的分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语言知识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语篇分析教学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语篇分析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英语语言的规律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获得更深刻的语言知识。
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摘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单词、语法和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篇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章的整体意思。
本文介绍了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教学、教学策略一、引言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单词、语法和句子层面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层面的教学。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策略。
二、什么是语篇?语篇是指一片完整的以语言为载体的表达形式,通常由若干个句子构成,表达一定的意义和思想。
语篇具有语境、话题和目的等特征,是语言的最高层次,也是语言设备最复杂的层次。
三、为什么要注重语篇教学?语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交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语篇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单词、语法和句子,还能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四、如何进行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 从话题入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热门话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内容,比如科技、时尚、旅游等。
通过这些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语法、语言表达方式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语篇教学。
2. 创设语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语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在教学旅游文化方面的文章时,可以模拟一个旅游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种亲身感受的方式来吸收知识。
3. 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策略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阅读策略,比如快速阅读、精读、选读等。
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结构、段落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整体意义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4. 注重复习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复述文章的主题、摘录和整理文章的关键词、词组、句子以及段落的大意等方式来进行总结和复习,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语篇分析法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和具体应用等方面探讨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背景。
随着人们的对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探索,传统的纯粹依靠语法和词汇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批评和改进。
语篇分析法恰恰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强调将语言放置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运用,通过对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上下文关系等因素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语篇分析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而语篇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整体理解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精确度。
语篇分析法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适宜性和难易度。
语篇分析法适合用于阅读材料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章,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和判断来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篇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语篇分析的技能,并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法是一种探究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及意义的方法和途径。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法有以下应用:
一、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语篇分析法通过从语篇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组织结
构和逻辑关系,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解题技巧。
同时,通过教授语篇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丰富学生词汇
语篇分析法通过查找关键词汇,分析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和掌握生词和短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近义词和反义词的
辨析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促进交际能力
语篇分析法通过教授文章中的交际语言和有效表达技巧,帮助
学生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提高写作能力
语篇分析法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组成结构,掌握文章的写
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总之,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英语阅读技能,为学生的英语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通用英语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还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法的遗憾是过分注重句法、词汇的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而语篇分析弥补了此遗憾。
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
微观的研究是通过剖析词义、句法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语篇衔接的方法。
宏观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理解它的深刻涵义。
对语篇分析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对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的理解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体知识的培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阅读理论,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学情的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对提高学生猜测生词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主题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等进行分析,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字: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一、理论1.1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1.1.1语篇的概念语篇的概念源于语篇分析或称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英美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大陆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
(黄国文,2001)无论是篇章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在记录下来的语言材料(书面语的或是口语的)上。
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致的。
我国学者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把语篇定义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他的著作《英语衔接》(Halliday and Hasan,1976)中,将语篇定义为”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
从这个定义来看,一句问候、一首小诗均为语篇。
1.1.2语篇分析有关语篇分析,不少学者曾做过定义和描述,如D. Nunan(1999)的定义是:对语篇的功能分析,区别于着眼于语言条理特征的篇章分析。
黄国文(1988)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笔者认为语篇分析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篇章背景结构,然后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问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把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1.2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1.2.1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的最大贡献在于连贯上,即文章是怎样形成为一个和谐的意义整体。
根据图式理论,语篇只为听者或读者如何从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提取或建构意义提供了方向。
这种所具备的原有知识被称作读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的结构被称作图式。
我们可以说,图式是数据结构,它代表我们从记忆中所提取并用于话语的固有模式。
这种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所具备的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
这就是说,对单词、句子和整个材料的理解不仅仅依赖于一个人的语言学知识。
正如Anderson等人所说:“阅读的每一步都包括每一个人的世界知识”。
1.2.2认知理论从广义上来说,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说,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心理过程。
语篇的心理过程就包含了许多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例如,推断——利用上下文情景来推断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联想——利用背景知识,常识来猜测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拓展——利用所学的目标语知识来会意生词,句子;迁移——利用母语知识达到理解目的。
认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
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
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
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而语篇阅读教学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中心。
1.3国外各种阅读模式1.3.1自下而上模式该模式产生于60年代,代表人物有S.T.Samuels,D.B.60ugh等。
持这一理解模式的学者认为:阅读理解实质上是一个转换代码的过程:在口头阅读过程中,书面文字被转换成话语;在默读过程中,书面文字则被转成内部言语。
他们认为,感知过程(通常指较低层次的阅读过程)在认识过程之前或独立于认识过程(指较高层次的阅读过程),读者首先从印刷材料中获取文字信息,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
这种模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巩固句型结构,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就可把工作做好,所以在中国的许多高中仍很有市场。
但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当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材料的练习或参加英语考试中,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单词或单个句子结构,任何生词或者复杂的结构都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况且有时他们全部单词都认识,句子结构也知道,在理解中依然有困难,题目做不对。
1.3.2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K.S. Goodman,F. Smith。
其理论主张是:阅读过程开始于高层次的大脑运作活动,终于阅读材料本身。
古德曼曾把阅读过程描写成一种。
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他把阅读的心理语言活动细分为体验((Sampling)、预测((Predicating)、验证(testing)、肯定或修正(Confirming or revising)等四个阶段。
然而,近年来理论家们认为自上而下模式也具有缺点和局限性。
第一,初学者不能使用这种模式。
第二,阅读文的内容应是读者熟悉的。
文章内容的相关性能使读者正确预测,也就是说,读者能将适当的图式或背景知识与相关文章联系起来。
第三,利用这种模式,阅读文章需时较长。
1.3.3相互作用模式该模式是在承认或接受上述两种模式的合理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D.Cz 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
斯坦诺维克是相互作用模式的代表人之一,认为该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更能准确地描述阅读过程。
1.4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一词的来源与1933-1945年主管美国印第安事务的柯利尔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这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开创并实践了行动研究。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行动研究的确是一个舶来品,是对“action research”的中文翻译。
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涵义就是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从其产生的来源来说这也是它的主旨意思。
随着行动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英国学者艾略特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供社会具体情景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景的研究。
”澳大利亚学者卡尔和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他们对这些实践的理解、这些实践得以展开的背景和公正。
”现在国际比较统一认可的是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界定的行动研究的概念,即“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4.1行动研究在国外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是最早的在不同领域自觉实践行动研究的先行者。
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正式确立行动研究在社会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地位,提出了行动研究的研究原则和操作模式,并将行动研究初步应用于教育。
行动研究是产生与社会活动领域,它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很快行动研究就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但是真正将行动研究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orry S.M.正式将行动研究引入美国教育领域,并应用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问题。
他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个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提出“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不致白费。
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
故此等人员必须个别及集体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其创造思考,指出应该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且须讲求方法,有系统地搜集证据,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
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
此后,行动研究在美国教育领域迅速发展起来,被专家和教师广泛运用解决课程编制和教师业务提高等问题上。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1967-1972)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方面倡导行动研究做出了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为了扭转英国大量现代中学强调系统传授传统学科知识的现状,出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崇。
斯腾豪斯在领导实施“人文课程计划”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过程模式。
“就是指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学生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不是按照行为事先指定出来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行为目标,教师并不寻求在学生身上形成任何特定的观点或引起任何特定的反应;所强调的不是行为目标,而是确定处理这些争议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