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4节-生物的进化-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4节 生物的进化(教学课件)

课堂讲解
腔棘鱼
由于深海水温几乎不变,水流也很缓慢, 既没有陆地上那样剧烈的环境变化,也 没有像陆地那样有那么多敌害——对生 存构成威胁的动物,环境十分安定,进 化的必要性不大,所以它才跨越巨大时 空,相传3000多万代,以几乎是原始 的形态幸存到今天。
课堂讲解
生物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化石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 马化石 中间过渡类型化石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合作学习
想一想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
神创论
进化论
生物由神创造出来 物种是一次性出现, 不会改变的。
物种之间无亲缘关系
生物是进化而来
物种是逐渐演变产生, 不断变化的。
物种之间有或远或近的 亲缘关系。
合作学习
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生物是在原始生命诞生后, 在长达数十亿年的漫长年代里通过演变而形 成的。
课堂讲解
在以下化石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种子蕨
始祖鸟
1、种子蕨的化石证明了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进化上的亲 缘关系
2、始祖鸟的化石,证明了鸟类是从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 的
课堂讲解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 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 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例如脊 椎动物的前肢:鸟的翅膀、蝙蝠的翼膜、鲸的胸鳍、 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 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都是 由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组成;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在胚 胎发育上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过程发育而来。
课堂马的大小 差不多,四肢高度特化,中趾非常发达,掌骨 也加长,趾骨比较短。真马在更新世时扩散到 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各洲。
最新九年级科学下册--第4节-生物的进化教案-新版浙教版

精品文档第4节生物的进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2)比较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
(3)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一些生物进化现象。
(2)领悟“假说、演绎、比较”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建立假设、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读图识图等方面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建立的生物进化的思想。
(2)树立唯物主义辩证和统一的自然观。
(3)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较好理解本节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内容,但在运用所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比较缺乏;对科学史的学习也较感兴趣,但往往停留表面认知,缺乏对蕴含其中的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领悟。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生物进化的原因,形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能力,建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体会“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也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有时一种新的观点,即便是正确的,要被认同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进化论的演变;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难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活动1 【活动】课前自学(一)课前自学课前下发介绍布丰、拉马克、达尔文三位科学家的生平和其对生物进化的研究材料,学生通过自学,大概了解进化论的演变,并注意比较三种观点的异同。
通过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科学史资料,使学生对进化论不同观点的了解更加充分,对相关科学家的认识更加立体,能较深刻体悟科学家在研究领域所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科学发展的不易,提升学生对科学以及科学发展的敬仰度,进一步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
同时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力。
科学初三下浙教版1.5生物的进化教案4

(3)化石分类:遗体化石:遗体被埋藏并在一定条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遗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粪化石、卵化石)及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形成的化石。遗迹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脱水后的碳痕及足迹等化石。
4.马进化历程。(1)马的进化历程:始祖马→三趾马→近代马。
5.生物进化的意义:
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显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截了当的证据;化石在
(4)化石分类:
遗体化石:遗体被埋藏并在一定条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遗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粪化石、卵化石)及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脱水后的马→三趾马→
近代马。
(2)马的进化比较。
前趾
体型
背脊
运动
环境
始祖马
四趾
小
上凸
(2)进化顺序: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意义:
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显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
最可靠最直截了当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通过通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步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通过通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步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6.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教后心得:
体、遗物和遗迹,是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不成文记录。
(2)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
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储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4节 生物的进化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4节生物的进化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分类(2)通过化石能感知推测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寻找实证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2)体会人来在证据上的不断完善和修正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生命的神奇(2)珍爱生命,惹来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情分析学生打小就关心过自己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诞生的,而且也听到过很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对于本堂课生物的进化会很好奇,很感兴趣。
整个课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顺着人类认知的规律和路径来进行设计,激活他们的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化石的形成、分类并能通过化石的比对推测生物的进化过程难点: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生物的进化基本设计思路引入: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这样的一则新闻,陕西省丹凤县龙桥水泥有限公司员工李磊在一个工地上进行挖掘作业时,发现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古剑,曾果断拒绝10万元求购者,而毫不犹豫主动上交给文物部门。
事实上按照我国文物法的规定,公民发现文物必须主动上交国家,以便文物部门的保护和研究。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这些出土文物保护和研究呢?(如果可能让学生稍作思考并引导回答,因为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弄清或发现什么?)因为这些文物的背后蕴含着我们人类社会文明演化的历史历程。
这就是文物的价值生物不管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是低等的还是高等的,陆上跑的,水里游的,与他们生活环境都是如此的协调,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那么的完美,总是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当然这也引起了古代人们的思考:这么完美而又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当初是怎么来的呢?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加上对宗教的信仰,便很自然的认为这些生物都是上帝的杰作,是由神创造的。
同学们,你所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呢?西方,东方的都可以。
但是,我们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神创论,宗教在当时不仅是人们的信仰,更是绝对的权威,但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可以证明这种权威的真实性,而且按照神创轮的观点,这些生物都是由神创造的,那么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改变,因为他们一开始就都是完美的。
1.4-生物的进化课件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进化(第1课时)
什么是生物化石?
琥珀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 迹,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走近6500万年前的“恐龙墓地” 黑龙江省嘉荫县城乌拉嘎镇
1.能概述生物进化的证据, 了解生物进化的 基本历程。 2.能简单说明生物的进化规律。
3.在阅读和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 程中锻炼信息分类、汇总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第三纪早期的哺乳动物中除了各种原始的有蹄类 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肉齿目了,肉齿目在白垩纪就已经 出现,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比较繁盛,有些成员如鬣齿 兽(下图)则一直生存在中新世,其早期的成员和食 虫类非常相似,而后期则有些种类体大如熊。
从白垩纪晚期到新 生代早期还有其他一些 小型的目,如兽目和近 猴目等,它们多为小型 的食虫性动物,特征原 始,或多或少有些接近 现代的树鼩。
二叠纪裸子植物数量增加,除了种子蕨和科达树外,还出现了松柏,苏铁和银杏。
这标志着以往地球的陆地是光秃秃的死寂世界,而今逐 第三纪早期的哺乳动物中除了各种原始的有蹄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肉齿目了,肉齿目在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比较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生物的进化》说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生物的进化》说课稿一、教材背景《生物的进化》是浙江教育版九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到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以及驱动生物进化的因素。
通过学习《生物的进化》,学生将对生命科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拓宽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进化的驱动因素•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过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驱动生物进化的因素•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过程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15分钟)•生物进化的定义:指物种逐渐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改变和进步的过程。
•生物进化的原理:包括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
•教学方法:通过简单明了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
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进化案例,例如病原微生物对抗抗生素的进化等。
2. 驱动生物进化的因素(20分钟)•环境因素:例如气候、地形等。
•食物竞争:不同物种之间争夺食物资源。
•生物间关系:共生、捕食等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和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驱动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也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调查结果。
3. 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过程(25分钟)•生物进化的意义:生物进化可以使物种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遗传变异、选择和遗传传递。
•教学方法: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解释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过程,同时可以利用小组进行讨论和展示。
4. 活动示范与展示(20分钟)•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物种进行研究,了解其进化过程和适应能力,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九年级科学下册1.4生物的进化二教案新版浙教版

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神创论和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观点的异同。
2.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始祖鸟化石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各种进化观点,博取众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各种生物进化假说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2.通过认识证据与假说之间的逻辑关系体验科学的严谨性。
3.体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难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教学方法通过对布丰、拉马克、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比较,归纳出异同点,加深对进化论的理解。
自然选择学说是进化论的演变这部分的重点,通过教师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区分始祖鸟和现代鸟、始祖鸟和爬行动物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它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达尔文的故事介绍让学生理解到,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是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结果,与他的勤奋努力和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对自然选择学说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是本节的难点,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根据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进化论知识探究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进化理论。
此处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并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生物进化原因的其他资料,体会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之处,理解科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生物进化原因的资料教学过程但进化是直线式的(物种是可变的,开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⑶解释长颈鹿颈和腿长的原因分层次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适当点拨物进会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课后反思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有很多,本教学设计只强调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
九年级科学下册 1.4 生物的进化(三)教案 (新版)浙教版

生物的进化(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念。
3.了解人类演化的主要历程。
过程与方法:1.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能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锻炼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生物进化树示意图,归纳出进化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画示意图体会漫长过程的进化过程,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2.通过猜测人类是否还会进化,激发对生物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进化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处理时可以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各个类群生物的主要特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边回忆边讨论,共同逐步地画出生物进化树的示意图,然后归纳出生物在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在进化水平上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历程。
本节对种子蕨、始祖鸟化石的分析技能训练不仅重要而且十分有趣,它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认识到证据与假说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一、复习引入复习、巩固1.进化论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2.布丰的直线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拉马克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进化论进一步说明用自然选择解释昆虫的翅明确自然选择学说4要点间的关系。
运用所学观点解释自然现象过渡类型二、过渡类型展示种子蕨和始祖鸟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特点,有什么意义?生物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分析、交流、感悟进化历程复习动物、植物各种类的主要特征你能画出生物进化的示意图吗?多媒体展示部分学生和资料的示意图点评、鼓励展示生物进化历程图:展示生物进化历程表:复习、回答分别归纳出动物、植物的进化历程。
尝试画图;比较修改读图、小结读表、人类演化历程阅读23页内容中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阅读,思考,讨论,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物的进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2)比较拉马克和达尔文
进化观点的异同。
(3)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一些生物进化现象。
(2)领悟“假说、演绎、比较”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建立
假设、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读图识图等方面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建立的生物进化的思想。
(2)树立唯物主义辩证和统一的自然观。
(3)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
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较好理解本节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内容,
但在运用所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比较缺乏;对科学史的学习也较感兴趣,但往往停留表面认知,缺乏对蕴含其中的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领悟。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自主
构建生物进化的原因,形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能力,建立正确的自然观、
科学观,体会“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也并不绝
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有时一种新的观点,即便是正确的,要被认同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化论的演变;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难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
化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自学
(一)课前自学课前下发介绍布丰、拉马克、达尔文三位科学家的生平和其对生物进化的
研究材料,学生通过自学,大概了解进化论的演变,并注意比较三种观点的异同。
通过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科学史资料,使学生对进化论不同观点的了解更加充分,对相关科学家的
认识更加立体,能较深刻体悟科学家在研究领域所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科学发展的不易,
提升学生对科学以及科学发展的敬仰度,进一步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
同时学案为学生自学
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力。
活动2【导入】复习导入
(二)复习导入不可能完成任务:多媒体呈现“人、猪、牛、兔、鸡”等动物不同时期的
胚胎,让学生区分。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性,并有效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到不同动物早期胚胎非常相似,直观感受物种之间有亲缘关系,了解比较解剖学对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而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可靠的证据是化石。
教师通过图文和实物复习化石的形成、种类,引出人们对生物进化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活动3【讲授】新课教学
(三)新课教学教师介绍早期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特别是布丰的生物进化思想,客观
评价布丰对进化论及生物学发展的贡献。
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讨论课前预习成果,就拉马克、达尔文有关生物进化观点的异同达成共识。
通过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入对进化论演变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然后依次请小组代表发言:拉马克(或达尔文)关于进化论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依据其观点,如何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进一步比较不同理论的异
同。
如拉马克的观点:赞同布丰“认为物种可变,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的观
点;与布丰不同的是,拉马克认为现存物种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并提出“用进废退”进
化理论具体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①“用进废退”: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
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②“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③“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的。
按拉马克观点,长颈鹿进化是因为:长颈鹿生活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离地较近容易获取的食物减少,长颈鹿不得不经常伸长腿和脖子,在高处获取足够的食物;通过反复使用,长颈鹿的腿和脖子将越来越长,并且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在繁殖中代代相传,使长颈鹿后代朝着脖子长、腿长的方向发展。
达尔文观点:认同拉马克“物种是可变的”的观点;不同的是“所有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
先;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计
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进程。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在产生后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即能产生脖子长、腿长的个体,也会产生脖子短、腿短的个体,在“离地近的食
物少”的环境条件下,脖子长、腿长的鹿因为容易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脖
子短、腿短的鹿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因此自然环境对生物后代起到一定的选择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的选择,物种发生了进化。
教师引导: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
择(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
教师归纳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引导并形成以下共识:①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不定向变异,其中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②生物在生存斗争中,纪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
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和不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这便是自然选择。
③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渐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最后总结指出“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起因,“遗传变异”是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者生存”是结果。
同时,教师指出布丰是第一位提出进化思想的科学家,
拉马克是第一位提出进化理论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形成具有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