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措施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何捷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第18期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究其原因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要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几类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和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關键词信息不对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号传递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139-03Study on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View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HE JieAbstrac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o the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it can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which will have effect on the graduates’ actual employment. The paper analyzes seve-ral kind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phenomena in the job searching and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under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hazard; signal transmission1 前言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一些企业纷纷将招聘人才的橄榄枝伸入高校。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

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改进建议1. 引言1.1 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每年都有大量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竞争异常激烈。
据统计,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却仍然难以满足每位申请者的需求。
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选拔机制不公平、导师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很多优秀的申请者无法被正当评价和选择。
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亟需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长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问题存在的原因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门槛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导致了选才不准确的情况。
有的院校在招生中偏向于青睐应试能力强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部分导师在指导硕士研究生时存在指导不到位、不负责任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不足、行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滞后,也是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导师指导制度不够健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2. 正文2.1 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当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着普遍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较弱、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基本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研究思维。
浅谈信息不对称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浅谈信息不对称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作者:胡瑛瑛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2年第09期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各方对此现象均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因素。
本文将采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高校就业;信息经济1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回顾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高等教育逐步走进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经历了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三种:首先统筹管理层次的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高校的扩建招生增加,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不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就业岗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毕业生主体本身因素,很多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没有客观的认识,导致有岗位但是不愿意应聘的尴尬境地;再次是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些人认为之所以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不能致用”,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往往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相互脱离,学生不能得到实用的知识,用人企业找不到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与需求方向脱轨。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分别从宏观因素、毕业生本体、培养管理部门、用人企业的角度,对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解读。
分析以上观点,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一定成都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进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
2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研究生招考过程逆向选择风险分析

研究生招考过程逆向选择风险分析作者:关峻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5期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达到帕累托均衡的状态,这是因为在现有的研究生招考制度中,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均存在逆向选择的风险。
本文借用声誉模型对这种逆向选择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切实得出可以通过极培育和建立完备的导师队伍、建立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绩效评价、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信用体系、适度滞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双选工作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思想、文化和道德等非制度因素的约束作用,使得导师和研究生均有充足的积极性建立良好声誉,以规避研究生招考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逆向选择风险。
关键词:研究生招考;风险;声誉模型;逆向选择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7-04一个重复参与相同博弈的参与人可能会试图建立一个对于特定行为方式的声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参与人总是用相同的方式博弈,那么他的对手就会预测他在将来继续这样博弈,从而相应的调整他们的行为。
针对此类不完全信息的博弈问题,声誉模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量化分析手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激励以及信用等各个领域[1]。
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吴育华和张庆民利用声誉模型讨论了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单期和多期委托——代理问题[2]。
孙霞和赵晓飞利用声誉机制的约束和识别能力探讨了销售渠道联盟中的稳定性[3]。
戚桂清和杨锡怀针对战略合作伙伴的静态和动态分别提出了筛选和合作契约模型[4]。
李富强和王立勇对内部控制中的串通舞弊现象进行了基于声誉模型的控制和约束研究[5]。
高山通过构建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模型,探讨了声誉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效应,以及声誉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6]。
刘海洋和周明月利用两阶段声誉模型对控制假冒伪劣现象进行了探讨[7]。
而本文则拟运用声誉模型对研究生招考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从管理学的角度探寻招考中非全局优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总结8篇

毕业生就业情况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随着国内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年度,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此,我将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概况本年度,我校共有毕业生XXXX人,其中本科生XXXX人,研究生XXXX人。
毕业生就业工作从XXXX年XX月开始,至XX月底结束。
全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就业指导部门、各院系及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三、工作重点与成效1. 就业指导与服务本年度,我们加强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首先,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举办了多场招聘会,邀请企业进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我们还为毕业生提供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辅导服务,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
2. 就业渠道拓展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我们积极与各类企业、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开展校企合作。
同时,我们也鼓励毕业生参加各类实习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这些措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
3. 就业情况统计与分析在毕业季期间,我们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数据显示,今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XX%,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XX%,研究生就业率为XX%。
从就业行业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教育、科技、金融等行业。
从就业地区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
四、问题与措施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竞争压力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3. 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就业工作汇报7篇

就业工作汇报7篇篇1一、引言本次就业工作汇报旨在总结近期在就业领域的进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次汇报,希望能够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就业工作进展1. 就业政策制定与实施近期,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企业吸纳就业情况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吸纳就业的行列。
目前,已有众多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3. 创业带动就业情况我们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创业。
目前,已有众多创业者成功创业,并带动了大量就业。
4. 职业培训开展情况我们加强了职业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已有众多劳动者通过培训提升了自身技能,为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1. 就业结构不平衡尽管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还存在就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存在就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援助和帮扶。
2. 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尽管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显著,但还存在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提供更全面的创业支持。
3. 职业培训质量需提升尽管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培训工作,但还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培训质量。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优化就业政策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就业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对重点地区、行业和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准度。
2. 提升创业成功率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提供更全面的创业支持,包括加强创业培训、提供资金支持等,帮助创业者提高成功率。
3. 加强职业培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培训体系等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一)

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一)论文关健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市场对策论文摘要:信息不对称将降低市场效率,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丈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进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人快速增长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供给充沛、经济发展的动态不均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择业观等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然而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试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遇到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内涵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为此他们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抑或观测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
该理论主要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次货市场”理论与人们的“逆向选择”行为。
“次货市场”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产品的卖方市场比买方市场拥有更多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众多卖者加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众多参差不齐的企业所生产的品质不同的商品充满市场,买方又无法根据市场价格信息来判断产品的优劣,最终优等产品被劣质产品挤出市场,形成产品价格质量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的一方缺乏完善的信息,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或者当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到另一方的行为,而这种观测不到的行为又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结果,一方出于利己和机会主义的动机而作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败德行为”。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8篇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就业工作回顾1. 就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去一年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如“基层项目计划”、“三支一扶”等,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各地也积极举办各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平台。
2. 就业服务与指导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等,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比赛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仍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用工短缺;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存在就业困难。
这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
2. 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不高;部分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难以真正实现创业成功。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和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3. 就业服务与指导有待提升尽管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服务和指导,但仍有部分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不畅、指导不到位等问题。
这需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