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活出坚韧,悲凉中活出温情——《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导学案
活着这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活着这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阅读郭敬明的《活着》,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生命、家庭、友情和亲情的理解与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 郭敬明的《活着》课外阅读材料- 课堂笔记本- 黑板和白板笔2.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美观,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 保证教室的光线明亮,以便学生阅读和写作2.3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阅读理解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细节-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或者引用《活着》的一段描写生命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3.2 预备知识激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回顾相关的预备知识,比如《活着》的作者是谁?讲述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等。
3.3 文本解读与分析教师从文本中选取几个关键章节,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与分析。
比如,教师可以选取《活着》中的亲情描写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3.4 讨论与发言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关于生命、家庭、友情和亲情的主题。
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5 分析文学技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一些表述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技巧对于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第四章:教学总结与评价4.1 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4.2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技巧- 配合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交课堂笔记本,评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总结能力第五章:课后拓展5.1 作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活着》的感受和体会,写一篇有关生命和亲情的作文。
活着 教案 余华

活着教案余华教案标题:《活着》教案 - 以余华小说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活动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供学生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情感连接和思考的机会。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活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思考,例如:“你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如何应对他们的困境的?”、“你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影响?”等等。
主体活动: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角色。
鼓励学生引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对话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场景,扮演小说中的人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自行编写对话和行动。
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的人物。
5. 创作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重新创作一个结局。
学生可以选择改变故事的发展方向,或者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
鼓励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6. 小组展示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角色扮演和创作写作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提供反馈,以促进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总结:7.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总结他们对于小说《活着》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延伸活动:-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余华的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和风格。
-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所或者展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小说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评估学生的创作写作成果,包括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创意发挥。
-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小说主题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活着》阅读导读课教案

《活着》阅读导读课教案活着阅读导读课教案一、导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导读,学生将能够:- 了解《活着》这本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探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发展- 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探讨二、导学内容1. 《活着》简介- 介绍小说《活着》的背景信息和作者余华- 引发学生对该小说的兴趣并激发阅读的欲望2. 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简要描述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变故和遭遇-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等3. 主要人物形象和发展-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冯主人公、家人和其他重要角色- 探讨他们在小说中的变化和成长,了解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4. 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生活、封建思想等-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如人的生存欲望、家庭关系等三、导学要点- 提供《活着》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预- 引导学生在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思考点以促进深入阅读-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见解四、导学方法-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预成果- 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和个人的见解- 提问互动:老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五、导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时的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对《活着》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六、作业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小说《活着》中的一个章节,写下对该章节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鼓励学生结合课上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作业提交方式:电子版文档发送至老师指定邮箱七、教学资源- 《活着》小说文本或电子版- 板书笔和彩色粉笔- 多媒体投影仪和投影幕布八、参考资料- 余华《活着》- 《活着》电影解读材料- 《活着》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评论。
微笑的悲歌 ——《活着》阅读交流教学设计

微笑的悲歌——余华《活着》阅读交流教学设计霸州市第四中学语文刘潇一、课型:阅读交流课二、教学目标及方法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过程与方法:掌握小说阅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升华情感。
2、教学重难点:透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三、教学流程教学步骤教为学服务的互动过程学习目标和成果课前准备一.初读《活着》,了解作品二.节选摘抄,品味语言三.完成初读笔记1.读完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2.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3.通过这件事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4.作者通过描写这个人物,想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帮助学生提前把握学习内容,并根据自身学情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及疑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听课、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评鉴赏能力。
导入新课歌曲导入:美国民歌《老黑奴》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以歌曲作为引子,介绍余华的写作缘起,让同学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家的情怀。
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一粒沙里见世界,作家的写作往往就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里的消息开始。
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
《老黑奴》这首歌里的老黑奴也经历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类惨绝人寰的悲剧...但是他依然努力地要活下去,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活着》整本书阅读公开课教案——纯原创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活着》整本书阅读公开课教案——纯原创《活着》整本书阅读一、导入:孔子讲:“亡之,命矣夫”,生与死是命运被动接受的必然,在生与死之间,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悟。
在寒假作业中,我们布置了《活着》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这几天我们又再度重温了这本书。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入手,对《活着》这本书的主题进行分享与交流。
二、讲授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简单地复述一下福贵一生的遭遇,在他复述的过程中,大家要思考,福贵是为了什么而活着?(问1)地主家的公子家财万贯一贫如洗,上吊寻死(父亲是他活下去的动力)父亲意外离世(母亲和妻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被抓去拉大炮,目睹战争惨烈(对家庭的思念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母亲、龙二离世(妻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有庆、春生离世,妻女无人照料(妻女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女儿、妻子相继离世(女婿、孙子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女婿离世(孙子是他活下去的动力)孙子去世,福贵独活回顾了福贵的一生,饱经苦难与生死离别,他被抓壮丁,自己也曾临近死亡,在战场上饥寒交迫,艰难求生,是什么支撑他活下来的呢?(家庭)那在此之前呢,家财散尽后,又是什么支撑着他呢?(依次类推)我们看到福贵的动力是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和孙子,这些都是福贵的家人,所以我们可以说福贵是为了亲情而活。
但是到最后,孙子苦根的离世,福贵的所有亲人都已经不在人间,只有老黄牛陪伴着他,那么他活下去的动力还是亲情么?我们注意到书中老年的福贵对牛的称呼:“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p5)所以我们说福贵是为了亲情而活,是承载着亲情而活。
(答1:为了亲情、承载亲情而活)(板书)那么现在,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福贵只是为了亲情而活吗?(问2)我们在必修3中接触到了一位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角色——祥林嫂,我们之前还拍过祝福的话剧,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祥林嫂的苦难历程。
到鲁镇前,在卫家山成亲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贺老六,年底生下阿毛到鲁镇四年,贺老六去世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到鲁镇七年,捐门槛赎罪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到鲁镇十三年,离世福贵与祥林嫂同样是失去了踏实的伴侣和乖巧的孩子,命运艰难,同样是承载着亲情,为何福贵活着而祥林嫂却孤独的死去呢?找同学们来说一说。
《活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素材一:活着就是幸福——《活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素材内容该素材属于基础模块1.7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指向语文学科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利用1个月时间,让学生阅读余华小说《活着》,了解小说故事内容。
完成三项思维导图:(1)从人物关系角度绘画思维导图;(2)从情节发展角度绘画思维导图;(3)从死亡情况角度绘画思维导图。
2.收集余华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创作特点及主要作品。
3.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二)课中实施1.宏观把握小说课堂上小组交流思维导图内容(1)从人物关系角度绘画思维导图讨论、交流(2)从情节发展角度绘画思维导图讨论、交流(3)从死亡情况角度绘画思维导图交流、交流设计说明:课堂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宏观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微观理解小说找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说说理由设计说明:这个部分主要训练学生的回归文本,从文本中整合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从微观细节处体会小说,促进阅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3.质疑探讨收集师生阅读时的疑问,展开讨论展示或者辩论。
教师质疑:例如(1)福贵一生遭受了那么多苦难,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次次出现。
有的人认为,故事中的很多悲剧都是福贵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福贵的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你怎样认为?(2)本书以死亡为主题,而题目却为“活着”,矛盾吗?(3)结合《活着》等悲剧作品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本质?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学生质疑:例如(1)小说最后,福贵只和一头牛相依为命,福贵给自己的牛起名字也叫福贵,你觉得福贵给自己的牛起自己名字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在现当代社会中,假如你是像福贵一样遭遇人生的重重打击,你会怎么办?你会选择活着还是以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阐述理由。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的收集与解决,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
4.理解主题:探寻苦难的意义一一读书交流会如果从旁观者看,福贵的一生充满苦难,但是作者让福贵自己来讲述自己的一生。
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封面《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活着》是中文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历史背景为蓝本,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中国历史转型期间所经历的艰辛和扭曲。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本书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将提供几个具体的活动和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来深入思考。
二、活动一:背景了解在开始阅读之前,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对学生理解小说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并分享其所代表的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并将这些事件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2. 资料搜集: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改革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中的影响并讨论小说中的相关影射。
三、活动二:角色心理剖析《活着》中的角色形象丰满而复杂,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剖析角色的内心世界,下面是一些建议的活动:1. 角色心理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制作角色心理图并描述其个性、动机和变化。
2. 书信对话: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通过书信形式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
3.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自行创作并演绎他们在某一情境下的对话和思维。
四、活动三:情感体验《活着》描述了人在生活的困境中所面临的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以下是几个活动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小说中的情感:1. 感情日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要求他们以角色的身份写日记,描述他们在故事中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2. 画面解读:在小说中选择一个重要的画面,要求学生描绘这个场景,并加上适当的文字或描述,表达自己对这个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3. 角色音乐单:要求学生选择适合小说中不同场景或角色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对角色内心感受的理解。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学案例活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学案例活着一、理论支撑《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部分“(一)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二、模式探究(一)选择文本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需要对书籍进行细致甄选。
它既要符合教师的审美意识,还要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斟酌再三,笔者与学生共同选择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中活出坚韧,悲凉中活出温情
——《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导学案
《活着》这本书从长度和难度上适合高一学生阅读。
这部书2019年1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在北京发布,荣登年度畅销书榜首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活着》。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典范",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之一,《活着》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书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这画面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用自己诙谐乐观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
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
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
【学习目标】
1、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对书中人物进行点评。
2、结合主人公福贵经历,能够对“活着”进行理性思考。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
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此书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余华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2、评论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
(中国作家网评)《华盛顿邮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
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
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
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合众国际社: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
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
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二、任务:再次浏览全书,回顾故事情节,勾画出书中打动内心的文段。
课堂案任务一:《活着》一书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形象最能打动你的
内心,结合小说中相关文段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原文+赏析+诵读)
任务二: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却始终乐观生活,从他身上你读出了“活着”哪些内涵?
任务三:回看《活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这部书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是什么?课后赠言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
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
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
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
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
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是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暴戾而独立存在。
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
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
它举重若轻的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余苦难中的希望
——读余华《活着》
如果生命中没有经历苦难,你很难想象,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
《活着》带给人一种苦涩,涩到灰蒙,涩到无望,但涩后却是淡淡的甘甜。
也说不上甜,顶多是甘,似乎给人的心灵期许了些执念,某些温存,遗留作对这苦难的深沉的记忆。
不像早期的短篇那般的血腥、张狂,《活着》以温情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里面你不会看到喷张的鲜血,也不会听见疯子的咆哮,甚至情欲宣泄的镜头。
相反,你的心会被一个叫做“福贵”的人系着,跟着他一起经历他所踟蹰过的挥霍和贫穷,他所感念的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
老人的述说
是平静而温婉的,你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深沉而舒缓。
我本不是个细腻的人,但《活着》中,有许多的细节,却让我深深地被触动。
它让我思考,苦难之于人的意义,生命之轻重,之于一个人,该如何承受。
从福贵少时的挥霍,倾家荡产,父亲的气死,母亲的离世,战争的摧残,在稍微安稳点的日子里,岁月让家珍生了病,儿子有庆为救爹朋友的老婆而意外离世,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耐不过时间而离开,女婿被水泥板压死,最后只剩祖孙两个相依为命,竟也拗不过苦难的啮噬,苦根就算吃也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
有时候想,为什么要让这么多的苦难存在?为什么让这些经历一个就能把人推向绝望的哀伤接二连三地倾倒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一个人承受苦难的底线到底有多少?承受着生命之沉痛的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后来我发现,这就是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作为“人”的代表。
或许,活着就是最好的诠释。
思念在过去的记忆中活着,记忆在现在的生命中活着。
从一个人延伸四代人,最后都化成尘土,只剩下一个人。
虽然仍旧是活着,但所经历的却使生命的深度截然不同。
战争、生死、别离,人生的苦味具已尝尽,此时的活着,已经不仅仅是生命的姿态,更多的有历史的风尘,深深皱纹里的万千感叹。
苦根的死是总给人特别的心酸。
在《活着》里,最大的苦难便是贫穷。
“撑死”这看似荒诞滑稽的死法,正在用笑声控诉贫穷对于一个人的摧残。
或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无法抗拒的苦难。
在苦难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存。
人在苦难中,要么选择死去,要么就坚强地活着。
人不能靠着自己的善行改变苦难的侵蚀,苦难也不会因为人的品性而选择性地光顾。
就如同命运的裁定,你深处其中,所能做的只有坚强地活着,为别人,或者,为自己。
然而,余华并不是消极地看待人对于环境忍耐承受的千姿百态。
他作品中的温情便是极好的佐证。
《活着》中有庆为了不让母亲劳碌为他做鞋子,离开家后就脱了鞋子拿在手上,赤脚在雪地里奔跑。
家珍得了软骨病然却坚持帮助家里干活,最后
直到连一根针也拿不起来,坐在床上呜呜地直哭。
福贵见到儿子的尸体,歇斯底里地要找那个害了他儿子的人报仇,最后却忍着痛和妻子保平安。
这一个个镜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贫穷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侵蚀的同时,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淡淡的温暖。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2
《活着》整本书阅读探究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福贵一家人的善良、朴实让我们看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
苦难虽是穷凶恶极,但人性的真善美在却不会泯灭。
相比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一九八六》,人被文革的苦难摧残殆尽,丧失人性,甚至成了自虐的疯子。
在《河边的错误》中,在环境的压迫下,刑警队长最终违背了自己的刚正不阿屈从了威逼的权势。
而《活着》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中仍然质朴而打动人心的品质,这种温情的流露,即使在悲剧结局的叹惋中,也给人以温存和零星的希望。
“活着就意味着接受差别,忍受苦难,又在苦难中去寻找一片温馨与寂寥,寻找一份安详与豁达。
”人虽无法战胜苦难,但人性的美好是任何环境所无法夺去的。
或许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你永远无法知道未来自己将承受多少的负荷和重担,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在你心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人性的光辉将伴随着你在生命的旅程中带你回归最初的活着的意义。
这,也正是人类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