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

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一、引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空间中的宝贵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扮演着社交沟通、健康锻炼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然而,公园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公园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
因此,研究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探讨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的关系。
二、人的行为对城市公园设计的影响1. 公园活动偏好人们对公园的喜好和需求不尽相同,这主要跟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个人需求有关。
一些人喜欢在公园内进行健身锻炼,因此健身器材的设置和空间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人喜欢在公园内散步休闲,需要有优美的景观和舒适的休憩设施;一些人喜欢与他人聚会或举办各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公园应该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施,以满足社交需求。
因此,了解人们的活动偏好,结合人的行为,是合理设计城市公园的关键一步。
2. 使用效率和容量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地空间,其容量和使用效率也是公园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是公园设计的重要任务。
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分析他们对公园各个功能区域的使用情况,可以得出公园各个功能区域的使用频率和推荐容量。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3. 公园犯罪和安全问题公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公共场所,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与公园的安全性直接相关。
通过观察人们在公园中的行为,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犯罪行为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公园的安全性。
例如,在设计公园布局时,可以考虑增加视频监控设施、设置有效的照明系统,以及合理安排警力巡逻等措施,以提升公园的安全性,保护公园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城市公园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影响1. 可达性和便利性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和便利性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城市公共景观环境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也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休闲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大众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公共空间最终的使用效果取决于市民的行为方式和需求。
因此,本文从大众行为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公共景观环境的设计。
首先,要考虑市民的行为方式。
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如散步、休息、娱乐等,这些行为方式对景观环境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比如,在公园中的休闲区应该设置舒适的座椅、阴凉的树荫等,以满足市民休息的需要;在餐厅周围的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们会停留、等待或聊天的情况,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因此,基于市民行为方式的景观设计,可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要考虑市民的需求。
市民需求是景观设计的驱动力,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是多样的。
例如,市民可能需要一个有趣、刺激的场所来放松身心,也可能需要一个宁静、安逸的环境来思考和冥想。
因此,在城市公共景观环境的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风格。
比如,在靠近商业区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需求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娱乐上,那么设计师可以考虑加入游艺设施、景观装置等元素,以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而在靠近住宅区的公共空间中,因为市民需要的是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因此可以采用更加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
再次,要注意市民的行为预测。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当下市民需求的满足,还需要进行未来行为预测,考虑未来市民在公共空间中可能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未来市民可能会在此聚集等待或休息,这时设计师就可以在该区域安排更多的座位和娱乐设施。
另外,在景观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规划,例如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公共空间的未来持续可持续使用。
综上所述,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行为方式、市民需求和行为预测等因素,以创造适合市民多样需求的眼前和未来持续使用的公共空间。
大众行为与公园空间设计的分析

大众行为与公园空间设计的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把自然还给人们”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城市公园可以说是城市“自然”的重要载体,研究大众行为与公园空间设计的关系,创造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园环境,已成为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1 大众行为的概念及活动特点1.1 大众行为阿尔伯特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提到,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等。
大众行为是由其生理、心理需求和特点导致的行为活动。
本文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自然环境。
1.2 大众行为活动的类型及特点(1)活动的类型公园是城市中大自然的重要载体,是大众行为的重要聚集地。
人们在城市公园中进行交流、交往等户外活动。
城市公园属于公共空间。
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提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每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不一样,各种活动以交织融汇的模式发生,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更具魅力。
(2)活动的内容及特点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城市公园的大众行为活动主要有晨练、赏玩、休憩、集会、游戏、艺术活动、教育活动等。
晨练:晨练成为公园大众行为的重要内容,每天早上来公园锻炼的居民占据了公园的各个角落,活动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跑步、打拳、舞剑、使用健身器械等。
赏玩:观景仍然是人们来公园的主要目的,人们希望通过到公园观景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公园中的观赏活动有:观赏花草、观赏动物、观赏山水、观赏游人等。
休憩:闲坐、散步、晒太阳、看报纸、聊天、下棋、打牌等。
集会:商业演出、展览、公益活动、聚会等。
游戏:儿童乐园、划船、戏水、滑板、放风筝、抖竹或公园组织的游园活动等。
艺术活动:唱歌、写生、书法、摄影等。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3000字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3000字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这本书中,强调了环境设计对于大众行为的影响作用。
通过分析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设计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而优化公园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我个人启发很大。
首先,任何客观环境只有在被主管意识接受之后,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个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行为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在实践中,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融入到公园设计中。
这样,公园环境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起到引导大众行为的作用。
其次,设计者需要明确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并优先满足其最重要的需求。
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
这个观点提醒设计者在设计公园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并将其优先级排序,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设计者需要关注使用者的行为偏爱,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
行为偏爱是使用者需要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偏爱行为在使用者需要的优先顺序上可能排在前列。
因此,设计者需要了解用户的行为偏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公园的用户体验。
第四,设计者在设计公园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公众行为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大众在特定环境中会呈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
因此,设计者需要了解这些因素,并在公园设计中加以考虑,以引导大众在特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五,设计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法则,以确保公园设计的成功。
其中,最基本的设计法则是要保证公园的设施和服务能够被广泛使用,而不能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只有少数人使用。
另外,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如何限制用户行为。
综上所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公园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公园的用户体验。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是指通过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为市民提供美丽、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而基于大众行为的设计理念则是指设计者在规划城市公共景观环境时,要深入了解市民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将市民的行为特点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设计中,以实现更符合市民需求的设计效果。
本文将探讨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建议。
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集等问题。
而城市公共景观环境的设计恰恰可以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作用。
由于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触及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其设计理念必须贴近市民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才能真正达到设计的效果。
要实现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市民的行为习惯和需求。
对于城市中的公园设计,设计者可以通过观察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时间分配等情况,来确定公园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和设计。
还可以通过民意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市民对于公园环境的期望和建议,从而将市民的需求纳入到设计中。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情感体验。
城市公共景观环境不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市民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设计者在规划公共景观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情感需求,营造出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的环境氛围。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一些富有情感共鸣的元素,如雕塑、雕刻和壁画等,来吸引市民的注意和共鸣,从而增强公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还需要关注市民的行为安全和便利。
城市公共景观环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犯罪安全等问题。
设计者在规划公共景观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市民的行为安全需求,设置合理的交通引导和安全设施,保障市民的行为安全。
浅谈大众行为与公园设施设计——以厦门南湖公园为例

心 ,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边 界 效 应 的现 象 , 其 值 得 关 注 。 体 尤 有
必 要 在 这 些 地 区多 设 置 一 些 卫 生 设 施 , 垃 圾 桶 和 厕 所 。 如 在 开 阔 的 草 坪 地 区 , 游 客 三 五 成 群 地 , 自 己 带 来 有 用
行 过 改 造 , 仍 显 得 有 些 超 出 了 其 游 客 承 载 能 力 。 以 有 但 所
必 要 对 其 设 施 的 合 理 性 进 行 分 析 ,从 而 为 改 进 公 园 提 供
参考 。 二 、 境 行 为 分 析 环
的毯 子 当坐 垫 , 草 地 上 休 息 。 过 观 察 发 现 , 园 中 现 在 经 公
有 的 两 个 水 泥 结 构 的 亭 子 并 不 受 欢 迎 , 游 客 更 喜 欢 坐 在
草 地 上 , 者 在 树 林 边 、 荫 下 就 坐 , 或 许 体 现 了 人 们 或 绿 这
更 倾 向 于 亲 近 大 自然 。
2 动 态 行 为 环 境 .
根 据 城 市 开 放 空 间 的 功 能 定 位 ,可 把 南 湖 公 园 的 使 用 功 能 空 间 分 为 五 个 部 分 ,并 分 别 讨 论 其 设 施 设 计 的 合
在 开放 空 间 中 , 的行 为 模 式 除 了 表 现 出 坐 、 、 、 人 躺 站
△| l
△雹 2
驰 艺术・ 活4 21 生 ・01
氆
立 、 靠 等 静 态 特 点 之 外 , 有 游 戏 、 动 、 演 等 动 态 行 依 还 运 表 为 表 现 。 这 些 行 为 又 因为 使 用 人 群 的 不 同年 龄 层 次 、 而 不 同性 别 特 点 等 差 异 而 有 所 不 同 ,比如 老 人需 要 的 活 动 空 间 设 施 与 儿 童 需 要 的 游 乐 设 施 会 有 很 大 不 同 。 在 设 计 的 过 程 中 要 考 虑 到 动 态 行 为 的 多样 性 ,为 不 同使 用 者 安 排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看与被看
大多数人在闲暇小憩时都是选择面对 人们活动的方向,这些活动或是比赛, 或是游戏,或是人流的途径而已. 人看人,其乐无穷. 在娱乐消遣中,“人们总是扮演某一 个角色,并以种种幻觉来陶醉自己,以 致最后自身下意识地表现出倾向性的举 动.”
偶然中包含必然
人们出于天性总喜欢在居民区的住 宅前面聚会,而郊区的人们更喜欢在后 院. 不少人去热闹的地方看热闹,同时 也是为了让别人来看他. 有的人消磨不少时间,为的就是把 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能显示自己身份的 标志上来,如小车,豪宅.
避免墙上乱涂乱画的破坏行为
1 2 3
尽量使墙面光洁. 事先把墙面装饰起来. 如果乱涂乱画的行为肯定会发生,那 么,就在你需要保护的地方提供一个 替代物,供人图画.
个人空间
艾德华· 荷尔: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 T· 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影响气泡的大 小.关系愈亲密,气泡愈小,反之,则大. 当个人空间气泡受到侵犯时,人们试 图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身边的物体上,而对 另外某些东西视而不见,以此来平息或缓解 他们心中的不安.
个人空间
人们在公共场所总爱选择角落的座位: 长凳的两端,墙\阶梯\栏杆\水池边缘和 花台的转角处. 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时,时常冷落那些一 条直线的长凳,而喜欢选择那些能够支持他 们活动的设施,如矮墙等. 在设计座位时,要考虑交谈者相互的面 向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
个人空间
1 亲昵距离:6-15英寸(15-40 厘米),情人间的距离. 2 私交距离:1.5-4英尺(40-1 20厘米), 3 社交距离:4-12英尺(1.2-3. 6米) 4 公共距离:12-25英尺(3.6- 7.5米)
设计儿童游戏场
一个成功的游戏连接体系往往可以 提供一个由易到难,程度不等的游戏内容, 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们产生畏难情绪而抑 制他们的玩耍行为. 孩子们多为袋状空间所吸引.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探讨城市公共景观环境设计是指通过对人的行为习惯和需求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人为本,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进行设计和改造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行为是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如何根据大众行为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的公共景观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大众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是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行为习惯和需求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们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喜好和态度,以及人们在不同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需求。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城市公园中更喜欢开放的草坪和休憩区,因为这些地方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促进人们的休闲和社交活动。
而对于商业区的公共空间,人们更喜欢有丰富景观和功能的设计,以满足购物、用餐和休闲的需求。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需要关注人们的行为特点和需求。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模式和空间需求,可以为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向。
在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座椅、指示牌和广告牌等设施,提供人们停留和休息的空间,让人们在疲惫的等待过程中感觉舒适和方便。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需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通过营造具有互动性的景观环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多功能的活动场地和艺术装置,吸引人们参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设计师还可以考虑融入一些环保元素,如绿化带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引导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需要注重驾驭人们的期望和想象。
通过设计创造美景,满足人们对美感的需求,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物和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造型,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
设计师还可以考虑结合一些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参与。
基于大众行为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特点和需求,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互动,同时驾驭人们的期望和想象,以创造一个适宜居住和活动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6.9
人们通常吸引到座位的转角处,或者其它具有可视界线 的地点。
图 6.10
进行交谈的朋友,常常选择桌子的一角相邻斜对而坐, 这种因象非常典型。如图所示,当人们离去后,留下的空位 可以证实这一事实。
图 6.11
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时,时常冷落那些排成一条直线的长 凳,而喜欢选择那些能支持他们活动的设施。
动却比那些程式
性活动频繁得多。
图2.2
注意:你所看到的人,他们也常常在看他人。
图2.3
如同独立式住宅一样,
野营车已变成了自我表
现的媒介。
图2.4
在很多居住 小区中,人们
的社交活动中
心是在住宅前, 而不是在住宅 后。
图2.5
不 少人去热闹的地方看热闹,同时也是为了让别人 来看他。
图2.6
有的人消磨不少时 间,为的就是把人们的 注意力吸引到能显示自 己身份的标志上来。
例如,通过物质鼓
励和通过社会舆论 压力,公共场所的 不道德行为就可以 受到抑制。
图 5.20
仅是当有 更强的因素促 使曾是冤家对 头的人坐下来 商谈之后,环
境设施方才可
以促进这种行
为。
图 5.21
置身于不熟悉的场景中,人们可能会产生紧张。
图 5.22
忽视使用者 行为倾向的设计 将会导致大量的 维修费用。
图 5.16
A仅对显而易见的活动作了安排;
B对社会心理因素也作了考虑。
图 5.17
任何年 龄的人都同 与自己身份 相当的人聚 在一起
图 5.18
仅是考虑客 观设计,并不能 改变大学生们和 教授们对混杂使 用咖啡室的反感 心理。(黑点表 示人的分布)
图 5.19
利用实质性的 暗示手段,可以改 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图 6.24
一个区域性 划分的设计范例,
充分考虑了不同
使用者群组的社 会习惯。
图 6.25
空间的变
化处理,不仅 考虑到人们地 域性的倾向, 同时也满足其 私密的 需要。
图 6.26
“卫星”座位使交谈者的私密话不致被他人窃听,但
交谈者却能抬眼见到道路那一边的同伴。
图 6.27
不管是角落(左图),或是不着眼的地貌标志(右图), 边缘界面总给人一种控制环境的感觉。
去?
图 7.6
观察海滩上 人们活动的主要 倾向,哪些人在 做哪些事(何时 何地),哪些人
在一起,哪些人
不会在一起,推 测其原因何在?
图 8.1
两种不同 设计程序
图2.11
请考虑一下,如何妥善组织整个活动区,从而促进一个
场地到另一个场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观看。
图2.12
不管你在设计中是否作出这样的安排,看热闹的人总是 靠在或坐在身边方便的设施上。
图2.13
设计 公园游憩处的交接地段时,要使人们在对某些活动
进行观察的同时,置身于场外。
图2.14
场地的坐憩设施应远离入口处的通道
图 6.12
把角落安排得有利于进行交谈。
图 6.13
在设计座位设施时,要考虑到交谈者相互的面向以 及他们之间的距离。
图 6.14
常见座位 形式选例
图 6.15
常见座位 布置选例
图 6.16
当“他们 的”地盘被他 人所侵占时, 一些人就会采 取攻击性行为, 借以表示心中 的不满。
图 6.17
图 6.6
观察坐在公
园长凳上的人, 注意他们之间保 持着的一个稀疏 的距离,远远超 过了他们实际座 位所需的尺度。
图 6.7
在这个公共汽车站的6英尺长凳上,我们观察到人们 有如下坐位趋向;(1)首先选择空凳的一端;(2)其次选择 凳子的另一端;(3)最后,不得已才坐在前两者之间。
图 6.8
在公共汽车站的8英尺长凳上,我们注意到候车人的坐 位模式仍是与6英尺长凳相似的“边—中—边”坐位模式。 当我们在长凳上标出四个座位记号时,第三者坐在中间位置 的现象消失了,充分利用长凳的目的也达到了。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段来满足同一种需求,譬如,炫
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图 5.5
出于职业习惯,设计者总爱强调视觉处理上的差异。
以使自己的设计体现出个性。
图 5.6
生长在郊区
的人常在住宅的
后面,而不是前
面进行社交活动 (黑点表示人群 分布)。
图 5.7
一个把
游乐设施分
散在居住区
各处的小区 规划。
图 5.8
间所构成。
图 6.20
可视边 一个划分区域的设计范例: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使用者群
组的身份和喜好。
图 6.22
对儿童游戏场周围的居民及环境作一番调查后,就一定 会预见到儿童游戏场建成后将遇到的麻烦。
图 6.23
在公园中设 计一些可防御空
间,就能够缓解
那些由于使用者 的四方杂处,良 莠不齐而必然带 来的焦虑不安吗?
图 3.10
在连接体系中,关键地点的游戏进程可以自由选择。
图 3.11
观察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发现其行为倾向,以便 在环境设计中予以考虑。
图 3.12
哪些设施是现代的,哪些设施是老式的,按照艾利斯的观 点:结构简单的就是现代的。
图 4.1
设计者 作出影响使 用者行为的 决策。
图 4.2
(1)如果设计者明显地标志出住宅单元周围空地的归属 权,那么,一大批纠纷就可以避免;(2)与此相反,在设计 规划 上,区域分界线含糊不清。
图 6.18
由于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地被一定的人群所占用, 因此,该地点的地域性特权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图 6.19
此广场 只是由一些 基本上没有 变化的大空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
图 1
好的公园设计就是要使游客尽情享受游玩,使他们 精神焕发,兴趣盎然,并满足他们的行为需要。
图 2
所谓设计就是要表达设计者对一个场地将怎样被人 使用的意图。
图 3
当人们没有 按设计意图来
使用公园时,
有理由追问一 下,设计本身
图2.7
伙计们,出去表演一番吧!
图2.8
坐憩设 施应该朝 着活动方 向。
图2.9
“安全点”就是既能让人观看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
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从而使观看者感到舒适泰然。如 果将观看者置于被观看者中,观者一定会感到心神不安。
图2.10
在平面图上标出人群的可能集结点,并在图上添加一 些坐憩设施。
图 5.23
一个照 明设施,看 上去却象一 个垃圾筒。
图 5.24
设计得
象轮船排气
筒似的垃圾
筒,只有设
计者才知道
它的用途。
图 5.25
对一座 没有明确表 明使用目的 的建筑,人 们会对它的
用途产生各
种各样的解 释。
图 5.26
尽量使
墙面光洁, 以组织乱涂 乱画。
图 5.27
事先把
墙面装饰起 来以组织乱 涂乱画。
街区公
园运动常常
证明:所谓
免费服务纯
是待价而沽。
图 5.1
决策思想有时大相径庭
囤于自我者 伦理学家 环境设计者 行为学家 主观意识 唯我意识 先天意识
超越自身者 客观意识 唯他意识 后天意识
图 5.2
图 5.3
一丛花
草,或被看 作是园艺上 的奇景,或 被看作是暴 徒的 藏身 之处。
图 5.4
在某些特定地段,“人群集结”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图 6.2
动物也会调整它们的“个人空间”。
图 6.3
人类希望在空间上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
图 6.4
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气泡,会引起他人的焦躁不安。
图 6.5
当个人空间
气泡受到侵犯时, 人们试图把他们
的注意力放在身
边的物体上,而 对另外某些东西 视而不见,以此 来平息或缓解他 们心中的不安。
图 5.28
如果乱涂
乱画的行为肯 定会发生,那 么,就在你需 要 保护的地方 提供一个替代 物。
图 5.29
预见到孩子们有投掷雪球的偏好,就可以为其提供
投掷目标,使建筑免遭破坏。
图 5.30
当使用者拆掉环境设施来满足他们非常自然的行为 需要时,究竟谁是环境的 破坏者?
图 6.1
从大范围区域来看,人口密度可能是很低的;但是,
图2.15
在入口通 道处的两侧布
置休息设施,
游客们可能对
这种“夹道欢
迎”望而生畏。
图2.16
母亲们不愿
带领孩子穿过成 群结伙的青年人, 这样儿童游戏场 就形同虚设,荒
废无用了。(黑
点表示L形公园中 的人群分布)
图2.17
人们在 公园里表现
出种种的 行
为活动。
图2.18
一个忽 视人们行为
活动的供压
不同的 使用者具有 不同的偏好 和愿望。
图 4.3
A、闭门造车“俱乐部”的思维方式
哲学家 设计者 设计一种哲学 (不考虑事实 的理想化)
两种思维活动的方式
提出一种生活 准则,构成某 种环境。
表现出社会现 实主观意志的 结果,表现出 洞察力。
B、在主体内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的思维方式
哲学家 设计一种哲学 既所知事实 对现实/洞察力,进行扫描。 设计一个环境。 引导一种行为 提出一种生活准 则,构成某种环 境(潜在的)
改建方案。
图 3.1
设计者争 分夺秒地紧张
工作。
图 3.2
行为学家 不慌不忙地探
索真理。
图 3.3
孩子们把 建筑材料筑造 成环型的游乐 设施。
图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