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一、引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是他在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所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深沉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战乱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本文将以这首诗为载体,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杜甫笔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将更加全面地理解杜甫对时代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丰富体验。
二、诗歌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开篇就描绘了当时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破坏。
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战乱蔓延的严重程度,其中的“收”字更是暗含了对百姓生活的侵害和破坏。
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直接触及人们内心深层的感受,让人不禁为受苦受难的百姓祈祷。
2. 万里天边愁霾黑诗人以“万里天边”形容战争的广泛和影响深远,而“愁霾黑”更是将心情的沉重与天空的阴暗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和百姓遭遇的深切忧虑。
这样的描述,更增加了诗歌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 古来万事东流水此句通过对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生的无常。
东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一切事物的变迁,再一次突显了人们对战乱的不安和对宿命的思考。
4. 苍苔如毯平铺地这句以平铺地面铺满苔藓的场景,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顽强。
对比战乱的苦难,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线宁静和生机,这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人性的一种肯定。
三、主题解读1. 战乱之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宏大的题材揭示了当时战乱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人心的伤害,唤起人们对战乱的深切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珍惜和平,珍爱生活。
2. 人生苦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对古今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生的无常。
这种人生的苦辣,不仅让人对战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使人思考生命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从苦难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珍惜眼前的幸福。
四、结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雄浑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乱和人们的生活。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一、背景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
公元763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杜甫获悉此事,欣喜之余,写下这首诗篇。
诗中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二、诗歌内容解析诗的开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展现了杜甫突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好消息,心情激动。
接下来的“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描绘了战乱结束后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最后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则展现了杜甫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特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杜甫在诗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百姓的关爱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结构紧凑:诗的四句分别描述了杜甫听到好消息时的激动、同情、美好愿景和热爱生活的心态,层次分明,紧密相连。
3.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语言简练、韵味悠长。
四、诗句欣赏与借鉴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结束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和借鉴:1.情感表达:诗中杜甫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百姓的关爱,我们可以学习他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2.结构布局: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条理。
3.语言运用:杜甫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使诗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评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评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评析:杜甫写此诗时正客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市),梓州在剑门关南,故曰“剑外”。
当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七八年之久,杜甫流落剑南时无时不盼望战乱早日平息,好能返回故乡洛阳安居。
“收河南河北”,指收复黄河南北被叛军占领的地方,特别是河北(即蓟北),本为叛军老巢,今亦收复,则战乱可最终平息矣。
此诗即写得到这一消息时刹那间的狂喜情态和心理活动。
前四句写听到好消息时所表现出来的喜极欲狂之情态。
“忽传”,因久盼不能如愿,心中已不作希望,今骤得好消息,故曰“忽传”。
因是“忽传”,心中毫无准备,而此好消息又本是无时不盼者,故初一闻之,不禁为之“涕泪满衣裳”。
此涕泪因“喜闻”而起,当然非伤心之泪,正反映出欢喜已达极点。
于是转过头去看看老妻稚子,他们随自己漂流在外,平日愁眉苦脸,今日又如何呢? “愁何在”,愁眉苦脸不见了,一派喜气洋洋的神色。
诗人随手卷起诗书来,卷呀卷,手如旋风,神情则欣喜至于欲狂。
“漫卷”者,漫不经心,随手乱卷之意。
此乃下意识动作,但这动作却从盼望已久的心情来,早就盼望有这么一天,卷起诗书,收拾行装,载歌载舞,登上返乡之路。
以上四句,把“初闻”好消息时的情态写尽,于是用下四句写心中所想。
好消息来了,不正应该庆贺一番吗?今当春天,又是白日,应该放声高歌,开怀畅饮。
酒一饮完,便可打点行装上路,有明媚之春光作伴,还乡大快意事也。
心想还乡,还乡之意识即在头脑中流动起来:从涪江乘舟南下进入长江,再从巴峡穿过巫峡(三峡之一,举其一以代其三),到达江陵。
然后转陆路,直向襄阳,奔往洛阳。
“穿”,穿过也,喻舟行迅疾; “下”,往也,喻行走迅疾。
见当时心情之急切。
这两句是一幅归乡意识流的卷轴,巧妙地把几个地名用动词和介词、副词连结起来,真实地再现了那一刹时的内心活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作者:杜甫3、诗词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四、赏析11 背景与情感基调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11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篇写“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则是听闻后的第一反应。
“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了诗人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极度喜悦和激动,以至于泪水沾满了衣裳。
112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回头看妻儿,他们的愁容已经消失不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随意收拾诗书的动作,“喜欲狂”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12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人在白天也要放声高歌,开怀畅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指春天,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正好还乡。
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
121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便下”,写出了诗人想象中归乡的路线,一气贯注,迅速而急切,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五、艺术特色21 节奏明快全诗的节奏轻快流畅,与诗人欢快的心情相得益彰。
每一句都充满了活力和动感,读来令人心情振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与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与赏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首好诗,必须饱含激动人心的感情。
诗情愈深,则诗味愈浓。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吟罢掩卷,细加品评,就十分耐人寻味。
这首抒情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流亡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写。
这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延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
杜甫听到了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喜情难禁,欣然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句就直叙喜讯,诗情激荡。
“剑外”,点明听到喜讯时的地点,“收蓟北”,揭示写这首诗的缘由,“忽传”,指出喜讯来得出乎意料。
“剑外”与“蓟北”相距千里,关山阻隔,然而“收蓟北”的喜讯象插上了翅膀,突然飞到,何其迅速!它犹如闪电划破了长空,又好象雷鸣震动着天际,怎不令人为之一惊!这是一个渴望既久的喜讯,杜甫朝也盼,晚也盼,想不到今天终于盼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把两个地方连接了起来,使人感到诗人虽然身处边远僻静之乡,而心却驰向车马尘飞的战场!那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日子结束了,那山河破碎的场景,那战乱不休的岁月结束了,……杜甫是何等的高兴!诗的开篇,好比一根导火线,一下子引爆了诗人早已积郁于胸的感情。
“初闻涕泪满衣裳”及“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剑外忽传收蓟北”的导火线引起的诗人第一次感情爆发。
“初闻”紧粘“忽传”,启开了感情的闸门,因闻喜讯而流喜泪。
“满衣裳”中的一个“满”字,让人想见到诗人百感交集、惊喜泪飞的状貌。
不是饱经沧桑人,怎会如此泪满襟!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显然,愁云消失,春风满面,也沉浸在欢乐之中了。
本来以埋头书卷来排遣苦闷的诗人,此时此刻也无心伏案,信手卷起诗书,足蹈手舞起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及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失地,诗人杜甫在流落四川时听闻这个喜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这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一个“忽”字,写出了消息的突然传来,让人猝不及防。
而“涕泪满衣裳”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喜极而泣的神态,那种长期积压在心中的忧愁和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诗人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这里通过描写家人的神态变化,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之前的愁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乐。
“漫卷诗书”这一动作,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晴朗的日子里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的春光结伴返回故乡。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归乡的急切渴望。
“放歌”“纵酒”是诗人情绪的宣泄,而“青春作伴”则给归乡之旅增添了一份美好的憧憬。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这最后的两句,诗人展开了想象,描绘出归乡的路线,体现了他归心似箭的心情。
一连串的地名,快速地闪过,仿佛诗人已经踏上了归程,那种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一气呵成。
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听到捷报后的喜悦、激动以及对归乡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听到喜讯时的激动和家人的喜悦,与之前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胜利带来的巨大变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赏析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思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闻消息后,欣喜... 显示全部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 显示全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