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动植物共存与竞争的生态学研究

动植物共存与竞争的生态学研究动植物之间的共存和竞争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包括有益的互利共赢,也涉及到各种激烈的资源争夺和生存竞争。
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和生态效应,生态学家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与探索都是有着很大意义的。
1. 共存的形式共存是指两种或多种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存在而不互相排斥或排除的现象。
种间共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对容忍并各自在环境中分别使用资源的“轻竞争”(interspecific contest),另一种则是发展出依存关系、在身体结构和激素调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的“协同共存”(mutualism)。
在相对容忍的轻竞争中,种间资源使用的度量成为关键。
这时,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物种的消耗率是种间互动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具有稳定交替的生态条件下,环境中可利用资源的限度和数量会是生态系统共存得以维持的关键条件。
例如,氧气浓度和含量的降低,会对水和陆地环境中的许多生物种群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协同共存则是指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应性关系。
在自然界中,像蜜蜂和花朵、牛和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协同共存的典型例子。
这种共存方式,并非在同一生境地共享资源,而是在种间交互作用中实现“物化”、互利共赢的生态目的。
在这种关系中,一种物种被另一种物种所激活,可以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生长和发展。
2. 竞争的形式在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现象。
竞争的强弱和结果取决于环境因素和生物本身的特点。
竞争可以表现在空间、食物、水、气候、生殖、物理压力等方面,它们构成了竞争的多层次结构。
空间竞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
生物在不同空间内对资源的利用会直接导致生态环境中其它种群数量的衰减。
例如,树木在不同土地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往往具有天壤之别。
无论是对于树木,还是底下的草和花卉,都会面临一定空间的竞争关系。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竞争与合作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竞争与合作自然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紧密合作的领域。
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不断展开竞争;同时,生物也懂得团结合作,达到共同的利益。
竞争与合作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
一、竞争竞争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在同一物种内部,还是在不同物种之间,都可以看到竞争的存在。
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领地的争夺和配偶的争夺等方面。
1. 资源的争夺生物需要各种资源来维持生命活动,如食物、水源、阳光等。
这些资源有限,而生物数量众多,因此资源的争夺变得不可避免。
例如,同一区域内的食肉动物会竞相争夺猎物,以获取足够的能量维持生存;植物也会竞争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以支持自身的生长。
2. 领地的争夺许多生物具有领土概念,它们会为了占据一块适宜的领地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领地对于生物来说是重要的资源,它提供了一片独立的生存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例如,鸟类常常在繁殖季节选择一个领地,通过歌声和展示行为来吸引配偶,并驱赶入侵者。
3. 配偶的争夺为了繁衍后代,生物也会展开配偶的争夺,以确保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雄性动物常常通过展示自身的力量、美丽的羽毛或迷人的叫声来吸引雌性,以争夺配偶的机会。
二、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是合作,生物懂得通过合作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解决一些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
合作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如互利共生、群体合作和物种间合作等。
1.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而从中获益的关系。
常见的例子是花朵与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
花朵提供花蜜作为食物,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而昆虫则获得养分,并将花粉传递到其他花朵上,促进植物的繁殖。
2. 群体合作许多社会性生物,如蚂蚁、蜜蜂和海豚,通过群体合作的方式生活。
它们在集体中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例如,蚂蚁会分工明确地筑巢、觅食和保卫领地,每只蚂蚁承担不同的任务,但共同为整个蚁群的利益而奋斗。
3. 物种间合作不同物种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
生态学中的物种共存机制探察

生态学中的物种共存机制探察物种共存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现象,指的是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协同生存。
这种共存关系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机制,其中包括竞争、资源分配、互利共生等。
本文将探讨生态学中的物种共存机制,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竞争是物种共存的一个基本机制。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物种之间会竞争食物、栖息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竞争可以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两种形式。
直接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上的物种直接争夺资源,而间接竞争则是通过影响环境条件来间接影响其他物种。
例如,同一食物链上的食肉动物之间会直接竞争猎物,而植物之间则会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影响周围的植物生长,从而实现间接竞争。
竞争的强度和结果取决于物种之间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资源分配也是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资源分配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
通过资源分配,物种可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可以包括资源的时空分配、资源利用策略的差异等。
例如,在同一树上生长的植物可以通过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的差异,避免彼此竞争,实现共存。
互利共生也是物种共存的一种重要机制。
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和互惠关系而实现共存。
常见的互利共生关系包括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指的是两个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例如,蚂蚁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蚂蚁为植物提供保护和传粉服务,而植物为蚂蚁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互惠共生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相互合作,从而获得互利的关系。
例如,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也为花朵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实现了互利共生。
物种共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共存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的压力,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当一个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数量的改变或消失,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物种共存也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动物的适应策略与生存竞争

草原动物的适应策略与生存竞争草原是广袤而开阔的自然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动物群落。
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草原动物必须采取适应策略来应对各种挑战,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探讨草原动物的适应策略和生存竞争的相关问题。
首先,草原动物必须适应草原环境的季节性变化。
草原的气候条件通常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则寒冷多风。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草原动物需要具备适应性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一些草食性动物会在夏季积累脂肪储备以应对冬季的食物短缺,而其他动物则会迁徙到更适宜的地区。
其次,草原动物还需要适应草原植被的特点。
草原植被通常以草本植物为主,这对于草食性动物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然而,草原植被的生长速度往往较快,动物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快速的植被更新。
一些草食性动物会选择特定的草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以确保其营养需求的满足。
同时,它们还需要具备高效的消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植物纤维。
另外,草原动物还要应对天敌的威胁。
草原是许多食肉动物的栖息地,包括狮子、豹子、狼等。
为了生存,草原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防御和逃避能力。
一些动物会结成群体,以增加自身的安全性。
例如,角马和斑马会组成庞大的群体,以减少被捕食者的攻击。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借助身体的特殊结构来保护自己。
例如,羚羊拥有强大的腿部肌肉和灵活的身体,可以迅速逃离潜在的威胁。
此外,草原动物还要面对资源的竞争。
草原植被资源有限,草食性动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草原动物必须采取各种策略。
一些动物会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觅食,以避免直接的竞争。
例如,一些鸟类会在早晨和傍晚时分活动,而其他动物则会选择离开主要觅食区域。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减少与同类的竞争。
最后,草原动物还要应对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扩张和农业发展,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小,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一些草原动物已经濒临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和管理。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灭绝与生存竞争的影响研究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灭绝与生存竞争的影响研究随着人类的日益繁荣,我们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中一项严重的问题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每年都有数千种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和生存竞争。
本文将从不同物种间灭绝和生存竞争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不同物种间的灭绝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灭绝对整个生物多样性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一种物种灭绝时,它周围的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更广泛的影响。
例如,当大型掠食者灭绝(如虎、狮子等),小型掠食者的数量就会增多,这导致了食草动物的捕食压力增加,进而改变了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物种分布和数量。
此外,一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需要另一种物种的存在才能生存。
例如,许多花卉的传粉都依赖于蜜峰蝙蝠,如果蜜峰蝙蝠灭绝,这些花卉也会灭绝。
这个生物多样性的连锁反应可以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当一个物种灭绝时,整个生态系统将遭受环境方面和生态方面的影响。
因此,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保护物种多样性,以便在应对环境变化时有足够的多样性。
二、不同物种间的生存竞争正如物种灭绝一样,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存竞争可以同时减少动植物数量和生物多样性。
例如,野外研究发现当移植的物种和当地物种争夺同一资源时,当地物种往往会输掉,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然而,生存竞争也可以对物种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
有时,生存竞争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促进物种演化。
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彼此依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数量和生物地位,从而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生存竞争力。
三、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促进事实上,大多数生物之间没有很多的生存竞争。
许多的生物都生活在极端环境下,例如极地和沙漠,在这里的生物数量和物种很少,但他们能够共存。
他们之所以能够共存,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相互促进,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帮助。
例如,在非洲雅典娜乌鸦和牛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乌鸦帮助牛羚寻找天敌,而牛羚帮助乌鸦找到食物。
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关系

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关系植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根据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之间的关系:1.竞争关系:当植物之间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通常是因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和阳光等资源有限。
植物会竞争地下的根系空间和以上的太阳光。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一种或多种植物无法在同一个区域内生长茁壮,选择适应其他地区。
2.共生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两种或更多种植物相互依赖并从彼此中获益。
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和寄生共生。
-互惠共生: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植物共同生活,并相互受益。
例如,苔藓与真菌形成了一个互惠共生关系。
真菌提供额外的保护和水分给苔藓,苔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来为真菌提供养分。
-寄生共生:寄生共生是指一种寄生植物对宿主植物产生依赖,而宿主植物受到损害。
寄生植物通过从宿主植物中提取养分来生存。
例如,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在宿主植物的根部或茎部吸取养分,对宿主造成损害。
3.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植物在相同区域或特定环境中和平地共处。
在共存关系中,植物之间不会相互竞争,而是通过适应环境中的不同角色来共同生存。
例如,在湿地区域,莲花和芦苇可以共同生长。
莲花通过其浮叶提供阴影和保护,而芦苇则通过其丛生的根系提供支持。
4.相互作用关系:植物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燃烧关系:有些植物种子需要经过火烧才能激活发芽。
这种情况下,植物和火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
植物在火中燃烧后释放的热量能够促进种子的开花和生长。
-媒介传播关系:一些植物通过吸引昆虫或其他动物来传播其花粉或种子。
例如,蜜蜂会在吸取花蜜时将花粉带到其他植物上,从而传播了花粉。
总而言之,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理解和研究这些关系对于生态学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植物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
动植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生命起源期末作业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08生物技术P0姜震一平方米区域内的动植物生存竞争观察生存竞争是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相互竞争,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自然现象。
认为它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也称为生存斗争.包括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和生物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斗争。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出现的竞争。
种内竞争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主要原因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竞争残生的重要原因。
本次观察发现该区域内存在的植物有丁香花,苜蓿,三叶草,稗草,灰菜,牵牛花,刺儿菜和蒲公英八种植物,并且发现还有黑色蚂蚁,黄色蚂蚁,蜘蛛,小飞蛾,苍蝇和蜜蜂等六种地表面生存的动物。
丁香花属植物是阳性树,高2米左右,叶对生。
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
其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
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
在排水良好、疏松的生长较好。
为总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列。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多分枝。
茎通常直立,近无毛,高10厘米左右。
复叶有3,小叶倒卵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圆,中肋稍凸出,上半部叶有锯齿,基部狭楔形;托叶狭披针形,全缘。
苜蓿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极强,主要决定于生长季节的长度、对土壤的适应性,阳光是否充足,尤其是生长季节降雨及灌溉的数量和分布。
三叶草又名,多年生草本植物。
低矮,高30~40厘米。
直根性,根部有与根瘤菌共生的特性,根部分蘖能力及再生能力均强。
分枝多,匍匐枝匍地生长,节间着地即生根,并萌生新芽。
复叶,具三小叶,小叶倒卵状或倒心形,基部楔形,先端钝或微凹,边缘具细锯齿,叶面中心具“V”形的白晕;托叶形,抱茎。
三叶草耐寒性强,气温降至0℃时部分老叶枯黄,主根上小叶紧贴地面,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色。
因此,绿期很长。
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适应各种类型,在偏上生长良好。
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条件。
种间竞争的例子

种间竞争的例子竞争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将种间竞争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谓的种间竞争,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究其本质,它是一种竞争,相同物种之间共享资源,而不同种类之间针对资源共享的不断竞争。
种间竞争可以通过引起物种特性的变化,促进群落中物种的分异,从而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护。
一般而言,种间竞争的背后原理,主要是资源的稀缺。
由于空间上的特定限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绝大多数物种都只能一个物种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得到的有限的资源量。
然而,不同物种之间都有各自的需求,他们会因此而形成竞争关系,从而产生竞争。
种间竞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种间竞争的形式可以是一种主动的形式,例如攻击、占有、同化等,还可以是一种被动的形式,如空间竞争、新陈代谢竞争等。
其次,种间竞争也有其特定的时间框架,持续时间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再者,种间竞争的对象可以是物种之间的形式,也可以是物种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形式。
最后,种间竞争的规律可以从其空间分布的不同模式进行识别,有固定型、非固定型以及混合型等。
种间竞争的例子很多,比如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竞争。
动物和植物为了获取营养物质,必须从环境中搜索食物,或者对食物进行抢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植物获得食物,动物就不得不寻找其他可替代的食物。
此外,当动物或植物占据某种细菌的生存空间时,就可能发生竞争。
例如,当某种细菌被一种水母占据,另一种棘皮动物就会受到干扰,从而引起竞争。
另外,种间竞争在植物之间也有类似的现象。
植物之间的竞争通常都是由于植物对于阳光、水和肥料的竞争。
阳光、水和肥料是植物生存和生长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如果一种植物抢占了这些元素,那么另一种植物就会失去生存条件,从而形成种间竞争。
总而言之,种间竞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引起物种特性的变化,促进群落中物种的分异,从而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起源期末作业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08生物技术
P081412807
姜震
一平方米区域内的动植物生存竞争观
察
生存竞争是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相互竞争,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自然现象。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它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也称为生存斗争.包括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和生物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斗争。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出现的竞争。
种内竞争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主要原因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竞争残生的重要原因。
本次观察发现该区域内存在的植物有丁香花,苜蓿,三叶草,稗草,灰菜,牵牛花,刺儿菜和蒲公英八种植物,并且发现还有黑色蚂蚁,黄色蚂蚁,蜘蛛,小飞蛾,苍蝇和蜜蜂等六种地表面生存的动物。
丁香花属植物是阳性树,植株高2米左右,叶对生。
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
其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
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
在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生长较好。
花冠为总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列。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多分枝。
茎通常直立,近无毛,高10厘米左右。
复叶有3小叶,小叶倒卵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圆,中肋稍凸出,上半部叶有锯齿,基部狭楔形;托叶狭披针形,全缘。
苜蓿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极强,主要决定于生长季节的长度、对土壤的适应性,阳光是否充足,尤其是生长季节降雨及灌溉的数量和分布。
三叶草又名车轴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低矮,高30~40厘米。
直根性,根部有与根瘤菌共生的特性,根部分蘖能力及再生能力均强。
分枝多,匍匐枝匍地生长,节间着地即生根,并萌生新芽。
复叶,具三小叶,小叶倒卵状或倒心形,基部楔形,先端钝或微凹,边缘具细锯齿,叶面中心具“V”形的白晕;托叶椭圆形,抱茎。
三叶草耐寒性强,气温降至0℃时部分老叶枯黄,主根上小叶紧贴地面,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色。
因此,绿期很长。
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适应各种土壤类型,在偏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条件。
干旱情况下生长缓慢,高温季节有部分枯死现象。
耐修剪、耐践踏,再生能力强。
高强度践踏或碾压后,3~ 5d即可恢复。
在强遮荫的情况下易徒长,造成生长不良。
抗有害气体污染和抗病虫害能力强。
稗草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秆丛生,基部膝曲或直立,株高50cm左右。
叶片条形,无毛;叶鞘光滑无叶舌。
圆锥花序稍开展,直立或弯曲;喜生于湿地或水中,是沟渠和水田及其四周较常见的杂草。
平均气温12℃以上土壤湿润情况下才能能萌发,干旱期稗籽处于休眠期,下一年气温水分适宜还能发芽。
灰菜别名粉仔菜、灰条莱、灰灰菜、灰藋、白藜。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
60厘米左右。
茎直立粗壮,有棱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
单叶互生,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灰绿色,被粉粒。
多生于田野、荒地、草原、路边及住宅附近,全国各地普遍生长。
牵牛花别称喇叭花 ,门名被子植物门 ,纲名双子叶植物纲 ,目名茄目 ,科名旋花科 ,属名牵牛属.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体被毛。
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常为3裂,先端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被柔毛。
牵牛花生性强健,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通风适度,对土壤适应性强,较耐干旱盐碱,不怕高温酷暑,属深根性植物.
刺菜刺儿菜原名小蓟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
中国各地都有,常见于田埂、地头、沟旁、湿地,为到处野生的小草。
多年生草本,高25~50cm,具匍匐根茎。
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
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 1.5~2.5cm,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cm,含白色乳汁。
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
叶根生,排成莲座状,狭倒披针形,大头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缘或有数齿,先端稍钝或尖,基部渐狭成柄,无毛蔌有蛛丝状细软毛。
植物之间的生存竞争无非是争夺光照水分营养物质。
本次选取的地域气温较高空气较干燥并且土地较贫瘠。
从以上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发现此地不适宜刺儿菜,灰灰菜和牵牛花生长。
一方面,其种群稀少,无种群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此地土壤板结贫瘠,水分营养补充不及时。
另外在其中一小块区域灰灰菜种群内各个体生长密度较大,因此种内竞争使得每个个体植株较矮小娇嫩,生长力不旺盛。
丁香花为多年生树木,植株较高大,能够充分吸收阳光,根系发达并且环境耐受力也很强,干旱时期也能吸收到水分满足自身需求,因此对于其身下的草类都是巨大的竞争对手。
下面是栖身在以上植物身体下的动物,此地域内动物种群成分较简单,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动物,它们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如下。
蜘蛛生活习性蜘蛛多以昆虫、其他蜘蛛、多足类为食,部分蜘蛛也会以小型动物为
食。
跳蛛视力佳,能在30厘米内潜近捕获物,猛扑过去。
穴居在土中的地蛛筑衬以丝的地穴,洞口有夜间打开的活盖,捕食从洞口经过的昆虫。
漏斗蛛织漏斗网,昆虫落网即引起振动;蜘蛛本身居于丝管内,末端窄而通入植物丛或石缝中。
黑蚂蚁体漆色,平滑有光泽。
头圆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单眼3个,品字排列。
触角1对,屈膝状,柄节最长。
口器发达;咀嚼式。
前胸背板甚发达,中胸背板较小。
无翅。
足3对,发育相等。
胸部和腹部相接处缩小呈细柄状,并具有向上的鳞片1枚;腹部5节。
上颚、触角、足为睹褐色;头胸、足及每腹节的后缘有褐色硬毛,腹节后缘的毛较密,其余的较稀。
营群体生活,常筑巢于地下。
在植物开花时节,偶尔会招来以花蜜为食的蜜蜂苍蝇小飞虫等昆虫。
总之,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繁殖的倾向,而地球上的事物和生存空间有限,所以必然导致竞争。
由于同种个体对事物和空间的需求最相似,所以种内竞争往往比种间竞争强烈。
生存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适应环境的生物不仅能获得生存机会,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能更好的繁殖后代。
生存竞争学说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组成部分。